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A. B.
C. D.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1.A 2.D
【解析】1.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正午太阳高度角=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用于指导农业耕种,同时也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恰逢“立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独特设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二十四节气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立春”这天升旗时间大致相同的节气是
A.立夏
B.立秋
C.立冬
D.冬至
4.四十年前曾经指导东北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种变化反映了当地
A.利用传统文化,指导本地生产
B.降水总量增加,熟制发生变化
C.耕作技术提高,作物品种增加
D.气候变暖趋势,生产时间调整
【答案】3.C 4.D
【解析】3.根据图片可知,立冬与立春两个节气关于冬至或夏至对称,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因此北京昼长大致相等,日出时间大致相同,因此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大致相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读题干可知,指导东北农业生产的谚语发生了变化,说明农业生产主要是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A错误;熟制主要受热量的影响,B错误;指导东北农业生产的谚语主要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而不是耕作技术提高,与作物品质无关,C错误;读材料可知,当地播种时间提前了一个节气,说明气温升高,气候有变暖的趋势,生产时间调整,D正确。故选D。
我国北方某中学学生在夏至日这一天,观测、记录并绘制了校园旗杆影子轨迹图(见下图)。图中虚线为旗杆影子端点的轨迹;甲、乙、丙、丁表示不同时刻的影长;甲、丁为一天中的最长影长,甲与乙、乙与丁之间的夹角均为117°30',乙与丙的夹角为4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为该地该日
A.日出时的影长
B.日落时的影长
C.正午时的影长
D.黄昏时的影长
6.当旗杆影子位于丙位置时,当地地方时为
A.03时
B.12时
C.15时
D.18时
7.图示日期,该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大约为
A.17:10
B.18:10
C.19:50
D.20:50
【答案】5.A 6.C 7.C
【解析】5.由“甲、丁为一天中的最长影长,甲与乙、乙与丁之间的夹角均为117°30'”可知,乙为该地该日正午时的影长。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旗杆的影子朝向正北,则乙指向正北,甲指向西南方向,丁指向东南方向。甲、丁为一天中的最长影长,可知,甲应为日出时的影长,丁为日落时的影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由图可知,乙处为正午时的影长,影子位于乙处时,地方时为12时,丙处与乙处相差45°,即相差3小时,因此影子位于丙位置时,当地地方时为9时或者15时。根据上题结论,甲为日出时的影长,丁为日落时的影长,则当旗杆影子位于丙位置时,为午后,因此当地地方时为15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15°/小时,由“乙与丁之间的夹角均为117°30'”可知,该地正午到日落经历了大约7小时50分钟,故日落时间(地方时)为12时+7小时50分钟,为19:50。C正确,A、B、D错 误。故选C。
家住南昌市的中学生小明周末想去当地新华书店看书,他在骑行去新华书店的途中,看到如下交通指示牌(下图),此时大约为10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书店位于贤士一路与阳明路路口处,小明想走贤士一路,当前他的行进路线应为
A.走贤士二路向西至贤士一路
B.走贤士二路向北后沿贤士一路向西
C.过贤士二路向西至贤士一路后向南
D.过贤士二路继续向前至贤士一路后向北
9.此刻全球旧的一天与新的一天的范围比约为
A.5/7
B.7/5
C.5/12
D.7/12
【答案】8.D 9.A
【解析】8.本题考查交通指示牌的判读。由图中指向标可知,此时小明正向西骑行,南北走向的贤士一路,位于小明前方,根据交通指示牌可以画出街区平面图(下图)。书店位于小明当前所在位置的西北方向,且小明想贤士一路,因此小明可以选择的路线是过贤士二路继续前行,到下一个路口右转沿贤士一路向北,故选D。
本题考查日期的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0时所在的经线,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为新的一天,其余为旧的一天。此时约为北京时间10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故此时30°W约为0时,从30°W向东到180°范围为新的一天,占210°,则旧的一天占150°,可知此时全球旧的一天与新的一天的范围比约之5/7,故BCD错,A正确,故答案选A。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下题。
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11.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0.D 11.C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故选D项。
第11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项。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据此完成12~13题。
12.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13.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2.C 13.B
