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4-05-15 

  人口流动是改变人口格局的基本动力,,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是城市。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改变的主要要素。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读图1、图2,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1,2011--2017年流动人口流动特征的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A.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

  B.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

  C.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小城市,吸引范围有限

  D.流动范围与距离衰减呈正相关,而与城市等级无明显关系

2.读图2,推测①②③线对应的流动人口正确的是

  A.①—省内跨市②-省际③—市内跨县

  B.①—省际②—省内跨市③—市内跨县

  C.①—市内跨县②—省内跨市③—省际

  D.①—省际②—市内跨县③—省内跨市

3.人口流动性是推力和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城乡间、区域间、城市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务农经商、家属随迁、婚姻嫁娶、拆迁搬家、投靠亲友、学习培训、参军、出生人口和其他作为等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图1、图2,关于人口流动影响因子及其变化的分析,可能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的经济驱动力在减弱,而婚姻嫁娶、投靠亲友和学习培训因素在增强

  B.两个因子交互后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力不一定会显著提升

  C.一线城市学习务农经商更为突出,寻求发展机会和经济收益是关键因素

  D.二、三、四、五线城市人口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培训,提升能力是关键因素

  【答案】1.C2.B3.A

  【解析】1.据图可知,省际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表现出强大的的吸引力,A错;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二线城市,主要集中在成都、武汉、哈尔滨、郑州等省会城市,显示出强烈的“抽水机”效应,因此,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特别是中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对于省内流动人口吸引力的增强,B错;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大的是三线城市,其次是四线城市,主要分布在小城市如榆林、十堰、桂林等,不仅流入量小,而且吸引范围有限,C对;流动范围与距离衰减无关,更多地表现为与城市等级有关,D错。故选C。

  2.根据材料“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可知,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邻近效应越明显,结合图2,一线城市等级高,流动范围比例高的是①代表省际流动人口,三、四线城市等级越低,流动范围比例高的是③代表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二线城市等级仅次于一线城市,流动范围比例也仅次于①,因此,②代表省内跨市流动人口,B对。故选B。

  3.经济利益是驱动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务农经商、家属随迁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子,但其影响力趋于下降,且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因子的决定力在衰减,这说明人口流动的经济驱动力在减弱,而婚姻嫁娶、投靠亲友和学习培训因素在增强,A对;两个因子交互后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力均会显著提升,强于单个因子,B错;一线城市学习培训表现更为突出,其次是务农经商和投靠亲友,提升能力和寻求发展机会是关键因素,既映射出农村或城镇的学习条件差和提升机会少的现实(推力),也反映了高级别城市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强势地位(拉力),C错;二、三、四、五线城市人口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务农经商,迁入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对流动人口的拉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错。故选A。

  【点睛】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力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邻近效应越明显。

  聚落区位环境包括人文与自然环境。壮、彝、瑶、苗、汉、哈尼,和傣等7个民族聚落在海拔、坡度、气温、降水量、与河流距离、聚落规模、耕地面积、与经济行政中心距离和粮食单产等因子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他因子在各民族间为均匀质地,格局分布一致。读下图和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因子

傣族

哈尼族

汉族

苗族

瑶族

彝族

壮族

贡献率%

贡献率%

贡献率%

贡献率%

贡献率%

贡献率%

贡献率%

海拔

坡度

1.3

降水量

97.0

52.2

98.7

24.0

47.3

10.3

气温

45.5

0.6

6.5

52.0

3.3

与河流距离

1.7

2.2

1.2

0.8

人口

与经济行政中心距离

0.1

75.3

92.8

86.4

粮食单产

0.7

耕地面积

4.读图,下列关于各族聚落在区位环境选择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瑶族与傣族,耕地较肥沃,精耕,但瑶族"疏水"而傣族"亲水"

