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密切相关。山地暗针叶林带可作为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的林线标志。下图为沿30°N自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至高原腹地部分山峰垂直带谱中的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自东向西,图示山峰( )
A.自然带基带相同
B.山地暗针叶林带范围变小
C.林线呈上升趋势
D.雪线的海拔有所降低
2.与①山峰相比,②山峰山地暗针叶林带分布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7月平均气温较低
B.山顶受强风影响更大
C.水热条件更加充足
D.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
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夜雨率指20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占一天中降雨量的百分比)表示。读青海省6—9月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图,完成3~4题。
3.甲地区夜雨率高的主要成因是( )
A.西边多湖,受湖陆风影响较明显
B.位置偏东,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
C.河谷地形,夜晚多盛行上升气流
D.临近河流,近地面易形成逆温层
4.夜雨率高有利于该地区( )
A.夏季小麦生长发育
B.地表水下渗量减少
C.土壤养分含量增加
D.地质灾害频次减少
海心山是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的一个小岛,山顶高出湖面约70米,海拔约3 300米,其山体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经变质作用而成)构成。全岛面积仅为1平方千米,但因距离湖岸40米处有一口淡水古井,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在岛上定居。下图为海心山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 )
A.花岗岩受风化作用显著
B.海心山由岩浆喷发而形成
C.片麻岩形成早于花岗岩
D.海心山经历了地壳的抬升
6.古井中淡水的直接来源可能是( )
A.花岗岩裂隙水
B.山顶冰川融水
C.片麻岩裂隙水
D.附近青海湖水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编》:“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7~9题。
7.“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8.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
9.“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B.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
D.种植绿肥可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长江上游某小流域海拔3 300~4 000 m,森林茂密,土质疏松。甲、乙两坡的坡度、植被、土壤构成相似,但坡向不同。下图示意该地6—10月甲、乙两坡土壤容积含水量(即土壤水容积与土壤总容积之比)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甲坡相比,乙坡( )
A.太阳辐射强,降水少
B.太阳辐射强,降水多
C.太阳辐射弱,降水少
D.太阳辐射弱,降水多
11.推断该地的典型植被是( )
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高寒荒漠
国内某校同学在操场上画一半径为2米的圆,并在圆心O点竖立一根2米高的竿子(如图),做“立竿测影”实验。他们发现,只要是晴天,一天内竿影末端两次划过该圆。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海口 B.杭州
C.北京 D.拉萨
1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一天中竿影末端两次划过该圆的时间间隔( )
A.一直变长 B.一直变短
C.先变短后变长 D.先变长后变短
(2022·山东联盟联考)下图是某地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位置关系示意图。某经线上①②两地秋分日测得:α=7°,β=9°。据此完成14~15 题。
14.若测量在北京时间12:40进行,则此时全球处于新的一天占全球的范围( )
A.多于2/3 B.少于2/3
C.多于3/4 D.少于1/2
15.两地的纬度为( )
A.① 9°S,② 7°S B.① 7°N,② 9°S
C.① 9°S,② 7°N D.① 7°N,② 9°N
选择题专项训练规律应用型
1~2.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从东部边缘向高原腹地,山麓海拔逐渐升高,受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其基带不同,故A错误;图中显示西部某些山峰的山地暗针叶林带范围较东部大,故B错误;材料显示,林线是指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分布上限,整体上图中山地暗针叶林带上限从东向西呈上升的趋势,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给出各山峰的雪线信息,无法判断雪线的变化趋势,故D错误。故选C。第2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与①山峰相比,②山峰林线较低,说明最热月平均气温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要比高原腹地低,青藏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因此可以推测林带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是7月份②山峰的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故A正确,C错误;两地的山地暗针叶林并未分布于山顶,不会因为山顶受强风影响而导致林线差异,故B错误;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较强,故D错误。故选A。
答案:1.C 2.A
3~4.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湟水谷地,河谷地形,夜晚多盛行上升气流,含有水汽的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夜雨多发,C正确。第4题,该地多夜雨,在夏季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A正确。夜雨率高,夜间降水占一天中总的降水比例较大,夜间气温低,蒸发弱,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B错误。夜雨率高,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但土壤养分不一定增加,C错误。谷地两侧为山坡地形,坡度相对较大,夜雨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D错误。故选A。
答案:3.C 4.A
5~6.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花岗岩位于片麻岩之下,主要位于地下,受风化作用较小,片麻岩则裸露地表,受风化作用强,A错误;海心山山体是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经变质作用而成)构成,花岗岩由岩浆侵入而形成,B错误;片麻岩是由花岗岩经变质作用而成,故形成晚于花岗岩,C错误;花岗岩和片麻岩是在地下形成,现裸露地表,表明该地经历了地壳的抬升后经侵蚀作用形成,D正确。故选D。第6题,由图可知,古井水面右侧有花岗岩和片麻岩的交界面。花岗岩岩层坚硬致密,难以风化形成裂隙,A错误;海心山高出湖面约70米,无冰川融水,B错误;片麻岩裸露地表,经风化作用,裂隙较多,地表水可通过裂隙下渗补给古井,C正确;青海湖为咸水湖,D错误。故选C。
答案:5.D 6.C
7~9.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和题意可知,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透水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则完全相反,沙土透气、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故选D。第8题,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是旱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故选A。第9题,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南方水田施放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故选C。
答案:7.D 8.A 9.C
10~11.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在0~50 cm的较浅层地表,甲坡的土壤容积含水量比乙坡大,说明乙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和地表温度比甲坡高,蒸发量也大,导致乙坡的土壤表层含水量比甲坡小,C、D错误。在50~140 cm甚至更深的土壤深度,乙坡的土壤容积含水量比甲坡大,说明乙坡降水量比甲坡多,B正确,A错误。故选B。第11题,据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长江上游某小流域海拔3 300~4 000 m处,因为随着海拔增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 000 m,温度下降6 ℃,所以4 000 m气温下降24 ℃, 湿冷的环境适合针叶林生长,B正确。平原区分布常绿阔叶林,A错误。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高寒荒漠分布在海拔4 500 m以上地区,而且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森林茂密,D错误。故选B。
答案:10.B 11.B
12~13.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信息“只要是晴天,一天内竿影末端两次划过该圆”可知,该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大于45°,该地位于国内,冬至日时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说明该地位于21.5°N以南,故选A。第13题,根据上题可知,此地位于21.5°N 以南的北半球,所以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一天中竿影末端两次划过该圆的时间间隔短,所以从夏至日到冬至日,一天中竿影末端两次划过该圆的时间间隔先变长后变短。故选D。
答案:12.A 13.D
14~15.解析:第14题,由题干可知,测量当日120°E的地方时为12:40,结合地方时的计算公式可知,此时180°经线对应的地方时是16:40,据此结合所学知识“180°经线对应的地方时是几点,新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重即为二十四分之几” 计算可知,此时全球处于新的一天占全球的范围多于2/3,A项正确。第15题,由材料“某经线上①②两地秋分日测得:α=7°,β=9°”可知,测量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且①②两地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经线上;①地位于太阳直射点正南9个纬度,即9°S,②地位于太阳直射点正北7个纬度,即7°N。故C正确。
答案:14.A 1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