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平面、公转平面之间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昼长也是先变长后缩短;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夜长也是先变长后缩短。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2、地球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
①近日点: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此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最快;
②远日点:七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此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最慢。
近日点与远日点,与我国的季节恰好相反:①一月初,虽然地球距离太阳较近,但由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我国处于冬季;②七月初,虽然地球距离太阳较远,但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我国处于夏季。
图2 地球的公转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D、D
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的移动轨迹。①题中的意思是假设地球静止,太阳绕着地球旋转,旋转轨道为黄道。太阳在旋转过程中,会照射着地球,因此这可以理解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即上图中的“图2”所示;②“图2”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从右向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与我们平时熟见的从左向右不同,因此要特别注意;③3月21日左右为春分,6月22日左右为夏至,则6月初位于春分与夏至之间,接近夏至,因此为图中的丁。
(2)分析日地距离与公转速度。①甲、乙位于冬至点前后,乙位于冬至点前,可能为12月初;甲位于冬至点后,可能为1月初;②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在1月初时最近,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太阳处于甲位置时,日地距离更小,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3)分析昼夜长短与日出方位。①太阳处于乙位置时,正处于秋分-冬至之间,北半球黑夜逐渐变长,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太阳处于甲位置时,正处于冬至-春分之间,北半球黑夜逐渐变短,南半球黑夜逐渐变长,因此地球上同一地点(同为北半球,或者同为南半球)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②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甲乙两个位置大约关于冬至对称,因此甲乙两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一样的,因此同一地点在这两个时间的日出方位、正午太阳高度角等都是相同的。
总结
- 日出、日落方位
本节例题的解题思路为:①分析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②分析甲乙两位置的时间,并判断两地的日地距离与地球的公转速度;③分析甲乙两位置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比较两位置时的日出方位。
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以北半球为例,下图中的A点代表北半球的观察点,N、S、W、E分别表示北、南、西、东。则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位为: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距离夏至越近,日出越偏北;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且距离冬至越近,日出越偏南;
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正午时,太阳的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观察者的纬度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
图4 日出、日落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