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是由高度集中的中心城市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外围地区结合而成的空间综合体,都农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是都市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下表示意日本东京都市区1960~2020年农业生产指标变化。目前,东京都市圈的特色水果、蔬菜、花卉产业发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
耕地面积/公顷 |
农户/户 |
经营规模占比/% |
劳动力年龄分布/人 |
||||
<1公顷 |
1~3公顷 |
3~5公顷 |
>5公顷 |
15~65岁 |
65岁以上 |
|||
1960 |
31140 |
51724 |
80.93 |
19.01 |
0.06 |
0 |
87645 |
21473 |
1970 |
19299 |
38400 |
87.4 |
12.52 |
0.07 |
0.01 |
41502 |
16456 |
1980 |
12413 |
38688 |
90.69 |
9.08 |
0.15 |
0.08 |
30597 |
10632 |
1990 |
10037 |
20679 |
81.94 |
17.21 |
0.63 |
0.23 |
17900 |
8169 |
2000 |
7415 |
15460 |
81.69 |
17.2 |
0.76 |
0.34 |
10715 |
9000 |
2010 |
5826 |
13099 |
80.73 |
18.48 |
0.38 |
0.41 |
6055 |
6910 |
2020 |
4058 |
9567 |
83.99 |
15.11 |
0.19 |
0.71 |
6099 |
6317 |
1.1960~2020年,表中下列东京都市区农业生产指标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农户户数 B.小规模地块比重 C.耕地面积 D.高龄劳动力数量
2. 东京都市区农业经营规模占比结构发生变化,主要因为( )
①机械生产推广②市场需求多样③劳动力年轻化④土地流转整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为促进都农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当地应该( )
A. 严守都市区耕地面积红线 B. 引导人口向第一产业流动
C. 推动都市区农业产品单一化 D. 鼓励半闲置农地向果园转化
【答案】1. C 2. B 3. D
【1题详解】读表中数据可知,农户户数缩小了81.5%,仅次于耕地面积的变化幅度,A不符合题意;耕地面积缩小了87%左右,变化幅度最大,C符合题意;小规模地块比重变化最小,B不符合题意;高龄劳动力数量缩小了70.6%,变化幅度不是最大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题详解】读表中数据可知,劳动力中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所以劳动力老年化,③错误,A、C排除;读表中数据可知,大规模经营的比重增加,是土地流转整合的结果,④正确;机械生产推广使得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①正确,B正确;市场需求多样不会影响农业经营规模占比结构,②错误,D排除。故选B。
【3题详解】为了促进都农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当地可以推动都市区农业产品多元化,鼓励半闲置农地向果园转化,合理规划都市圈的耕地面积,引导人口向第二、三产业流动,A错误、B错误、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价格等。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等气候因素。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种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水源——对农业特别是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的影响大。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运输条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科技——科学技术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区位条件来影响农业区位。劳动力——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农业区位。工农业基础——一个地区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区位都会造成影响。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之间,每年特定时期,壶口瀑布河水奔流,水雾弥天,泥浪喧腾,以黄色瀑布吸引了大量游客。2000-3000年前,壶口瀑布位于距当前位置约5000米。数十年来,壶口瀑布上游建成了多座水利枢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推测接近图中下列哪处最能体现2000-3000年前壶口瀑布位置(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5. 下列关于上游水利枢纽建设对壶口瀑布的位置变化及特征产生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慢 B. 向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快
C. 向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慢 D. 向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快
6. 每年观赏壶口瀑布壮丽景观最好的时期是( )
A. 1月 B. 4月 C. 8月 D. 12月
【答案】4. C 5. A 6. C
【4题详解】由题可知,2000-3000年前,壶口瀑布距离当前位置约5000m,根据比例尺可知应该在乙、丙处;由于壶口瀑布是溯源侵蚀,瀑布基点会不断向北移动,因此2000-3000年前的壶口瀑布应该在其南部,即丙处,C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BD,故选C。