  B.彝族与哈尼族,喜聚居,精耕,喜热,耕作技术较为发达

  C.彝族与傣族,喜热或喜高温,但彝族喜聚居,而傣族散居

  D.壮族与苗族,喜山、耕地面积小且较贫瘠、广耕或粗耕

5.读表,各族聚落区位选择上的各影响因子描述正确的是(     )

  A.壮族和苗族的主控因子都是与经济行政中心距离和降水量

  B.彝族和瑶族的主控因子都是气温和降水量

  C.汉族和哈尼族的主控因子都是降水量和与河流距离

  D.哈尼族与傣族的主控因子都是气温和与河流距离

  【答案】4.D5.A

  【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瑶族远河、精耕、 喜干燥;傣族喜平地、喜干燥、精耕、喜高温、亲水、散居。瑶、傣单位面积内粮食产量最高,耕地较为肥沃,A选项描述正确;彝族喜聚居、精耕、喜热;哈尼族喜聚居、精耕、喜雨喜热;彝、哈尼族聚落的耕地面积最大,说明两个民族为传统农耕民族、耕作技术较为发达,B选项描述正确;彝族喜聚居、精耕、喜热;壮族与苗族的粮食单产低,耕地较为贫瘠;傣族喜平地、喜干燥、精耕、喜高温、亲水、散居,C描述正确;壮族喜山、远河、广耕;苗族喜山、喜湿润,远经济和行政中心,粗耕;壮族聚落的耕地面积较大,D选项描述错误,故选D。

  5.壮族聚落分布的主控因子为与经济行政中心距离(86.4%)因子,降水量贡献率有10.3%;苗族主控因子为经济行政中心距离(75.3%),降水量贡献率有24.0%;A正确;彝族主控因子为气温(52.0%)和降水量(47.3%);瑶族主控因子为经济行政中心距离(92.8%),而气温贡献率有6.5%;B错误;汉族的降水量(98.7%)和与河流距离(1.2%);哈尼族的降水量(52.2%)和气温(45.5%);C错误;傣族的降水量(97.0%)和与河流距离(1.7%),D错误。故选A。

  【点睛】聚落空间形态是指聚落的外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集聚形:主要是在平原和盆地分布,城市呈网状分布,交通网通常是环路和辐散装公路的集合,常为规则的方形或圆形,典型的是成都和北京。

  (2)长条状:主要是因地形或交通影响,比如在河流沿岸、山谷地形、铁道沿线通常会发展为此类。

  (3)放射状:通常也是由于地形或交通的影响,比如在河流交汇处等地典型的是重庆。

  长沙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中部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典型地区。改革开放和国家重要制度的提出,以及长沙市政府不断推出的一系列"土地制度""开发区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产业发展制度"等,驱动长沙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图片

6.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1979—1990年,制造业用地由中心区向二、三、四圈外扩,到1990年总体分布开始集中于近郊区

  B.1991—2003年,制造业用地较均匀分布于二、三、四圈层,且远郊区开始出现微增

  C.2004—2011年,制造业用地中心区开始大幅度减少,近郊区大幅上升,远郊区保持上升的趋势

  D.2012—2014年,制造业用地在近郊区保持快速增长,到2019年,近郊区成为制造业空间主要载体

7.长沙市政府的制度体系对于制造业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使用制度椎动制造业空间交区化迁移,土地供应制度决定制造业中心升级和用地更新

  B.开发区制度通过政策优惠和要素吸引拉动制造业向空间园区集聚

  C.环境保护制度运用生态红线和环境评价推进制造业空间发展规模

  D.产业发展制度通过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布局调控制造业产业升级、产业规模效益

