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3-01-2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了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一中亚一西亚、中国一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其中,最先规划建设的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全球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开发强度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该区域被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在生态保护中适度发展经济的地区)等三个区域(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 T1、T2、T3分别为(   )

A. 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优化发展区       B. 保育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

C. 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       D. 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保育发展区

2. 与T2相比,T3区域(   )

A. 自然环境更优越       B. 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C. 矿产资源更丰富       D. 生态保护更优先

3. 实现T1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改善自然环境       B. 调整产业结构

C. 完善基础设施       D. 提升城市化水平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T1、T2、T3依次位于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大兴安岭,T1上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经济规模较大,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区域一体化基础较好,故为优化发展区;T2上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等工业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故为重点发展区;T3上多为大兴安岭等分布着原始森林,生态环保意义重大,故为保育发展区。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T2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上,拥有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等工业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矿产资源更丰富;T3区域为大兴安岭等地区,纬度高,气候比较寒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分布有原始森林,是中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森林保育区。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图片3题详解】

T1地区为传统工业区,实现T1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B正确;该地区为发达地区,自然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水平高,故ACD错误。故选B。

【点睛】俄罗斯四大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特点是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分布较为零散,但基本上都接近内陆的原料产地。原因是俄罗斯自然与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2019年越南人口普查总数为9621万人,全球排名第15位,也是东南亚第三人口大国。下图分别为2000——2019年越南和河内市人口总量及人口增长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4. 2000-2019年间,越南(   )

A. 全国的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       B. 河内市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

C. 全国的人口增长势头加快       D. 河内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5. 2008年河内市人口增长率突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人口惯性       B. 环境改善       C. 区划调整       D. 经济发展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可知全国人口增长率在波动变化,A错误。根据两图可知,左图的人口增长率为千分号,右图为百分号,据此可知两者互有高低,B错误。全国人口增长率在波动下降,C错误。河内的人口数量数量比较多,人口增长率高,有可能是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人口迁移至此,D正确。故本题选D。

【5题详解】

根据人口总量可知,前面没有人口增长高峰,人口突变和人口惯性无关,A错误。环境和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吸引都是缓慢发生变化的,BD错误。行政区划的划分可以在短时间导致人口数量发生变化,C正确。故本题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矿产资源、土壤。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黄河支流汾河下游临汾盆地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下图为2000—2018年中不同季节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埋深是指地下水水面到地表的垂直距离)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6. 2000-2018年间,该区域(   )

A. 春夏地下水位逐渐升高       B. 秋冬地下水埋深变化比春夏大

C. 地下水漏斗区范围缩小       D. 地下水位整体以下降为主

7. 2000-2010年,造成该区域春季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蒸发量大       B. 降水量大       C. 下渗量大       D. 农业灌溉

【答案】6. D    7. D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临汾盆地地下水深度的变化考查水体的相互联系,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18年春季地下水埋深变化由负值变成了正值,反映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深,地下水位逐渐降低,A错误;2000-2018年春季地下水埋深由负值变成了正值,变化大,2000-2018年秋冬季节地下水埋深始终是正值,变化小,B错误;整体来看2000-2018年地下水埋深在变深,地下水水位总体在下降,D正确;地下水水位下降,说明地下水漏斗区范围扩大,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该区域2000-2010春季地下水埋深变化为负值,2010年地下水埋深减去2000年地下水埋深为负值,说明2010年地下水位变高。该区域位于华北,春旱严重,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加剧,下渗量小,C错误;春季农业需水量大,农业灌溉回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升高D正确;蒸发量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A错误;华北地区春季降水量小,B错误。故选D。

【点睛】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加剧,下渗量小,农业灌溉需水量大。

    钙质软泥是海洋生物死亡后,大量微小贝壳在洋底积聚形成的碳酸钙含量较高的深海生物沉积物(下图)。碳酸钙的溶解与海水深度、温度有关。在温暖的浅海区,碳酸钙不易发生溶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8. 大西洋钙质软泥高含量区主要分布在(   )

A. 大陆架       B. 大陆坡       C. 海岭       D. 海沟

9. 钙质软泥高含量区图片洋底(   )

A. 岩石年龄较新       B. 岩石年龄较老       C. 多为花岗岩       D. 多为沉积岩

10. 北极附近海区钙质软泥较少,主要是因为(   )

