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些高考地理综合题中原因分析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等。
2.在备考复习时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原因分析类答题模式,强化分析能力,在分析该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两点:①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②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二、典例在线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见下图)的岛屿主要由板块俯冲形成,中部多连绵的高山,岛屿上河流虽然短小,但输沙量巨大。巴布亚新几内亚(世界上较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南太平洋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岛国,是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首个太平洋岛国。中国企业在该国持续投资港口、道路、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
(1)简述新不列颠海沟和新不列颠岛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地区河流输沙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的原因。
【答案】(1)印度洋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消亡边界处形成新不列颠海沟太平洋板块抬升部分形成新不列颠岛。
(2)火山活动频繁,地表多火山沉积物;降雨量大,河流落差大,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大。
(3)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展中国家,也是南太平洋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岛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需求量大;巴布亚新几内亚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低;资金短缺;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有政策支持等。
【分析】本题以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岛屿为载体,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河流输沙量与新不列颠海沟和新不列颠岛的形成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海沟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所以新不列颠海沟是印度洋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消亡边界处形成的,新不列颠岛是印度洋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太平洋板块抬升的部分形成的。
(2)输沙量大的原因主要从径流量、泥沙来源等方面分析。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降雨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由材料可知,该地火山活动频繁,地表多火山沉积物,并且地势起伏大,所以河流落差大,导致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该地区河流输沙量巨大。
(3)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的原因主要从人口,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资金以及政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人口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南太平洋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岛国。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需求量大。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展中国家,所以巴布亚新几内亚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低。从资金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资金短缺。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有政策支持,因此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
三、解题技巧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几点:
1.确定针对地理现象的主要设问词,是“简析”“解释”“分析”还是“阐释”等,并要确定针对何种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2.要清楚主要地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并理解“地理要素”与相关“地理现象”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明确分析的主要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上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上切入分析。
4.注意因果关系,要语言凝练、层次性强,把握关键词,要避免因果倒置。
一.自然原因分析
类型 | 答题角度 | 答题要点 |
自然原因 | 太阳辐射强弱的原因 | 主要抓住三个地理要素进行分析:①纬度位置;②天气状况;③地势高低与坡向(阳坡、阴坡) |
某气候现象成因 | 主要从以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分析:①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③人类活动;④下垫面(地势高低,地形抬升或地形阻挡、洋流、海陆分布) | |
某地降水多少的原因 | 主要从影响降水的因素中选择分析: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 | |
气温时空差异原因 | 从纬度、地形、下垫面性质等角度分析 | |
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原因 | 多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纬度位置(东西向);②海陆位置(与海岸线平行);③地形(局部闭合或沿山脉延伸) | |
沼泽成因 | 从地形、水量收支等角度分析 | |
水能资源丰歉的原因 | 主要抓河流的落差(看地形分布和地势起伏)、河流的水量(看流域降水量大小)两个方面 | |
渔场成因 | 渔场多分布在以下区域:①大陆架海区;②河流入海口处;③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④温带海区。从饵料丰富程度分析 | |
自然带形成、分布原因 |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差异等影响水热组合,进一步影响自然带形成 |
二、人文成因分析
类型 | 答题角度 | 答题要点 |
人文原因 | 人口迁移原因 | 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②政治;③文化;④生态环境(气候、旱灾等);⑤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 |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原因 | 主要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 | |
工业集聚原因 |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②节省运费和能源消耗;③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 |
工业区或城市兴衰的原因 | 从工业或城市区位条件及变化角度分析 | |
