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高考地理热点海南经济发展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3-12-07 
一、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放量扩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在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基础上,放量由建省办经济特区前1987年的57.28亿元扩张达到1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倍,年均递增11.4%,快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5.1%;第三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9.0倍,年均递增12.2%。
  (二)从低收入地区一跃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以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146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健迈进。
  (三)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由1987年的2.96亿元增加到152.42亿元,增长50.5倍,年均递增21.8%;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二、特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一)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二)“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16.9倍,年均递增15.5%;工业占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业化水平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比1987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热带作物、种子种苗等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83.0万吨,比1987年增长15.3倍;水果产量221.76万吨,增长14.1倍;肉类总产量73.47万吨,增长4.7倍;瓜菜产量414.65万吨,增长6.9倍,实现了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由净调入到大批量调出的重大转变,2007年生猪从建省初期年调入120多万头转为调出72.6万头,家禽出岛2150万只,瓜菜、水果出岛量达449.31万吨。文昌鸡、东山羊等传统名品牌农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年均递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3.4倍,年均递增7.6%;旅游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28.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年均递增17.7%。海南已逐渐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竞争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先后设立了洋浦开发区、海口保税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着力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从对日本、泰国、韩国等21个国家旅游入境居留15天免签证到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率先实行了落地签证政策。从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到“南面开口,北面开放”的航路调整,成为全国第一个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加强与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获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四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的阶段。1988—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55.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5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24.2倍,年平均增长17.5%。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15.0倍,年平均增长14.9%。
  多项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洋浦试行土地成片承包开发模式。率先在全国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第一个在全国明确提出要在一切经济成份的企业中实现平等竞争,通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交通规费“四费合一”、取消一切收费站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一批国企改制、关闭、破产、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和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大规模开发海南营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三纵四横”公路网络贯穿全岛。先后建成投产环岛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国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79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6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5%;公路货物周转量达82.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均递增10.2%;公路旅客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递增6.6%,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结束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建成、投入运营西环铁路和粤海铁路,东环城市快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实现了海南人民坐火车跨越琼州海峡的百年梦想,打破了人员和物资进出岛的运输瓶颈。2007年,铁路营运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15.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铁路旅客周转量2.47亿人公里,增长2.7倍,年均递增6.7%。
  航空运输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率先开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权,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民用航线由1987年的5条增加到47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8个机场中分别位居第17位和20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民航旅客周转量180.33亿人公里,比1987年增长256.6倍,年均递增32.0%;民航货物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增长530.7倍,年均递增36.9%。
  现代港口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泊位由1987年的3个增至2007年的31个;专营和兼营海洋运输的公司100多家,各类船舶712艘,总吨位达75.31万吨,其中远洋货轮10余艘。2007年,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万吨增至4511万吨,增长4.9倍,年均递增9.2%,
  缺电省的历史一去不返。20年来,先后建成投产海口火电厂、大广坝水电站、洋浦电厂、南山电厂、清澜电厂等,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0.3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万千瓦,建成了220KV环岛电网、110KV电网覆盖全省各市县及开发区、35KV线路延伸到每个乡镇的电力覆盖网。2007年发电量达108.02亿千瓦小时,比1987年增长13.0倍,年均递增13.7%,一举摘掉了缺电省的帽子。
