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
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壤层 |
特 点 |
|
有机层 |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
|
腐殖质层 |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
|
淋溶层 |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
|
淀积层 |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
|
母质层 |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
母岩层 |
坚硬的岩石 |
2.耕作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1)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2)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3)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3.森林土壤剖面
(1)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2)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降水量大于800mm)和半湿润地区(400-800mm),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3)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4)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4.草原土壤剖面
(1)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2)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3)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4)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5.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征
(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二、中国土壤类型
黑土:采至东北黑土地,包括东北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
黄土 :来源于中原黄土地,为黄河冲洪积和西北风沙积形成,矿物质流失所致。
红土:西南诸省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特别是云南的红土高原,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之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
青土:中国东南多雨水,盛产水稻,土地因长年被水浸泡,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
白土:西部高原土地矿物资丰富,多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地常呈现白色。
我国土壤pH大多在4.5~8.5范围内,由南向北pH值递增,长江(北纬33°)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和强酸性,如华南、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壤、黄壤,pH值大多在4.5~5.5之间;华中华东地区的红壤,pH值在5.5~6.5之间;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如华北、西北的土壤大多含CaCO3,PH值一般在7.5~8.5之间,少数强碱性土壤的pH值高达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