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特征描述类

栏目:地理高考专栏 2023-08-08 
一、题型简介
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往往以热点材料为命题背景,考查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分布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2.在备考复习时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特征描述答题模式,强化分析能力,在语言描述时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
二、典例在线
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此外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材料二: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敦煌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2400毫米,加上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因此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这里的地表岩石及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风成地貌(如图乙)
(1)说出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名称。喀斯特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2)描述图乙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形成外力作用。
(3)描述图乙中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峰丛;岩石:石灰岩分布,可溶性、透水性好。气候: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水文: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喀斯特地貌。地形:山地、丘陵广布,坡度大。生物:生物种属多,生物活动活跃。
(2)自然环境特征:降水较少,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外力作用:风力侵蚀。
(3)岩石裂隙发育,岩体变得不够坚实,岩石孤立突起,靠近地面的风中含沙量大,岩石下部遭受到较强烈的磨蚀,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分析】本题以敦煌的风成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形成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地貌地区主要的岩石是石灰岩,具有可溶性、透水性好。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一定要有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区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由于喀斯特地貌区气候温暖湿润,所以生物种属多,生物活动活跃。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乙地貌为风蚀蘑菇,受风力侵蚀而形成,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少,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使得岩石景观呈现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岩石孤立突起,且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风沙侵蚀的过程中,靠近地面的风沙含量较大,更易被风沙侵蚀,侵蚀速度更快,而远离地面的部分侵蚀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形成了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
 
三、解题技巧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本专题考查方式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析、提取加工,论证回答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过程特征、变化特征等。
特征类试题答题的步骤为:
第一步,精准定位描述主体: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然后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自然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2)区域人文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三步,简洁、准确描述: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一、自然地理特征
要素 答题方向 答题术语 失分点提醒
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以高原(或盆地、山地、丘陵、平原)为主 ①在判断地形类型时要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方面综合分析来确定地形类型;
②在判断地势时可以根据等高线变化、河流流向等方面分析
地势特征 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 ×高,×低;地势起伏较大;从×方向向×方向降低(升高或倾斜)
气候特征 气候
类型
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全年高温,年较差较小;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温和),年较差大 ①在回答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时,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是回答气温时间变化特征,还是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②在回答气候特征时,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季节描述(可根据情况分冬夏季、干湿季、旱雨季等)同时注意回答比较独特或典型的特征(如气温年较差、雨热同期等)
气候要素的分布 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其气候特征;另一种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年降水量丰富(稀少);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变化大)
河流
特征
水系
特征
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流域面积等 流程长(短);流向×;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等 ①首先明确问题是河流特征、水文特征还是水系特征;
②回答特征时必须和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一致
水文特征 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年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冬季会出现断流;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或无结冰期)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河流上游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上游地区:一般不适于航运,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一般水能资源不丰富,内河航运发达

 

