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们已经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天文学成就展示在大家面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对地学方面的研究又是如何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地学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著名的著作有:谯周的《三巴记》、顾启期的《娄地记》、李叔布的《齐州记》、葛洪的《幕阜山记》等。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家很多,最著名的有地图学家裴秀,他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绘制了全国地图,开全国地图研究之先河。另外一名地理学家是郦道元,他撰写的《水经注》,以河道为线索,记录了东北到朝鲜的大同江,南到越南和柬埔寨,西至伊朗和威海,北至蒙古沙漠,西南至印度河的江河流域的各种地形、地貌、物产等内容,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此外,《地境图》、《博物志》等著作中还记述了根据植物形态寻找金、银、铜、铅、玉等矿物的方法。
裴秀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而且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地图家之一。他是在1700 多年前,就创立了绘制地图必须遵循的六条基本规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对于后世地图的绘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223 年,裴秀生在一个官宦的家庭里,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秀彦。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8 岁就可以写出很出色的文章。由于他的才学和品行,大将军曹爽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后来,又晋升为掌管司法的“廷尉正”。
由于他“博学强记,无文不精,孝敬父母,忠于朋友,品格高尚,远近知名”,深得执掌大权的司马昭的赏识和信任。
公元257 年,司马昭出兵征讨蜀国诸葛亮,34 岁的裴秀作为参谋人员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在行军打仗中,由于一时都离不开地图,地图的作用,给裴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通过这次随军作战和实地考察,使裴秀逐渐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为他后来创编系统的绘图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炎当了晋国的皇帝后,便任命裴秀为司空。司空,就是掌管工程的官职,也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裴秀一方面参与国家的军政大事,另一方面也招揽精通地图的人才,组织他们整理测绘地图等工作。
我国地理学起源较早,远在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掌管全国图书志籍的官吏。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地理知识逐渐丰富,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一部地理学名著——《禹贡》。它以山川湖海作标志,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然后分州叙述各地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名目、水陆运输线和名胜古迹等。由于它内容丰富,记载详细,因此受到历代重视,也就成了历代各国的必备之物。到了魏晋期间,由于年代久远,地图上的标记和错误越来越多。裴秀在整理期间发现,古代的地图存在着许多缺点,一是没有比例,二是地理方位也不准确,有的甚至连有名的山川河流也记载不全。于是,裴秀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弥补以前地图的错误,纠正其中的缺陷,裴秀开始研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理学著作——《禹贡》。由于年代久远,时过境迁,《禹贡》中的山川地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人在解释考证的时候,往往牵强附会,使得错误越来越多,造成极大混乱。裴秀决心要改变这种混乱局面,于是详细考证了《禹贡》所记载的山岳、湖泊、河流、平原、沼泽,以及古代九州的地理位置和其范围。他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纠正了许多错误记载,对一时搞不清的问题,就暂时放在一边,直到弄准确后,才记录在案。由于裴秀精益求精的工作,使他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最后编成了《禹贡地域图》18 篇,成为当时最完备最详尽的地图。又是一个春天悄悄来到了人间。赤裸裸的树木还在阵阵的寒风中颤抖。沟渠里,去年秋天的败叶正在腐烂,但那里,黄色的莲馨花已在潮湿的草丛中开始探出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