交通选线原因 | ①线路施工难度,投资多少;②沿线的人口、城镇、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③线路里程等 |
三、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灾害类型 | 答题角度 | 答题要点 |
地质灾害 | 自然原因 | 地形起伏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等 | |
洪涝灾害 | 自然原因 | 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导致河流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等 |
人为原因 | 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等 | |
干旱灾害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化、气候异常等导致河流水量小且季节变化大 |
人为原因 |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
四、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 | 答题角度 | 答题要点 |
水土流失 | 自然原因 | 地势起伏大,坡度大;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开矿;工程建设等 | |
土地荒漠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保护环境 | |
土壤盐碱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人类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 | |
水体富营养化 | 自然原因 | 夏季(或全年)气温高,藻类生长旺盛;水域封闭、流动性较差 |
人为原因 | 人类排放大量含N、P的废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 |
赤潮 | 自然原因 | 纬度较低的海区;海区较封闭,与其他海区海水交换弱 |
人为原因 | 沿岸工农业发达,排放污染多;近海养殖业发达 |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甲河向西流,乙河源出堪察加半岛中部山地,向东北流;堪察加半岛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诸多气候区域,冬季半岛北部的严寒可达零下50摄氏度,而夏季有时在半岛南部可以进行海水浴。下图为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图。
(1)对此说明甲乙两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
(2)分析半岛东西降水的差异及原因。
(3)分析半岛南部夏季有时可以进行海水浴的原因。
【答案】(1)甲流量小于乙;乙结冰期长于甲;乙落差大于甲,水能更丰富;甲河的汛期为冬季,乙河的汛期为夏季。
(2)差异: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降雪)少;东部降水主要在夏季,西部降水主要在冬季。
原因:东部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处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水较多。
(3)纬度低;夏季白昼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多;沿岸暖流经过,增温。
【分析】本题以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水文特征、降水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甲流域面积小,乙流域面积大,甲流量小于乙;乙纬度高,乙结冰期长于甲;乙河流源头海拔高,乙落差大于甲,水能更丰富;甲河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汛期为冬季,乙河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汛期为夏季。
(2)半岛东西降水差异是东部降水(降雨为主)多,西部降水(降雪为主)少;东部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主要在夏季,西部位于冬季风迎风坡,降水主要在冬季。
(3)半岛南部夏季有时可以进行海水浴是因为半岛南部纬度低,热量较充足;夏季高纬度白昼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多,温度适宜;沿岸暖流经过,增温作用较明显。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风力发电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从而获得最大风能。风速325米/秒能正常推动风机发电工作,风速过低不能正常发电,过高容易损坏风机。2012年福建中部沿海地区(莆田市)的萩芦风电场安装成功,主要选用直径90米的大叶片风机,建在山区的山脊或山顶迎风地带。2020年我国海上最大风力发电机在福建平潭海上安装成功,左图为莆田位置和风频图,右图为为福建中部沿海地区的各月平均风速变化表。
(1)从风力条件角度,分析秋冬季福建莆田沿海地区适宜风机发电的的原因。
(2)与莆田萩芦风电场相比,分析平潭海上风电场建设运营成本较高的原因。
(3)有专家建议,我国现阶段适合实施风能+煤电互补型发电系统,阐述该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1)秋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平均风速大。又有盛行东北风与台湾海峡走向一致,“狭管效应”明品使东北风风力增强,发电效率高。少台风等极端大风天气的影响,盛行风向风速和风向稳定,保障机组的运行,发电时数多。
(2)海上风力机安装的施工难度较大,其过程复杂;风电设备的维护检修难度很大,成本较高;海况复杂、海盐水对设备的腐蚀强,对海上风电设备技术要求高,设备国外进口比重大,费用高。
(3)该系统优化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促进风电良性发展,保护大气环境;风电发电量不稳定(或存在季节性波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煤炭发电,使得系统稳定供电。
【分析】本题以福建中部沿海地区(莆田市)的萩芦风电场为背景材料,考查风能的开发的条件和意义等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文材料可知,风力发电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风速过低不能正常发电,过高容易损坏风机。福建莆田沿海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平均风速大,秋冬季节盛行东北风,与台湾海峡走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使东北风风力增强,发电效率高。秋冬季节少台风等极端大风天气的影响,盛行风的风速和风向稳定,保障机组的运行,发电时数多。
(2)由图可知,蒲田获芦风电场位于陆地上,平潭海上风电场位于东部海上,与蒲田获芦风电场相比,平潭海上风电场建设运营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海上风力机安装的施工难度较大,其过程复杂;风电设备的维护检修难度很大,成本较高;海况复杂、海盐水对设备的腐蚀强,对海上风电设备技术要求高,设备国外进口比重大,费用高。
(3)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且污染严重,实施风能+煤电互补型发电系统,可以优化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促进风电良性发展,保护大气环境;由于风电发电量不稳定(或存在季节性波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煤炭发电,使得系统稳定供电。
1.(2023·浙江·校联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韩国人口达5200万,1987年韩国政府公布《新万金填海综合开发计划》新万金工程位于西海岸中部群山市附近,通过建造33.9公里长的防潮堤,堤内填海形成283平方公里的内部土地和11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
材料二:韩国西部河口潮间带等滨海湿地原本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自工程开工后,候鸟数量大幅减少,漂浮在海水中的浒苔繁殖迅速,日生长率能达到50%,形成“绿潮”。
材料三:图1为新万金工程区域图,图2为韩国地形图。
(1)从水资源供应角度分析韩国缺水的原因。
(2)简述实施新万金工程填海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河口附近候鸟数量减少以及出现“绿潮”的原因。