  【答案】6.A7.C

  【解析】6.制造业用地在1979—1990年,二、三圈层保持上升,并开始向四圈层所在的近郊区蔓延,但总体分布仍集中在中心区,A错误。1991—2003年,制造业用地较均匀分布于二、三、四圈层,且远郊区开始出现微增,B正确。2004—2011年,中心区制造业用地开始大幅度减少,用地比例下降至30%,近郊区制造业用地大幅上升,其比例达55%;远郊区保持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08年后,企业搬迁成为此阶段最普遍的现象,少数企业保留在最初的位置,大部分制造业搬迁至郊区,部分企业将原有制造业用地改为住宅或商业用地,将制造业迁往郊区,C正确。2012—2014年,制造业用地在近郊区保持快速增长,沿着主干道向远郊区蔓延,其用地比例上升为24%,截至2019年,长沙中心区“去工业化”现象显著,用地比例缩减为17%,近郊区成为制造业空间主要载体,用地比例达59%,D正确。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所以选A。

  7.土地使用制度推动制造业空间郊区化迁移,土地供应制度决定制造业发展方向推动,A正确;开发区制度吸引制造业向空间园区集聚,B正确;环境保护制度限制制造业空间发展规模,C错误;产业发展制度调控制造业产业结构、组织和布局,D正确。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所以选C。

  【点睛】经济原则是工业布局必须遵循的最主要原则。它要求在既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如何在空间进行分配和有效组合,最终实现以最少的劳动、资源和资金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一定的经济目标要求。

  江苏徐州某地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平原高潜水位煤矿区。自20世纪80年代,该地出现了深浅不一、大多积水的塌陷地。2009年以来,该地通过多种景观重建(见下图),如生态湿地景观、生态居住区景观、现代工业景观、城市公园景观等,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实现了塌陷地的景观改造,为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提供了宝贵经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8.深浅不一、大多积水的塌陷地的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A.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漏斗式塌陷地

  B.该地地势低平,地下潜水位高

  C.地处沿海,地下采煤形成洼地后海水倒灌

  D.景观重建形成的花园式洼地

9.景观重建。如生态湿地景观、生态居住区景观、现代工业景观、城市公园景观等,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填入下图方框中,正确的是

①季节性积水区(塌陷深度介于1~5米)

②常年积水区(塌陷深度大于5米)

③挖深

④垫浅景观重建模式

图片

A.②       

B.④       

C.①       

D.③

 

【答案】8.B9.B

【解析】

8.该地地下水溶蚀作用并不强,岩石并不属于可溶性岩石,因此不是塌陷地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地下煤炭资源采空后,地面塌陷,形成洼地,A错误;由于地势低平,地下潜水位高,B正确;该地是在夏季降水丰富,洼地内易积水,并非海水倒灌,C错误;塌陷地并不是景观重建形成的花园式洼地,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9.读景观重建前后对比图和结合框架图可知,对于常年积水区(塌陷深度大于5米),采用了生态湿地景观营造的措施;对于季节性积水区(塌陷深度介于1-5米)采取深挖营造为生态湿地景观和垫浅营造现代工业景观;对于非积水区(塌陷深度小于1米),直接进行土地治理,营造城沛公园景观。因此A对应的是③;B对应④;C对应②;D对应①,故正确选项为B。

【点睛】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净化水中污染物等作用。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总量约是大气碳库的2倍、植被碳库的2~3倍。土壤有机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对大气CO2浓度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对全球变暖产生影响。土壤有机含量除受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人类活动、自然扰动的影响外,还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我国某山地重要的研究点,该地年平均气温-1.5~2℃,最冷月1月为-15.0~-11.0℃,最热月7月为6.0~14.0℃,年降水量330~540mm,水面年蒸发量1051.7mm。图1为采样点分布图,图2为坡面各层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坡位不同坡向均值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坡向不同坡位均值差异显著,P<0.05)。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图片

10.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大兴安岭       

B.长白山       

C.太行山       

D.祁连山

11.下列对有机碳浓度与密度的描述,准确的是(     )

A.坡肩、背坡及坡脚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均为北坡>西坡>西南坡>南坡

B.不同坡面底端沟谷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

C.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大于浓度差异

D.不同坡向之间有机碳浓度差异不明显

12.根据坡向对有机碳浓度和密度作用差异,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热量       

C.海陆位置       

D.温差

 