  通信业迅猛发展。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业务网、支撑网,形成了光缆、卫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极强的传输保障系统。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8.4部/百人。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103.21亿元,比1987年增长573.4倍,年均递增37.7%。
五、新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7亿元,比1987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5.4%,消费结构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加快升级,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国美、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地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海口市从一个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会城市,三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加积、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小城镇正在崛起。
  【对点训练】
一、单选题
  研究机构对海南吊罗山的板根树和非板根树树干基部附近土壤进行取样,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如下表所示,研究发现,在一定坡度的林区,如果以板根树树干基部为界分出上坡位和下坡位,上坡位的板根易形成围栏根(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季节
土层深度(cm)
板根(%)
非板根(%)
旱季
0-10
7.59
5.32
10-30
7.27
5.39
雨季
0-10
20.37
15.75
10-30
19.62
15.65
1.对比非板根树,板根树对树干基部土壤含水率提升最明显的季节和土层是(     )
  A.旱季     0-10cm
  B.旱季     10-30cm
  C.雨季     0-10cm                                                                            
  D.雨季     10-30cm
  解析:读表可知,旱季时,土层深度为0~10厘米处,对比非板根树(其含水率为5.32%),板根树含水率为7.59%,土壤含水率提升了42.7%;与其他季节、其他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相比,旱季时土层深度为0~10厘米处提升最明显,A正确。
2.对比非板根树,板根结构对雨后林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增加水分下渗 
  B.减少土壤含水
  C.降低林冠截留
  D.集中树干径流
  解析:结合图表,对比非板根树,板根树通常更高大、树冠更繁茂,因此树冠能够截留更多的降水,增加水分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A正确,B、C错误;读图可知,板根朝向不同方向,因此利于分散树干径流,D错误。
3.板根下坡位比上坡位的土壤(     )
  A.温度高 
  B.水分高 
  C.养分低 
  D.落叶多
  解析:上坡位的板根易形成围栏根,拦截作用强,使水流流速减缓,土壤流失减弱。与之相比,板根下坡位由于没有形成围栏根,因此土壤被流水冲刷较强,养分降低,B错误,C正确;至于板根下坡位比上坡位的土壤温度高、落叶多的说法,无法判断,A、D错误。
  海南黄花梨(以下简称黄花梨)多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非常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碗口粗的心材,野生海南黄花梨受到重点保护。当黄花梨在快速生长期遇到恶劣的生长环境时,会形成“鬼脸”花纹。下图示意海南岛黄花梨主产区及年干燥度(是某地一年内的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4.与乙地相比,甲地的黄花梨(     )
  A.生长迅速,树木高大
  B.生长缓慢,成材容易
  C.材质松软,年轮稀疏
  D.材质坚硬,年轮密集
5.影响该地黄花梨形成“鬼脸”花纹的关键因素是(     )
  A.干旱
  B.大风
  C.海雾
  D.海水浸泡
6.重点保护野生海南黄花梨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砍伐数量,提高木材价格
  B.增加木材蓄积量,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C.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空气质量
  D.保护珍稀树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7.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8.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9.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前四个省市除了上海市外,另三个是东北三省。下图为2021年全国和部分省市不同年龄段人口百分比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0.东北三省与上海老龄化人口比重高的原因不同,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
  B.能源短缺
  C.出生率低
  D.人口外迁
11.调查发现,海南是东北三省人口迁入较多的地区,海南吸引众多东北人迁入的原因是(     )
  A.优惠的特区政策
  B.适宜的气候条件
  C.较多的就业机会
  D.相似的产业结构
  山竹是一种价格昂贵的水果,被誉为“热带水果皇后”,其树可长到7~25m高,从幼苗到结果至少需要5~6年。我国海南农民规模化种植山竹的意愿较低,其商品化种植规模不足千亩,目前国内销售的山竹多从泰国、印尼等国进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进口山竹相比,海南山竹的竞争优势在于(     )
  A.品质好
  B.上市时间早 
  C.产量高
  D.距市场近
13.海南农民规模化种植山竹意愿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投资回报慢
  ②国内竞争激烈
  ③采收难度大
  ④寒潮威胁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为在短期内提高海南农民规模化种植山竹的意愿,最可行的措施是(     )
  A.发展冷藏保鲜技术,扩大销售范围
  B.加大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C.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增加土地产出率
  D.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
  中国红树林看海南,海南红树林看东寨港(位于海口市东北部)。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片沿海滩涂森林,红树植物种类最多,连片面积最大,发育最好。但受持续不断的人为破坏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影响,红树林曾一度大面积减少,但东寨港具备重塑红树林的优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红树林对东寨港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节河流的水质
  B.维持生物多样性
  C.固岸护堤防灾害
  D.防治海洋污染
16.东寨港红树林遭到破坏的人为原因有(     )
  ①围塘养殖
  ②围海造田
  ③过度放牧
  ④污水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相对于海南其他地区,东寨港重塑红树林的突出优势条件是(     )
  A.红树植物种类多,连片面积大
  B.海岸线曲折,水热条件充足
  C.台风灾害频繁,防海浪侵蚀强 
  D.淡水资源充足,滩涂广布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方案规定自由贸易港范围包括整个海南岛,海南实施离岛免税政策,全国居民每年购物不限次数,每人每年有10万元免税额度,可购买38大类包括香水、化妆品、装饰包、手表等国际一线高端品牌的免税商品。下图为海南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8.海南岛西南部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是(     )
  ①气温高,蒸发旺盛
  ②风力强劲,蒸发旺盛
  ③海滩为砾石滩,面积广大
  ④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9.实施离岛免税政策最有利于海南(     )
  A.扩大国内游客市场
  B.提高城市化水平
  C.打造自主奢侈品品牌
  D.提升港口的客运能力
二、综合题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是一种喜热、好光、耐旱、忌渍的经济作物,适宜种植在疏松深厚的土壤中。新疆南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传统的棉花主产区。海南岛是我国棉花种植试验基地。为加快繁育进程,规避自然灾害,依据海南岛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科技人员选择3个区域周年种植棉花,顺利实现了海南岛内一年三代轮回种植棉花的目标。图为海南岛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图中甲地10月中下旬种植第一代棉,乙地2月中下旬种植第二代棉,丙地6月中下旬种植第三代棉。