【答案】(1)国土面积小,河流总径流量小;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不利于蓄留;海水淡化成本高,供应有限。
(2)海域深度小;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海湾地形,风浪小。
(3)候鸟数量减少的原因:填海造陆,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小,候鸟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增加,影响鸟类活动;工农业废水排放,污染水体,候鸟受到毒害。出现“绿潮”的原因:入海河流及近岸水产养殖污水使水体富营养化;海湾地形,风浪较小;浒苔日生长率高,繁殖迅速。
【分析】本题以新万金工程区域图与韩国地形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水资源供应角度分析韩国缺水的原因与实施新万金工程填海的有利自然条件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韩国缺水的原因主要从流量,流速与海水淡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流量的角度来说,韩国是岛国,国土面积小,河流总径流量小。从流速的角度来说,韩国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从海水淡化的角度来说,由于海水淡化成本高,所以供应有限,因此韩国缺水。
(2)实施新万金工程填海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海域深度,泥沙量以及地形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海域深度的角度来说,该地区海域深度小。从泥沙量的角度来说,该地区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从地形的角度来说,该地区为海湾地形,风浪小,所以有利于实施新万金工程填海。
(3)河口附近候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从湿地面积,人类活动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湿地面积的角度来说,由于填海造陆,导致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小,所以候鸟栖息地减少。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说,人类活动增加,影响鸟类活动。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说,工农业废水排放,污染水体,候鸟受到毒害,所以河口附近候鸟数量减少。出现“绿潮”的原因主要从环境污染与地形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说,由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水产养殖污水使水体富营养化。从地形的角度来说,该地区为海湾地形,风浪较小,所以浒苔日生长率高,繁殖迅速,因此出现绿潮。
2.(2023·湖南邵阳·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首次将预制菜写入其中。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全球上菜、味在广东”,2023年广东省将相继在佛山(3月)、广州(6月)、深圳(8月)举办预制菜展销会。
(1)简析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2)从产业基础角度分析广东省高频举办预制菜产业展销会的原因。
(3)为确保食品安全、味美,请你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延长了产业链;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有利于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了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增强乡镇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2)广东省传统美食丰富,国内美食汇集度高,粤菜最早实现国际化,知名度高;预制菜产业发展势头好,具备链接种养殖业和餐饮业的区位优势;工业发达,有利于促进预备菜的规模化、机械化、多元化的生产;经济发展水平高,商业、服务业高度发达。
(3)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国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预制菜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严格准入门槛,审核相关企业的资格资质;建立健全相关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民众维权意识;企业紧跟消费需求,持续创新,快速研发,精细高效管理,满足客户要求。
【分析】本大题以预制菜产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工业发展方向及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可以看出,预制菜比起传统单一原料供应延长了产业链,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全球上菜、味在广东”体现了预制菜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消费市场;预制菜的发展同时可以利于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还能间接地提高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增强乡镇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2)结合题干“从产业基础角度分析”,广东自古以来传统美食丰富,国内美食汇集度高,同时作为最早开放的地区,粤菜最早实现国际化,知名度高;广东当地预制菜产业发展势头好,具备链接种养殖业和餐饮业的区位优势;同时,广东工业发达,有利于促进预备菜的规模化、机械化、多元化的生产;广东作为经济强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商业、服务业高度发达,可以加速预制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点从食品安全,味道的角度进行分析建议。食品安全方面,农业上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法律法规方面可以国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预制菜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企业约束方面,严格准入门槛,审核相关企业的资格资质;市场监督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民众维权意识。味道方面,企业紧跟消费需求,持续创新,快速研发,精细高效管理,满足客户多样化要求,开发大众喜爱的菜品。
3.(2023·浙江·校联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六大走廊之一。目前该走廊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挑战。斯科沃罗季诺材料二2022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俄境内“西伯利亚力量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途经蒙古国、通往中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年输气量可达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下图为中蒙俄局部地区示意。
(1)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位于生态脆弱区的____交错带,分析其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____。
(2)分析中俄“西伯利亚力量东线”天然气管道线路弯曲度大的原因。
(3)简述该管道工程的建设,对图示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 农牧 原因:降水变率大;多大风;植被覆盖率低。
(2)与多个气源地相连,增加天然气输出量;连接中国多个城市,靠近天然气市场;原有油气基础设施好,可降低建设成本。
