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国1965年~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繁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频繁、城市问题突出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故B、C项错误;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导致城市化水平下降,故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知,近1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明显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故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C项正确。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读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回答3~4题。
3.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4.下列有关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B.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
C.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D.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概念,图中丁区域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纵坐标值都很高且为正值,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纵坐标值基本同步,说明道路、建筑物、绿地等的发展与人的变化是相适应的,丁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水平都较高,故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丁区域,D项正确。第4题,丙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水平高于景观城市化水平,故今后要加强城市景观城市化的建设,即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D项正确;人文城市化水平已经较高,不用加强,故A、B两项错误;乙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水平高,景观城市化水平低,故C项错误。
下图为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数量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曲线分别代表( )
A.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
B.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
C.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
D.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
6.图中乙曲线2010年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
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迁 ②农村死亡率上升 ③城市就业机会多 ④城市出生率下降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欠发达地区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数量小于农村人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城市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农村人口;较发达地区人口较少,城市化发展较早,城市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城市人口数量多于农村人口。据此判断甲代表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乙代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丙代表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丁代表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
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图中乙曲线为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2010年后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数量,故乙曲线2010年后发生变化主要是由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城市就业机会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的。
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指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合理的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为1.1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形态表现为城市建成区的扩大。下图是我国某市城镇人口增长率和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阶段,该市( )
A.2005~2006年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2008年城市化水平最高
C.2009~2014年农业人口逐年增长
D.2014年城市化水平最高
8.目前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 )
A.城市人口增长过慢
B.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2005~2006年,虽然城镇人口增长率下降,但增长率仍然高于0,城市人口总数仍然在增加,故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2008年,城镇人口增长率最高,但并不说明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人口主要从事的是非农业活动,农业人口在下降;图示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0,说明城市人口一直在增长,因此2014年城镇人口的比重最高,其城市化水平较其他年份为最高。
第8题,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指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据此可计算出2011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已超过5,远远大于合理的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1.12,2012~2014年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高于1.12,因此城市占用土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较,与题意无关;图中没有环境污染的相关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 )
A.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B.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C.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D.避免耕地面积减少
10.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海绵体”。关于“海绵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透水路面不是“海绵体” ②改变了城市水循环的类型
③改变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④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据图中“湖泊、森林、湿地、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信息判断,推进海绵城市可以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第10题,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出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透水路面是“海绵体”;城市水循环取决于水循环的空间位置,与城市建设无关;海绵体是人为建设的景观,会改变城市的人文景观;城市绿地、湖泊等建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图美国乡村、郊区和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乡村、郊区、中心城区
B.乡村、中心城区、郊区
C.郊区、乡村、中心城区
D.郊区、中心城区、乡村
12.下列关于1950~2010年美国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郊区人口不断上升,城市化水平出现下降
B.20世纪后半段中心城区人口的变化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C.由于逆城市化出现,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减少
D.乡村人口的萎缩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严重
答案:11.A 12.B
解析:第11题,美国目前城市化水平高,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小。图示时间段,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①表示乡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加之乡村人口迁往城市郊区,城市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②表示郊区;③表示中心城区。
第12题,美国城市郊区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结果,A项错误;读图可知,1950~2000年间,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其间美国总人口上升幅度大,故中心城区人口上升,C项错误;美国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不多,D项错误。城市环境问题是20世纪后半段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重要原因。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保定今后要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下图为京津冀城市群分布图。
(1)分析北京进行城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原因及由此带来的主要影响。
(2)据图说出京津冀地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述该地区城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有何应对措施?
答案:(1)原因:北京城市发展问题突出,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短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化;人口就业压力过大;等等。影响:改善北京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达到最优配置。有利于迁入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2)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分布在该区域的东南及南部地区。区位条件:京津冀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该区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居住。本地区人类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本地区海运、空运、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对外联系便捷。(3)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解决的主要措施是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还应在工农业生产中做好节水方面的技术推广等。
解析:第(1)题,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城市功能疏解”的含义,其含义主要是将北京部分功能转移出去。北京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交通、环境等问题突出,为缓解城市问题,要将部分功能转移。结合北京的城市问题,归纳对转出地(北京)的影响。同时,北京部分城市功能转移对转入地而言,有利于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第(2)题,读图即可归纳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从地形、气候、交通、发展基础等方面分析该区域城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第(3)题,该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但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径流量较小,水资源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