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些高考地理综合题往往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结合区域环境保护的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环境安全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理念。
2.在备考复习时要能够从全球视角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入手,综合分析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从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角度综合分析碳减排、建立保护区、制定环保政策和法律法夫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二、典例在线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2022年11月5日—13日在湖北武汉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二:大会正式通过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广东省深圳市的决议草案。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滨海湿地记录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16种濒危珍稀鸟类。“十三五”以来,深圳共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2个,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目前,深圳已建设了一座25000平方米的中国红树林博物馆。
材料三:红树林(下图)是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誉为“海岸卫士”。从全球范围看,红树林依然面临巨大威胁,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1)试分析“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市的原因。
(2)说出红树林具有的生态功能。
(3)请你对红树林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建议。
【答案】(1)湿地资源丰富;具备稀有性和独特性;有丰富的湿地保护和治理的经验;建设的中国红树林博物馆为承接国际红树林保护合作机制提供了硬件基础。
(2)具有防风消浪、固岸护堤、调节气候、净化海水和空气、沉降污染、保护渔业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储存滨海蓝碳、促淤造陆、丰富海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
(3)开发建议:开发过程中注意减少近海海域水质污染:海岸合理养殖,避免潮间带过度采挖;减少滩涂养殖对潮间带的过度占用;发展生态旅游,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建议: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完善红树林保护制度体系;加强对红树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保护其内生物物种多样性;探索红树林栽培种植技术,恢复其效能;加强红树林区的生态监测与评估;加强非保护区管理,加大对破坏红树林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红树林湿地的科学研究和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保护政策。
【分析】本题以红树林为材料背景,考查了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位因素,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开发和保护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结合材料“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可知,深圳湿地资源丰富,且具备稀有性和独特性,有成为“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资源基础;长期以来,深圳致力于湿地保护和开发,有丰富的湿地保护和治理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结合材料“深圳已建设了一座25000平方米的中国红树林博物馆”可知,建设的中国红树林博物馆为承接国际红树林保护合作机制提供了硬件基础。
(2)结合材料红树林被誉为“海岸战士”可知,能够防风消浪、固岸护堤、丰富海岸景观,深圳沿海,红树林对保护沿海生态有巨大作用;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肺”,红树林作为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海水和空气、沉降污染、储存滨海蓝碳;红树林作为重要的生物栖息地,能够保护渔业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红树林还能够促淤造陆,减少海岸被侵蚀的状况。
(3)开发建议:需要对红树林进行保护性开发,红树林多生长于潮间带,故需要注意海岸合理养殖,避免潮间带过度采挖、减少滩涂养殖对潮间带的过度占用,挤占红树林的生存空间;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如减少近海海域水质污染;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发展生态旅游,注意环境承载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
保护建议:首先可以从相关制度体系和法律入手,如完善红树林保护制度体系,建立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于非保护区,也要加强管理,加大对破坏红树林行为的打击力度;或针对不同区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保护政策。从具体保护措施来看,可以加大对红树林栽培种植技术的探索,恢复其效能;加强红树林区的生态监测与评估;加强对红树林湿地的科学研究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红树林的意识等。
三、解题技巧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本专题在考查形式上,多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等呈现信息,侧重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环境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不但关系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每年高考试题中多选择社会所关注的环境问题,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应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入手,判断该环境问题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分布等。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分析环境问题的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表述。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根据具体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表述。
一、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项目 | 内容 | |||
生态退化的原因 | 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 | |||
生态退化的表现 |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 |||
生态退化的危害 | 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 | ||
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 ||||
危害是逐步累积的 | 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威胁国家生态安全 | |||
措施 |
实施生 态修复 |
自然 恢复 |
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如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 | |
人工 修复 |