(3)缓解能源不足,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升级: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大气质量,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以中蒙俄局部地区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天然气管道线路弯曲度大的原因与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并且降水变率大,大陆性气候,多大风,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是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
(2)输气管道的选线布局主要受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因素等影响。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中俄“输气管道”东线工程线路连接了中国各大城市,满足沿线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靠近天然气市场。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弯曲连接各大城市和气源地,原有油气基础设施较好,降低建设成本,并且在俄罗斯境内,与多个气源地相连,增加天然气输出量,所以中俄“西伯利亚力量东线”天然气管道线路弯曲度大。
(3)输气管道的建设对该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增加能源进口渠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带动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分析。中俄“输气管道”东线工程的建设将从俄罗斯输入天然气至中国,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有效优化改善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对于输气管道沿线地区的大气污染现象得到改善和缓解,提高大气质量,工程在建设和运营管理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天然气加工和化工行业,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沿线经济发展。
4.(2023·江苏·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土是一种温度低于0℃,处于冻结状态且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地下土层,通常被认为是隔水层,可减弱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表层冻土随温度变化出现土层冻结、融化的过程,称为冻融过程。冻土的冻融变化,土壤的水,热过程对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植被又通过削弱和保温等作用,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反作用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下表为青藏高原安多河谷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区植被覆盖率。
植被类型 | 藏嵩草 | 沼泽草甸 | 荒漠草地 | 高山垫状植被 | 稀疏草皮 |
植被覆盖率/% | 80~90 | 50~80 | 40~50 | 10~20 | 10~20 |
(1)表中藏嵩草分布区冬夏季冻土冻融过程最不显着,试分析原因。
(2)从冻土角度说明藏嵩草分布区植被生长较好的原因。
(3)随着全球变暖,该地区冻土退化明显。在下图中画出冻土退化导致该区植被覆盖率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答案】(1)藏嵩草植被覆盖率高,夏季阻挡太阳辐射作用强,土体升温幅度小,其分布区较其它植被分布区地温低,融化作用弱;冬季阻挡土体散热作用强,对土体起保温作用,其分布区较其它植被分布区地温高,冻结作用弱。
(2)藏嵩草分布区冻土夏季融化作用弱,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腐植质较多;冬季冻土冻结作用弱,对植被破坏作用小。
(3)趋势;先升后降。(绘图如下)
原因:短期内,冻土融化,为土壤提供水分,加之气温升高,植被长势较好,覆盖度增加。随着气温升高,冻土退化,下渗增多、蒸发增强,导致地表水减少,植被减少,覆盖度降低。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安多河谷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区植被覆盖率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影响冻土的因素、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表层冻土随温度变化出现土层冻结、融化的过程,称为冻融过程”、“植被又通过削弱和保温等作用,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反作用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可知,冻土的冻融过程与植被的削弱和保温等作用密切相关。读表可知,在青藏高原安多河谷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区植被覆盖率不同,其中藏嵩草植被覆盖率最高,高达80%~90%。夏季,藏嵩草植被覆盖率最高,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土体温度低,升温幅度小;而其他植被分布区植被覆盖率低,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土体温度较高,升温幅度大,故藏蒿草分布区较其它植被分布区地温低,冻土的融化作用弱;冬季,藏嵩草植被覆盖率最高,能有效阻挡土体的散热,对土体起保温作用,反而使藏蒿草分布区较其它植被分布区地温高,冻土的冻结作用弱。
(2)据上题分析,藏嵩草分布区冻土夏季融化作用弱,地表径流少,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利于植物的生长;腐殖质较多,土壤肥力较高,给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元素;冬季冻土冻结作用弱,对植被的破坏作用小,故植物生长较好。
(3)趋势:先升后降。(绘图如下)
原因: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短期内,冻土融化增多,为土壤提供的水分增加,加之气温升高,植被长势较好,植被的覆盖度提高;但随着气温升高时间变长,造成冻土退化明显,冻土融水减少,地表水下渗增多;气温升高,蒸发增强,导致地表水减少,植被因水分减少而枯萎,植被的覆盖度降低。
5.(2023·江苏南通·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侵蚀作用主要为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等,与季节、植被覆盖率、土壤颗粒物粒径的大小、地形等因素有关。
材料二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风力吹扬搬运下,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分选、堆积形成。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黄土高原表现出了强烈的侵蚀作用。图示区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差异较大,中部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1)推测图示区域黄土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描述图示地区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并简述原因。
(3)为缓解中部高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专家建议了多种草少种树的策略;请从自然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地黄土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形成;自西北向东南,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
(2)差异:冬春季节风力侵蚀为主,夏秋季节流水侵蚀为主。
原因:冬春季节降水少,风力强,植被覆盖率差,风力侵蚀强;夏秋季节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