A. 海水较浅       B. 生物量少       C. 水温较高       D. 风力较大

【答案】8. C    9. A    10. B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西洋钙质软泥分布为背景,考查海洋环境,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8题详解】

通过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大西洋中部地区钙质软泥含量高,结合海底地形分布,大陆架靠近海岸,水浅,不符合,A错误;大陆坡紧挨大陆架,离海岸较近,不符合,B错误;海岭一般位于洋盆中,居于大洋中部区域,符合题意,C正确;海沟一般位于陆壳和洋壳接触带,消亡边界处,水深较深,海洋生物少,少有钙质,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钙质软泥高含量区位于海岭,是板块生长边界处,岩层薄弱,软流层岩浆容易出露,形成玄武岩,属于喷出岩,黄岗岩为侵入岩,C错误;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形成,跟岩浆活动无关,D错误;生长边界,岩浆刚出露形成新的岩石,年龄较新,A正确,B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碳酸钙的溶解与海水深度、温度有关,温暖的浅海区,碳酸钙不易发生溶解。北极附近海区钙质软泥少,可能是钙质生物少或钙质被大量溶解。A海水较浅,碳酸钙不易发生溶解,钙质较多,A错误;北极地区纬度高,水温低,C错误;风力作用与钙质溶解没有相关性,D错误;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生物量少,钙质少,B正确。故选B。

【点睛】海岭,是板块生长边界处,岩层薄弱,软流层岩浆容易出露,岩石年龄较新。

大气中0℃层高度是表征高空大气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高度决定了空中水汽相变发生的高度,夏季0℃层高度可影响地表冰冻圈的消融状态。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等值线高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1.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相同海拔高度夏季冰川消融速度最快的是(   )

A图片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 影响甲处0℃层高度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植被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大气0℃层高度的变化与近地面气温高低直接有关,甲处大气0℃层高度最高(5900米以上),意味着若处在同一高度,该地气温最高,所以其夏季冰川消融速度最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图夏季大气0 ℃层高度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可知,大气 0 ℃层高度以高原中南部(30°~32° N,83. 5°~88. 5° E)为高值中心,呈纬向带逐渐向四周降低。大气0℃层高度的变化与近地面气温高低直接有关,地势高低影响了夏季青藏高原近地面气温高低,故C正确;图中显示由甲地为中心向四周降低,与纬度不符,A错误;大气环流、植被不是以甲地为中心向四周递变形式分布,故BD错误。故选C。

【点睛】表征高空大气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气0 ℃层高度,作为自由大气温度为 0 ℃的最低高度,大气 0 ℃层高度决定了空中水汽相变发生的高度。若大气 0 ℃层高度高于地表,则地表的冰冻圈处于消融状态,故大气 0 ℃层高度可反映高原地表冰冻圈的消融状态。

红海是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洋,8月份表层水温可达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深水,也可达约21℃,是世界上三大潜水圣地之一。红海与亚丁湾之间通过狭窄的曼德海峡相连,海峡中海水运动方向季节差异大。下图示意红海及附近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3. 红海深海盆中,水温高达60℃,主要是因为(   )

A. 纬度较低       B. 岩浆活动       C. 副高控制       D. 海区封闭

14. 8月份,曼德海峡中M处表层海水的流向是(   )

A. 向东南流       B. 向西北流       C. 向西南流       D. 向东北流

15. 与红海南部潜水区相比,北部潜水区(   )

A. 盐度较低       B. 风浪较小       C. 温度较高       D. 生物量大

【答案】13. B    14. B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红海位于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图片生长边界,海底扩张使地壳出现了裂缝,岩浆沿裂缝不断上涌,海底岩石被加热,所以海洋底部水温特别高,B正确;纬度较低主要对表层水温产生影响,A错误;副高控制、海区封闭主要影响海水盐度,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曼德海峡的洋流受红海和印度洋盐度差异的影响,表层海水由印度洋流向红海,故M处表层海水流向是向西北流,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回归线位于红海偏北区域,副热带高压控制北部时间长,其次,南部曼德海峡处阿拉伯海海水进入较多,而北部较封闭,因此北部潜水区盐度较高,A错误;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较长,南部受到西南季风影响,北部风浪较小,B正确;北部纬度高,水温较低,C错误;北部盐度更高,生物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海底扩张使地壳出现了裂缝,岩浆沿裂缝不断上涌,海底岩石被加热,海水底部水温高。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没有任何河川之水注入红海,且沙漠地带雨量稀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是陆地碳向海洋和大气传输的重要通道。河流水体中碳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有机碳(DOC)和无机碳(DIC)。河流输送的有机碳的来源包括植物、河流藻类、土壤有机物以及风化过程释放的古老有机质等。无机碳来源包括岩石(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有机质的降解、河水与大气的交换以及地下水的影响等。河流流经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表环境、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情况不同,其输送的陆源碳的来源和含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下图示意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各站位DIC和DOC浓度分布。

