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 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二、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一般将土壤含盐总量大于0.3%的现象称为土壤盐渍化。
三、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
②地势低洼,水向低洼处汇集的过程中携带大量盐分到低洼处,水分蒸发后,盐分遗留积累。
低洼地区地下水埋深浅,蒸发剧烈,土壤易积盐。
③受地下水与地面水的双重影响,主要是由于一定矿化度的地下水上升引起积盐,同时地面水补给地下水,又侧向运动引起积盐。
④沿海地区因海水侵蚀,在蒸发的作用下引起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和土壤表层强烈积盐。
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着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通过根系从底层吸收水分和盐分后,其残骸被分解而形成的钙盐和钠盐返回土壤中。
2.人为原因
(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
(2)随意排污,高浓度废水造成土壤表层积盐。
(3)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围垦养殖导致海水倒灌。
盐碱地的成因"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上。""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上"是指有盐分向上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浓度,形成盐碱地。
四、土壤盐渍化的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土壤盐渍化可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①原生盐渍化:由自然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土壤盐渍化。
②次生盐渍化: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区域水盐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积盐的过程。
五、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全球盐渍土壤面积逾8.33亿公顷,其中大多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自然干旱或半干旱地带。
六、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①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土壤板结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坚硬的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
③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土壤中盐分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伤害植物组织
七、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水利: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加强用水管理,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引淡淋盐,井灌井排
种植:通过种植一些杂草或耐盐性强的作物,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以此可缓解土壤中盐分上升。
深耕:让土壤通风透气,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抑制盐渍化继续加重。
化学技术:施用化学改良剂,通过酸碱中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抑制盐渍化的发生。
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地表,抑制蒸发返盐。
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
经典高考试题
1.(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
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____,汉口站变____,分析成因____。
(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
(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答案】(1)①.细②.粗③.
宜昌站位于三峡大坝坝前,颗粒大的在水库内沉积(或被大坝拦截),使得坝前的宜昌站悬浮的泥沙粒径变细;汉口站平均流速增大,携带能力增强,悬沙平均粒径增粗。
(2)甲地该年梅雨季(节)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水库汛期下游径流量减少,甲地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3)引水灌溉;开挖沟渠排水;人工降雨、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
【解析】本题以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以及河口水盐变化为材料,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前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08,建成后为0.004,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小(细);三峡水库建成前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10,建成后为0.013,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粗)。
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宜昌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近,三峡大坝建成之后,颗粒大的悬沙被大坝拦蓄下来,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减小;汉口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远,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河流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变强,颗粒较大的泥沙被搬运到汉口站,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6月份梅雨季节结束,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碱化加剧;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径流量减小,河流入海口处海水入侵,带来大量盐分,盐碱化加剧。
(3)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淋洗下去;开挖沟渠排水,促进土壤盐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强土壤淋溶作用等。
2.(2021·福建地理)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甲丙D.乙丙甲
2.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下,距湖越近的地区,地下水埋深越浅,距湖越远地下水埋深越深。根据地下水埋深图可推知,甲距离湖泊最远,乙距离湖泊最近,丙在甲、乙之间。湖泊的干涸过程是湖面逐渐降低,距离湖泊越远意味着形成盐壳的时间越早,所以形成盐壳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选B。第2题,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水面的蒸发量最大,选C。甲距离湖泊最远,地下水埋深最深,水位低,B错;甲、乙、丙三地空间相邻,降水量和地表温度的差异较小,A、D错。
3.(2018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4分)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4分)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4分)
(4)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3分)
【答案】(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2)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3)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4)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及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水循环的角度从蒸发、降水、径流输送、水汽输送等环节说明,土壤盐碱化形成是由于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形成的,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形、气候、地下水位条件说明。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可对比传统排盐技术进行说明。
【详解】(1)水循环的角度从蒸发、降水、径流输送、水汽输送等环节说明,土壤盐碱化形成是由于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排水不畅;黄河枯水期时,流量少海水倒灌,加剧沿海三角洲盐碱化;三角洲地带地下水位高;华北地区,降水集中,春秋季少雨,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盐份随着水分蒸发被带到地表形成盐碱化。
(2)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可对比传统排盐技术进行说明;暗管排盐技术,是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排盐碱快,节约用水;通过暗管排水,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减缓盐碱化形成:暗管在地下安装,利于节约用地。
【点睛】土地盐渍化的原因:
(1)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2)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渍化;
(3)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
(4)一些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在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