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广东高州·二模)云贵高原某小村寨以传统玉米种植为主,石漠化严重,经济落后,近年来,通过区域整治与开发,生态改善,村民收入提高。下图示意整治前当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坡度与坡位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整治前当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坡度与坡位的关系( )
A.坡位越高,土壤厚度越小 B.岩石裸露率越高,土壤厚度越小
C.坡位越低,土壤厚度越大 D.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
2.村民种植玉米,造成石漠化最严重的坡位是( )
A.坡顶 B.上坡 C.下坡 D.洼地
【答案】1.D 2.B
【解析】1.读图可知,坡位与土壤厚度的关系是随坡位升高,土壤厚度先下降后升高;岩石裸露率在坡顶最高,土壤厚度在上坡最薄;坡度与土壤厚度是负相关。坡顶的坡位最高,土壤厚度不是最小的,A错误;坡顶的岩石裸露率最高,但上坡的土壤厚度最小,B错误;上坡比坡顶的坡位低,但土壤厚度要小些,C错误;读图可知,坡度与土壤厚度是负相关,所以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小,D正确。故选D。
2.读图可知,上坡的坡度最大,且土壤厚度是最薄,种植玉米会加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造成的石漠化是最严重的。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21·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在干旱区“荒漠植被—水”系统中,受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荒漠植被在生长季不同时期选择吸收地下不同部位的水分,以满足其生长需要,我国某内流湖流域(44°02'N~45°23'N,79°53'E~83°53'E)湖岸、河岸附近4种生境(河岸、沙丘、荒漠、盐沼)对应发育四种荒溪植被,下图示意其在生长季(春季至秋季)水分利用的来源及比例,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推测浅层土壤水被荒漠植被吸收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属于盐沼生境的植被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3.A 4.A
【解析】3.春季由于积雪覆盖及融化,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高,荒漠植被会优先利用浅层土壤水,到了夏季,由于土壤温度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量降低,植被(尤其是深根系植被)开始利用深层水源,比如深层次土壤水和地下水,到了秋季,土壤含水量较夏季有所增加,植被利用中间层土壤水比例增加。冬季时由于气温低,浅层土壤水冻结,无法利用。植物大多处于休眠状态,需水量少,因此浅层土壤水被荒漠植被吸收最多的季节是春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由于干旱地区强烈的蒸发作用,干旱区土壤表层表现出较高的盐渍化现象,尤其是盐沼地地区。甲类植被根系分布较浅,利用的水分主要集中在浅层和中间层土壤,必须应对盐渍化的土壤环境。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规律,生境为盐沼的甲类植被对盐碱的抵抗力应该是最强的。A正确;乙类植被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多,丙、丁类植被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分多,因此都不是盐沼生境的植被,BCD错误。故选A。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黄土塬、梁、峁地貌发育完整。合水县居民区全部位于塬面上,该县把“固沟保塬”工程作为创建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的抓手之一,全力建设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下图示意合水县塬-梁-峁演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5-7小题。
5.促使大塬向残塬演化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侧向侵蚀 B.下切侵蚀 C.溯源侵蚀 D.流水磨蚀
6.推测合水县“固沟保塬”工程的重点实施对象是( )
A.大塬 B.残塬 C.树杈梁 D.似圆峁
7.合水县“固沟保塬”工程的有效措施是( )
A.坡面植被恢复 B.塬面水沙集蓄
C.沟头打坝建库 D.推进沟道渠化
【答案】5.C 6.B 7.A
【解析】5.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大塬向残塬演化的过程,就是沟谷侵入塬面,使得塬面破碎的过程,其主要地质作用应为溯源侵蚀,C正确;侧向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形成过程中,使河流变宽;下切侵蚀使河床变深;流水磨蚀是指岩石在流水搬运过程中被磨圆,形成卵石,均与题意不符,ABD错误。故选C。
6.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该县居民区全部位于塬面上,梁和峁上没有聚落和耕地,塬向梁演化的实质就是残塬向树杈梁演化,残塬是发生塬梁演化的重点区域,因此是“固沟保塬”工程的重点实施对象,B正确,CD错误。与残塬相比,大塬塬面宽广完整,在塬边流水侵蚀作用较弱,A错误。故选B。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坡面植被恢复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实现保塬的目的,A正确;塬面较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弱,不适合开展水沙集蓄工程,B错误;沟头是溯源侵蚀的重点区域,应该进行加固防护,不适合打坝建库,C错误; 由材料可知,该地推进"固沟保塬"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不是推进沟道渠化,D错误。故选A。
(2021·浙江·模拟预测)图1为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田分布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蒸发量与降水量差值季节变化曲线图和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8-9小题。
8.图1中表示低产田的序号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
A.Ⅰ冲积扇的上部,土壤质地较粗 B.Ⅲ地势低洼,旱涝盐碱现象多发
C.Ⅰ山前缓斜平原,地下水埋藏深 D.Ⅲ地形平坦,易受低温盐碱威胁
9.影响图2中曲线B出现最小值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降水蒸发 B.降水下渗 C.下渗蒸发 D.降水径流
【答案】8.B 9.B
