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新建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共建地理周练试题10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2-11-27 

1.内蒙古地区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经济利益大量挖发菜,严重破坏了草场,造成的后果可能是

  A.西北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B.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天气多发

  C.南方地区变得干旱
  D.天山冰川大量融化

  答案:B

  解析:内蒙古地区土质疏松,大量挖发菜,使得土壤更为疏松,在春季多风的季节,导致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多发;南方地区变得干旱与其无关;天山冰川大量融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读藏羚羊生存环境与数量变动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字母a、b、c、d表示的内容为上升或增加的是

  A.a、b      B.c、d       C.a、c       D.b、d
  答案:A

3.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A.生产功能    
  B.稳定功能     
  C.消费功能     
  D.改造功能

  答案:B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为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4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4~5题。

4.近些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覆盖率上升
  B.年降水量增加
  C.河流流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5.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A 5.B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245DL264

6.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7.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6.B 7.D

  火烧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下图示意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8~9题。

8.火烧后第一年,芦苇植物群落

  A.盖度增加
  B.高度降低
  C.密度增大        
  D.生长期缩短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火烧后第一年草本盖度降低,灌木的盖度增加,A项错误;草本高度降低,灌木高度升高,B项错误;草本、灌木的密度均增大,C项正确;据材料“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可知,生长期延长,D项错误。

9.火烧干扰区域

  A.表土含水量降低             
  B.地下水位上升  
  C.太阳辐射增强        
  D.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A

  解析:火烧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同时土壤热量增加,地表温度升高,蒸发旺盛,地下水位应下降,表土含水量下降,A项正确,B、D两项错误;火烧与太阳辐射变化关系不大,C项错误。

  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图完成10~11题。

10.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

  A.温带
  B.热带
  C.寒带
  D.亚热带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早第三纪我国西北地区有红色碎屑岩系分布,说明其当时所处的温度带是亚热带。

11.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        
  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隆起后,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得暖湿,以北地区变冷、变干。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还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据此回答12~14题。

12.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

  A.生产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答案:D

  解析: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水文、生物、土壤、气候等要素,根据题意可知,水库蓄水影响了河流径流,导致泥沙淤积,水质下降,滑坡频率增多,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故D项正确。

13.引起材料中环境变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答案:C

  解析: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流变缓,引起环境变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水文,水文要素的改变导致土壤、气候、生物的变化,故C项正确。

14.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气候更加湿润

  C.土壤肥力增加
  D.地质灾害减少

  答案:B

  解析:三峡水库建成后影响鱼类的洄游产卵、淹没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等,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A项错误;三峡水库形成人工湖泊,导致库区蒸发增大,气候更加湿润,B项正确;水库蓄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盐碱化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C项错误;大型工程可诱发地震,滑坡频率增多,地质灾害增多,D项错误。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答案:A

  解析: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小,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

16.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答案:D

  解析: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出现,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完成17~19题。

17.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答案:C

  解析: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增多的,说明8月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

18.与其他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雨量大     
  ②雨量小   

  ③蒸发(蒸腾)量大 
  ④下渗漏失量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解析: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发、蒸腾和雨水的渗漏。7月、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升高,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发(蒸腾)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③④正确。

19.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A.表层土壤干化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大          
  D.下渗量减小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得知,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故植被对表层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很大。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物耗水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干化),A项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是简单的增大,B项错误;降水量增大和下渗量减小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得出,排除C、D两项。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20~21题。

20.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答案:B

  解析: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较远,形成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B项正确。

21.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共同的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C

  解析: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项正确;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项错误;企鹅和鬣蜥以科隆群岛为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项错误;科隆群岛山地较多,但整体海拔不高,多在2 000 m以下,气候的垂直差异不显著,故D项错误。

2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37分)

  (1)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12分)
  答案: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   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12分)
  答案: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3分)
  答案: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第(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降水角度分析;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角度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分布在水源丰富的地区。
  第(2)题,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气候、生物、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联系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新建一中 地理周练试题
  • 上一篇: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 下一篇:重庆一中2023届10月高三月考地理试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