解析:第12题,地质构造的类型主要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据图可知,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故为向斜构造。河流阶梯状地貌是由河流作用(包括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地壳抬升形成的。此河段阶地主要由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可知,与东侧相比,西侧同一阶地位置高,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第13题,图中甲为黏土,乙为沙、卵石,丙为页岩,丁为石灰岩。据题干中信息“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故最可能在乙处找到这种贵重金属。
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甲、乙、丙区域的主要侵蚀作用分别是
A.冻融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冻融侵蚀
15.地球表面,最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区域是
A.高纬平原地区
B.极地高原地区
C.冰川覆盖山地
D.山地雪线下侧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题,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在祁连山北侧,处于冬季风迎风坡,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为主;乙位于我国祁连山南侧,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和岩石中水分容易冻结,以冻融侵蚀为主;丙位于甘肃南部,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为主。
第15题,冻融侵蚀由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组成,高纬平原地区,气温低,很有可能无法出现消融过程;极地高原地区和冰川覆盖山地以永久冰川为主,不属于冻融侵蚀;山地雪线以上为永久冰川,雪线下侧为季节性积雪,气温低时出现冻结,气温升高时出现消融,最容易出现冻融侵蚀。
16.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6.C
解析:题目中两个区域出露地表的岩石都为玄武岩。玄武岩类由于喷发作用达到地表也会接受外力侵蚀过程。由于Y区位置相对较高,外动力过程以侵蚀为主,最顶部的喷发玄武岩类物质被侵蚀而变薄;而X区位置较低,由Y区侵蚀搬运的物质就易于在此发生堆积从而形成厚度较大的玄武岩沉积。图中所示区域断层切穿了玄武岩,表明断裂发生在玄武岩生成之后。在断层发生之前的玄武岩沉积基地是一个比较平坦的地面,在这一类地区同一期次的火山喷发过程会形成厚度比较均一的玄武岩沉积,因此喷发物质和基地都不会导致厚度差异。由于是同一时代和期次的玄武岩喷发因此也不存在冷凝环境的差异,地壳运动改变的是整个区域的构造形态,而不是沉积物的特征,因此沉积物厚度与地质运动并没有必然联系。
17.地缝是喀斯特地貌术语,指非常狭窄且有相当深度与长度的峡谷或流水沟谷。云龙地缝地处恩施大峡谷境内,全长7.5千米,最深达75米,上游连着世界上最长的暗河,下游直通清江。云龙地缝的两岸崖壁地层形成于不同的地质年代,产状平缓,右岸为三叠纪,左岸为二叠纪。下图为云龙地缝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简析云龙地缝两岸岩层地质年代不同的原因。
答案:地壳运动形成断裂带,两岸岩层沿断裂带发生了相对垂直位移。(可能是地缝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但岩层向右岸倾斜)。
(2)根据图,分析云龙地缝的形成过程。
答案:石灰岩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形成裂隙或断裂带,(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沿着岩石裂隙、断裂带渗入地下,(溶蚀)石灰岩形成洞穴。洞穴(沿岩层节理面或裂隙)不断延伸,串通形成地下河。地下河中一段(由于地表水切割,洞顶扩展,洞顶松软等因素)顶部发生坍塌,形成了云龙地缝。
(3)试推测云龙地缝将来的发展演变。
答案:云龙地缝将来的发展演变为:深切(侵蚀基准面),延伸,展宽。
18.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答案: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答案: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沙丘编号 | 测量时间 | 长度/m | 宽度/m | 高度/m |
① | 3月 | 52.2 | 18.2 | 1.6 |
6月 | 53.8 | 18.5 | 1.8 | |
9月 | 53.2 | 15.9 | 1.4 | |
② | 3月 | 80.0 | 14.7 | 2.3 |
6月 | 80.0 | 15.6 | 2.8 | |
9月 | 53.2 | 13.4 | 1.5 | |
③ | 3月 | 52.1 | 13.2 | 3.1 |
6月 | 54.3 | 14.0 | 3.5 | |
9月 | 49.3 | 15.6 | 2.8 |
答案:长度基本是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季节降水多,沙丘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季节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
解析:长度基本是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3~6月,多西北风,风力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湿,风力小,沙丘移动速度慢,长度、宽度及高度变小。
(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
解析:在河流两岸种树,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减弱,风力搬运作用减弱。
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1)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2)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1)盛行风。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2)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3)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
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