图片

(1)说明与我国传统棉花主产区相比,海南岛棉花育种的优势条件,并简析其作用。
(2)分析海南岛三个棉花育种区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
(3)针对育种区的环境特征,请提出一种有利于育种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分析其作用。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海潟湖地处海南省万宁市境内(如下图所示),水域面积约46平方千米;水深1-5米。产于小海潟湖的和乐蟹因体肥肉嫩、卵满膏肥而被誉为“海中人参”。和乐蟹适宜生长于水温15℃-32℃、盐度为5‰-30‰、透明度≥50cm的水域中,近年来野生和乐蟹已濒临灭绝、产量低、价格高,仅海南市场已供不应求。

图片

为此当地规划建设了和乐蟹生态产业园项目,其生态养殖中心将小海周边直接引海水养殖的低位池塘改造为红树林复育养殖池塘,通过生态化、标准化养殖,推动了和乐蟹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
(1)分析早期小海适合野生和乐蟹生长的自然条件。
(2)分析和乐蟹生态产业园的建设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海潟湖地处海南省万宁市境内,小海潟湖现代水域面积约为46k㎡,是海南省境内最大的潟湖湾。小海潟湖呈腹大口小的葫芦状,海岸类型为典型的沙坝-潟湖海岸。该潟湖发育初期可能由一系列断续岛状沙堤环抱而成,有多条通道与外海连通,但目前仅有潟湖东北角一条单一通道与南海相通。小海潟湖属咸水湖,潟湖潮汐汉道区湖水平均盐度为8.6‰~31‰,自1973年口门北侧修建防沙堤之后,南沙嘴快速发展使口门不断束窄,目前口门的宽度仅30m,潟湖四周地势平坦,有多条河流入湖,经人工改道后原小海潟湖最大的补给径流--太阳河于1972年流入南海,干流不再入湖。20世纪80年代,小海潟湖沉积物的含氮量快速上升。下图示意小海潟湖地理位置。

图片

(1)分析小海潟湖东侧沙坝的成因。
(2)指出太阳河改道前小海潟湖湖水盐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并说出理由。
(3)简述太阳河改道后对小海潟湖水环境的影响。
(4)说明20世纪80年代小海潟湖沉积物中含氮量快速上升的原因。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热点 海南经济发展
  • 上一篇:南昌市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卷一
  • 下一篇:湖北省十堰市2021年高三年级4月调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