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地球上的大气限时训练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3-03-20 
一、选择题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读某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完成1~3题。

1.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天中的(A)
A.7日B.10日
C.12日D.17日
【解析】读图可知,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7日。
2.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D)
A.3日B.6日
C.11日D.16日
【解析】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3日的气温日较差约4℃,6日气温日较差约5℃,11日气温日较差约6℃,16日气温日较差约12℃。
3.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影响,下列关于云对气温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C)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地面温度不会太高。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易贡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北缘,是一个宽阔的河谷盆地,谷口狭窄,谷坡陡峻,谷底海拔2000米左右,研究人员观测到谷坡上有明显的风,受其影响,谷底夜间形成逆温层。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但该植被在易贡盆地分布存在非地带性特征。图甲示意易贡盆地地形状况,图乙示意易贡盆地1月、7月气温随海拔变化。据此完成4~6题。

图甲

图乙
4.下图中,对易贡盆地山坡风向,绘制正确的是(B)
A.
B.
C.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流上升,谷地受热慢,气流下沉;夜晚谷地散热慢,谷地热气流上升,山坡气流下沉;结合图示信息,B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B。
5.研究人员发现冬季谷内逆温层更厚,是因为(C)
A.冷空气强大B.太阳高度小
C.夜晚更长D.大气干燥
【解析】逆温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的现象。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易贡盆地的逆温是地形造成的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相对较冷的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地形逆温主要发生在夜晚。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因此,逆温现象冬季比其他季节更为显著,逆温层也更厚,C对。当地是盆地,四周高大的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排除A;当地不管什么季节夜晚太阳高度均小于零,可排除B;与大气的干湿状况关系小,排除D。故选C。
6.推测易贡盆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D)
A.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小
B.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大
C.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小
D.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
【解析】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在气温0℃以上的地区。结合材料信息“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由图可知,易贡盆地的逆温层最高能达到2600米,说明此处气温比同等海拔地区偏高,所以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海拔在易贡盆地更高,A、B错误;易贡盆地谷底海拔2000米左右,到2600米左右还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比喜马拉雅山区广泛分布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的1900~2300米更大,C错误,D正确。
2022年2月,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行。第25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6年由意大利米兰和科尔蒂纳丹佩佐市联合举办。下图为北京(116°20′E,39°56′N)和米兰(9°1′E,45°28′N)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图a为米兰,降水变率较小
B.图a为北京,总降水量较大
C.图b为米兰,冬季气温较高
D.图b为北京,气温年较差小
【解析】根据经纬度位置分析,图a表示米兰,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降水总量较为丰富,降水变率较小,冬季气温较高;图b表示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气温年较差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影响两城市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C)
A.纬度位置B.洋流
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
【解析】米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北京位于季风区,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导致两城市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C正确;两城市纬度位置相差不大,洋流和人类活动对两城市的气候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围温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过冷却水滴接触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结成晶莹透明的冰壳,即形成冻雨现象。读图,完成9~10题。