(3)该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树木耗水量大,不易成活;草本植物适应性强,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显著。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区域图为材料,涉及黄土的分布特征、侵蚀的季节差异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图示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风力吹扬搬运下,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分选、堆积形成;自西北向东南距离风源地越来越远,风力逐渐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
(2)根据材料,图示区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冬春季节,该地受冬季风影响显著,风力强劲且降水少,因此风蚀作用强;夏秋季节,该地受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较多,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强。
(3)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弱,降水较少;沟壑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且土壤肥力低;树木一般生长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耗水量较大,在该地降水较少的条件下不易存活;草本植物由于植株矮小,耐旱能力较强,一般可以在降水较少的地区生长,因此在沟壑区种草不仅和当地干旱的环境条件相适宜,也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6.(2023·山东泰安·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新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山西高原龙山时期(约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1800年)的农业经济是以种植粟(小米)和黍(黄米)为主的早作农业,单产低。该时期不同区域农作物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传播,涑水流域率先引进水稻。下图分别示意山西高原植物考古区域和遗址位置图及山西高原各区域出土农作物种子的数量百分比图。
(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龙山时期黍的生长习性。
(2)分析与滹沱河上游、蔚汾河流域相比,涑水流域率先引进水稻的原因。
(3)与龙山时期以粟、黍为主的农业相比,山西现代农业则以小麦、玉米为主,试分析原因。
【答案】(1)根据统计图可知,黍主要分布在滹沱河上游,该流域气温低,降水较少,土壤养分含量较少,反映出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生长习性。
(2)涑水流域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较大,可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涑水流域地处山西南部,最先接受水稻种植技术的扩散。
(3)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黍、粟单产低;玉米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需求量大。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统计图可知,黍种子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河流上游,该地区海拔较高,积温较低,说明黍耐寒;滹沱河上游降水较少,晴天较多,说明黍耐旱、喜光照;干冷的环境下土壤养分含量较少,说明黍耐贫瘠。
(2)涑水流域纬度较低,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较大,可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水稻起源于南方地区,向北传播到山西,涑水流域地处山西南部,最先接受水稻种植技术的扩散。
(3)根据材料可知,人口逐渐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黍、粟单产低,而小麦、玉米单产较高;玉米具有饲用价值,还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需求量大。
7.(2023·福建宁德·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安有“三绝”。一绝:雅雨。雅安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 200天以上,雅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二绝:雅鱼。雅鱼品质优越,喜栖在水质清新,水流中拥有充足、具有沙砾地质的冷水溪流中,且水流中有充足的氧,最适生长水湿为18—22℃,最低8℃或高于24℃食欲减退,生长减缓。三绝:雅女。雅女身材高挑窈窕,肤色白净细细腻,且娥眉美目,说话柔声细气,观之赏心悦目。
材料二: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下表为雅安气候资料统考表。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年均气温 | 6.3 | 7.7 | 11.6 | 16.8 | 20.8 | 23.3 | 25.1 | 24.9 | 21.0 | 16.7 | 12.4 | 7.8 |
年均降水量 | 20.8 | 31.9 | 50.9 | 93.0 | 129.4 | 181.5 | 369.5 | 433.6 | 206.6 | 98.3 | 56.5 | 20.9 |
降水天数 | 13.3 | 16.1 | 18.6 | 17.8 | 19.1 | 19.3 | 20.1 | 18.8 | 20.8 | 20.4 | 16.3 | 12.6 |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大气热力性质及热力环流相关理论,分析雅安夜雨多昼雨少的原因。
(2)依据材料,从自然方面分析雅鱼生活环境的优越性。
(3)结合材料,分析雅女皮肤细腻白皙的自然原因。
【答案】(1)盆地地形,河湖多,较潮湿,云层多且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少),对流较弱,大气稳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气温较高,易产生对流;夜晚气流沿盆地四周山坡下沉,造成盆地底部气流上升,形成夜雨。
(2)河流为山泉水受污染较少,水质较好;河流较多且水位季节变化小,为鱼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场所;雅安位于山区,水流流动性强,有充足的溶解氧;多为山泉水,水温适宜,鱼类生长条件优越;河流上游侵蚀作用明显,具有众多的沙砾物质。
(3)雅安阴雨多、日照少,紫外线辐射相对较少;空气湿润,风力小、温差小,对人体肌肤有保护作用。
【分析】本大题以雅安“三绝”为材料,涉及气候成因、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雅安位于四川盆地,河湖较多潮湿,水汽丰富,多云雨天气;云雨天气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大气稳定;盆地,地形闭塞,保温效果好,同时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相对温暖产生对流,保温效果好;盆地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气流堆积盆地底部,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气流上升较旺,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夜雨。
(2)河流为山泉水受污染较少,水质清新,污染少;降水多,气候湿润,河流较多,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水位季节变化小,鱼类生存和繁衍生存空间稳定;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因为最适生长水温为18-22℃.低于8℃或高于24℃,食欲减退,生长减缓,所以该地鱼类生长条件优越,温度适宜。雅安位于山区,有水流,属于活水,保障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同时多为山泉水,山区气温低,水温较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河流上游侵蚀作用明显,具有众多的沙砾物质,适合鱼类生长。