二、社会经济特征
要素 答题方向 答题术语 失分点提醒
人口 主要从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方面分析 人口分布在×;×(方向)稠密×(方向)稀疏 ①区域人文地理特征随社会进步变化较大,需要注意时代性;
②在分析工业生产特征时注意从传统工业和新工业两大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角度,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描述;
③交通线路的选取与布局需要结合区域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影响 以×业为主;机械化水平高(低)、商品率高(小农经营、自给自足经济)、单产高(低);以×生产为主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工业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城市化水平高(低);受×因素的影响;出现×问题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大(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以×运输为主;交通枢纽是×;交通运输网密度大(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貌格局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地表径流的形态、河湖底部沉积物的发展变化,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如图甲)。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调查发现,含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大而隔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小(如图乙)。
(1)根据材料,简述乔治湖水位波动大的原因。
(2)说明自科拉林地垒形成以来乔治湖水文特征的变化。
(3)依据乔治湖湖底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差异指出泰勒斯溪历史时期流速、流量的变化特征。
【答案】(1)游区隔水层下方存在含水层,泰勒斯溪枯水期时,溪水主要补给湖底含水层,湖区水位低;泰勒斯溪丰水期时,湖区含水层已充满,下渗少,溪水主要补给湖区,湖区水位高。
(2)湖区逐渐形成,水面扩大,水位升高、水量增多;流速减慢含沙量减小。
(3)含水层沉积物颗粒大,反应了该时期河流流速快、流量大,搬运能力强:隔水层沉积物颗粒小,反应了该时期河流流速慢、流量小,搬运能力弱:根据含水层在下先沉积,隔水层在上后沉积可知泰勒斯溪流速先快后慢、流量先大后小。
【分析】本题以古雅斯河流域才材料,涉及河湖的水文特征、构造运动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乔治湖临近科拉林地垒,靠近断层,根据图乙可知,在该湖区隔水层下方存在含水层,当泰勒斯溪枯水期时,泰勒斯溪溪水主要补给到湖底含水层,使得湖区水位相对较低;而当泰勒斯溪处于丰水期时,湖区含水层已充满,致使下渗量少,泰勒斯溪溪水主要补给湖区,使得湖区水位较高。
(2)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科拉林地垒形后,随科拉林地垒海拔抬升,使得湖区逐渐形成,水面逐渐扩大,水位逐渐升高,水量增多;湖区高差下降,使得流速减慢含沙量减小。
(3)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乔治湖湖底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图乙中可得,含水层的沉积物颗粒比较大,能够反应该时期的河流流速快、流量大,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强:相反,隔水层沉积物的颗粒较小,反应该时期河流流速慢、流量小,河流的搬运能力弱:根据图示中隔水层与含水层的位置关系,含水层在下先沉积,隔水层在上后沉积可知泰勒斯溪流速先快后慢、流量先大后小。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湖区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材料二:下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及其水系特征。

材料三:下图示意青海湖水量年际变化及2001-2016年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情况。

(1)简述青海湖流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2001年以来青海湖水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评价青海湖水量及面积变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对青海湖流域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地势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湖河流多,且西、北部多,水量较大;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属于典型高寒气候。
(2)2001-2016年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01-2004年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2004年以后水量迅速增加。流域内降水量增加,降水补给增多;平均气温升高,冰雪融水补给增加;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提高周边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面积扩大,利于恢复生态环境;可能会淹没农田和动物栖息地。
建议:人类活动尽量减少对原生环境的干扰;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本题以以青海湖为材料,涉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湖泊生态功能以及生态脆弱区治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可知,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白天气温较高,晚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从地形上分析,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势整体西北高东南低;青海湖支流数量较多,尤其西部和北部河流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注入青海湖水量较多。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01-2004年青海湖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增多,截留地表径流量增加;全球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多。2004年以后青海湖水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补给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冰雪融水补给青海湖水量增多;随着区域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湖、退耕还草、科学放牧等,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3)青海湖水量及面积变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泊面积增加,导致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区域气候湿化;能够促进湿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缓解荒漠化的进程,减缓沙漠面积扩大;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同时也有不利影响,可能会淹没沿湖农田和动物栖息地等。
青海湖流域未来发展的合理建议: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退耕还草,恢复自然植被,合理放牧,使得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促进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

1.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横亘半岛,最高峰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大冰盖面积达660万平方千米,厚度3000米,向南覆盖到48°N的广大欧洲地区,古冰川作用显著。距今12000-8000年时,冰川消退,菠萝的海形成。下图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位置和地形。

(1)说出斯堪的纳维亚山地的地形特征。
(2)推测第四纪以来波罗的海的形成过程。
(3)说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现在仍有冰川存在的原因。
【答案】(1)呈东北-西南走向;多为低山(山地海拔较低);西坡较陡峻,东坡较平缓;冰川地貌广布。
(2)第四纪时冰川覆盖,受冰川侵蚀形成低地;冰川消退,低地(海盆)出露;海水进入,形成海洋。
(3)受暖流和西风影响,山地降水(雪)丰富,积雪量大。纬度高,气温低;山地面积大,山地海拔较高,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小。
【分析】本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地形特征,冰川地貌等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根据图中经纬网信息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北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南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多为低山,也说明西北坡较陡峻,东南坡较平缓,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山脉西海岸多峡湾地貌,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明冰川地貌广布。
(2)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发源地,冰川覆盖,受冰川侵蚀形成低地;之后随着气温回升,冰川消退,海盆出露,海水进入到低地中,形成海洋。
(3)位于西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加湿,使山地降水(雪)丰富,积雪量大。主要位于北纬60度以北的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山区面积广大,山脉海拔较高,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小。
2.2022·湖北荆州·荆州中学校联考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冰冻圈是地球表层的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圈层,包括陆地表层的冰川(冰盖)、冻土、积雪、江(河、湖)冰等;海洋上的海冰、冰山等;大气圈中的冰晶等。冰冻圈是气候变化最敏感圈层之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各要素都在变化,主要表现为规模、温度的变化以及使原本封存在冰冻圈内的有机碳融化分解。我国的冰冻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地区。
材料二:下图为两极海冰范围变化图。

