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区域分析限时训练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3-03-19 
一、选择题
海岸带位于海陆交界处,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及气候特点。从第一批先民在海岸带上定居开始,人们靠海住海,因地制宜地设计并建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民居。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地区的珊瑚房。读图,完成1~2题。

1.珊瑚房最可能分布在(B)
A.辽宁大连B.广东湛江
C.江苏盐城D.山东青岛
【解析】珊瑚是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的,珊瑚虫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区域,满足条件的只有广东湛江,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关于珊瑚房的特征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描述,合理的是(D)
①夏秋多台风,房屋结构低矮 ②冬季降雪丰富,多坡屋顶 ③春季西北风强烈,窗户小而低 ④气候湿热,墙体有孔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由于珊瑚房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纬度低,多台风,房屋结构低矮,故①正确;热带地区纬度低,没有降雪,故②错误;我国热带、亚热带区域春季西北风并不强烈,故③错误;热带地区纬度低,气候湿热,故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个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世人向往的“净土”。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B)
A.河源地区B.河谷地区
C.矿产丰富区D.草原地区
【解析】图示地区为青藏高原,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B正确;青藏高原的河源地区多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多湿地沼泽,不适宜人类居住,A错误;青藏高原上的矿产丰富区多位于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不适宜人类居住,C错误;青藏高原上的草原地区位于偏东部的高原面上,由于海拔高,寒冷缺氧,不适宜人类居住,D错误。故选B。
4.青藏地区森林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搭配正确的是(B)
A.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气温
B.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降水
C.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海拔
D.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光照
【解析】青藏高原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随自然条件的水平变化,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这是由于降水的东南多西北少,按水分分布的转变。青藏地区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影响因素是降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对其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环境条件是(D)
A.人口稀少,资源贫乏
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D.地处偏远,气候高寒
【解析】青藏高原上有许多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A错误。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地形相对平坦,地形并不崎岖,B错误。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降水多气候湿润,C错误。青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不适宜人类居住,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经济的发展,D正确。故选D。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6~7题。
6.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B)
A.降水多B.风力大
C.日照强D.气温高
【解析】从民谣“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其他气候特点在民谣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选B。
7.当地居民主要从事(A)
A.渔业B.林业
C.种植业D.牧业
【解析】从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因此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但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因地制宜适合发展渔业。故选A。
条田渠网是改良滨海盐碱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田间稻作的劳动生产效率。下图示意我国某滨海条田渠系网的4种结构形式。据此完成8~10题。

8.条田渠网在改良滨海盐碱地方面发挥的主要作用是(C)
A.灌溉作物B.减少洪涝
C.冲洗土壤D.降低水位
【解析】读图可知,条田渠网包括引水渠和排水渠,即通过合理的排灌冲洗土壤中的盐分,从而降低了土壤含盐率,起到了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故选C。
9.与丁渠网结构相比,甲渠网结构(D)
A.稻株间隔更合理
B.灌溉用水损耗少
C.化肥施用更均匀
D.机械化效率较高
【解析】读图可知,甲渠网纵向布置且密度较小,丁渠网横向布置且密度较大。两种结构相比较,丁渠网稻株间隔更合理,灌溉效率更高,损耗少,化肥施用更均匀;但甲渠网更有利于实施机械化作业,效率更高。故选D。
10.在治理盐碱化过程中,随着土壤盐分的不断减少,采用的条田渠网结构形式依次是(A)
A.丙、乙、丁、甲B.甲、乙、丙、丁
C.甲、丁、乙、丙D.丙、甲、乙、丁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条田渠网的主要功能是冲洗土壤,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四种条田渠网结构相比较,丙渠网密度最大,因此排盐效果最好,适合盐碱化最严重的土壤;其次是乙渠网;再是丁渠网;甲渠网密度最小,排盐效果最差,适合盐碱化程度最轻的土壤。因此,随着土壤盐分的不断减少,采用的条田渠网结构形式依次是丙、乙、丁、甲。故选A。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下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读图,完成11~12题。