【解析】8.读图可知,I位于冲积扇上部,山前缓斜平原 ,土壤质地较粗,利于水分的下渗,海拔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因此土壤质地疏松肥沃,利于排水,旱涝灾害较轻,土地盐碱化较轻,形成的是高产田,AC错误;III地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时易出现洪涝,旱季时易出现干旱,且不利于排水,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加上人为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蒸发析盐,地表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B正确;低温时,蒸发弱,盐碱威胁较小,D错误。故选B。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份降水量大,因此7、8月份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此时的蒸发与降水差值应为负值,而盐度不会出现负值,由此可判断,A为蒸发量与降水量差值季节变化曲线,B为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B在7、8月份时出现最低值,此时降水量大,降水量远远大于蒸发量,并且使土体中的盐分随雨水向下淋洗,因此表层土壤含盐量小。所以影响曲线B最小值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降水和下渗,B正确;此时气温高,蒸发也较旺盛,因此盐度低不是蒸发引起的,与地表径流无关,所以ACD错误。故选B。
为监测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盐碱化,研究人员在春季选择了某地2014年完工的治沟造地(甲)、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淤地坝地(乙)、历史上滑坡堵塞形成的沙淤台地(丙)进行对比研究。下表是甲、乙、丙三种沟道土地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下表示意此三种沟道土地0~100cm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10-11小题。
采样点 | 土壤粒度分布(%) | ||
砂粒0.05—2mm | 粉粒0.002—0.05mm | 黏粒<0.002mm | |
甲 | 29.86 | 66.95 | 3.19 |
乙 | 29.63 | 67.45 | 2.92 |
丙 | 39.01 | 58.91 | 2.08 |
10.三种沟道土地含水量分布特征与下图中三条曲线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②乙—③丙—① B.甲—①乙—②丙—③
C.甲—③乙—②丙—① D.甲—①乙—③丙—②
11.三种沟道土地中,盐碱化程度最重、无盐碱化现象的分别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甲
【答案】10.A 11.B
【解析】10.丙的砂粒占比在甲乙丙中最大,水最易下渗,土壤含水量最低,丙对应①;乙的砂粒占比最小,水最不容易下渗,土壤含水量最高,乙对应③;甲砂粒的占比处在中间,因此甲对应②。所以选A。
11.甲土壤含水量居中,土壤水最容易蒸发,导致土壤盐渍化程度最重;丙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因此春季蒸发较少,无土地盐碱化。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陕西冉家沟流域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盲目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下面12-13小题。
孔隙度(%) | 含水量(%) | 有机质(%) | 氮含量(g/kg) | |
封山育林 | 48.5 | 14.5 | 15.2 | 1.17 |
乔灌结合 | 42.6 | 13.8 | 13.8 | 0.95 |
林草结合 | 42.5 | 14.1 | 15.2 | 1.12 |
乔木纯林 | 39.4 | 13.4 | 12.8 | 0.94 |
撂荒地 | 39.1 | 12.2 | 12.3 | 0.87 |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12.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13.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答案】12.B 13.A
【解析】12.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如果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且根据材料“主要种植具有生物固氮作用的豆科落叶乔木刺槐”可知,刺槐极有可能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地力,A错,B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植被因被砍伐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弱,土壤并不湿润,如果刺槐需要湿润土壤的话,就不太适合生长,C错;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错。故选B。
13.读图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表明封山育林有利于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土壤肥力恢复较快,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封山育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1·重庆·模拟预测)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15.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答案】14.B 15.A
【解析】14.根据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说明当地气候趋向寒冷,冬季风势力更加强大,降水少趋于干燥,故选B。排除A、C、D选项。
15.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中有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消耗了大量的木材,说明森林砍伐量大;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黄土的土质疏松,烧制陶器也需要砍伐森林,获取燃料。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人类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河床抬升,水位上升,河流两岸易受洪水威胁,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A正确;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人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人口增长缓慢,B、C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不是其向高处迁移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泉州湾位于24°37′N~24°53′N,118°37′E~119°00′E,为晋江、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东濒台湾海峡,海岸线140余千米。下图示意泉州湾后渚港1972~1982年航道等深线变化对比。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与1972年相比.1982年后清港( )