(1)描述1970-2019年期间两极海冰变化的特征。
(2)说出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冰冻圈显著变化的主要表现。
(3)分析冰冻圈的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及原因。
【答案】(1)北极:波动下降;2000年前缓慢波动下降,2000年后快速波动下降。南极:基本不变;2000年前变幅较小,2000年后变幅较大。
(2)冰川(积雪)面积(厚度)缩小;冻土层变薄;结冰期缩短等。
(3)使气温升高   ①地表冰雪面积缩小,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②原本封存在冰冻圈内的有机碳分解,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海水的性质、冰川范围、及其冰川融化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材料,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从1970-2019年期间,北极的海冰范围呈现波动下降,且1970-2000年间波动下降速度较慢,自2000年后,波动式下降的速度较快。反观南极地区,虽呈波动式的上下变动,但是总体上基本不变,1970-2000年间波动幅度较小,2000-2019年间波动的幅度在增大。
(2)根据题意,阅读材料可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冻圈各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的青藏高原的冰冻圈也发生了变化,气温上升导致冰川有所融化,导致面积缩小,厚度也随之减小;且青藏高原上的冻土层受到气温影响融化,因此冻土层变薄;受气温影响,河流和湖泊结冰期有所缩短;
(3)分析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冻圈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部分冰川或积雪融化,导致地表冰层厚度减小,面积缩小,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热量增多,气温升高;同时原本封存咋冰川内部的大量有机碳物质暴露,并会被快速分解出大量二氧化碳等,引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3.2023·浙江杭州·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拉萨与上海气温资料图。

材料二:生态风险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下图为2030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风险等级预测图。

材料三: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17万人。近年来,西藏凭借纯天然环境和无污染草原、耕地与水土等优势,发展有机农牧业生产,积极开发高原有机健康食品、高原保健药材、心灵休闲旅游和清洁能源,推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
(1)与上海相比,说出拉萨的气温特征。
(2)简析青藏地区整体风险等级较高的自然原因。
(3)从气候角度分析,西藏地区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4)说出西藏发展“净土”健康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1)年均温较低(或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上海);夏季较凉爽,冬季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较小。
(2)气候寒冷;缺氧;冻土广布,土壤贫瘠;生物种类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脆弱;降水总体较少;板块交界处,地质灾害多发。
(3)地势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年均温低,生长周期长;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4)独特的地域文化;农产品品质好;国内外市场广阔;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地广人稀;政府政策的支持;。
【分析】本大题以西藏生态系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一,对比拉萨与上海气温资料图,可以看出,与上海相比,拉萨年均温较低,同时夏季较凉爽,冬季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较小。
(2)根据材料二可知,青藏高原整体风险等级较高,结合青藏高原所处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灾害频发;同时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土壤贫瘠,缺氧,导致生物生存条件恶劣,生物种类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综合以上,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风险等级较高。
(3)根据题干信息,从气候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势高,光照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累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保存;年均温低,生长周期长;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综合以上信息,西藏地区农作物品质好。
(4)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可知,“西藏凭借纯天然环境和无污染草原、耕地与水土等优势,发展有机农牧业生产,积极开发高原有机健康食品、高原保健药材、心灵休闲旅游和清洁能源,发展“净土”健康产业”,西藏农产品品质好,且地域文化独特促进其产业发展,同时政府政策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促进本地区产业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内外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有利于产业的开展,促进西藏发展“净土”健康产业。
4.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宠物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2020年市场规模已近3000亿元。调查显示,我国2021年单身独居人数接近一亿,近七成养宠人群认为宠物扮演着伴侣、孩子、室友等重要角色。随着养宠需求日益多样化,网络用户经常在网络平台观看各类宠物图片、短视频等,并通过观看直播等方式与其进行实时互动,取代现实生活中饲养宠物的“云养宠”行为应运而生。图(a)示意中国2000-2020年出生率和老龄化率的变化。图(b)示意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消费结构图。