【答案】10.D11.A12.B

【解析】

10.该地的气候数据显示最冷月1月为-15.0~-11.0℃,年降水量330~540mm,水面年蒸发量1051.7mm,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蒸发量较大,植被较稀疏,推测是祁连山,D正确。大兴安岭、太行山主要属于半湿润地区,蒸发量不会如此之大,AC错。长白山主要属于湿润区,B错。故选D。

11.图中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坡位不同坡向的均值,结合图例不同坡向可知,坡肩、背坡及坡脚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均为北坡>西坡>西南坡>南坡,A正确。图2信息显示,沟谷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坡面差异较小,B错。注意纵轴信息,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大于密度差异,不同坡向之间有机碳浓度差异明显,CD错。故选A。

12.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坡向对有机碳浓度和密度产生的结果是北坡最高,南坡最低,应该是阴阳坡导致得到的光照差异,从而产生热量不同,导致有机碳的分解不同,B正确。结合前面分析,该山地位于内陆地区,不同坡向的降水差异不是很大,降水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不同坡向的海陆位置差异小,C错。温差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故选B。

【点睛】一般而言,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土壤温度相对较高,微生物活性强,对有机碳的分解速度相对更快,阴坡反之。

 

土坏房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一般会选择黏土作为墙体材料,另外还会填充部分加筋材料,例如杉木的木纤维、狗尾草、稻草秸秆等,皆为当地易得的材料,这些加筋材料可以较大地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图1为土坯房外观,图2为湖南省中部某乡村的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3.该村的土坯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随处可见,成为当地常见的居住建筑,原因是(     )

A.土坯房安全系数高       

B.土坏房美观大方

C.土坯房造价低廉      

D.土坯房坚固耐用

14.刘老师在调查该地土坏房数量和选址过程中,发现土坏房数量和附近池塘的大小呈现正相关,推测其附近池塘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断裂下陷       

C.人工采挖       

D.山洪堰塞

 

【答案】13.C14.C

【解析】

13.从外观看,土坯房并不美观大方,泥土夯筑易受外力侵蚀,并不坚固耐用,安全系数低,ABD错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经济发展水平低,由材料可知,土胚房以就地取材的泥土及狗尾巴草和稻草秸秆建造,造价低廉,C正确。故选C。

14.由材料可知,土坯房以当地材料建造,其中绝大部分为黏土,结合数量与池塘大小呈正比,故考虑为人工采挖黏土形成池塘,C正确;与流水侵蚀、断裂下陷、山洪堰塞无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土胚房保温保湿效果好,冬暖夏凉,但土坯房结构在地震中易于受损,其原因大致有构件强度不足、节点连接弱、结构体系稳定性差等。

 

D岛(下图)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历史上岛上居民饱受风沙灾害,生活贫困。1958年3月,当地政府在沙地栽种木麻黄幼苗,但成活率极低;后改夏季栽种,才定植成功,并最终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与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5.历史上D岛受风沙危害影响最少的是(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       

D.丁地附近

16.D岛木麻黄幼苗在3月难以成功定植,主要是因为(     )

A.光照时间较短       

B.土壤盐分较高      

C.大风日数较多      

D.寒潮影响较大

 

【答案】15.D16.D

【解析】

15.结合材料读图分析,该岛夏季盛行偏南风,丁地的南侧没有沙地,风沙危害很小;冬季盛行东北风,丁地受东北侧丘陵的阻挡,风沙危害较小,D正确;夏季的偏南风对甲、丙影响较大,冬季的东北风对乙、丙影响较大,容易造成风沙灾害,ABC错误。故选D。