A.航运条件改善 B.港区的水深变大
C.港区浅滩减少 D.岸线向航道推进
17.与1972~1982年后清港航道变化状况关联性最大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多 B.植被覆盖率高
C.沿岸用水量小 D.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16.D 17.D
【解析】16.据图分析可知,与1972年相比,1982年后渚港10米航道等深线消失,2米等深线代替了原来的5米等深线,表明淤积速度加快,河道变浅,港区浅滩增多,港区的水深变浅,岸线向航道推进,航运条件变差,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7.据上题分析可知,后渚港1972~1982年航道淤积严重,主要是因为晋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为河床淤积提供了丰富的淤积物来源,到了入海口附近,地势平缓,河流流速减缓,大量淤积物在河口港区堆积,导致河道变浅,D正确;短时间尺度降水量变化不大,A错误;植被覆盖率升高,土壤侵蚀减弱,B错误;沿岸用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变大,侵蚀能力加强,C错误。所以选D。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业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18-20小题。
18.该地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 B.两广丘陵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19.该地梯田“叠石(石灰岩)相次,包土成田”的特点,由此推测降水和土壤特点是( )
A.水多土少 B.水少土多
C.水少土少 D.水多土多
20.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上的森林和灌丛,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B.田上的经济树种,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
C.民居多以石为建材,主要原因是坚固防风
D.景观所在地的河流,主要补给是冰雪融水
【答案】18.A 19.C 20.A
【解析】18.读图分析,该地的自然植被为针叶落叶混交林,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和玉米,且种植花椒和柿树,可知该地应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可能位于太行山区,不可能位于两广丘陵、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太行山区,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和玉米,属于旱作农业,说明降水较少,以石灰岩为主,地形坡度较大,不利于深厚肥沃的土壤形成,此外,该地的梯田多为石堰梯田(由石头垒的梯),也说明土层薄,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0.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故山上的森林和灌丛起到的作用是保持水土,A正确;同理,田埂上经济树种的生态功能也是保持水土,使石堰梯更加坚固,不易被洪水冲垮,B错误;民居多以石为材,主要是就地取材,而非防风的需求,C错误;河流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D错误。故选A。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左图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右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据此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该区域谷底的中生乔木主要是( )
A.硬叶林 B.针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22.该区域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是( )
①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②大量吸取地下水,坡面地下水资源短缺③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加剧,土壤变干④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④→①→②→③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答案】21.C 22.C
【解析】21.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植被是森林草原区,而图中中生乔木地带位于谷底,水分条件好,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水热较充足的条件下,自然植被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植被,落叶阔叶林。C正确;硬叶林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植被,在此不能生长,A错误;针叶林是亚寒带气候条件下的植被,在此也不适合分布,B错误;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也不可能在此分布,D错误。故选C。
22.坡面大面积退耕还林后,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树木生长需要水量大,大量吸收地下水,坡面地下水资源短缺,部分林木缺水,枯萎,林地 变得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加剧,土壤变干,进一步导致森林退化;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最后坡面林地土壤出现明显干燥化的趋势。因此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是④→②→③→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独特地貌景观。勺状沟壑外表呈勺状,发育于黄土坡面中上部,它的形成主要是由黄土陷穴和黄土暗穴侵蚀而来。左图示意黄土勺状沟壑,右图示意黄土陷穴和黄土暗穴。据此完成下面23-25小题。
23.黄土勺状沟壑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24.与一般黄土沟壑形态相比,黄土勺状沟壑沟体从上游到下游(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25.黄土勺状沟壑形成过程是( )