【5题详解】壶口瀑布溯源侵蚀会不断向北移动,CD错误;但由于上游水利设施的修建,水量减少,水流更加平稳,侵蚀速度降低,北移速度变慢,A正确,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6题详解】由题可知,游客前往的时间是河流水量大的时期,此时壶口瀑布观景非常壮观。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7、8月份流域内降水量大,因此8月份河流水量大,壶口瀑布景观壮丽,C正确。1月、4月、12月降水较少。综上所述,排除ABD,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读图,通过读图,找到关键信息:壶口瀑布原址距现瀑布约5000米,然后根据溯源侵蚀的影响,确定正确的位置。
某年11月,华北某一气象站(位置见图1)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锋面过境时,静风形成的原因是( )
A. 冷锋过境影响,气压减小 B. 温度升高,大气对流加强
C. 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 地形影响,气流下沉
8. 此次锋面过境,夜间发生突发性道路表面湿滑状况,可能是( )
A 温度升高 B. 降水增多 C. 气压升高 D. 蒸发变强
【答案】7. D 8. A
【7题详解】由材料信息“某年11月,华北某一气象站”可知,该气象站位于华北平原,锋面过境前后风向均为偏北风,故该地经历了冷锋过境;11月,冷锋过境时,来自西北部的冷气流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在气象站及其附近下沉,形成静风,D正确。直接读图2,静风时,气压上升;静风时段气温先下降后升高,A、B错误。锋面过境时,由于地形影响,气象站盛行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气温上升,水汽不易凝结,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由第1题分析及图2可知,11月,冷锋过境时带来降水,由于16时左右气温下降,且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道路结冰,而夜间22时左右时出现突发性增温,导致道路表面解冻,湿滑,所以夜间发生突发性道路表面湿滑状况与温度升高有关,与降水关系不大,A正确,B错误。夜间发生突发性道路表面湿滑状况与气压升高无关,C错误。夜间突发性增温,蒸发变强,路面变干燥,与夜间发生突发性道路表面湿滑状况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冷锋因移动速度快,强度大,历时短。
干线是指一条将干燥气团和较湿气团分开的界线,多出现于美国落基山脉东部,也被称为干锋或露点锋(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下图示意某月15日22时美国落基山脉东部某干线及其周边地区天气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图中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位置基本稳定,不移动 B. 东西两侧气流性质差异大
C. 控制地区降水较多 D. 西侧的西南风显著
10. 此时近地面有水汽凝结的站点最可能位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夏季午后,干线容易触发( )
A. 连绵阴雨天气 B. 沙尘暴天气 C. 晴朗高温天气 D. 强对流天气
【答案】9. D 10. B 11. D
【解析】
【9题详解】
该干线整体向东凸出,局部向西凸出,说明不仅有总体东移的趋势,还有短时的东西摆动,A项错误。西侧站点气温较东侧高,露点温度较东侧低,说明干线西侧气流干且热,东侧气流湿且冷,两侧气流性质差异大,易形成降水天气,BC项错误。读图可知,图中干线西侧多盛行西南风,东侧多盛行东南风,风向差异显著,D项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个站点中,②站点的气温低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水汽容易凝结。①③④三个站点的气温均高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没有达到饱和,不可能出现水汽凝结,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结合第一题分析可知,干线西侧干热空气频繁与东侧潮湿空气碰撞而且十分不稳定,在夏季午后,大气温度升高,会产生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现强对流天气,D项正确,强对流天气一般表现为暴雨,AC项错误;夏季不易出现沙尘暴天气,B项错误。故选D。
【点睛】强对流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的天气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膨胀,密度减小,这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第四纪冰期相比,近现代亚欧大陆的苔原带将( )
A. 整体向高纬移动 B. 整体向低纬移动 C. 分布面积扩大 D. 分布面积减小
13. 阴山山地针叶林带以上发现了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阴山( )
A. 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 冰期基带气温高
C. 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低 D. 冰期基带气温低
【答案】12. D 13. D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可知,与第四纪冰期相比,近现代亚欧大陆的苔原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导致分布面积减小,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阴山上有极地特有种灌木,结合材料“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可以推断,在第四纪冰期时,阴山的基带由于气温低形成了极地灌木,而不是目前气温高低导致的,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光照、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空气和水分是最重要的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植物生长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否则会导致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白令海峡(如图)宽35~86千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原因是( )
A. 白昼较长导致太阳辐射太强 B. 大型野兽出没难以抵御危险
C. 受极地东风影响多大雪天气 D. 地形因素使得当地大风盛行
