一、选择题
(2022·江苏省镇江市二模)伊朗是中东大国,人口约8 500万。近30年来,伊朗人口分布重心始终位于以德黑兰等城市为中心的“十字形”地带,但也呈现一定的移动趋势,在东西方向上向东移动了19′34″,南北方向上移动了42″。下图为伊朗地形和人口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伊朗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 D )
A.沿海密,内陆稀 B.盆地密,山地稀
C.周边密,中部稀 D.西北密,东南稀
解析:读图可知,伊朗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8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主要位于北部德黑兰周边,其次是60~8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是<2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伊朗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西北密,东南稀,D正确;沿海人口密度是20~40人/平方千米及40~60人/平方千米,甚至还有一部分是<20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小,A错误;盆地人口密度<20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小,B错误;周边如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小,C错误。
2.里海沿岸人口密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B )
A.油气资源分布密集 B.西风影响显著
C.海运交通优势突出 D.山区气候凉爽
解析:里海沿岸人口密度较高,是60~80人/平方千米,结合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里海沿岸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其他地区降水少,因此里海沿岸人口密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是西风影响显著,B正确;油气资源分布在北部里海沿岸及南部波斯湾沿岸,A错误;里海是内陆湖,沿岸海运不便利,C错误;里海沿岸是平原,不是山区,D错误。
3.近30年来,伊朗人口流动的趋势为( A )
A.缓慢东移 B.快速南移
C.向东南聚集 D.向中部扩散
解析:据材料“近30年来,伊朗人口分布重心始终位于以德黑兰等城市为中心的‘十字形’地带,但也呈现一定的移动趋势,在东西方向上向东移动了19′34″,南北方向上移动了42″”可知,人口分布重心向东移动了19′34″、南北方向上移动了42″,东西移动明显,因此伊朗人口流动的趋势为缓慢东移,A正确。
(2022·辽宁省丹东市阶段测试)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和垂直三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B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降水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海拔1 950~2 950米处人口分布密集,由此可知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候相对较为温暖,B正确。
5.青藏高原人口最密集区域( B )
①属于黄河流域 ②太阳能与地热能丰富 ③人口主要从事采矿业 ④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图中人口密度集中分布的经纬度可判断,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湟水谷地,属于黄河流域,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区,但也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分布,形成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①④正确;湟水谷地,离板块交界处远,地热能不丰富,②错误;人口主要从事农牧业活动,③错误。故选B。
(2022·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胡焕庸线”具有高度稳定性。下表为我国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趋向均衡)。据此完成6~8题。
项目 | 2000年 | 2010年 | 2020年 | |
全国 | 0.711 | 0.718 | 0.735 | |
胡焕庸 线两侧 |
东南半壁 | 0.517 | 0.534 | 0.566 |
西北半壁 | 0.754 | 0.748 | 0.752 | |
四大地区 | 东部 | 0.365 | 0.398 | 0.427 |
中部 | 0.302 | 0.305 | 0.336 | |
西部 | 0.773 | 0.765 | 0.771 | |
东北 | 0.449 | 0.459 | 0.504 |
A.东南半壁人口趋向均衡
B.西北半壁人口趋向集中
C.东部地区人口趋向集中
D.中部地区人口趋向均衡
解析:2000—2010年,东南半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基尼系数都上升,人口趋向集中,A、D错误,C正确;西北半壁人口基尼系数下降,反映人口分布更趋向均衡,B错误。
7.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D )
A.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B.粮食产量提高
C.生态环境持续退化 D.矿产开采逐步萎缩
解析: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反映人口分布趋于集中,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乡村振兴、粮食产量提高有助于促进人口均衡分布,A、B错误;生态环境持续退化与东北实际情况不符,C错误;东北地区资源开采大多进入减产阶段,资源型工业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而中心城市向外迁移的相对较少,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市,D正确。
8.下列省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致的是( A )
A.四川 B.陕西 C.吉林 D.湖南
解析:胡焕庸线反映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对比关系,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四川东南部的成都平原人口分布密集,西北部的川西高原人口分布稀疏,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致,A正确;陕西关中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南北人口分布稀疏,B错误;吉林中部人口分布密集,东西部人口分布稀疏,C错误;湖南西部、南部和东部人口分布稀疏,中部和北部人口分布密集,D错误。
(2022·江西省南昌市二模)某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团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本国资源供需数量进行了估算,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字母均为设定值),起算时间为2020年。估算过程中,对生产力水平作了两种设定:一是生产力保持2020年水平不变,二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据此完成9~11题。
生产力水平设定 | 2020年 | 2040年 | 2060 | |
年国内可供资源 | 假定保持不变 | 1.8a | 1.5a | 1.0a |
假定持续提高 | 1.8a | m1 | m2 | |
国民所需资源 | 假定保持不变 | a | 1.5a | 2.0a |
假定持续提高 | a | n1 | n2 |
A.m1>1.5a B.m1>m2
C.2.0a<n2 D.n1<n2
解析: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可以增加国内可供资源,同时使国民所需资源减少。因此同一年份,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内可供资源大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可供资源,因此m1>1.5a,A正确;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情况下,时间越久,提高越多,国内可供资源也越多,因此m2>m1,B错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因此n2<2.0a,C错误;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情况下,时间越久,提高越多,国民所需资源越少,因此n2<n1,D错误。
10.假定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可确定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的时间在( B )
A.2040年前 B.2040年后
C.2060年前 D.2060年后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20年国内可供资源(1.8a)大于国民所需资源(a),人口数量没有突破环境人口容量,2040年国内可供资源(1.5a)等于国民所需资源(1.5a),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持平,2060年国内可供资源(1.0a)小于国民所需资源(2.0a),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因此2040年前该国人口数量没有突破环境人口容量,2040年后该国人口数量突破了环境人口容量,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的时间在2040年后,B正确。
11.n1小于1.5a的原因是,未来该国( A )
A.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B.资源开发能力提高
C.国内人口数量提高
D.国民消费水平提高
解析:n1小于1.5a,说明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因此所需资源减少,A正确;资源开发能力提高会提高国内可供资源,对国民所需资源影响小,B错误;国内人口数量提高会增加国民所需资源,C错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提高会使国民所需资源提高,D错误。
(2022·江苏省南京市三模)下面两表分别反映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和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据此完成12~13题。
纬度 | >60°N | 40°N~60°N | 20°N~40°N | 0°~20°N | 0°~20°S | 20°S~40°S | >40°S | ||||||
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 | 0.4% | 30% | 49.4% | 10.4% | 6.1% | 3.5% | 0.2% | ||||||