(1)描述2021年我国宠物行业消费结构特征。
(2)中国宠物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请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3)说明近年来“云养宠”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商品类消费为主,服务类消费占比较小(商品消费超过服务消费);②宠物食品消费是最大的养宠支出;③宠物医疗在服务消费中占比最高;④以宠物生存为主的初级消费为主,消费升级空间广阔。
(2)①出生率下降/丁克家庭增多,人们把宠物当小孩养;②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增多,陪伴需求增加;③结婚率下降/不婚家庭增多,宠物填补家庭成员感情空白;④独居群体增加/流动人口增多(外出务工经商),宠物充当室友陪伴缓解孤独感。⑤中产阶层人口数量增多,可支配收入增多。
(3)因现实条件无法饲养宠物的爱宠人士日益增多/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必答)(市场因素)网络技术/移动媒介和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发展。(必答)(网络条件)更方便,不需照料、护理宠物;云养宠体验不受时空限制;降低养宠的时间/经济成本;可饲养宠物品种更加多样化。
【分析】本题以宠物经济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我国宠物行业消费结构特征、中国宠物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近年来“云养宠”兴起的主要原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宠物行业消费结构指的是各类宠物消费类型占总消费的比例。由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消费结构图可知,宠物商品类占比超过宠物服务类,故宠物消费以商品类消费为主,服务类消费占比较小,即商品消费超过服务消费;在商品类服务中食品占比达到54.7%,是所有消费类型中占比最大的,故宠物食品消费是最大的养宠支出;在服务类消费中,医疗占比达到16.2%,故宠物医疗在服务消费中占比最高;总体而言,宠物消费以宠物生存为主的初级消费为主,消费升级空间广阔。
(2)由材料中国2000-2020年出生率和老龄化率的变化及文字材料“我国2021年单身独居人数接近一亿,近七成养宠人群认为宠物扮演着伴侣、孩子、室友等重要角色”可知,近年来我国出生率不断下降,且丁克家庭增多,缺乏子女的家庭增多,人们把宠物当小孩养;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且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空巢老人增多,老人陪伴需求增加;近年来我国结婚率下降、不婚家庭增多,宠物填补家庭成员感情空白;由材料“单身独居人数接近一亿”可知,独居群体增加、流动人口增多(外出务工经商),宠物充当室友陪伴缓解孤独感;另外,中产阶层人口数量增多,可支配收入增多,养宠能力提高。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中国宠物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3)近年来“云养宠”兴起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市场需求、网络条件、养宠成本等角度分析。从市场需求及多样化来看,因现实条件无法饲养宠物的爱宠人士日益增多,“云养宠”可满足人们可饲养宠物品种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从网络条件来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搭建了移动媒介和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平台不断发展,“在网络平台观看各类宠物图片、短视频等,并通过观看直播等方式与其进行实时互动”,满足养宠需求。从养宠成本来看,网络条件更方便,不需照料、护理宠物;“云养宠”体验不受时空限制;“云养宠”降低养宠的时间及经济成本。由以上原因导致了近年来“云养宠”兴起。
5.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岛(图)是位于北大西洋的岛国,国土面积略小于我国江苏省,人口约34万。岛内无铁路分布,货物运输和人们出行主要依靠公路。其中1号公路是冰岛最主要的公路,全长1339公里,沿途经过众多海湾、亚北极沙漠和大西洋海岸,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环岛自驾。自驾游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下旬至10月上旬,冬季较少。