16.D岛木麻黄幼苗在3月难以成功定植,后改夏季栽种,才定植成功,最可能的原因是3月寒潮(倒春寒)频频南下,低温冻害抑制幼苗生长,而7月气温较高,不易出现冻害,D正确;光照时间长短不是影响木麻黄幼苗成活的最主要因素,A错误;木麻黄适于生长在海岸的疏松沙地,耐盐碱性强,土壤盐分影响不大,且3月和7月土壤盐分差异较小,B错误;该岛全年多风,3月和7月风力条件差异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木麻黄原产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中国广东、广西等省区均有栽培。喜高温多湿气候,耐干旱也耐潮湿,不耐寒,适生于海岸的疏松沙地。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整体地形南高北低,南部(35°N以南)属于青藏高原主体。一般来说,由于北部祁连山脉的阻挡,影响青海省北部地区的地面冷空气一般来自两股,一股是强冷空气灌入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从而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而自西向东影响北部大部地区,在后部冷空气很强时也可以南溢进入高原主体,此股冷空气一般被青海天气预报工作者称为"西路冷空气"。另一股冷空气往往沿着祁连山北侧的河西走廊地区迅速东移南下,因沿途路径相对较为平坦,移速较快,很容易在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形成向西回流倒灌的冷空气,成为影响青海东北部地区的另一股冷空气,此股冷空气一般被青海天气预报工作者称为"东路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常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形成青海湖锢囚锋。下图为青海湖锢囚锋生消过程中降水落区分布概念模型图。

图片

(1)图中左阶段,青海湖出现增温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2)图中中阶段形成锢囚锋,判断东西路冷空气势力强弱,并说明原因。

(3)图中三个阶段雨区,请任选一个雨区,简述其分布与形成差异。

 

【答案】

(1)东西两路冷空气沿地形相对低洼处向青海湖地区汇集,西路冷空气已经到达青海湖西侧开始堆积,而东路冷空气则已沿东部河谷地形倒灌进入青海湖东侧,处于二者之间的青海湖地区受两侧冷空气锋前暖空气挤压的影响,这一区域整层空气相对前一天有所增温膨胀。

(2)西路冷空气势力强于东路冷空气势力。原因∶西路冷空气顺阿尔金山山口进入,产生狭管效应,风速加快,西路冷空气势力更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高气温更低,西路冷空气势力更强;西路冷空气顺地势从高处往低处自西向东运动,重力叠加,势力增强。

(3)左图中的两个雨区均为冷锋雨区,各分布在冷气团一侧。中图中的两个雨区均为锢囚锋雨区,均匀分布在锋线两侧。右图中的雨区是在锢囚锋消亡后,随着冷空气向南部高原爬升,隆水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南部偏北地区出现相对较强降水,形成冷锋雨区。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青海湖锢囚锋的位置及范围示意图为材料,涉及锢囚锋的形成、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分析图形信息可知, 青海湖东西两侧均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冷锋。分析材料可知,青海省北部地区的地面冷空气分东西两路进入青海形成冷锋,两支冷锋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西路冷空气”灌入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从而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而自西向东影响北部大部地区,在后部冷空气很强时也可以南溢进入高原主体。“东路冷空气”沿着祁连山北侧的河西走廊地区迅速东移南下,因沿途路径相对较为平坦,移速较快,很容易在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形成向西回流倒灌的冷空气,成为影响青海东北部地区的另一股冷空气。处于二者之间的青海湖地区受两侧冷锋前暖空气挤压的影响,整层空气相对前一天有所增温膨胀。

(2)由材料分析,“西路冷空气”经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受高大山脉的阻挡,冷空气势力被削弱,势力较弱;“东路冷空气”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经过地势低平的河西走廊和河谷地区,阻挡作用弱,且有河谷的峡谷效应,风力加大势力较强;“东路冷空气”风力大,移动速度快,主动向“西路冷空气”方向移动,主动锢囚“西路冷空气”,形成锢囚锋。