15. 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16. 与台湾海峡相比,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难度更大的原因是
①桥梁防震要求高 ②海冰影响强 ③施工期短 ④风大浪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4. D 15. B 16. B
【14题详解】海峡封冻时为当地冬季,白昼短或接近极夜,太阳辐射弱,A错误。当地环境恶劣,大型野兽较少,且冬季大多进入冬眠,B错误。极地东风来自于极地地区,寒冷干燥,水汽较少,不利于降雪;冬季大陆内部形成强大高压系统,因此位于两个大陆中间的白令海峡气压相对较低,受低压控制,气流上升,多暴雪,C错误。由于“海峡两侧为山地”,海峡“狭管效应”明显,加大风速,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一年中,夏季最温和且白昼较长,利于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其他季节过于寒冷,不利于人类活动,故B正确,A、C、D错误。
【16题详解】台湾海峡与白令海峡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桥梁防震要求均较高,①错误;白令海峡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海水结冰期长,结冰时海水体积膨胀对桥墩的挤压增强,消融时,破裂海冰对桥墩的撞击,增加了桥墩的施工难度,而台湾海峡位于热带,无结冰期,②正确;白令海峡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且白昼短暂,施工环境恶劣,可施工的时间短,加大施工难度,③正确;台湾海峡受季风、台风及海峡地形影响,同样风大浪急,④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第一小题宜采用排除法。“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是解答第二小题的突破口。阅读地图、获取白令海峡的纬度位置是解答第三小题的关键。
莲藕在我国南方水乡种植广泛,根据生长环境差异分为田藕(种在水田里) )和塘藕(种在深水塘里),其中塘藕比田藕的淀粉含量要高。莲藕的叶柄和花梗较细脆,而叶片宽大,通风易折断,若断处有水渗入,会引起地下茎腐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塘藕的淀粉含量比田藕高,是因为水塘比水田
A. 水体深,土温低,莲藕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多
B. 水量大,土壤化肥农药浓度低,莲藕生长速度快
C. 土温变化小,莲藕生长环境稳定,养分积累多
D. 土层更深厚,莲藕的发育空间大,莲藕生长量大
18. 塘藕一般秋季成熟,但挖藕多选择在冬季,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 冬季气温低,储运条件好 B. 临近春节,市场需求大
C. 处于农闲时节,劳动力充足 D. 冬季湖塘水位低,采挖条件好
19. 在田藕生长旺季遇到暴风雨来临时,为防止田藕的叶柄和花梗折断,藕农宜采取的措施是
A. 向藕田灌水,提高藕田水位 B. 给藕田放水,降低藕田水位
C. 给藕田追肥,提高莲藕的抗风能力 D. 在藕田上覆盖塑料膜,减风挡雨
【答案】17. A 18. D 19. A
【17题详解】本题通过分析塘藕的淀粉含量比田藕高的原因的考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塘藕生长于深水中,处于低温环境下,生长缓慢,成熟需要的时间长,积累的养分多,A项正确;塘藕生长速度不快,且生长速度快也是不利养分积累的,B项错;温差大对养分积累有利,土温变化小不利于养分积累,C项错;生长量大不等于养分含量高,D项错。故答案选A。
【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影响莲藕收获因素的认识,要求考生分析挖藕多选择冬季的自然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自然原因,而市场需求大和劳动力充足不属于自然因素,B、C两项错;储运条件好不是主要的原因,A项错,D项正确。故答案选D项。
【19题详解】本题以田藕的叶柄和花梗遇暴风雨易折断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防止该问题发生的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莲藕的叶柄和花梗易遇风折断,在强风来临前及时灌水,可抬高水位,稳定植株,减轻强风对莲藕植株的危害,而放水则相反,故A项正确,B项错误;给藕田追肥,可提高莲藕的抗风能力,但不能在短时间实现,C项错;生长旺季的莲藕比较高大且高低差异大,不适合覆盖塑料膜,且覆盖后遇风雨更易造成折断,D错误。故答案选A。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 )
A. 人口惯性的影响 B. 环境条件的改善 C. 青壮年人口迁出 D. 康养产业的发展
21. 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交通运输 B. 自然资源 C. 市场需求 D. 劳动力
22. 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 造纸工业 B. 纺织工业 C. 食品加工工业 D. 装备制造工业
【答案】20. A 21. B 22. D
【20题详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依托国家“一五”计划发展起来,形成了工业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导致2005年-2010年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主要原因是人口惯性的影响,故A正确;环境条件的改善,可能导致生育愿望的提高,但不是老龄人口增加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显示嘉峪关工业比重较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青壮年人口外迁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康养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相匹配的,所以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择A。
【21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市拥有丰富的铁矿,主要发展钢铁产业,形成了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影响,故B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包含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故A错误;嘉峪关市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因此市场对第一产业的需求一样很大,故C错误;区域内的劳动力,可能大量参与到工业之中,对第一产业有所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择B。