(1)分析冰岛无铁路分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1号公路的分布特征。
(3)分析冰岛冬季不适宜环岛自驾游的主要原因。
【答案】(1)地广人稀,铁路运输需求量小;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修建成本高,难度大。
(2)沿海岸线分布,沿等高线分布,连接多个城市。
(3)冬季风雪天气多,自驾游危险性很高;冰岛冬季日照短,游玩时间较短暂,自驾的优势远不如夏季明显。
【分析】本题以冰岛地理状况为材料,涉及交通的区位选择、交通线路的分布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冰岛位于高纬度地区,地广人稀,铁路客货运输需求量小;地表起伏较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铁路对地形条件要求高,需修建大量桥梁、隧道,修建成本高,难度大。
(2)从图中线路和“大量游客环岛自驾”可知,1号公路沿海岸线分布,延伸方向等高线稀疏,说明公路沿等高线分布,冰岛城市多在沿海地区分布,环岛公路连接多个城市。
(3)冰岛纬度较高,冬季寒冷,风雪天气多,路面结冰,视线受阻,自驾游危险性很高;冰岛冬季昼短夜长,天黑较早,游玩时间短暂,旅游体验差,自驾的优势远不如夏季明显。
6.2023·安徽淮南·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绿色发展概念源自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生态优先,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衡量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状况,引入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以绿色发展为一级指标,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生态贡献、能源结构、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利用(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空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污染防治)为二、三级指标。下图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数及二级指标发展变化状况。

材料二:下表为2020年长江流域部分省区绿色发展一级、二级指标指数及排名
地区 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 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
指数 排名 指数 排名 指数 排名 指数 排名
上海 83.5 1 61.3 4 96.6 2 99.9 2
安徽 65.3 16 34.6 20 80.3 18 91.2 10
西藏 45.0 30 64.4 1 32.7 31 31.5 31
(1)根据图文材料,描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标中一二级指数发展变化特征。
(2)指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综合排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资源利用指数和环境保护指数较高,试分析原因。
(4)针对西藏绿色发展指数偏低特征,请你对提高西藏绿色发展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5)简述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绿色高水平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1)中国经济绿色发展一级指数,各二级指数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指数基数和增长幅度差异大;其中可持续发展指数基数低,增长幅度最大;绿色发展指数和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指数基数较高,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2)排名高(第一)。西藏由于生态资源丰富,用人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衡量的生态系统产品贡献较大;承担着国家层面的生态涵养功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配置上的绿色化程度较高
(3)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企业和居民环保意识强,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资金充足,科技发达,生产技术较先进,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技术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得以优化;绿色技术普及率较高。
(4)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更多生态产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防治环境污染。
(5)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流域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流域上下游省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促进交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分析】本题以绿色发展为材料,涉及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措施等知识,考查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一可知,图中的中国经济绿色发展一二级指数发展均呈上升趋势。但根据左侧的纵坐标和折线图可知,指数基数的大小不同且差距较大。增长的幅度和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可持续发展指数基数低,增长的幅度最大。另外三个指数基数较高,增长幅度较小。
(2)由表可知,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经济发展、生态贡献、能源结构、温室气体排放。西藏的生态资源丰富,在生态涵养中起到重要作用。能源结构中绿色能源所占的比重大,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少,产业结构更多的是以污染较小的产业为主,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
(3)资源利用包括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包括空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污染防治。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在能源利用方面技术较为先进,能源利用率高,能源结构得以优化调整,绿色能源和绿色技术普及率较高。在环境保护方面,环保意识较强,严格执行环保措施,利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保护环境。
(4)西藏绿色发展指数较低的影响因素是资源利用指数和环境保护指数较低,可以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5)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的措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方面考虑。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资源利用方面可以流域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流域上下游省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促进交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7.2023·福建三明·三明一中校考一模)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5、6月偏强,9、10月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偏短,出现了罕见的夏秋连旱。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有着密切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和冷空气强度。下图示意正常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进南退与雨区位置。