(3)锋面降水多位于锋面附近及冷气团一侧。依据风的符号可判断,左图中的两个雨区均为冷锋雨区,冷锋中暖气团沿锋面被迫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水位于锋面附近及锋后。中图中的两个雨区均为锢囚锋雨区,均匀分布在锋线两侧。锢囚锋是由原来两个锋面合并形成的新锋面,所以它带来的天气保留着原来两个锋面天气的特征,两侧均为降水区。右图中的雨区位于冷锋后,是在锢囚锋消亡后,随着冷空气向南部高原爬升,降水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南部偏北地区出现相对较强降水,形成冷锋雨区。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如下图1)乌伦古湖由布伦托海(也称大湖)和吉力湖(也称小湖)组成,两者经由库依尔尕河相连,乌伦古湖水面没有出口,环境自净能力较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湖流域就承载了越来越剧烈的开发活动,导致流域河、湖水力关系断裂,引发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如图2)。1970年当地开通了73km处之地峡,开挖了引河(额尔齐斯河)济海渠,把额尔齐斯河水引入布伦托海,并在库依尔尕河上修建了挡水闸,可人为控制大、小湖水力联系。但因调控过程中未考虑大、小湖天然的水文水力联系特征,导致吉力湖水盐关系的紊乱和水生态劣变(如图3)。1987年"引额济海"进一步扩建工程竣工,使得额尔齐斯河引水量代替吉力湖成为大湖主要的补给源。

图片

图片

(1)简析在乌伦古湖流域天然的水文补给方式作用下,布伦托海与吉力湖水盐特征差异及产生原因。

(2)1987年至今,大小湖水文关系失衡,水盐特征紊乱,分析其产生原因。

(3)1987年"引额济海"进一步扩建工程竣工,使得额尔齐斯河引水量代替吉力湖成为大湖主要的补给源,大小湖水位和矿化度产生明显变化。请分析引额济海后对吉力湖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

 

【答案】

(1)在乌伦古湖流域天然的水文补给方式作用下,大、小湖水盐特征完全不同,其中小湖吉力湖因接受乌伦古河补给,且因水面高于大湖布伦托海,成为水量有进有出的吞吐型淡水湖泊。而大湖布伦托海水量主要为小湖吉力湖水量经由库依尔尕河补给,且除了蒸发外,基本没有出口,成为流域最终的物质和能流归宿区。为典型的干旱内陆区微咸的封闭型湖泊。

(2)原因∶乌伦古湖流域降水少而不稳,同时没有冰川和永久积雪的调节,河道径流又基本消耗于蒸发、河道渗漏等,下游河道发生自然断流的风险极高。高强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导致大、小湖体萎缩的直接原因。流域灌区面积的迅速增加;水量需求量急增。对水资源时空的不科学调控.是导致大小湖水盐关系紊乱的关键原因。

(3)生态问题∶湖周生态环境恶化。湖滨沼泽湿地植被退化,降低湖泊生态保护作用;湖周土地沙化加剧;乌伦古河河滨缓冲系统退化,保护河岸、净化入湖水质的屏障功能大为减弱;导致乌伦古河入湖(吉力湖)口和吉力湖东北岸植被向荒漠化发展,加剧了吉力湖的生态危机。湖泊咸化,水生态系统劣变。吉力湖随着水体矿化度达到淡—咸湖泊转化的分界点,吉力湖水生态系统也由原来的单纯淡水生态系统向淡—咸水生态系统转化。吉力湖淡水生态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原有的淡水生物将进一步消失或灭绝,极大加剧了吉力湖生态系统的劣变。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通过流域来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湖泊水盐特征主要分析补给和吞吐能力。由于乌伦古湖流域天然的水文补给方式作用下,大、小湖水盐特征差异明显。根据材料可知,小湖吉力湖受乌伦古河补给,并且水面高于布伦托海,因此吉力湖的水量有进有出,属于吞吐型淡水湖泊,盐度较低;大湖布伦托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吉力湖经由库依尔农河补给,根据材料可知该湖泊没有出口,且蒸发量大,盐分无法排出,长期积累,盐度较高。