①降雨在黄土坡面上下渗产生黄土陷穴②地下径流侵蚀陷穴坡底形成暗穴③黄土暗穴承受不住上覆黄土发生崩塌④陷穴不断加深,侧蚀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答案】23.B 24.A 25.C
【解析】2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大部分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排除A、C、D选项,B正确。故选B。
24.一般沟壑形态均从上游到下游沟体逐渐增大,而据图中,黄土勺状沟壑沟体则逐渐减小,在沟壑形态上表现为反序列变化,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选A。
25.黄士勺状沟壑是由黄土暗穴和黄土陷穴发育而来,降水降落到黄土高原坡面,形成地表径流,不断下渗,溶解了黄土中部分物质,在坡面上形成陷穴;随着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沟道不断加深,加宽;地表径流通过陷穴形成地下径流,不断侵蚀沟底,形成暗穴;地下径流对暗穴的侧蚀和下蚀作用增强,黄土暗穴承受不住上覆黄土,从而发生崩塌,形成勺状沟壑,排除A、B、D选项,C正确。故选C。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表为我国某研究机构发布的农田、湿地、森林、草原四种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数值越大表示生态服务价值越高。完成下面26-27小题。
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
① | ② | ③ | ④ |
调节气候 | 2.7 | 0.9 | 0.9 | 17.1 |
涵养水源 | 3.2 | 0.8 | 0.6 | 15.5 |
净化水中污染物 | 1.3 | 1.3 | 1.6 | 18.2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3.3 | 1.1 | 0.7 | 2.5 |
26.表中①至④依次是( )
A.农田湿地森林草原 B.森林农田湿地草原
C.森林草原农田湿地 D.草原湿地森林农田
27.湿地开发利用中,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明显的是( )
A.休闲垂钓 B.滩涂观光 C.移植红树林 D.水稻田养蟹
【答案】26.C 27.C
【解析】26.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和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能力显著;湿地的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最强,所以是④是湿地;农田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力最差,③是农田;综上述,①是森林,②是草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7.由所学知识可知,休闲垂钓、滩涂观光、水稻田养蟹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ABD错误;移植红树林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较少,生态环境失衡,生态价值下降,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2021·天津·高三期中)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完成下面28-29小题。
28.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小
29.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答案】28.A 29.B
【解析】28.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火灾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相同降雨条件下,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第1年没有植被涵养水源,地表径流增多,且流速加快,故流速峰值大,A正确,D错误。第6年时,植被已经恢复很多,流量峰值较小,B错误。植被恢复,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小,C错误。故选A。
29.由所学知识可知,火灾后,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降水下渗的少,地表径流量大。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下渗,B正确。蒸发、蒸腾对地表径流影响小,AC错误。地下径流也受下渗环节影响,D错误。故选B。
三叶树(下图)的树叶奇特,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上的叶片圆润如杨、呈革质化,冬季落叶;根系发达,对水分感知敏感;能通过叶面和树干的皱皮、裂口将体内多余的盐碱排泄出来。读图,完成下面30-31小题。
30.推测原生三叶树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稀树草原 B.热带荒漠植被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荒漠植被
31.关于三叶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片的三叶树林可以调节气候②树叶奇特是为了减少水分蒸腾③排出的盐碱加剧了土地盐碱化④根系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水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30.D 31.C
【解析】30.根据材料信息“冬季落叶”,表明不是在热带和亚热带,而是在温带;“根系发达,对水分感知敏感”表明该树种生长在干旱缺水地区,故原生三叶树所属植被类型是温带荒漠植被, 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31.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故①正确;“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圆润如杨、革质化”,这些特点可以减少水分蒸腾,故②正确;排出的盐碱本来就是存在于当地的土壤中,所以不会加剧土地盐碱化,故③错误;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下水,能抗干、耐贫瘠,故④正确。正确的是①②④。所以选C。
(2021·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2019年8月,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截至8月23日,在巴西境内着火点达4.1万余处,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据此完成下面32-33小题。
32.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主要是因为( )
A.涵养水源 B.降解污染物