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生物措施是通过恢复植被实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如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通过一系列建设工程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如修建梯田 | |||
建立自 然保护区 |
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 |||
1.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①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②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③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2.中国防治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应对措施
措施 | 内容 |
利用国际公约 |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
逐步健全法规体系 | 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 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 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
1、保护自然本底
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地球表面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近乎原生态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极为宝贵的自然本底,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以及演进过程。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把地球上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下来,可为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指出一条应遵循的途径,促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以及预测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2、贮备物种
野生物种基因在医疗、食品、农业等诸多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地球上许多过去曾广泛分布的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人为的干扰,目前已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这将导致野生物种潜在基因的意义受到威胁。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濒危生物物种提供相对安全的避难所,使其最大程度地存活,恢复种群规模。因此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更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
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可以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提供有效保护,保障其正常生存和繁衍,促使其生存和进化,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4、提供生态服务
①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②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以保障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
③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有着明显的外部效益,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对周围地区或更广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④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三、变式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左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示意,图右为该国家公园年降水量分布和植被类型分布。
材料二下表为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单位:10000m2)。
年份 | 林地 | 草地 | 水体 | 建设用地 | 荒漠 |
2000 | 16395 | 7005636 | 754943 | 472 | 4540597 |
2020 | 14555 | 7504143 | 880043 | 560 | 3918530 |
(2)与2000年相比,说出2020年该国家公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点,推测变化原因。
(3)简析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我国资源、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
【答案】(1) 高寒草甸 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因此属于湿润地区,适合草甸的生长。
(2)草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荒漠面积大幅度减少。国家公园的建立,退耕还草、治理荒漠化。
(3)草地面积扩大、荒漠面积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水体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减少,有利于改善水质、增加水量,保护我国的水土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该地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山地垂直带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国资源、生态安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据图可知,降水量为500mm的植被类型为高寒灌丛、草甸带,而③在高寒灌丛、草甸带之上,故③应为高寒草甸。原因是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属于湿润地区,适合草甸的生长因而形成高寒草甸带。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草地由2000年的7005636m2增加到2020年的7504143m2,草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荒漠由2000年的4540597m2增加到2020年的3918530m2,荒漠面积大幅度减少。其原因为,国家公园的建立,生态环境的好转;国家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大力治理土地荒漠化。
(3)草地面积扩大、荒漠面积减少,使三江源地区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水体面积得到扩大,水土流失的面积减少,进一步有利于改善水质、增加水量,可以有效保护我国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该地生物的多样性,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是生态环境更加稳定。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区水草丰美,栖息着上百种鸟类,蒙古族古老的渔猎文化传承至今。1962年霍林河修建了几座大型水库,查干湖的主要补给水源逐年减少,到1974年,湖泊干涸,查干湖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的丧失引发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使查干湖成为危害当地的“害湖”。1976年,当地政府(前郭县)动员民众,修建了一条”草原运河”——引松人工河,水的滋养,使查干湖恢复了”天然宝库”的美称,2007年,查干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左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图,图右示意引松工程。
(1)说明查干湖水源枯竭导致湖泊服务功能降低的具体表现,并指出人们选择人工修复而不是自然修复的原因。
(2)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功能区,请阐述核心区的主要功能。
(3)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是否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请给予解释。
