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纬网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所见部分不同纬线的长度,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线是②线的1/2
B.②线比③线长
C.③线比④线长
D.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2.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3.图中关于甲、乙、丙所在网格面积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 B.丙>乙
C.甲>丙 D.乙=丙
1.C 2.D 3.D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各纬线所跨经度相等,因此纬度越低的纬线,其长度越长;③为赤道,是所有纬线中最长的。第2题,甲从G点向北行,当到达北极点后将无法向北行走,因为不管他朝哪个方向走,都是向南,因此他没法回到原出发地点;而乙从G点向东行,可以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出发点。第3题,纬度越高,被经线所分割的度数相等的纬线的长度就越短,相同的经纬度范围的地区面积越小。]
读经纬网图,回答4~5题。

4.设A、B两地和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 )
A.S1=0.5S2 B.S1=S2
C.S1=4.1 S2 D.S1=3S2
5.若A、C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则一年中这种情形会出现(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4.D 5.D [第4题,A、B的经度分别为135°W和45°E,位于同一经线圈上,最短距离先向北,再向南,跨纬度为120°,AD位于同一经线上,最短距离为沿经线圈跨纬度30°,沿经线圈每跨1度相等,所以得出结论。第5题,一天中这种情形有2次,即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一年当中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让晨昏线2次经过同一地区,所以4次。]
(2015·丽江高二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地(24°N,106°E)附近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某极限运动俱乐部在A处从崖顶到崖底开展绳降比赛,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适宜的是( )
A.45 m B.55 m
C.105 m D.125 m
7.能全程拍摄并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影机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C 7.D [第6题,图中等高距为20米,A处有四条等高线重叠,则该处陡崖相对高度介于60至100米之间,则为安全起见,绳长应稍大于100米较合适。第7题,在陡崖底部,由下向上拍摄即可,图中丁位置较合适。甲、乙与A处之间有脊线阻挡视线而不合适;丙位于天坑底部,且丙右侧为一“凸坡”而不能全程拍摄A处绳降过程。]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地的海拔数值可能为( )
A.155 B.185
C.205 D.310
9.站在乙处,最有可能看到全貌的聚落是( )
A.a B.b
C.c D.d
8.C 9.A [第8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甲地外围的等高线数值可能为180 m或200 m,图中等高距是20 m,所以甲地的高度范围是200~220 m或者160~180 m,符合条件的是205 m。第9题,站在乙处能否看到图中聚落的全部,需要看乙处与图中聚落的直线连线是否有凸起的地形阻挡视线。乙与a聚落连线没有凸起地形阻挡视线,A正确;乙与b聚落连线有凸起的甲山峰阻挡视线,B错误;乙与c聚落连线有乙处凸起的山脊阻挡,C错误;乙与d聚落连线有凸起的山脊阻挡,D错误。]
下图为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中正方形网格的实地面积为4 km2。读图回答10~11题。

10.甲、乙两地之间的坡度最接近( )
A.arctan 0.1 B.arctan 0.2
C.arctan 0.3 D.arctan 0.35
11.图中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河流洪水泛滥时对聚落的危害
B.阻挡滑坡体进入河道,保证河流的通畅
C.便于在堤坝上安全行走,具有道路功能
D.作为东兴与苏巴阳聚落的重要旅游景观
10.B 11.A [第10题,坡度的计算公式为tan α=相对高度&pide;水平距离,材料中可以得出两地相对高度为200 m,水平距离约为1 000 m,故tan α=200&pide;1 000=0.2,则α=arctan 0.2。第11题,图中堤坝建在聚落和河流之间,且大致沿河流分布,说明修建堤坝是为了减少河流洪涝对聚落的危害。]
读我国某区域水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河段水流较急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河流流量大,夏汛时间长 ②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③耕地以水田为主 ④河流无结冰现象,含沙量大 ⑤山区土壤以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12.B 13.D [第12题,②处等高线最密,说明此处坡度最陡,水流较急。第13题,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夏汛长,无结冰现象,含沙量小;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山地土壤多为红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地以水田为主。]
二、综合题(共48分)
14.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4分)
(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中、低)纬度,________(热量带)。(6分)
(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8分)
(4)写出丙点对跖点的坐标,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可判断。第(2)题,20°W向东到160°E的范围属于东半球,丙在该范围内;纬度30°~60°属于中纬度,丙为45°在该范围内;丙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属于北温带。第(3)题,在地球上,沿过地心的大圆的劣弧段飞行,其距离最短;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为晨昏圈的一部分,晨昏圈为过地心的大圆。第(4)题,对跖的两点(同位于赤道除外),其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丙点的对跖点与南极点相距45°,故到南极点的距离约为5 000 km。
[答案] (1)东南 东北 (2)东 中 北温带
(3)是最短航线。甲、乙同位于晨昏圈上,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圆,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距离最短。
(4)(45°S,30°W)。5 000 km。
15.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量算图示地区铁路桥至公路桥一段河流的流程。(4分)
(2)写出大青山顶与李村之间的相对高度。若站在大青山顶可否能看到李村?简述理由。(8分)
(3)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6分)
(4)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解析] 第(1)题,量出两桥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结合图右上角所给的比例尺,可计算出河流流程。第(2)题,先分别判断大青山顶与李村的海拔范围,然后就可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判断两地之间是否可以通视,只要看一下两者之间有无高山、高大的山脊阻挡视线即可。第(3)题,根据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分布的关系可以判断出该线路的坡度较缓。第(4)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分布特征可知,该地北高南低;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答案] (1)1 000~1 200 m。
(2)250 m至350 m之间。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3)该路段坡度缓;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4)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