【22题详解】阅读材料可知,嘉峪关市已经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的发展,应当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装备制造工业适宜成为重点发展工业,故D正确;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造纸原材料,嘉峪关市缺原料,故A错误;纺织工业也需要大量纺织原材料和劳动力,但嘉峪关这两方面区位优势不明显,故B错误;食品加工工业需要接近第一产业,材料显示嘉峪关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不适宜重点发展,故C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产生老龄化的原因:1. 育儿费用提高、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造成生育率不断下降,出现众多丁克族;2. 医疗技术进步,公共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3. 计划生育等政府限制生育的政策。
老龄化的解决措施: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2、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3、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4、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5、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6、居家养老环境;7、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8、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9、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二、综合题(共4道题,每题必做,共56分)
2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62年当地建立第一个塑料温室,多是木结构,较为简单。1971年引入国外先进灌溉技术,日光温室普及(不需要人工增温)。20世纪70--80年代,农业合作社建立,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地计算机控制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日益广泛,出现大型工厂化温室,更好的控制了作物生长条件,生产效率更高,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2000年以后,设施农业技术更加集约化、生态化,分工多样化,科研创新和集群式发展模式形成。下图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依据图文信息,指出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甲地附近沿海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自然地理条件。
(2)分析甲地附近干旱少雨的原因。
(3)依据图文资料,分析本区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夏季干旱少雨;灌溉水源短缺;沿海平原面积狭小;土地盐碱化。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冬季,地形对盛行西风的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为情境材料,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特点的成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甲地干旱少雨,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甲地附近几乎无河流汇入,灌溉水源不足;地处沿海平原,土地面积小;由于夏季降水少,蒸发旺盛,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
【小问2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甲地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盛行西南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由于地形平坦,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可提取出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包括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设施、设备的及时更新和维护,保证生产的稳定;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可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小问4详解】
赞同理由:据图可知,由于当地冬季气温在5℃以上,气候条件适合发展日光温室;而本区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发展空间大;大规模发展温室农业,可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等。不赞同理由:据图可知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地处沿海,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降水少,地表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增加土地资源供给压力;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产生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费尔干纳盆地,为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山间盆地,位于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脉之间,面积22000平方千米,海拔330~1000米,东北—西南向的大断裂带将盆地分为南北两个台阶及中部凹陷区,盆地中央是布满盐碱滩和沙丘的亚贾万草原。下图为费尔干纳盆地山脉与河流分布图。