【答案】(1)湖泊服务功能降低具体表现为:湖泊调节能力降低,干旱频率增加或降水变率大,湖底裸露出盐碱滩,加剧风沙侵蚀,危害农田、草原和村舍;湖泊供给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遭受灭顶之灾,已严重威胁渔民及农牧民的生存。
原因∶查干湖地处农牧过渡带,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源断绝后,湖泊大面积萎缩,难以自我修复,人工修建引水工程,可更快修复湖泊生态系统,事实证明效果良好。
(2)核心区的主要功能:野生鸟类及植物分布密集,具有典型性或特有性,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储存库(生物多样性丰富);原生湖泊自然环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保证野生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进化(天然);是理想的科研场所。
(3)在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要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从事旅游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外围,可以进行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不构成威胁的活动,如旅游、参观考察,还可以按规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保留少量居民点、旅游设施,但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旅游项目。
【分析】本题以查干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湿地的作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湖泊属于湿地资源,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提供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查干湖的作用主要为调节气候和提供水源。由材料“湖泊干涸”可知,查干湖水源枯竭,导致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造成当地干旱频率增加或降水变率大,使得湖底盐碱滩出露,风沙侵蚀作用加剧,危害周围的农田、草原和村舍;由“湖泊干涸”可知,湖泊提供水源的能力大大降低。查干湖大面积萎缩,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干涸限制了渔业资源发展,严重威胁渔民的生存环境,也不能给牧民提供生活和生产水源,严重影响农牧民的生存。人工修复的原因:由于该区域地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再加上补给水源逐年减少,最终导致湖泊干涸,湖泊自身难以修复,所以选择人工修建引水工程,快速引水至湖泊,为湖泊提供水源,使湖泊生态系统快速恢复。
(2)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核心区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护对象最典型最集中的地方,“湖区水草丰美,栖息着上百种鸟类”,所以查干湖核心区具有典型性或特有性,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储存库,很好地维持着湖区生物多样性;原生自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越高,其抵抗力和稳定性越高,越能保证野生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进化(天然);湖区“栖息着上百种鸟类”,说明核心区野生动植物分布密集,是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群落演替规律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场所。
(3)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时,首要原则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且,核心区是保护区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护对象最典型最集中的地方,严禁任何方式的干扰与破坏;缓冲区对核心区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是核心区和试验区的过渡地带,因此,缓冲区也要重点保护,禁止任何方式的干扰与破坏,让其更好地发挥对核心区的保护作用;试验区是保护区中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所以,在查干湖开展旅游活动时,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从事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避免对核心区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外围,离核心区相对较远,所以可以适当进行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不构成威胁的活动,例如旅游、参观考察,还可以按保护区的相关规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保留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但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旅游项目。
【点睛】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产出功能和生态功能两方面,即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提供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三、刷模拟
1.(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美主要工业国家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全球碳中和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氢能逐步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材料二:汉堡市距离北海和波罗的海较近,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德国计划在汉堡建造一个拥有100MW容量电解槽的全球最大绿色制氢工厂,并打造独立的氢气运输管网。未来几年,德国将投资90亿欧元发展绿氢产业。
材料三:氢能产业链
(1)说明世界各国都重视发展氢能产业的原因。
(2)分析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的主要来源的原因。
(3)分析德国在汉堡建设绿色制氢工厂的优势条件。
【答案】(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2)与灰氢、蓝氢相比,绿氢没有碳排放,符合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使绿氢生产成本下降,使绿氢更具备竞争力;环保意识的提升,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使得灰氢、蓝氢成本升高。
(3)临海,风能资源丰富,为绿氢生产提供清洁能源;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或市场广阔);技术先进(或科技水平高);政策支持(资金充足)。
【分析】本题以碳中和、氢能产业发展等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各国都重视发展氢能产业的原因、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的主要来源的原因、德国在汉堡建设绿色制氢工厂的优势条件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故发展氢能产业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由材料“氢能逐步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可知,氢能产业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促进技术进步;由材料“全球碳中和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及“未来几年,德国将投资90亿欧元发展绿氢产业”等可知,氢能产业发展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2)由氢能产业链可知,灰氢、蓝氢的原料是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而与灰氢、蓝氢相比,绿氢的原料是水,没有碳排放,符合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力、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使绿氢生产成本下降,使绿氢更具备竞争力;而灰氢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品等生产氢气,生产时会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蓝氢已经能够减少90%的碳排放,但做不到绿氢的碳零排放,因此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使得灰氢、蓝氢成本升高。这些原因造成绿氢逐渐成为未来氢能的主要来源。
