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识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1)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西部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北美洲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我国东西走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
对气温高低的影响 | |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 | |
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 |
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 |
河谷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 |
对气温日较 差的影响 |
|
高原比平原气温日较差大 | |
山顶比山谷气温日较差小 | |
对气温年较 差的影响 |
同一纬度的高原高山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
②地形对光照的影响。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太阳辐射较少,光照强。
③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④影响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流向 | 水往低处流 |
流速 | 地势起伏越大,流速越快 |
水系形态 与流域面积 |
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山脊:分水岭;山谷:集水区;地形决定流域面积 |
流程长短 | 山地紧逼海岸,河流流程短 |
水能 | 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
航运条件 | 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
3.地形对生物的影响
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山地的坡向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山地海拔也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冰雪带等。
4.地形对土壤、地质灾害的影响
坡度缓,土层相对稳定,土层深厚;坡度陡,土层浅薄贫瘠。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5.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
(1)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2)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
6.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平原 | 山区 | |
运输 方式 |
多种多样,根据实际条件灵活选择 | 先多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 |
线路 走向 |
受地形限制少,网状分布,密度大 | 沿山谷、河谷延伸,呈“之”字形,密度小 |
建设 成本 |
工程量小,技术难度小,造价低 | 工程量大,造价高 |
(1)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2)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7.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1)地形高度:由于海拔的变化会使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如山地发展立体农业。
(2)坡度:大于25°的陡坡不适宜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等。
(3)山脉的走向:迎风坡和背风坡、阳坡和阴坡水热条件不同。如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发展粮食作物等种植业。
(4)不同地形区农业发展的差异
①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限制较小,生产规模较大。有利: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地势低平),耕地面积广大,利于农耕和机械化作业;不利: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产生内涝。
②山地:地势起伏大,一般发展林牧业,(地形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耕,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③丘陵:有一定坡度,可根据需要改造梯田,但易造成水土流失,适宜种植果树、茶树等。
④高原:地面开阔,发展畜牧业。
⑤盆地:水热条件好的,可以发展水果种植业,若盆地内部地形平坦,如成都平原,可发展种植业。
8.地形对工业的影响
有利: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建设;
不利:土地租金高,地形起伏大,平地少,不利建设;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9.地形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山区、寒冷的高原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
强化训练
图1为福建某旅游山区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该山区甲、乙两地坡面上设计的两个小区房屋排列图。读图,完成(1)~(3)题。
(1)玻璃栈道能让游客体验悬空、惊险、刺激,图中规划最合理的玻璃栈道是( )
A.RB.TC.LD.K
(2)下列对甲、乙两个不同坡向的小区通风效果的说法,合理的是( )
A.甲、乙均冬季通风效果好
B.甲、乙均夏季通风效果好
C.甲夏季通风效果好,乙冬季通风效果好
D.甲冬季通风效果好,乙夏季通风效果好
(3)建筑物的间距越小,越节约建筑用地,为了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充足日光照射,山坡上的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日照间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甲处,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②在甲处,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大 ③在乙处,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大 ④在乙处,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1)R位于鞍部,地形平缓,不能让游客体验悬空、惊险、刺激,A错误;玻璃栈道能让游客体验悬空、惊险、刺激,应选择地形坡度大,甚至有陡崖或接近陡崖的地方,图中规划最合理的玻璃栈道是L,距地面高,坡度陡,C正确;T、K处距地面低,缺少悬空感觉,B、D错误。故选C。
(2)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为福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甲坡位于迎风坡,气流上升,较低处楼房较矮,不会阻挡较高处楼房的通风,所以甲坡夏季通风效果好;乙坡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较高处的矮楼不会阻挡较低处高楼的通风,夏季通风效果好;冬季该区域受西北季风的影响,甲坡为背风坡,气流下沉较高处楼房阻挡了较低处高楼的通风;乙坡为迎风坡,气流上升,较低处高楼阻挡了较高处楼房的通风,所以甲、乙冬季通风效果差。故选B。
(3)在甲处是南坡、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①符合,②不符合;在乙处是阴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大,③符合,④不符合。故选C。
【参考答案】(1)C (2)B (3)C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出入东南亚的门户,地理位置独特。该省西部高山峻岭,交通落后,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地区;东部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干旱多发。该省西北部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位于玉龙雪山下的一块高原台地上,海拔2416米。该地风景秀美,气候资源丰富,多年前引种的青苹果色鲜、味甜、价高,已发展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云南西部三江并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澜沧江水能的梯级开发正有序进行。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区域图。
(1)说明云南的地形特征及其对交通线路布局的主要影响。
(2)简析丽江古城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3)推测云南干旱东重西轻的原因。
【解析】(1)可从地形类型、地表起伏大小、特殊地貌等方面分析地形特征对交通布局的影响。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较为崎岖,地势起伏大。受山地、高原等地形的影响,云南省交通线较为稀疏,且数量较少。
(2)可从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地处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夏季气温不会太高,较为凉爽;冬季由于北部、西部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较为温暖;位于丽江坝子中部,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靠近玉龙雪山,冰雪融水为丽江古城提供充足水源。
(3)可从水资源的收支关系角度分析云南东部和西部干旱程度的差异。云南干旱东重西轻,主要是因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云南省西部的影响更加明显,使云南省降水西部多、东部少;云南省东部喀斯特地貌比西部分布广,地下多溶洞和暗河,地表水容易渗漏,且云南省东部地区人口、城市相对集中,生产生活需水量大,西部以山地为主,人口较稀疏。
【参考答案】(1)特征: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
影响:交通线路数量少,交通线路密度小。
(2)北部、西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入侵,冬无严寒,海拔较高,夏无酷暑;位于丽江坝子中部,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建设;玉龙雪山的冰雪融水为古城提供水源。
(3)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地势相对平缓,城市、人口密集,干旱影响大(西部山高谷深,城镇、人口稀少,干旱影响较小);东部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难以保存,加剧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