图片

(1)与长江、黄河和珠江相比,说明黑龙江陆源碳浓度的特点。

(2)分析黑龙江中DOC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3)为减少黑龙江中DOC的含量,请你从农业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黑龙江有机碳浓度高于长江、黄河和珠江,无机碳低于长江、黄河和珠江;黑龙江有机碳和无机碳浓度差异比长江、黄河和珠江小。   

(2)江水中的碳经过分解、释放到大气中;陆地植被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植物残体积累,形成土壤有机碳,并在流水的冲刷作用下,汇入河流。   

(3)构建农田防护林,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有机质进入河流);加强秸秆的回收利用,减少进入河流的农业废弃物(植物及其残体);减少农业退水的排放,控制养殖规模,减少进入河流的营养物质,避免藻类过度繁殖。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各站位DIC和DOC浓度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黑龙江陆源碳浓度的特点、黑龙江中DOC参与碳循环的过程、减少黑龙江中DOC含量的合理化建议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左图可以直接看出,黑龙江DIC(无机碳)小黑点较低,低于长江、黄河和珠江;黑龙江DOC(有机碳)浓度空白点较高,高于长江、黄河和珠江,且小黑点与空白点距离较近,说明两者浓度差异较小,要比长江、黄河和珠江小。

【小问2详解】

由材料“河流输送的有机碳(DOC)的来源包括植物、河流藻类、土壤有机物以及风化过程释放的古老有机质等”可知,有机碳是由植物、河流藻类、土壤有机物以及风化过程释放的古老有机质在流水的作用下冲刷进入河流;而有机碳等又由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形成,并以植物残体的形式在土壤中积累;光合作用的要素又包括江水中分解、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由此可得出黑龙江中DOC参与碳循环的过程:江水中的碳经过分解、释放到大气中;陆地植被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植物残体积累,形成土壤有机碳,并在流水的冲刷作用下,汇入河流。

【小问3详解】

由材料“河流输送的有机碳的来源包括植物、河流藻类、土壤有机物以及风化过程释放的古老有机质等”可知,黑龙江中DOC的含量较大是由于土壤流水侵蚀比较强烈,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农业废弃物进入河道,农业废水过量并排入河道造成藻类过度繁殖等有关。首先可以削弱流水的侵蚀作用,通过构建农田防护林,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有机质进入河流);加强秸秆的回收利用,秸秆还田,减少进入河流的农业废弃物(植物及其残体);减少农业退水的排放,控制养殖规模,减少进入河流的营养物质,避免藻类过度繁殖。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是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全球新冠疫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更是加速了送餐机器人、无人运输车、云办公等智能硬软件设施在城市人居环境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生产组织、交通出行、居民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网络化转型、形态虚拟化延展、功能区复合化演变、载体智能化升级等,进而驱动城市空间演变(左图)。右图为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的影响,其中甲、乙、丙代表城市交通空间类型。

图片图片

(1)概括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产生的影响。

(2)推测人工智能时代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趋势。

【答案】(1)重塑道路空间;释放停车空间(减少停车用地);活化街道空间。   

(2)工业用地更分散,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与公共服务用地更混合;传统商业、仓储用地减少;道路交通空间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人工智能驱动城市空间演变图及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的影响关系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工智能对城市交通空间产生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趋势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甲为无人驾驶,未来,由算法控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将实现精确驾驶,重塑道路空间,道路变窄释放出的空间将让路于人,并为人们的街道生活提供更多可能,街道也将迎来新的形态。乙为立体停车设施,释放停车空间(减少停车用地);丙为智慧街道和健康街道,活化街道空间,在满足城市日常通行的同时,街道还应回归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社会交流和休憩驻留的生活场所。