(2)主要从湖泊补给条件和环境变化来分析。可能该流域内降水变少,且不稳定。同时缺乏冰川和永久积雪的调节,蒸发量大、下渗多,可能在下游出现断流;该地区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长期的人类活动,引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灌溉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湖泊面积萎缩;该流域的管控失当,水资源分配不合理是导致其水盐关系紊乱的主要原因。

(3)引额济海后会使吉力湖的来水量减少,给吉力湖带来的问题主要有:湖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恶化,湖滨的沼泽湿地进一步退化,湖泊的生态功能下降;湖区荒漠化步伐加剧;河滨缓冲带出现退化,使得净化水质的能力减弱;同时乌伦古河入湖(吉力湖)口和吉力湖东北岸水源将会减少,植被向荒漠化方向发展。根据图像可知,会导致吉力湖的矿化度进一步升高,从淡水湖逐渐向咸水湖演变,原有的淡水生物也会逐渐减少或消失。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出产业协同是推进这一国家战略的先行领域之一。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3省市承担不同的制造业分工。北京以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河北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从而形成差异化、梯度化的分工格局。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比例从69.0%提升至82.8%,集聚范围多发生在0~50km的短距离范围。图1、图2分别为2013年北京(a)、天津(b)、河北(c)的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曲线和2013年不同企业规模行业集聚强度图。

图片

图片

(1)据图1比较北京、天津与河北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并说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企业规模对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中小企业一般只能承担生产链环节的某一微小片段,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提高风险对抗能力,多会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靠近。读图2,比较大企业与小企业的集聚特点。

(3)制造业集聚受到区域尺度、行业类型、企业规模的影响,请从三个角度分别说出其差异。

 

【答案】

(1)差异:北京和天津该行业的集聚范围几乎都为0~100km。河北省集聚范围为远距离(150~200km)。

主要原因∶北京和天津属于城市范畴,反映单一城市内部的产业空间分布;而河北省属于区域范畴,是区域内多个城市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间的产业协作。

(2)大企业在0~25km集聚强度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低且变化平缓。小企业在0~50km集聚强度较高,在50~200km略高于大企业。这表明大企业容易在0~25km内发生集聚,而小企业发生集聚的范围稍大并且受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小。

(3)从区域尺度看,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从行业类型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更容易在短距离发生集聚。从企业规模看,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小企业。

【解析】【分析】本题以2013年北京(a)、天津(b)、河北(c)的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曲线和2013年不同企业规模行业集聚强度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企业的集聚特点及制造业集聚的差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读图a和b可知,由纵坐标可知,北京和天津汽车制造业主要集聚的范围为0~100km。河北省集聚范围为150~200km。由于北京和天津属于城市范畴,区域范围比较小,所以反映了单一城市内部的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河北省属于一片区域,范围较大,区域内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所以河北省反映了城市间的产业协作,所以汽车制造业集聚的距离较远。

(2)读图c可知,大企业在0~25km全局集聚指数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指数较低且曲线变化不大,说明大企业在0~25km集聚强度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较低且变化平缓。小企业在0~50km全局集聚指数较高,在50~200km全局集聚指数低但略高于大企业,说明小企业在0~50km集聚强度较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较低,但比大企业高;这反映出大企业在0~25km内的小范围内容易发生集聚,而小企业受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小,集聚的范围稍大。

(3)结合题干及前面2个小题的分析可知,从区域尺度看,制造业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单一城市;从行业类型看,经济发达的城市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产业集聚更容易发生在短距离范围内;从企业规模看,小企业更容易发生集聚。

 

