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地方性分异规律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3-12-05 

考点一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典型案例

一、人教版: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1.案例1 例如,按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在温带湿润区应该发育着落叶阔叶林。但是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2.(2021·河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3.案例2草原上的斑块

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盐碱地土壤和水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

二、湘教版: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4.案例3 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例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三、中图版:地方性是由于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等引起的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

案例4 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我国天山山麓地带众多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形成了与周围温带荒漠截然不同的景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考点二 影响地方性地域分异的因素

1.局部地形如高度、坡度、坡形、坡向、坡位等

地形变化→气温或水分或干湿状况变化→矿物及盐分变化→土壤变化→构成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植被生态系列。

一般原理:

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谷地山坡晴朗无风的早晨易产生逆温。

⑶迊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落在半山腰;背风坡气流下沉较干热,产生焚风效应。

⑷阳坡光热足但蒸发强,阴坡光热少但蒸发弱,土壤水分状先应看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一般我国北方的北坡是阴坡,蒸发较弱,在降水少的情况下,阴坡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植被生长条件好于阳坡。

⑸河谷地形水汽多且热空气不易扩散则形成高温中心;冬季积聚的冷空气不易扩散形成低温中心。

⑹山脉走向与风向垂直,阻挡作用减小风速;山脉走向与风向平行,阻挡作用减弱;谷地走向与风向平行,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

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多,光照充足

⑻地形起伏大复杂多样,或气候差异大,生物栖息环境多样,生物呈多样性。

2.小气候因素

⑴坡向、坡度、高度、坡形不同→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湿度、通风条件(山谷风、海陆风,盛行风与热力环流的叠加)差异→水分条件差异植被或土壤差异。

⑵中国南方湿润→南坡光热水足→植被生长优于北坡;北方降水少→北坡阴坡→光热水比南坡少→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生长好。

⑶大湖效应可使运动旳气团变性;

⑷山体效应使同高度山体内部气温偏高,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减弱。

⑸热岛效应

⑹两极区域注意冰雪反射率,气候变化对下垫面的改变及产生的效应。

⑺绿洲风影响局部热力环流

⑻受地形影响,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

3.岩性和土质因素

⑴岩石风化状况差异→土壤矿物质、土酸酸碱度、土壤质地差异→生物生境差异。

▲花岗岩、砂岩等的风化物含石英多,质地粗,透水性好,除花岗岩钾含量较高外,一般都缺乏矿质养分。玄武岩、页岩等的风化物,粗的石英颗粒含量少,细的物质含量多,且富含铁、镁的基性矿物,透水性较差,矿质养分含量较丰富。

●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⑵坡度差异→陡坡,成土母质颗粒粗,土层薄,土壤贫瘠;缓坡,成土颗粒细,土层厚,土壤肥沃→土壤差异→植被差异。

⑶土壤质地不同→砂土透水透气性强,黏土透水透气性差→地下水分布差异→土壤差异→植被差异。

4.自然灾害因素

小尺度时间内的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虫灾等自然灾害使自然环境产生地方性的改变。

5.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状况→地貌及水文变化→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土壤等自然要素改变→形成独特地理环境。

6.地理位置偏僻、封闭或远离大陆的孤岛,物种传播弱,生物进化慢,物种独特古老。

【高考链接1】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1---3题。

1.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2.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3.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高考链接2】

(2022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9.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高考链接3】

(2018海南卷)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高考链接4】

(2013新课标2卷)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阅读材料1】-----畎亩法

畎亩法是垄作法的一种,是北方以蓄墒保墒为中心的一种抗旱耕作法。畎(quan)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

1.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

由于水往低流的作用,若把农作物种在沟里,可以起到抗早作用,故此土壤干早的北方农田常使用此法。

2.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

由于水往低流的作用,若把农作物种在垄上,可以起到排涝的作用,故此种植法适用于降雨较多的地区及低洼地带。

3.上田弃垄,垄沟作物。

降低风力,人造阴坡,减少水分蒸发,地下水位较浅士壤相对湿润,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4.下田弃沟,垄上作物。

土层深厚,通风采光较好,雨季可避开洪水,旱季可用洼地积水灌溉(湿润/半湿润地区)。

5.垄作的作用:

①增加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

②起垄栽培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

③地温提高快,昼夜温差增大。

④起垄栽培后,土壤通气性强土质疏松

⑤加厚土壤层(增加表土厚度)。

⑥低温时期,垄沟注水可减少垄上作物夜间受低温冻害影响。

⑦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阅读材料2】科学种田法----代田法

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旱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西汉的代田法便将“上田弃亩”的抗旱原理发扬光大。

代田法是西汉中期农学家赵过所发明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它的方法是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畎),沟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因此称为「代田」。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以后,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抗旱的作用。代田法是由畎亩法发展而来的,它的基本结构也是由亩和畎,即垄和沟组成。

代田法的技术特点:

一是沟垄相间。种子播种在沟中,待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将垄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实际上体现了畎亩法中“上田弃亩”的原则。

二是沟垄互换。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来。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就达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体现了“劳者欲息,息者欲劳”的原则。

三是耕耨结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开沟起垄,等到出苗以后,又要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将垄上之土填回到垄沟,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参考答案

3.【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4.

【高考链接1】

【高考链接2】

8. C 9. C

【8题详解】分解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所以选C。

【9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C正确;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ABD错误。所以选C。

【高考链接3答案】(1)年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高考链接4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分)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 沼泽萎缩。(2分)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4分)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3分)

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2分)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方性分异规律
  • 上一篇:盘点高中地理新教材里的高考真题素
  • 下一篇: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自然地理环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