(3)由材料“汉堡市距离北海和波罗的海较近”可知,汉堡临海,风能资源丰富,为绿氢生产提供清洁能源;由材料“德国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可知,汉堡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再结合德国是世界发达国家,汉堡是德国重要城市,从市场需求、资金、技术等角度回答,即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或市场广阔);技术先进(或科技水平高);政策支持(资金充足)。
2.(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气中的碳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与海水接触,经海-气反应形成碳酸钙;经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受外力搬运,碳循环固定在陆地上的陆源碳进入海洋等……这些化合物在海洋中沉积、固定、储藏,实现了海洋固碳的功能。
南极大陆广泛分布着下降风(空气冷却下沉,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下坡气流)。罗斯海地区有着非常强劲的下降风,推动了近岸海冰,在其近岸海区形成了若干个常年少有海冰覆盖的海域——冰间湖(如图)。冰间湖的自然环境与南极陆地风尘铁的输入,促进了冰间湖中藻类的生长,是罗斯海固碳能力高的原因之一。
(1)说明罗斯海地区形成强劲下降风的原因
(2)分析罗斯海近岸冰间湖藻类数量多的原因。
(3)判断全球变暖条件下罗斯海总体固碳能力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1)罗斯海处在南极大陆周边,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厚、四周薄,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2)在罗斯海冰间湖处,水分条件充足,热量条件适宜,有利于藻类生长;在冰间湖中有大量的风尘沉积,为藻类提供较好的养分支持。
(3)全球变暖条件下罗斯海总体固碳能力表现出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冰间湖的数量增加,藻类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藻类数量增多,固碳能力增强。
【分析】本题以罗斯海地区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下降风的成因、冰间湖藻类丰富的原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厚、四周薄,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罗斯海地区处在南极大陆的周边地区,受南极大陆的冷气流影响,形成较多的下降风。
(2)结合材料可知,冰间湖的自然环境与南极陆地风尘铁的输入,促进了冰间湖中藻类的生长。在罗斯海冰间湖处,水分条件充足,热量条件适宜,有利于藻类生长;从养分条件分析,在冰间湖中有大量的风尘沉积,为藻类提供较好的养分支持。
(3)全球变暖条件下罗斯海总体固碳能力表现出增加趋势。根据材料可知,藻类的生长,是罗斯海固碳能力高的原因之一。从冰间湖数量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冰间湖的数量增加,会使得罗斯海的固碳能力增加。从藻类数量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藻类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藻类数量增多,固碳能力增强。
3.(2022·山东潍坊·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阿尔泰山主峰南部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判断①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并说出理由。
(2)与荒漠草原带相比,森林草原带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分析其主要原因。
位于阿尔泰山脉南坡的“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森林、珍稀动植物和冰川、湖泊等,区内生态系统独特,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3)说明建立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的意义。
【答案】(1)灌木草原。该区域内的年降水量介于荒漠草原和森林草原的年降水量之间,适合灌木草原生长。
(2)森林草原带枯枝落叶较多,经微生物的分解,可以转化成土壤中的有机质。
(3)可以保留一定面积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珍稀动植物的庇护所,保存了珍稀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可以培养公民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分析】本题以阿尔泰山主峰南部垂直自然带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垂直自然带、土壤的影响因素、建立保护区的意义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该区域内的年降水量比荒漠草原的年降水量多,比森林草原的年降水量少,因此比较适合需水量居中的灌木草原生长。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荒漠草原带相比,森林草原带枯枝落叶较多,经微生物的分解,可以转化成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3)“区内生态系统独特”,建立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可以保留一定面积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自然保护区是珍稀动植物的庇护所,保存了珍稀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冰川、湖泊等,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建立喀纳斯综合自然景观保护区,可以培养公民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是宣传教育场所;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4.(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火灾给森林生态系统会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频繁及重度的森林大火,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和群落、土壤环境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下图示意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1)分析短期内森林火灾对本地区碳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2)判断森林大火后上图中最先恢复的植被种类,并说明理由。
(3)总结火灾后草本植物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影响:森林火灾将原本储存于植被体内的碳元素,通过燃烧释放了·部分进入大气;部分以草木灰(固态无机碳)的形式补充表上;部分草木灰(固态无机碳),随着雨水淋溶进入水体中。
(2)草本类。理由:草本类植被较苔藓类植被根系更发达,火灾后地下根系保存较为完好,后期恢复较快;草木类较乔木黑云杉等级更低,恢复所需时间更短。
(3)变化情况:先快速增加,后有所下降。原因:火灾后乔木(黑云杉)被毁,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草本植物光照条件极大改善,促进其快速恢复及生长;后期随着乔木逐渐恢复,林下光照条件变差,草本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
【分析】本题目以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为背景材料,涉及森林火灾、植被种类、草本植物覆盖度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森林火灾将植被烧毁,将原本储存于植被体内的碳元素,通过燃烧释放了部分进入大气层;部分碳元素以草木灰(固态无机碳)的形式进入土壤补充表土;部分草木灰(固态无机碳),随着雨水淋溶、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
