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地震
地震的形成,有多种诱导因素。地震可以分为五类:
①构造地震:地壳运动时,各个板块之间相互挤压,使得岩层受力变形,在地壳薄弱的部位发生断裂错动;
②火山地震:火山爆发喷出地面时,引起的震动;
③塌陷地震:溶洞陷落或矿井顶部塌陷引起的地表震动;
④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等引起的地震;
⑤人工地震:炸药爆破、地下核爆炸等原因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震的构造如下图所示,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和等震线。
图1 地震的构造
2、六大板块
地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相邻两个板块之间,主要分为两种边界:
①生长边界:两个板块相互远离,距离越来越远,常常会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新的海洋。下图中红色边界即为生长边界,生长边界会使得大西洋、红海不断扩张。
②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距离越来越近,常常会形成山脉、海沟。下图中的绿色边界即为消亡边界,消亡边界会使得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继续隆升。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分布在消亡边界。
图2 六大板块示意图
例题
下图黑色圆点表示地震位置,横坐标为地震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0表示海岸线,负数表示海岸线以西,正数表示海岸线以东),纵坐标为震源深度。
1、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
①在海岸线以西,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以西,二者关系不明确
③在海岸线以东,震源深度限于一定范围内
④在海岸线以东,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针对图中的地震,合理的解释是( )
A. 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 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C.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 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3、图中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D、A
精讲精析:(1)分析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的关系。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海岸线西侧(横坐标<0km),距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②在海岸线东侧,没有明显的正比例、反比例关系,震源深度保持在0km~100km的范围内。
(2)分析地震的分布特征。①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的地壳活动较为稳定,张裂等活动较少,因此选项AB错误;②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海岸线越远,震中的震源深度越大,这很有可能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俯冲的越深,即震中的震源深度越深,距离海岸线也越远,因此选项D正确;③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容易形成高耸的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不会发生很长距离的俯冲,因此选项C错误。
(3)分析俯冲型的板块边界。①太平洋西部岛弧,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亚欧板块;北美大陆西海岸,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美洲板块,因此选项A正确;②北美大陆东海岸、南美大陆东海岸都位于板块的内部(每周板块),不属于板块边界。
总结
- 火山地震带(世界、我国)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图中横、纵坐标的关系(正比例、反比例、无明显相关),分析震中距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②由于距海岸线越远,震源深度越深,因此可能是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③分析各个海岸,位于板块的位置(交界处、内部),进一步分析是否可能是俯冲型边界。
(1)世界的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消亡边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全球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所有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
图3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我国的火山地震带
我国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我国6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800余次,
我国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规模较大有:
①火山群: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卡尔达西;
②地震带:西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滇西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图4 我国主要的火山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