(1)推测费尔干纳盆地地形的形成过程。
(2)阐释费尔干纳盆地地形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3)分析费尔干纳盆地中央盐碱滩的形成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答案】(1)地壳运动使天山地区发生褶皱,费尔干纳盆地成为褶皱构造的凹陷地带;随着地壳不断运动,天山山脉岩层发生断裂,形成大的断裂带;天山等山脉断裂上升,费尔干纳盆地断裂下陷,形成盆地地形。
(2)费尔干纳盆地被周围高山环绕,盆地中部东高西低,河流发源于周围高山,从山地流向盆地;汇入盆地的河流顺地势由东向西流出费尔干纳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
(3)盆地中央海拔较低,地下水埋藏浅;盆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旺盛;地下水的盐分和碱分通过土壤毛细管累积于土壤表层,形成盐碱滩。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费尔干纳盆地的相关资料为背景信息,考查地形的形成过程、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盐碱滩的成因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费尔干纳盆地为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山间盆地,东北—西南向的大断裂带将盆地分为南北两个台阶及中部凹陷区。首先地壳运动使天山地区发生褶皱,费尔干纳盆地成为褶皱构造的凹陷地带;随着地壳不断运动,压力超出岩层的承受能力,使天山山脉岩层发生断裂,形成大的断裂带;周边的天山等山脉地壳断裂上升,而费尔干纳盆地所处的地区岩层断裂下陷,最终形成盆地地形。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费尔干纳盆地被周围高山环绕,主要河流自东向西流出,可知盆地中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盆地周边山脉环绕,因此河流发源于周围高山,从山地流向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盆地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河流自东向西流出盆地。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盆地中央是布满盐碱滩和沙丘的亚贾万草原。盆地中央海拔较低,地下水埋藏浅;地处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旺盛;随着地表水分的不断蒸发,地下水的盐分和碱分通过土壤毛细管不断上升,累积于土壤表层,最终形成盐碱滩。盐碱滩的形成是当地地形、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5. 环境保护】
近年来,广州为突破城市水环境治理难点,在中心城区已建成9座生态化净水厂,总日处理能力达181万吨。生态化地埋式净水厂将污水处理设施安置在地下空间,全封闭运行,通过先进工艺提升出水水质,环境指标优于国家标准。下图为广州沥滘净水厂(照片左下地块)和旁边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
简述将污水处理设施转移到地下空间全封闭运行的益处。
【答案】污水处理在地下全封闭运行可将臭气、噪声等影响降至最低;地下建厂、地上建园节省城市土地资源;污水处理厂地表空间变身市民后花园,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市民休憩游乐空间;地下常年温差较地面温差小,水温比较恒定,有利于处理设备和工艺流程稳定运行;地下夏季温度较低、污水中细菌、藻类滋生减少、降低净化成本。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广州市地下污水处理设施为背景,涉及水污染的治理、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污水处理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气体和噪音,造成大气污染,干扰居民生活,在地下空间封闭运行能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居民的影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将其移动到地下能够节省土地空间,将这些土地改造成城市绿地,能够美化城市景观,同时增加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地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温度低于外界,冬季温度高于外界,年温差较小,水温相对恒定,有利于处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夏季温度低能够减少细菌滋生,便于污水处理。
26. (必做)[旅游地理]
某怀旧体验地位于长沙市中心商圈内,以20世纪80年代长沙城为样本,打造成了集餐饮、娱乐、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访谈研究表明,“老长沙”集体记忆的追寻与体验是该怀旧体验地的核心吸引力。下图示意该地集体记忆重构模式。
分析该怀旧体验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并为该类场所重构集体记忆提出合理性建议。
【答案】对“老长沙”集体记忆的追寻与体验是该怀旧体验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该类场所重构集体记忆时要从旅游者的角度营造怀旧旅游情境与氛围;对怀旧旅游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从而提高怀旧旅游者的满意度,满足旅游者的怀旧需求。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怀旧体验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资源开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怀旧体验地由“老街区”集体记忆和怀旧场景体验点构成,所以该怀旧体验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体现在对集体记忆的追寻和体验。对怀旧旅游地进行规划需要特别注重怀旧情境与氛围的营造 ,极大地激发旅游者怀旧情绪,吸引游客。对怀旧旅游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怀旧旅游的市场大部分是老年人,需要对其进行特别关照,尤其是身体状况等;提供人文关怀服务,注重怀旧旅游者的满意度,满足旅游者的怀旧需求,从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