(2)森林大火后上图中最先恢复的植被种类是草本类。据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图分析,1971-1980年草本类植被覆盖度最大,其次是苔藓类;草本类植被较苔藓类植被根系更发达,火灾后地下根系保存较为完好,后期恢复较快;草木类较乔木黑云杉等级更低,生长快恢复所需时间更短。
(3)火灾后草本植物覆盖度变化是先快速增加,后有所下降。原因啥火灾后乔木(黑云杉)被毁,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草本植物光照条件极大改善,合成有机物多,生长快,促进其快速恢复及生长;后期随着乔木逐渐恢复,乔木比较高大,林下光照条件变差,草本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
5.(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碳达峰是指一个区域或行业的CO2排放在一段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达到最高峰值。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通过一定的形式抵消自身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4月22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2021年7月16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仪式。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下图示意2014一2018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情况。
(1)指出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的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的条件。
(2)试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可以帮助我国尽快卖现碳中和的措施。
(3)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的意义。
【答案】(1)2014-2017年碳交易总量逐年增加,2017-2018年碳排放交易总量下降。主要制约条件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环境管理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3)背景:全球气候变暖
意义: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任答四点)
【分析】本题以碳达峰和碳交易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实现碳中和的措施、碳交易的意义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以得出,2014-2017年我国碳交易总量逐年增加,2017-2018年碳交易总量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2)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从企业的角度”。为实现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从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比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可以从科技入手,发展科技,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出台相关环境管理措施,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提高企业环保意识等。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碳交易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基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实施碳交易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因此能够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同时,材料中提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将废弃物代替碳燃料,说明碳交易的实施能够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废物循环利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6.(2023·全国·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速生桉(下图)造应性强,生长迅速,高大挺拔,病虫害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广西来宾市“十三五”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45%,全市桉树速生丰产林(种植5年即可采伐)总面积达450多万亩。2020年,全市木材产量达387万立方米。近年来,来宾木材加工业迅猛发展,产品涵盖了锯材、木片、单板、胶合板、纤维板、木地板、家具、纸制品等种类,形成了上、中、下游完整的木材加工产业链条。
(1)速生桉在民间有“抽水(肥)机”“毒树种”的恶名。分析大面积种植速生桉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说明来宾市速生桉种植面积大的自然原因。
(3)简述来宾市打造完整的木材加工产业链条的社会、生态意义。
【答案】(1)速生桉生长需水肥量大,大面积种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板结(土地沙化),植株高大遮蔽光照,抑制其他植被生长。(从地下水、土壤、植被3个方面作答)
(2)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满足速生桉生长的水热需求:多喀斯特地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宜林面积广。
(3)社会意义:产业规模效益显著,扩大品牌效应: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生态意义:充分利用木材原料,减少废弃物排放。
【分析】本大题以速生按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农业区位、可持续发展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大面积种植速生按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从地下水、土壤、植被3个方面作答。速生桉生长需水肥量大,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大面积种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板结(土地沙化),速生桉造应性强,生长迅速,高大挺拔,植株高大遮蔽光照,抑制其他植被生长。
(2)来宾市全市按树速生丰产林(种植5年即可采伐)总面积达450多万亩,种植面积大,主要是来宾市的自然条件符合桉树的生长习性。速生按生长迅速,需要吸收地下水,广西来宾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热量充足,满足速生桉生长的水热需求;该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宜林面积广。
(3)近年来,来宾木材加工业迅猛发展,产品涵盖了锯材、木片、单板、胶合板、纤维板、木地板、家具、纸制品等种类,形成了上、中、下游完整的木材加工产业链条,因此,来宾市大量种植速生桉,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使相关产业集聚,产生了规模效应;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利用了木材原料,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7.(2022·青海西宁·统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象是世界濒危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如下左图)。成年亚洲象食量极大,喜食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季节会在各栖息地间迁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区内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逐渐凸显。2020年一群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下右图)引起了全球媒体的热切关注,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1)解释西双版纳亚洲象不同季节在各栖息地间迁移的原因。
(2)分析近年来西双版纳亚洲象活动范围向保护区周边扩大的原因。