(3)根据材料,雅安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日照较弱,紫外线辐射相对较少;盆地地形,四周多高山,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空气湿润,风力小,阴雨天气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气温与晴朗白天相比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增强还给地面的热量多,气温与晴朗夜晚相比偏高,温差小,对人的肌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雅女皮肤细腻白皙。
8.(2023·福建龙岩·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是一条神奇的大江:它是一条流经沙漠的江,简称为“沙江”;全程中有一半的流程是在宽谷与窄谷交替出现的峡谷中,被称为“峡江”;有的河段形成许多汊流构成的形似发辫的水系,被称为“辫江”。藏南谷地被称为西藏的“小江南”。左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右图为甲处河谷横剖面上形态的变化示意图和乙地“辫状”景观示意图。
(1)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蒸发系数(蒸发量占降水量的比重)低的原因。
(2)推测甲处附近断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3)请你任选其一,说明其形成过程。
①乙处河谷“辫状”景观的形成过程。
②丙处“峡江”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4)说明雅鲁藏布江峡谷对西藏“小江南”形成的影响。
【答案】(1)整体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蒸发量较小;该流域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量较大;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空气湿度大,不利于蒸发。
(2)冰川活动时期,(形成U形谷),冻结堆积大量疏松冰碛物;(气候变暖)后来冰川融化,落差增大,谷地中水流下切侵蚀;暴雨侵蚀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带走了谷底的大量物质,形成“V”形谷底。
(3)①:乙处河谷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泥沙来源丰富。汛期径流量大,宽谷段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水流易分汊;枯水期沙洲裸露,形成新河道,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②: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抬升,地势升高;断裂发育,岩石比较破碎,容易遭受侵蚀;丙处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烈。
(4)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丰富,水热条件较好;河谷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分异较显著,生物资源种类较多;谷畔泥沙沉积,土壤较肥沃。
【分析】本大题以雅鲁藏布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主要环节、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根据题意,蒸发系数为蒸发量占降水量的比重,该地蒸发系数小,则需要说明蒸发弱,降水多的特点。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整体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蒸发弱;受来自印度洋暖润气流深入河谷的影响,降水量较大;河谷地区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湿度大,不利于蒸发。故蒸发量占降水量比重小。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估计1950年前的谷地形态为U形,现状还有少量冰碛物,说明在冰川活动时期,受冰川侵蚀,该地形成U形谷,冻结堆积大量疏松冰碛物;特别1950年后,气候变暖加剧,冰川融化,冰碛物堆积,暴雨侵蚀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带走了谷底的大量物质;谷地落差不断增大,谷地中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水流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底。
(3)根据材料全程中有一半的流程是在宽谷与窄谷交替出现的峡谷中,被称为“峡江”;有的河段形成许多汊流构成的形似发辫的水系,被称为“辫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辫状”景观形成在宽谷,“峡江”地貌形成在窄谷。①乙处河谷“辫状”景观的形成过程:根据辫状景观图可知,乙处河谷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宽谷与窄谷交替出现,乙处河谷以上为窄谷,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泥沙来源丰富。汛期河流径流量大,从窄谷流入宽谷段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大量沙洲,水流易分汊;枯水期季节,水位下降,沙洲裸露,形成新河道,多汊流,形成辫状景观。
②丙处“峡江”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雅鲁藏布江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抬升,地势高;地壳运动活跃,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丙处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烈,从而形成“峡江”。
(4)小江南说明该地自然环境特征类似江南,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多样等等。雅鲁藏布江峡谷与西藏其他地方相比,海拔较低,气温相对较高;谷地利于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受峡谷两侧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丰富,水热条件较好;河谷两侧多高山,相对高度较大,气候垂直分异较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带来泥沙在谷畔沉积,土壤较肥沃,利于农业的发展。
9.(2023·山东潍坊·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读关于摩洛哥相关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磷矿储量居世界首位,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通过兴修水利、引进外资、创办免税工业园、开发矿产发展民族工业,使国民生产总值有一定提高。
中美及摩洛哥三国磷矿资源综合比较
国家 | 储量(亿吨) | 矿产集中度(%) | 平均矿产品位(%) | 出口运输半径(km) | 可开采年限(年) |
中国 | 11 | 28.6 | 23 | >900 | 23-30 |
美国 | 10 | 58 | >30 | <300 | 30-120 |
摩洛哥 | 57 | >70 | >33 | 98 | 250-921 |
(1)摩洛哥毗邻撒哈拉沙漠,但境内大部分地方常年气候宜人,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分析其原因。
(2)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说明摩洛哥重视水利建设的原因。
(3)据表分析摩洛哥磷矿在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4)分析丹吉尔免税工业园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1)斜贯境内的阿特拉斯山地阻挡了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中北部山地地形,形成山地气候;西北部地区受海洋影响明显,形成地中海气候。