11.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D)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解析】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门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
1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A)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解析】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故A正确。
特色小镇是指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或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小镇。江苏省是特色小镇培育强省,特色小镇已成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的重要载体。下图示意江苏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13.江苏省特色小镇整体分布特征体现了区域的(D)
A.地质条件和灾害频率
B.地形特征和气候优势
C.交通状况和主导政策
D.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
【解析】特色小镇是指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或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小镇。由江苏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图可知,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较稠密、环境适宜的苏南地区,D正确。与地质条件、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不大,A、B错误。交通状况和主导政策无法体现,C错误。故选D。
14.地域文化塑造着区域人文环境,历史经典小镇体现的主要地域文化是(A)
A.吴越文化 B.楚汉文化
        C.齐鲁文化 D.岭南文化
【解析】该小镇位于江苏省,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属于江浙的地域文化,因此该特色经典小镇体现的主要地域文化是吴越文化,A正确。楚汉文化应位于淮河流域,B错误。齐鲁文化位于山东地区,C错误。岭南文化位于两广、海南地区,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贵州省农业机械特点是小型化、多样化,而东北平原农业机械特点是大型化、专业化,近年来还出现了专门的秸秆还田机械。下图分别是贵州省和东北平原地形图。


(1)与东北平原相比,分析贵州省农业机械特点是小型化、多样化的原因。
(2)说明秸秆还田机械的使用对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3)说明相对于小型农业机械,大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缺点。
(4)从耕地状况分析东北平原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1)小型:地形崎岖,地块小;人多地少,地块小。多样:水热条件好;地势起伏大,发展立体农业条件好,农业类型多样。
(2)减轻劳动力负担,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便于推广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
(3)灵活性差;精确性差,对田地边缘难以处理;质量大、体积大,来回碾压土地,容易破坏土壤结构。
(4)地形平坦;旱地为主,集中连片。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发育出槽形风蚀坑,主要形成过程:风蚀裸地→土层破坏→活跃发展风蚀坑→固定风蚀坑→消亡风蚀坑。往往在固定风蚀坑阶段,风蚀坑底部会发育植被,但人类活动又会引起风蚀坑的变动,如人类在风蚀坑的放牧活动可能会加速其消亡。下图为槽形风蚀坑景观。

(1)简述槽形风蚀坑发育的自然形成过程。
(2)说明图示风蚀坑底部发育植被的原因。
(3)分析人类在风蚀坑的放牧活动可能会加速其消亡的原因。
(4)针对减少人类活动对沙质草原风蚀坑的扰动,试提出合理的措施。
【参考答案】(1)草原区地形平坦,风力大;在强劲的风力作用下,裸露的沙地不断被侵蚀;沙子被搬运离开后,遗留凹陷的洼地坑。
(2)草原区由于昼夜温差大,侧壁夜晚易形成水汽水滴,坑底利于水分汇集;坑底较深,地下水埋藏浅,植物易吸收水分且存活下来。
(3)放牧活动时,牲畜踩踏坑侧壁使其塌落,减弱风对坑的侵蚀;牲畜残留于坑内的粪便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被恢复,加速风蚀坑的消亡。
(4)合理放牧,严格控制牲畜数量;避免坑区的交通与工程建设活动;植树种草;退牧还草,退耕还草。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芬兰总人口540.1万,境内69%为森林,10%是湖泊,耕地比重小。长期以来该国依托森林发展经济,是世界重要的纸张和纸板出口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芬兰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近20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国际有关组织评为世界“技术最发达国家”“最具竞争力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材料二 首都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人口48.4万,周围还有利卡特、图尔库等城市。
材料三 下图为芬兰区域图。

(1)分析芬兰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
(2)指出芬兰北部风力最强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分析芬兰获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美誉的原因。
(4)分析芬兰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参考答案】(1)地处纬度偏高的副极地低气压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并临近内海,降水较丰富;气温低,蒸发弱;平原为主的地形,湖泊众多,土壤肥沃;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保护与管理有力,生长环境优越。
(2)冬季。原因:①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部受极地东风影响;②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
(3)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工业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就会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高科技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有利于社会进步。
(4)集中在南部地区。芬兰国土整体纬度高,气温低,而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南部临海,交通便利;首都(第一大城市)在南部。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限时训练 区域分析
  • 上一篇:探究1 季节判断
  • 下一篇:探究5 区域地理案例分析--青藏高原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