(3)针对“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4)专家认为亚洲象的这次远行”映射着我国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简述其理由。
【答案】(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野生植物的丰富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亚洲象食量大,旱季时植物有限不能满足其需要,象群会迁移到其他栖息地或农田寻找食物。
(2)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亚洲象群规模扩大,觅食和活动的范围扩展;森林的恢复导致亚洲象采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从而迁移到保护区外寻找食物。
(3)引导当地村民种植亚洲象不喜食的作物,减少亚洲象对作物的采食和破坏;加强象群活动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向村民发出警报;建立国家公园,使各子保护区连通,将亚洲象栖息和迁移区域纳入公园范围;加强对亚洲象食物结构和迁移路线的研究,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植物,提前采取保护措施。
(4)象群北迁途中的植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为北迁提供了条件;象群沿途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说明人们保护意识提高;各级政府的科学管控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人象关系和谐。
【分析】本题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为背景,并结合亚洲象的有关材料,涉及生物多样性、气候等知识点,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根据地理位置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由材料可知成年亚洲象食量极大,喜食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季节会在各栖息地间迁移。由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旱雨季变化,旱季植被较少,不能满足亚洲象对食物的需求,因此亚洲象群会迁移到其他地区或农田寻找食物。
(2)根据材料可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随着森林的恢复,导致亚洲象采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需要迁移到保护区外寻找食物;由于环保力度加大,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多,生存空间不断扩展,觅食和活动的范围扩大,继而出现“人象生存空间重叠”的问题。
(3)针对“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可以调整受野象侵害较重的村寨的种植结构,倡导当地的农民种植亚洲象不喜食的农作物,可以减少亚洲象对农作物的破坏;完善监测设施,及时向村民反馈大象的活动情况;研究亚洲象的食物结构和迁移路线;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并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植物,防止其迁移;寻找合适的安置点,把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的村寨搬迁出来,尽量扩大野象栖息地的范围,扩大保护区规模;通过建立生态走廊带等措施,使各保护区之间、亚洲象栖息地和迁移区连通等。
(4)由于象群在向北迁移,说明北部的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越;象群可以大规模迁移,说明人类对其干扰较小,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各级政府管控措施得当,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人象关系和谐发展。
8.(2022·江西南昌·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即203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为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下图是我国2020至2025年碳排放量变化统计图。
(1)推测2020至202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原因。
(2)分别说明三大减排战略对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积极意义。
【答案】(1)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
(2)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变革: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应对全球的变暖的减排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2020年至2025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单位GDP能耗降低,但碳排放总量仍在上升,因此原因是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
(2)根据材料“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可知,国家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能源变革,积极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9.(2022·湖南益阳·统考二模)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境内群山起伏,海拔高度在376~3306米之间,人口密度较低,目前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下图为普洱市地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以普洱市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内陆地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1)分析我国西南内陆地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主要原因。
普洱市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市内拥有目前中国现存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普洱市是世界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说明普洱市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
(3)简述设立国家绿色经济试验区的意义。
【答案】(1)西南季风从印度洋携带大量暖湿水汽,遇地形阻挡形成丰沛降水,水热条件好,利于植被生长。
(2)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河流众多;多高大山地,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人口密度较低,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国家政策保护。
(3)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气候及其影响因素、影响植被的因素、产业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且西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普洱市物种丰富,主要是纬度较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降水多,河流众多;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拔高度在376~3306米之间,高差大,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少;国家政策扶持较大。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维护我国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该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0.(2022·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肯尼亚东北省,一排巨大的“蓝板”镶嵌在草原上。“蓝板”是中国企业在肯尼亚建设的规模最大电站——加里萨光伏发电站。该电站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当地清洁能源的价格。该项目竣工前,水力发电在肯尼亚供电结构中占比超过50%,光伏发电站惠及东北省首府加里萨一半的人口。左图为肯尼亚局部区域示意图,右图为加里萨光伏电站景观图。