(2)摩洛哥境内南部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而北部多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多雨,所以降水的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都不平衡。从地形而言,境内多山通过兴修水利,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充分利用水资源,如防洪、灌溉、发电等。
(3)矿产品品位好;集中度高,便于集中开采,效率高、成本低;出口运输半径小,运输便利,运费成本低。
(4)国家政策的扶持;临直布罗陀海峡,海运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低廉,成本较低;临近欧洲,市场条件好;(任答三点)
【分析】本大题以非洲的摩洛哥的民族工业以及矿产资源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点分布及成因,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图文信息判断摩洛哥的地理位置,根据图中山脉走向及分布可以判断,山地(阿特拉斯山)阻挡了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中北部山地地形,形成山地气候;西北部地区受海洋影响明显,形成地中海气候,故摩洛哥境内大部分地方常年气候宜人。
(2)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出来,摩洛哥南部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而北部地区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因此为了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需兴修水利;从地形的角度来看,本地区境内多山地,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因此,综合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充分利用水资源,需兴修水利。
(3)摩洛哥磷矿在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从品质、交通、开采效率等方面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发现摩洛哥磷矿资源,储量丰富,集中度较高,便于开采,从而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同时,摩洛哥磷矿矿产品位好,且出口半径小,运输便利,运费成本较低。
(4)丹吉尔免税工业园的有利区位条件可以从政策、交通、劳动力、地价、市场等方面分析。比如本地区拥有国家政策支持;临近直布罗陀海峡,海运便利;本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但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低廉,成本较低;同时,临近欧洲市场需求量较大。
10.(2023·吉林·统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江平原地区现存大片的针叶林和草场,冻土广布,低温将大量的有机质锁定在冻土之中。此外该地区冬季积雪深厚、沼泽众多,土壤的含水量影响冻土的厚度,沼泽中存在大量的泥炭(主要由植物残体沉积在低温、缺氧的环境下形成),泥炭具有保水保肥等功能,有机肥的主要添加原材料,历史上当地农民多采挖泥炭用作种植肥料。下图示意三江平原地区。
(1)三江平原冬季深厚积雪对冻土层厚度影响有双面性,试分析其原因。
(2)分析三江平原沼泽泥炭形成的自然条件。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平原地区旱生植物增加,试从土壤和气候角度分析原因。
(4)说出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冬季,积雪能阻隔寒冷空气,起到保温作用,冻土层厚度减小;积雪反射太阳辐射,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地温低,冻土变厚;积雪深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加大夏季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季冻土层融化。
(2)针叶林和草原等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
(3)全球变暖导致冻土退化,有机质被释放出来,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利于植物生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植物生长期延长;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利于旱生植物生长。
(4)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净化水质能力降低;泥炭出露有机质分解加快,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目以三江平原为背景材料,考查冻土、沼泽泥炭形成、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三江平原冬季深厚积雪带来的影响较大,冬季积雪能阻隔寒冷空气,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冻土层厚度减小;积雪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地温低,导致冻土变厚;积雪深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加大夏季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季冻土层融化。
(2)三江平原沼泽泥炭形成的有利条件是三江平原针叶林和草原等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原料丰富;当地纬度高,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当地有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表积水多;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三江平原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
(3)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导致冻土退化,有机质被释放出来,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利于植物生长期延长;气温上升,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利于旱生植物生长。
(4)农民大量采挖泥炭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导致湿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湿地面积减少,净化水质能力降低;泥炭出露有机质分解加快,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
12.(2022·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GDP)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气自净能力和地形等是影响大气PM2.5浓度高低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因素。依据近年来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山区坝上(Ⅰ)、北京平原(Ⅱ)、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四个区域(图)。
(1)分析该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2)推断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大小,并概述主要原因。
(3)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对策。
【答案】(1)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区域没有明显地形阻挡,大气自净能力强。
(2)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结构优,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
