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孝亭教授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观点引人深思。袁教授举的文本转化案例之一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写的其中一篇刊首语“地理学家、摄影家与一座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山峰”。这篇文章我仔细看过,不仅如此,单主编的每一期刊首语我都会认真看,因为大家写出来的东西总是那么浅显易懂却又饱含学科特色。因为杂志的阅读对象是各阶层各领域,文章不可能写得那么专业,可是文章处处的“地理味”总是让我怦然心动。复杂的地理现象被那么直白的语言轻松地解释,可是依然具有科学之美。我也会介绍地理老师、学生去看,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将地理文本转化为地理教学资源!袁教授的独特视角令我心生折服,袁教授的严谨态度令我肃然起敬。当然这开发与转化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地理素养和智慧。
7、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寻找那些一般法则,并思考如何进行特殊描述。(袁孝亭)
袁教授抛出的这个问题引人深思。高考题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每次的36题(或者说综合题)都是以一个区域的地理现象为表,考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去解释、描述此现象的发生、发展。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运用哪些一般法则,如何进行特殊描述。这是我们要帮助高考一线老师仔细思考的问题。
8、合作学习应该做到有任务、有分工、有交流、有成果。(陆静)
针对目前新课程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小组合作学习,陆静老师提出了这一观点。现在的所谓课改课堂、优质课比赛都有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好像没有小组合作就不成为新的课堂、就没有体现新课标精神。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学习形式的一种,老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要有合理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对其中的地理要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将问题加以解决,最后还要有成果进行分享和展示。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9、学科逻辑是地理课程的生命线。学科的逻辑不能被活动所打断。(袁书琪)
袁教授的授课深深地体现了地理学科实在、现实、实用的特点,他的授课内容虽然是《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可是教授在授课时随处可见的扎实的地理专业学识令人佩服,对地理学科深深的热爱令人动容。袁教授的授课正像他强调的那样逻辑思维非常清晰,以至于我想回家马上去买本《逻辑学》来仔细研究。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一般会采取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心智活动,但是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内容永远决定形式。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让课堂活动打乱了学科的逻辑顺序。学科逻辑是地理课程的生命线,也是地理学科的科学之美。
10、课堂可以是不完善的,但是一定要有生命力,要让课堂“活”起来。(周益新)
我对于周益新名字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大学教授和专家。作为曾经长期在高考一线奋斗的地理老师,黄冈试卷、黄冈秘籍曾经铺天盖地,而所有这些都有周益新的大名。听课中我发现,周老师不仅仅是对高考复习、命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授课非常富有激-情。课堂不求完善,但求活跃有生命力,也就是我们新课程中倡导的生成。一个生成性的课堂可能会有一些争议,但是师生交流中迸现的精神火花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11、理念改变行为。(邵英)
邵英老师是中学特级教师代表,做关于《中学特级教师地理教学经验研究》讲座。与周益新老师一样,邵英老师的PPT中也有非常丰富的中学地理知识结构图,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地理教学建构水平。邵英老师授课最精彩的是他在最后的互动部分。如果说,段玉山教授课后的互动引发的激烈辩论激发了大家的思考,那么邵英老师的互动则展示了他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深入研究和自己高水平的语言表达。“高中地理是专题+原理,侧重‘理’;初中地理是区域+知识,侧重‘地’”。“在区域地理中认识空间,要注意不同尺度的差异。”“综合题答题,首先是分析行为条件,然后是理解行为方法,最后落脚为行为程度”都是他在回答老师提问时的精神火花。
国培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专家教授传授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还需要回去慢慢咀嚼消化,需要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强壮自己的思维,然后再传授给其他老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