(1)在上图中找出我国正常年份梅雨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2)归纳上图中四个雨区共同的位置特征并说明原因。
(3)从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动角度。说明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连旱的原因。
【答案】(1)
(2)四个雨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
(3)2022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5、6月偏强,此时副热带高压脊被冷空气阻挡在我国南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夏季较往常干旱;待9、10月冷空气偏弱时,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季持续干旱。
【分析】本大题以锋面雨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季风环流、准静止锋、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正常年份夏季风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结合时间,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即可。
(2)夏季风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带来陆地受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抬升作用,在东部季风区形成大量降水。锋面雨带同样也受到我国地势的影响,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同时,我国锋面雨带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巨大,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
(3)就平均状况而言,副高与锋面雨带的位置,如下: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锋面雨带怎么形成的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 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势力偏弱(夏季风势力较弱)时:副高位置持续偏南,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势力偏强(夏季风势力较强)时: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材料中,2022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5、6月偏强,9、10月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偏短,出现了罕见的夏秋连旱。结合锋面雨带和副热带高压脊的变动关系,解释锋面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短暂即可。
8.2022·陕西安康·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滦河水系属年轻的山溪性河道,河水下切作用强烈,河道比降较大,河谷多呈“V”型,流经坝上高原、燕山山地中的山间盆地及河北平原,河道宽阔,河水较浅,曲流发育。滦河流出燕山山脉后,在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在入海口形成冲积扇—三角洲一个完整的沉积体系,如下图所示。

(1)描述滚河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物的特征。
(2)分析河北平原的河流多曲流发育的主要原因。
(3)简述该区域能够形成冲积扇—三角洲一个完整的沉积体系的条件。
【答案】(1)自冲积扇向三角洲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2)平原地形,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
(3)具有山地和滨海的地形,河道比降较大,可以提供足够的堆积物质条件;山地与滨海距离合适,具有形成冲积扇—三角洲的空间条件;海水顶托,水流速度慢,利于小粒径颗粒物的沉积等。
【分析】本大题以滦河水系为材料,涉及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沉积厚度逐渐变小,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冲积扇;在入海口处,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沉积厚度逐渐变小,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三角洲,最终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连接起来,因此自冲积扇向三角洲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2)河北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流速变缓,沉积作用较明显,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受地转偏向力和流水惯性影响,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使河岸更加弯曲,形成曲流。
(3)山地地形,地形起伏大,上游河水下切作用强烈,河道比降较大,携带的泥沙量大,泥沙到了滨海地区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山地与滨海距离合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能够连接起来,具有空间基础;在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海水顶托,水流速度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利于小粒径颗粒物的沉积。
9.(2022·陕西安康·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0%,为日本的粮食基地之一,人口密度约70人/km2。北海道岛冬季常遭受特大暴雪袭击,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可达4m,导致多地交通瘫痪。该岛部分地区利用地热调节大棚内的温度,生产热带水果供应冬季市场获得成功。下图示意北海道岛等高线地形分布及该岛多年年均降雪量分布。

(1)指出北海道岛多年年均降雪量的分布特征。
(2)分析北海道岛常遭受特大暴雪袭击的主要原因。
(3)说明北海道岛种植热带水果的优势自然条件。
【答案】(1)西部降雪多,东部降雪少;日本海一侧位于山地迎风坡降雪较多;大致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或自东向西逐渐增加)。
(2)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西部地势起伏大,对水汽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变化差异大;经过日本海,水汽丰富;气候异常导致降雪量增多等。
(3)北海道岛地热资源丰富,可用地热调控大棚温室温度,热量充足;冬季降雪量大,水源充足;地表多火山灰,土壤肥沃等。
【分析】本大题以北海道岛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北海道岛多年年均降雪量的分布特征、北海道岛常遭受特大暴雪袭击的主要原因、北海道岛种植热带水果的优势自然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从北海道岛多年年均降雪量分布中可以直接看出,该岛降雪量整体上大郅从西向东逐渐较少,西部降雪多,多在200-400mm之间,东部降雪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mm;日本海沿岸山地迎风坡地带降雪量较多,超过400mm。
(2)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西北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的水汽,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由北海道岛等高线地形分布图中信息可知,北海道是一个岛屿,四面环海,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西部地势起伏大,来自日本海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气流上升,气温降低,形成降雪,雪量较大且降雪量变化较大;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导致降雪量增多等。
(3)结合所学知识,主要是该岛屿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地热资源丰富,可利用地热为大棚增温,热量充足,可节约成本;地热区遍布火山,地表多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冬季积雪量大,也可利用地热能融化积雪,然后利用融雪后的水作为灌溉水源。
10.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互花米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达1—3m,根系发达,繁殖方式多样,夏秋季节茂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我国沿海地区广泛引入用于保滩护岸。广西合浦儒民保护区榕根山滩涂拥有海草床(多匍匐茎,冬春季节繁茂,夏季骤减)和红树林两种原生生态系统。引种以来,互花米草对低矮红树植物和海草产生植被遮阴效应,迅速挤占了红树林和海草的生存空间。下图示意榕根山滩涂互花米草平面分布。

