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识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个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生态问题 | 形成原因 | 整治措施 | |
东北 地区 |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
黄淮 海平 原 |
土壤盐 碱化 |
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 |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
南方 丘陵 山区 |
水土 流失 |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
西北 地区 |
土壤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⑤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 |
黄土 高原 |
水土 流失 |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 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
强化训练
黑河中游位于祁连山北麓,龙首荒漠区海拔约1680m,西洞荒漠区海拔约1550m,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图为2008—2016年龙首、西洞荒漠区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2008—2016年龙首、西洞荒漠区土壤含水量( )
A.下降趋势明显
B.距地面越近波动越大
C.随深度增加而下降
D.10cm处降速最快
(2)影响2008—2016年龙首荒漠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增多
B.土壤贫瘠
C.气温升高
D.人口数量
(3)受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可以推测2008—2016年龙首、西洞两地( )
A.龙首生物量下降
B.西洞生物量锐减
C.龙首生物量稳定
D.西洞生物量增加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龙首的土壤含水量下降明显,但是西洞相对比较稳定,A、D错误;10cm处的含水量波动最大,说明距离地面越近,受大气影响越大,土壤含水量波动越大,B正确;土壤含水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C错误。故选B。
(2)降水增多,土壤含水量会增加,A错误;土壤贫瘠对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没有影响,B错误;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得土壤含水量减少,C正确;荒漠区并不适合人类居住,D错误。故选C。
(3)龙首地区土壤水分减少,其生物量可能会下降,A正确,C错误;西洞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其生物量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其生物量最可能保持稳定,B、D错误。故选A。
【参考答案】(1)B (2)C (3)A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1)树木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降水少;生长不良,总也长不大→水分不足;树干弯曲,根基不稳→土层不利于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且风力大。
(2)该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