地区 | 欧洲 | 亚洲 | 非洲 | 北美洲 | 南美洲 | 大洋洲 | |||||||
面积 | 48.7 | 26.9 | 19.4 | 38.5 | 26.8 | 44.2 | |||||||
人口 | 54.9 | 47.3 | 45.1 | 51.3 | 62.8 | 94.3 | |||||||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亚马孙平原
C.尼罗河三角洲 D.苏门答腊岛
解析:据表格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北欧,纬度大部分>60°N,此纬度范围内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0.4%,严寒且冬半年白昼时间短,人口较少,A错误;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纬度在0°~20°S,此纬度范围内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6.1%,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环境恶劣,人口极少,B错误;尼罗河三角洲位于非洲,纬度在20°N~40°N,此纬度范围内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49.4%,埃及约9 000万人口,挤在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人口密度大,C正确;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洲,纬度在0°~20°N,0~20°S,此纬度范围内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16.5%,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D错误。
13.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大的原因是( A )
A.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B.山地少,平原占比高
C.纬度跨度大,面积广
D.人口密集,填海造陆多
解析:海岸线曲折使得海岸线较长;海湾凹进陆地,使得200千米的范围较大,A正确;与山地少,平原占比高及纬度跨度大,面积广无关,B、C错误;人口密集,填海造陆多,会使海岸线较平直,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重较小,D错误。
(2022·浙江省衢州市质检)下图为甲、乙两地的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甲、乙两地在T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据此完成14~15题。
14.影响乙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甲地的主要因素可能为乙地( B )
A.人口数量较多 B.自然资源丰富
C.开放程度较低 D.科技水平较低
解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多少关系不大,A错误;自然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B正确;开放程度低、科技水平低,环境承载力低,C、D错误。
15.①②人口数量的不同,体现了( D )
A.人口容量的临界性
B.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C.人口合理容量的警戒性
D.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
解析:甲、乙两地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差异,从而导致人口容量的差异,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下,人口容量也不相同。两地开始控制人口增长以后,人口数量均在增加,说明人口数量并未超过人口合理容量,这种差异反映了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B错误,D正确;临界性是指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物质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被破坏,A错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的警戒线,C错误。
二、综合题
16.(2022·山东省聊城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全球70多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示意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1)概括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2)说出20°N~40°N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赤道至10°S之间平原地区人口较少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多,高纬度地区少;20°N~40°N人口比重最大。
(2)气温适宜,降水适中;陆地面积大,平原、低地面积广;开发历史早,经济发达。
(3)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平原闷热潮湿,不适宜人类居住。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之间的地区,其他纬度分布很少,人口分布不均匀。同时,即便在北纬70°至南纬50°之间的地区,人口分布也不均匀。细节特征方面,可从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角度分析概括。根据图中不同纬度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可知,总体而言,北半球人口多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较高纬度地区人口更多,人口在20°N~40°N比重最大,20°N~30°N以及30°N~40°N分别达到23.2%和22.4%。第(2)题,20°N~40°N处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且该纬度范围陆地面积广阔,平原、低地面积广,适合发展农业种植;开发历史早,经济发达,也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第(3)题,赤道到10°S之间的平原地区受赤道低压的影响较强,常年高温多雨,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且地处低纬地区,加之平原海拔低,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人口较少(所以低纬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气候更加凉爽、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
17.(2022·湖北省八市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资源生态足迹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水资源消费和消纳水污染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水资源生态赤字和水资源生态盈余是通过区域内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相比较而得。湖北省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图1为湖北省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示意图,图2为2004—2012年湖北省各地区水资源生态承压能力空间差异示意图。
(1)读图文材料,分析湖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读图文材料,分析湖北省水资源生态承压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变化趋势:湖北省水资源总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
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日益增加,湖北省水资源总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
变化趋势:总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盈余波动起伏(或年际间差异较大)。
原因:降水的年际间差异较大导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的年际间差异较大。
(2)特征:水资源生态承压能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中间低、四周高”(或中低周高);且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生态承压能力高(为极度可持续)(或西部高于东部)。
原因:水资源生态承压能力的空间分布不仅与区域的地貌特征有密切关系,且受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用水效率影响明显;湖北省中部主要以平原和平原丘岗地貌为主,区内耕作条件好,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对水资源的需求相对高于四周,从而增加了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压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的地势起伏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较高。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水资源生态足迹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水资源消费和消纳水污染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水资源生态赤字和水资源生态盈余是通过区域内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相比较而得。读图可知,水资源总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日益增加,维持水资源消费和消纳水污染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呈上升趋势。总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盈余波动起伏大,主要是因为湖北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导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的年际变化大。第(2)题,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图片,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作答;原因分析既要考虑自然原因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