(1)根据图描述互花米草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
(2)仅考虑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推测2018年后榕根山滩涂北部海草床面积变化,并说明理由。
(3)分析互花米草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答案】(1)早期呈点状分布,后期发展成为面状;整体面积扩大;东南侧扩张速度较快,西北侧扩张较慢。
(2)海草床面积缩小;因为海草和互花米草繁盛季节存在差异,利于互花米草的入侵;互花米草株高较高,遮阴效应明显;互花米草根系发达,挤占海算床生长空间。
(3)互花米草繁殖方式多样,适应性强,难以根除;互花米草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种子来源广;为外来物种,缺少天敌。
【分析】本题以互花米草挤占了红树林和海草的生存空间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米草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植物侵占的原因及治理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米草的分布早期表现为点状分布,面积较小,后来面积不断扩大,侵占原有海草及红树林生存空间,东南侧扩展面积较大,西北侧扩展面积较小,说明东南侧扩展速度较快,西北侧扩张速度较慢,后期发展成为面状分布。
(2)由图中可知,海草床分布与互花米草分布相连,而根据材料“互花米草对低矮红树植物和海草产生植被遮阴效应,迅速挤占了红树林和海草的生存空间”,米草会侵占海草空间,故海草床面积会缩小。材料提到互花米草“植株高达1—3m,根系发达,繁殖方式多样,夏秋季节茂盛”,再由“海草床(多匍匐茎,冬春季节繁茂,夏季骤减)”,可知海草和互花米草存在繁盛季节差异,有利于互花米草夏秋季的入侵;互花米草植株高,遮阴效应明显,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挤占海草床生长空间。
(3)可以从互花米草的生长习性及外来物种没有天敌等角度考虑。互花米草对我国滨海滩涂环境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加之其自身超强的扩展繁殖能力,又缺乏天敌,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便扩散到我国几乎所有的滨海滩涂湿地,成为滨海滩涂分布面积最广的盐沼植物,对我国滨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其治理难度大。

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左图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材料三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表
钾盐主要
储量国
储量
(亿吨)
储量世界
占比(%)
钾盐主要
生产国
年产量
(万吨)
年产量世界占比(%) 我国主要进口国 年进口量(万吨) 年进口量占比(%)
俄罗斯 49.1 38.2 加拿大 1399 32 加拿大 191 40
加拿大 32.6 25.4 白俄罗斯 726 17 俄罗斯 98 21
白俄罗斯 12.9 10.0 俄罗斯 705 16 白俄罗斯 89 19
中国 3.2 2.5 中国 541 12 其他 93 20
注:储量为2020年数据,产量和进口量为2018年数据。
(1)根据右图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
【答案】(1)相对湿度小;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温年较差大。
(2)增加。南部山地的钾随水进入河流;无支流注入,流速减缓,蒸发量逐渐增加。
(3)镁等资源富集,打破了盐湖资源的平衡;卤水水位下降,盐湖萎缩;废弃卤水排放,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影响固体钾盐开采。
(4)国内钾盐储量少,自给率低;国外钾盐资源分布和生产集中;进口国单一、集中度过高;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关系影响大。
【分析】本题以察尔汗盐湖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以及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蒸发量常年都较高;降水量常年都较少;相对湿度常年都较低;气温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河段位于甲河段的上游;来自南部山地的钾盐会随流水进入河流,并从乙流向甲;甲乙河段之间无支流注入,甲乙之间的河段落差较小,河流流速较慢,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下渗较多,水分不断减少,钾盐的总量无明显变化,所以乙至甲河段含钾量会增大。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当地是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镁等资源不断富集,导致盐湖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规模开采卤水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卤水水位下降,察尔汗盐湖面积萎缩;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卤水,卤水的盐度含量较高,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之后,会导致盐湖地区的固体钾盐开采受到影响等。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钾盐与我国钾盐年产量差距不大,自给率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钾盐的储量较少,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5%;我国进口钾盐的进口国相对单一,容易受到贸易战争的冲击;国外钾盐资源的分布和生产相对集中,不利于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我国钾盐供应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受国际关系等影响较大,难以保障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等。
2.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祁连山西部某山的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图1为该山所在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遥感卫星探测的5000米高度处夏季平均云含水量纬度变化图。