20.【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住宿业态也逐渐成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997年上海市首次提出发展以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特色的都市旅游活动,实现城市旅游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旅游活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基础,以都市旅游特色产品为重点的综合性旅游支撑体系。作为都市旅游中"住"的重要构成部分,共享住宿与都市旅游各要素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联系,其空间分布受到不同要素供需状况的影响。下图为"上海市共享住宿核密度分布图"。

图片

(1)读图概括上海市共享住宿分布的突出特点。

(2)请对长沙共享住宿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整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与"双核心"的空间格局是上海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的突出特点。

(2)对于市区内都市共享住宿集聚区,应当对共享住宿准入和运营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引导房源在主题或衍生业态上与地方都市文化特色结合,丰富游客住宿与旅游体验;郊区的都市共享住宿集聚区,应首先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夯实共享住宿的发展基础;其次应当丰富市郊都市旅游内容来增强吸引力,孕育更广阔的共享住宿需求市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共享住宿来考查地理信息的描述和阐释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主要考查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1)从图中可以看出,共享住宿分布较密集,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并且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双核心的特征。

(2)主要从打造特色和入住手续方面分析。对于共享住宿的集聚区,政府要加强管理,对共享住宿准入和运营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应该完善运营和管理方式,将房源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的房屋,丰富住客的体验感;对于郊区的都市共享住宿集聚区,要完善共享住宿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拓展和增加更多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培育更广阔的共享住宿需求市场等。

 

2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和若铁路(如下图)全长825km,设计时速120km,共设20个站点,其中9个为客运站点。2021年9月27日和若铁路全线铺轨贯通,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正式形成"闭环"。
为防止沙害对施工的影响,该线路实行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同步进行的方法,防止风沙危害的措施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高立式沙障、种植耐旱植被等。和若铁路是目前国内利用沙桥(高架桥)抵御风沙危害最长的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改变了以往现场浇筑桥墩的做法,破解了沙漠铁路的建设难题。

图片

(1)将和若铁路防止风沙危害的三种措施∶草方格沙障(A)、高立式沙障(B)、耐旱植被(C),用字母按照距铁路线远近在下图中进行标注。

图片

(2)和若铁路是目前国内利用沙桥(高架桥)抵御风沙危害最长的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改变了以往现场浇筑桥墩的做法,说出沙桥(高架桥)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各自优势。

 

【答案】

(1)

图片

(2)沙桥(高架桥)∶尊重自然、疏防结合,架空的桥梁能够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减少风沙对线路和列车运行的影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该项目)工程量巨大,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建设;可以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和若铁路建设中防防沙的措施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防止各种风沙措施的优势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学科素养。

(1)根据题意,和若铁路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受风沙的影响较大。铁路分布于沙漠的边缘,沙丘的移动易造成铁路的埋没,为最大程度减少风沙对铁路的危害,应在铁路附近铺设草方格沙障,以固定流动沙丘,减少铁路被埋没的危险。修建铁路时先在最外侧设置1.5米高立式阻沙障,减少铁路修建和运营时的风沙影响,提高修建的效率,降低运营时沙子沉降对铁轨的磨损。在阻沙障与草方格之间,种植易于在沙漠生长的梭梭、红柳、胡杨等耐旱植被,现成铁路防护林,进一步削风减沙,最大程度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营。

(2)根据题意,该方式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疏防结合,有效降低了风沙的影响。其原理是沙桥(高架桥)即铁路在空中,桥下架空,架空的桥梁能够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减少了沙子的沉降,减轻了铁路被风沙埋没的几率,降低了风沙对线路和列车运行的影响。

根据材料“全长825km、改变了以往现场浇筑桥墩的做法”可知,该铁路工程量巨大,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建设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改变了以往现场施工风沙影响大,自然条件恶劣的状况,减少了现场施工的时间,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异地浇筑现场装配有利于减少当地环境的破坏。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一模地理试题
  • 上一篇:地中海北部的四个湖泊是喀斯特漏斗
  • 下一篇:2024届新建一中高三地理百道小题2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