(3)山区坝上(Ⅰ)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分析】本大题以华北地区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事物的特征、大气污染的成因、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题中材料信息可知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冬季因采暖大气污染严重,地形的阻挡使得风速有明显差异。不同区域风速因受到阻挡地形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平原地区没有明显地形阻挡,风速大,大气自净能力强。
(2)根据PM2.5浓度年均图可知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根据GDP密度图可知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密度高但是经济结构优因而排放强度小;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经济密度较高,其中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导致排放强度大。
(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山区坝上(Ⅰ)GDP密度低,大气环境较好,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GDP密度高环境污染严重,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2.(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贵州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由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影响,形成“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判读贵州气候类型与自然植被类型。
(2)兴义与都匀降水量大,而毕节降水量少,分析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3)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贵州缺水的原因。
(4)根据贵州缺水问题,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分析】本大题以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贵州省地理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类型、典型自然植被、降水及其影响因素、水资源的短缺、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贵州位于25°N~35°N的亚欧大陆东岸,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共同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典型自然植被是四季常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兴义、都匀、毕节的海陆位置差异较小,且不在海岸附近,受洋流影响小,故本小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降水量大;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缺水的原因可从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水量收入主要指大气降水;水量支出有蒸发、下渗、径流排出等。贵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导致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出现缺水现象;由材料“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结合所学喀斯特地貌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导致当地水资源短缺;且当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4)由于贵州缺水,且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故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合理化建议可从有利于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保持水土等角度进行分析。贵州可根据本省优势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农业方面,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耐旱耐贫瘠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方面,可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3.(2022·天津·高考真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数字经济是提升生产效率的一种智能化行为模式和经济形态。京津其地区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以北京为核心,在天津及河北省张家界、廊坊等环京区域布局多个数据中心,形成京津冀数据中心集群。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了多个数据中心。
(1)说明数据中心在这里集聚的原因。
健康码、行程卡、场所码成为天津疫情防控的有力武器,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政府防控疫情提供信息支持。
(2)说明天津可以利用大数据有效防控疫情的原因。
京津冀三地发挥各自优势,逐渐形成了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3)说明京津冀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意义。
【答案】(1)有便捷的交通与中心城区和北京相连,可共享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可享受优惠的政策;周边地区高校较多,可提供人才、科技的支持;利于企业间联系,形成规模效益。
(2)有多个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强;信息技术发达,网络覆盖率高(信息产业基础好);政府大力推动(公众参与度高)。
(3)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以京津冀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为例,设置三个小题,考查工业集聚和工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内容适中,难度较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数据中心有多个主干道、地铁及高铁与中心城区相连接,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该区为国家级新区,可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周边有多个高校,具有大量人才,可以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大量数据产业集聚,利于企业间联系和信息交流,形成规模效应。
(2)天津利用大数据有效防控疫情,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布局多个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强;该区域为高新技术产区,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网络覆盖率高;疫情管控政府大力推动,使得公众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度高。
(3)京津冀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能够促进该区域内产业布局合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分工与合作;利用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产业大规模集聚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进而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