9.冻雨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的(A)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解析】冻雨发生的条件:高空温度高于0℃,近地面温度低于0℃。温度都低于0℃为降雪,都高于0℃为降雨。
10.当某地区出现冻雨现象时,该地区(B)
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
B.上空有逆温层存在
C.正值春秋季节
D.地下潜水水位迅速上升
【解析】高空高于0℃,近地面低于0℃,有逆温。
下图为三地全年气压带、风带控制时长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三地(A)
A.甲地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B.乙地冬季气候寒冷干燥
C.丙地多雨且季节变化大
D.均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降水多,信风带控制时降水少,有明显的干湿两季,A正确;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中纬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B错误;丙地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变化小,C错误;甲地位于低纬度地区,D错误。故选A。
12.关于三地气候对当地自然景观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B)
A.甲地高山自然带谱数量较少
B.乙地的植被多为常绿硬叶林
C.丙地风蚀、风积地貌分布广
D.三地河流均流量大、有冰期
【解析】甲地位于低纬度地区,高山自然带谱数量较多,A错误;乙地是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正确;丙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风蚀、风积地貌分布少,C错误;三地河流均没有结冰期,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某地区某日在某天气系统影响下9时近地面(甲),9时500米高空(乙),13时近地面(丙)水平面上等温线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B)
A.北半球冷锋B.北半球暖锋
C.南半球冷锋D.南半球暖锋
【解析】根据等温线分布图可知,甲图中的M附近等温线最为密集,说明此处温差变化最大,即两侧气团的冷暖性质差异最大,可以得出此处为锋面天气系统。乙图代表的是9时500米高空的等温线分布状况,此处说明锋面向西北方向倾斜,那么西北侧为冷空气,东南侧则为暖空气。丙图表示的是13时近地面的等温线分布,可以看出,随时间推移该锋面系统向西北方向移动。综合得知,该锋面系统为北半球暖锋。故选B。
14.该时段内M地(D)
A.晴转多云B.风向不变
C.气压升高D.气温回升
【解析】该时段内M地与该暖锋系统的相对位置由锋前变为锋后,天气转晴,A错误。气压降低,气温回升,C错误,D正确。北半球暖锋过境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不断向右偏转,B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形成降水,使高原面上冰川、积雪广布,成为众多湖泊、大江大河的补给来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高原面上的热力上升运动对周边地区也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打破周边区域的水平衡,如导致我国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越来越少。下图为夏季热力作用下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大气运动示意图。

(1)分析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的原因。
(2)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原因。
(3)简述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冰川积雪、湖泊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大气的主要热源来自地面辐射;高原面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高原大气离高原地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2)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海洋水汽进入;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环流流向高原,在广阔的高原面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雪);通过环流返还到盆地的气流水汽含量少,盆地上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青藏高原的北面为阴坡,冰川积雪融化量少,返回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少(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后绝大部分流向印度洋、太平洋,通过径流返回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少)。
(3)冰川积雪蕴藏量减少,冰川积雪分布面积退缩(雪线上升);湖泊的数量增多;湖泊面积扩大(水量增加)。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于高纬冰雪覆盖的内陆地区,一般不会形成深厚的云层和强降水,但当极地大陆气团穿越温暖开阔水域时往往会形成很厚的降雪云带,在秋冬季大湖区下风向沿岸80千米范围内会形成间歇性暴风雪现象,称为大湖效应。北美五大湖水域面积广,水体储量大,垂直温差显著,湖泊降雪效应强。下图为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1996年11月9日至14日降雪量分布。

(1)简述图示区域降雪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地形因素对图示区域低温的影响。
(3)描述图中查尔顿地区降雪的形成过程。
(4)观测发现冬季强风条件下该地区只能产生弱降雪,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1)降雪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降雪带呈东北—西南走向;查尔顿附近降雪量最大,向四周递减。
(2)北部地势低缓,湖面广阔,利于冷空气南下;南部地势较高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冷空气滞留时间长。
(3)秋冬季节北部的冷空气南下;越过湖面,补充大量水汽;在东南部水汽迅速上升,形成间歇性暴风雪。
(4)风速大缩短风在湖面驻留的时间,热量补充少,垂直温差小;风速大水汽补充少,云层薄;风速大,降雪带推移速度快,降雪时间短。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5日,我国在45天内遭遇4次全国性寒潮,其频率之高、寒冷之强世纪罕见。全国多个省区市的气温最低值纷纷创下新低,南方地区还出现了冻雨。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气象专家解释,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和秋季北极海冰偏少是今年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重要背景条件。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海冰偏少,极地高压的势力减弱,使位于其上空的北极涡旋易频繁南下,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增强。

(1)结合图文分析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15日,我国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原因。
(2)随着北极海冰面积的大量减少,使得北极变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解释。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冻雨的主要危害。
【参考答案】(1)北极海冰偏少增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大;拉尼娜现象产生时,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上升气流旺盛,近地面气压降幅快,增大了亚欧大陆南北气压差,使得冷空气频繁南下。
(2)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海冰面积大量减少后,下垫面的反射作用减弱,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增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增强,给近地面大气的能量增多,加快了北极变暖的速度。
(3)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因此增多;农田结冰,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冻雨冻结在电线上时,可能会导致通信和输电中断。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球上的大气 限时训练
  • 上一篇:探究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 下一篇:探究5 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