C.固碳放氧 D.保护生物多样性
33.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32.C 33.D
【解析】32.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雨林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但与题目不符,A项错误;热带雨林地区人烟稀少,污染不严重,且降解污染物,属于湿地的基本功能,B项错误;肺的功能是呼吸,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主要是因为热带雨林可以固碳放氧,氧气可以供生物呼吸,C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肺”的主导功能,D项错误。故选C。
33.题目要求“保护性开发”,应注意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就是要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方式包括:雨林观光、生态旅游、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和建立自然保护区,这些措施都是可以让当地居民有收入同时并减少了对热带雨林的采伐破坏,让热带雨林有再生的空间,①②③④对。故选 D。
潘塔纳尔湿地位于亚马孙雨林南侧,总面积达24万km2,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湿地。该湿地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年平均温度为25℃,是热带物种的天堂,湿地随处可见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雨季到来时,湿地被水淹没,造就了肥沃的土地,也滋养了湿地动植物。据统计,该湿地动植物资源达4600多种,近年来该湿地生态平衡遭受威胁。据此完成下列34-36题。
34.该湿地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时期是(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
35.湿地为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 )
A.提供丰富资源 B.降解环境污染
C.提供休闲场所 D.提高航运能力
36.近年来,该湿地生态平衡遭受严重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类过度开发湿地
C.森林火灾频发 D.大量外来物种入侵
【答案】34.D 35.A 36.B
【解析】34.结合材料可知,潘塔纳尔湿地位于亚马孙雨林南侧,有干湿两季,故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时期应为夏季,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南半球,夏季为12-次年2月,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35.湿地为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故A正确;降解环境污染和提供休闲场所不属于经济效益,故BC错误;湿地不利于航行,故D错误;所以选A。
36.近年来,湿地生态平衡遭受严重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以及过度开发,故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火灾频发以及大量外来物种入侵对湿地的破坏都较小,故ACD错误;所以选B。
若尔盖湿地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上典型的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几十年人类在该地区大规模开挖沟渠,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下图为2016年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完成下面37-38小题。
3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坡向区域,植被覆盖度最小 B.有坡向区域,坡度越陡,植被覆盖率越高
C.有坡向区域,北坡的植被分布相对较少 D.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光照、温度等有关
38.近几十年来,若尔盖高原湿地面积急剧退化的原因可能有( )
①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②人工沟渠引排水 ③大规模围湖造田 ④沙质沉积物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37.B 38.C
【解析】37.由图可知,无坡向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最小,A错误;15°〜25°坡度的植被覆盖率最高,而25°〜35°坡度植被覆盖率低于前者,B正确;北坡为背风坡,植被分布相对较少,C错误;植被覆盖受人类活动、光照和温度等因素影响,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
38.气候干暖使区域蒸发量增加,导致湿地面积退化,①正确;由材料可知,人类在该地区大规模开挖沟渠引排水,也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②正确;由材料“若尔盖湿地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部”可知,该区域生态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围湖造田,且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信息,③错误;受自然和人为原因影响,近年来该湿地分布区荒漠化加剧,沙质沉积物增多,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39-40题。
39.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40.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39.B 40.D
【解析】39.图中显示,橡胶林的蒸发量为1037mm,而原始生态林蒸发量为969mm,A错误。图中显示,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B正确。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橡胶林降水较少,蒸发更多,所以径流总量减少,C错误。图中显示,与原始生态林相比,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得气候更干燥,D错误。故选B。
40.根据上题分析判断,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下渗量减少,则涵养水源能力变差,A错误。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B错误。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由混交林变成单一树种的橡胶林,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