【小问2详解】

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布局,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城市用地布局,实现科学的、有序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左图中显示,生产制造节点、物流交通节点、商业商务节点、居住生活节点更加分散和混合分布,故工业用地更分散,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与公共服务用地更混合;实现综合性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实现城市用地的综合性布局,图中显示,传统商业用地、仓储用地减少,故造成传统商业、仓储用地减少;左图中显示,强要素流联系和弱要素流联系,说明道路交通空间增加。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2022年11月15日9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风向、风速(箭头越长风速越大)。

图片

(1)绘制AB沿线气压垂直剖面示意图。

图片

(2)判断英国西部沿海地区的锋面系统,并说明理由。

(3)指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降水概率最大的地区,并分析原因。

【答案】(1)图片    (2)暖锋。图中AB附近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是低压中心;英国西部风向出现明显的切变(风向变化明显),说明该地有锋面;且该地位于低压中心东侧(该锋面是由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运动/锋面向东北方向运动),为暖锋。   

(3)乙。乙地在锋面附近冷气团一侧(暖锋的锋前),是雨区。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风向、风速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压高低判断、锋面判断、降水概率判断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AB沿线地区表现为逆时针向内辐合的涡旋,故其为北半球气旋,即低压中心,所以AB沿线地区气压垂直剖面为低压区,低压区的等压面表现为下凹。由此得出示意图如下:

图片【小问2详解】

由英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的东部,可判断其受暖锋系统影响。理由是:由图中AB沿线气流运动形势为逆时针向内辐合的涡旋可知,此处为北半球气旋系统,即低压中心;气旋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切变,即风向发生明显改变,因此两侧出现锋面,故该系统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英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该系统的东侧,东侧风向发生明显改变处(即锋线所在地),其两侧气流运动为从南部吹来的暖空气主动向北运动,遇到北部的冷气团,相遇后形成锋面,故此锋面为暖锋。

【小问3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英国西部沿海地区受暖锋控制,乙地位于暖锋锋前,是雨区,故其降水概率最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位于锋面气旋的暖气团一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乙地位于锋面气旋东侧,在锋面附近冷气团一侧(暖锋的锋前),是雨区,故其降水概率大;丙地和丁地远离气旋中心,天气形势比较稳定,降水概率较小。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片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河南用占全国6.2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0.3%的粮食,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但是早涝、风沙、盐碱等制约了河南农业的高产稳产。近年来,随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持续保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成为粮食生产安全的重中之重。下图为2020年河南省耕地分布状况简图。

图片

(1)分析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压力大的原因。

(2)指出图中A、B、C三地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并分析其成因。

(3)针对当地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从水循环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

【答案】(1)经济发展迅速,非农用地需求量大;开发历史悠久,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中低产田较多,耕地质量下降。   

(2)A。原因:靠近黄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引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   

(3)覆盖地膜或秸秆减少水分蒸发;通过井排或挖排水渠降低地下水水位;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减少地表水下渗,避免地下水位上升。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20年河南省耕地分布状况简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成因、土壤盐碱化的整治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以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由材料“随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可知,河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用地规模扩大,非农用地需求量大;由材料“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可知,河南省开发历史悠久,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由材料“早涝、风沙、盐碱等制约了河南农业的高产稳产”可知,自然灾害多,中低产田较多,长期耕作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由此造成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压力大。

【小问2详解】

对比A、B、C三地可知,A位于黄河两岸,B位于西南部山区,C位于东南部水田,故可得A处是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原因是,B处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不容易发生盐碱化;C处为水田,降水丰富,淋溶作用相对较强,不易盐碱化。A处易于盐碱化可从地下水水位及农业发展方式考虑,首先该地位于靠近黄河两岸的地区,地下水埋藏浅;其次该地为旱地,需引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

【小问3详解】

从水循环的角度即从改变水循环环节出手,包括抑制蒸发、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等措施。盐碱化的原因主要是水盐运动引起,即地下水水位上升引起,通过覆盖地膜或秸秆可以抑制蒸发,减少水分蒸发,避免盐分随蒸发而上升到地表积聚;其次通过井排或挖排水渠将多余的灌溉废水排除,降低地下水水位;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地表水下渗,避免地下水水位上升,避免大水漫灌带来的大量水分下渗所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期末地理试题
  • 上一篇:2023山西金科高三12月质量检测地理
  • 下一篇:江苏省镇江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