(1)依据图1等降水量线,概括该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征。
(2)分析图2中云含水量两个峰值的形成原因。
(3)如果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将产生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湖泊和冰川处降水较多。
(2)两个峰值区对应的下垫面为湖泊或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海拔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
(3)预防森林大火;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
【分析】本题以祁连山西部某山为载体,考查降水分布特征、云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人工增雨的生态效益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等降水量线数值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在湖泊和冰川处发生弯曲,表明湖泊和冰川处降水较多。
(2)结合图1和图2可知,图2中两个峰值区与图1中的湖泊和冰川位置相对应,而湖泊和冰川海拔较高,离5000米高空较其他区域更近,向大气提供的水汽较多,故形成了两个峰值。
(3)由图可知,该区域降水量较少,人工增雨能增加该区域的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预防森林大火,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上海昔日很多苏州河和黄埔江沿岸工业遗迹被改造,由生产区域改为生活区域,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浦江下游西北岸区内拥有14所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后,滨江企业密集码头,厂房,仓库沿江而立,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老厂纷纷关停。留下众多破旧厂房。2012年起,上海市推进城区改造,在修缮保护业工业遗存的同时,植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把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
材料二:上海市工业遗产分布图和上海部分工业遗产的现在功能及用途表。
表上海部分工业遗产的现在功能及用途表
名称 建设时间 所在区域 现在功能及用途
永兴仓库旧址 1935年 虹口 北外滩创意园
市南发电厂旧址 1879年 黄埔 世博园区观光塔
黄埔码头仓库旧址 1900年 杨浦 申江北外滩公司
上海第十钢铁厂旧址 1956年 长宁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1)据图描述昔日工业遗产分布特征。
(2)分析上海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原因。
(3)分析改造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分析原因。
(4)上海一江一河两岸规划建设,暴雨灾害也在城市规划中,分析暴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浦江沿岸和苏州河沿岸;其中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分布最集中。
(2)沿江沿河分布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水运便利,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前:工业用地;后: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
原因:工业生产和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严重,改造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产品运输,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工业用地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增加酸雨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的影响;改造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危害:淹没两岸低地,加剧城市内涝;扩大水体污染范围,易引发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提示对暴雨监测预警水平;加大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上海苏州河和黄埔江沿岸工业遗迹被改造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和分散、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上海的工业遗迹多沿黄浦江和苏州河分布;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空间分布不均。
(2)河流可以为工业提供水源和水运。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可以保障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水运便利,水运价格较低,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读表可知,改造前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永兴仓库旧址、市南发电厂旧址等工业用地;改造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北外滩创意园、世博园区观光塔等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起源于可从减轻环境污染、政策要求、产业调整、工业运输、地价、城市定位等方面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改造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政策调整,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造成工业生产成本上升;上海城市定位,要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随经济的发展,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成本增加;工业产品运输过程中交通工具的使用,会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和城市大气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废热的排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废气的排放,可能增加酸雨的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改造更能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暴雨灾害从淹没土地、城市内涝、水体污染、危房倒塌等方面分析。暴雨灾害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淹没两岸低地;河流水流速度减慢,加剧城市内涝;扩大了水体污染范围,可能引发河流沿岸的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措施从科技投入、基础建设、海绵城市减少等方面说明。加大科技投入,利于气象卫星提升对暴雨监测和预警的水平;加大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排水基础设施,提升排涝能力;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蓄水面积,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 大题限时集训 特征描述类
  • 上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
  • 下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