(1)说出该区域自然带名称及形成原因。
(2)评价当地开发太阳能的优势。
(3)简述加里萨光伏发电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答案】(1)热带草原带。虽在赤道附近,因位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景观。
(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丰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由中国企业承建,技术先进;政府支持;加里萨为东北省首府,电力需求大。
(3)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电价,减少生活成本;获得稳定的电力,生活方便。
【分析】本题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非肯尼亚国家的合作领域为情境,考查肯尼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国际合作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养成教育。
(1)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形成原因是,虽在赤道附近,但由于位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空气较稀薄,大气保温作用较弱,热量相对不足;地势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较少,植被因水分较少,而形成稀树高草景观,形成热带草原景观。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2)读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较稀薄,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能丰富;位于东非高原地区,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由材料““蓝板”是中国企业在肯尼亚建设的规模最大电站——加里萨光伏发电站。”可知,由中国企业承建,技术先进;由材料“该电站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当地清洁能源的价格。该项目竣工前,水力发电在肯尼亚供电结构中占比超过50%,光伏发电站惠及东北省首府加里萨一半的人口”可知,政府支持;加里萨为东北省首府,电力需求大。
(3)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伏发电站的修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由材料“该电站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当地清洁能源的价格”可知,降低电价,减少生活成本;由材料“该项目竣工前,水力发电在肯尼亚供电结构中占比超过50%,光伏发电站惠及东北省首府加里萨一半的人口”可知,当地获得稳定的电力,生活方便。
刷真题
1.(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下图)。右图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
(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
(2)“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
(3)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分析】本大题以候鸟景观图和条子泥湿地位置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栖息地的建设和维护措施、鸟类栖息地恢复的经验总结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减少,因此需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结合材料可知建设“720高地”目的是将其改造为可以满足候鸟栖息所需的高潮位栖息地,说明原栖息地可能被淹没,因此可推测自然原因为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方面可能是不合理的活动占用了栖息地,包括围垦、养殖等,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鸟类食物来源不足。
(2)本题考查生物栖息地的建设和维护措施。“720高地”的改造建设是为了满足候鸟在高潮位时的栖息要求,结合材料中改造鱼塘为高地可知,需要改造地形、恢复生态、建设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建成“720高地”。再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管理维持后续栖息地的生态稳定,加强生态修复,比如增加海洋生物资源汇入和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组织农业生产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净化养殖用水,确保达标排放。
(3)本题考查鸟类栖息地恢复的经验总结。注意题目要求拟定经验总结提纲,按照提纲的结构,结合材料中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再按照时间顺序,将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拓展,形成逻辑性强的提纲即可: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修复滨海生态湿地,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2.(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图判读、影响土壤有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均比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3.(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1)15.8或-15.8
(2)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开放题参考答案:
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为情境,创新性地利用地理原理及地理模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等知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学科能力。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意,由图片信息可知,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两种模式生存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
(2)本题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示例:通过上题的数据可知,香蒲生产模式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泥炭地来固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泥炭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土地资源,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降低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国家安全威胁。同时泥炭地是湿地环境,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保障国家安全。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可以调蓄、净化地表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在旱季又能提供水源,湿地对维持我国淡水储量和水质有重要贡献;香蒲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生产新材料,发展经济,促进湿地环境的经济可持续开发,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短期来看,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仓,因此退耕还湿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减弱国家粮食安全;但从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转变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稳定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确保粮食品质和营养,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