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2年高考辽宁卷地理试题分析(4)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3-05-05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东、梅溪下游,四周群山环抱。村落始建于隋朝,清朝时成为闽北地区茶叶的集散地与通往欧洲的“万里茶道”的起点。当溪横穿村落汇入梅溪,历史上经过数次改造。表1为宋、明时期当溪的改造内容。图3示意目前该村落布局。据此完成5~6题。

表1

朝代 改造内容
宋朝 疏河床、垒岸坡
明朝 加深拓宽河床,修建提水、蓄水工程


图3

5.宋朝、明朝当溪改造的目的分别为
  A.供水;防洪和水运 
  B.供水;水运和养殖
  C.防洪;防洪和灌溉 
  D.防洪;养殖和供水
6.图中茶店在村落中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茶园 
  C.客流 
  D.地价
  【答案】5.C 6.A
  【命题意图】
  知识考查:选择性必修课程中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必修课程中地理2——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必修课程中地理2——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素养考查:综合思维。
  【试题解析】
  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自然地理(水文)与人文地理(聚落、区位因素)的综合知识运用。
  第5题,宋朝“疏河床、垒岸坡”,表明当溪改造的目的是防洪作用;明朝“加深拓宽河床;修建提水、蓄水工程”,表明当溪改造的目的是防洪和灌溉,特别是提水工程的提示。
  第6题,清朝时,下梅村即为闽北地区茶叶的集散地,表明沿当溪分布的茶店(保留至今或复兴),水运(交通)起到决定作用;沿公路分布的茶店则体现了公路交通对于水运的替代。水运+公路共同体现了交通对茶店布局的影响。
  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C项,认为游客影响了茶店的分布。然而,第一,游客主要是来欣赏古村落建筑、民俗及茶文化,而不是来购买茶叶;第二,茶叶主要是外销而不是游客和当地村民购买(茶叶在闽北地区具有普遍存在性);第三,正是当溪两侧的街道及纵贯村落的过境公路,使茶店能快速通达外部市场,交通影响了茶店布局。即使茶店服务于游客,临街(路)的布局特点也体现了交通的作用。
  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灾害。图4示意“大流砂”位置。据此完成7~9题。


图4

7.该段峡谷夏季气候特征为
  A.湿热 
  B.冷湿 
  C.干冷 
  D.干热
8.“大流砂”的碎石主要来源于
  A.河流堆积 
  B.冰川侵蚀 
  C.基岩风化 
  D.风力搬运
9.为减轻该处地质灾害影响,最适宜的措施是在“大流砂”所在地
  A.坡面植树造林 
  B.两侧设排水渠
  C.坡底修建挡墙 
  D.坡顶平整土地
  【答案】7.D 8.C 9.C
  【命题意图】知识考查:选择性必修课程中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选择性必修课程中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试题解析】
  以地理研学实践作为试题信息表达的情境,地理研学中地貌、植被、地质、气象、水文、土壤和人文等要素是野外考察的重点。本题将上述要素信息融合于材料或其背景中,需要学生在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展开空间思维,在脑海中展现研学情境并进行地理单元和要素间的关联,考查学生利用地理规律和机制理解身边自然地理现象。并在核心价值观框架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第7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和地理要素可知该地山河相间,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路径,水汽在山脉迎风坡被大量截留,在河谷深陷、地形闭塞的背风坡谷地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在谷底造就干燥炎热的夏季气候特征。注意此处迎风坡和背风坡指的是整个山脉两侧,并不是指一个峡谷内两侧的局地坡面,深切峡谷内部由于空间有限,下沉空气会充分混合,两侧坡面差异并不来源于迎风背风。同时也需指出,横断山区的峡谷由于位置、高差和水汽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并不都有显著的干热河谷特征,有显著干热河段的峡谷也并不是全河段都属于干热河谷,不能由地理位置直接机械地关联甚至判定干热河谷现象。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以云贵川地区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南盘江等上中游谷地为主。干热河谷现象使得本应是植被茂密的地段形成了相对稀疏且不同于基带类型的自然植被特征。这些地区基带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由于干热效应谷底会生长仙人掌这类适应干旱和偏暖气候的植物,坡面上植被也会相对稀疏,而坡顶海拔较高,空气下沉增温、减湿作用尚未形成,所以会分布喜冷湿环境的针叶林带。综合上述分析,此处谷底夏季气候特征为干热。
  第8题,在已知干热河谷的背景下,要求学生理解区域地质作用和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等相关知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地表形态和物质形成的主要外力,但它们往往是地理区域中同时发生的系统过程,不能理解为独立、排他的地理过程。局地物质组成是这些过程综合、平衡后的结果,但它们在系统中的主导作用和各过程驱动力是因条件和环境而异的。干热河谷的气候特点和横断山区多石质山地的区域特征,奠定了强烈风化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坡面上稀疏的灌丛意味着基岩的裸露,其就地风化崩解的碎石会堆积在地表,并在重力搬运下源源不断地在局地从坡顶崩落到坡底,材料中“大流砂”形态和物质特征的描述即是这一系列过程的结果。基岩风化不仅阐释了碎石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且就来源于本地山体岩石。河流堆积的砾石层呈水平状分布而且往往体量有限,即便在此石质山区存在拔河高度900米处的阶地,其形成年龄应十分古老,河流堆积的砾石层应早已风化、崩落殆尽,而材料表明碎石形成、搬运和堆积仍在进行。若为冰川侵蚀则意味着当地有现代冰川分布,结合山顶森林带和已推断的干热河谷特征可知,此处即便在山顶也没有发育现代冰川的可能性。风力在区域间或地理单元间的搬运作用仅限于砂粒粒径以下的颗粒,对于砾石几乎无搬运能力。在局地尺度下,所谓风沙走石也主要是风力促发条件下的重力搬运过程。即便存在偶发的龙卷风卷起大质量、大密度石块,也很难想象其如何频繁将碎石搬运到一个局部特定位置后呈发散状滚落。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大流砂”介绍中强调了风力的作用,是对该地理现象的误解,基岩的就地风化和重力主导下的崩落才是形成机制,风力充其量只是诱发条件。
  第9题,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不仅表现在地理研学实践过程,更重要的是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当学生已知此处地质灾害主要是基岩风化后堆积在坡面上的碎石崩落所导致,应该理解这是该地理环境下正常发生的地理过程。想要完全遏制该过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人地和谐的价值观体系的,然而地理过程形成的灾害可以通过减轻或避免其对人类及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来实现。坡面为大量碎石且下伏基岩,显然植树造林没有土壤基础,而且即便通过特殊手段人工造林也难以维系,并且对碎石崩落的抑制效果也有限,甚至有可能会加剧生物风化使灾害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碎石为重力搬运,而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段降水也较为有限,坡面径流对碎石崩落影响甚小,充其量只能算诱发因素之一。况且若无诱发,只要碎石仍堆积在坡面其重力势就存在,就会有崩落隐患,因此,两侧修排水渠对于抑制灾害发生也帮助不大。坡顶平整土地看似能够解决部分物源问题,但坡面基岩风化仍会产生碎石。再者,石质山体平整土地无论从经济型还是从森林生态破坏的角度都不符合人地和谐观。坡底和公路间修建合理的挡墙能够阻挡沿坡面滚落的石块,尽管并没有阻止灾害背后的地理过程,但是有效地降低了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被广泛地运用于类似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现实中,挡墙还往往配合崩落物的定期清理等管理、维护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护效果和使用时间。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考辽宁卷 地理试题分析
  • 上一篇:地理高考押题:建立优质、高产、高
  • 下一篇:地理查补易混易错01--人口、城市及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