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中的大气运动、水运动、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文地理中的区域产业活动,仍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预测2024年高考地理福建卷在题型设置、知识点考查、知识点难度等方面延续前几年的特点。不过,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命题形式更加新颖,地理核心知识更多的以新材料,设置情景来进行考察。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用好材料和情境,成为当前高考的重要突破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是拉动地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所采取的重要战略。因此,在考题设置上常以地区产业转型、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生态环境问题为背景,考察经济发展新方向、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例如第1-3题、18题,考查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第12-14题,考查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此外,备考时应特别注意以时事热点材料为背景的新情景问题,此类试题蕴含浓厚的地理气息,将地理知识时事政治等融为一体,能有效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迁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陕西省洋县C村位于秦岭南麓,是国家级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早期由于多种原因,该村陷入“绿色贫困”困局。21世纪以来,该村立足优势,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提升产业融合度,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下图示意C村有机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模式。据此完成1-3小题。
1.该村陷入“绿色贫困”困局时,农业效益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单一 B.基础设施落后
C.农户年龄偏大 D.机械化水平低
2.该村发展有机农业时,最先要着手( )
A.完善交通网 B.解决技术困难
C.引进劳动力 D.扩大市场范围
3.该村的乡村振兴模式利于( )
①推动逆城镇化进程 ②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 ③提升农田地块质量 ④推动农机制造业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A 2.B 3.C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由于该村是国家级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环境保护标准严格,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禁止开矿、砍伐等活动,产业开发和农业发展都受到限制,使得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陷入“绿色贫困”困局,A正确;农户年龄偏大、基础设施落后和机械化水平低虽然也与当地贫困有一定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B、C、D 错误。故选A。
2.根据图片可知,该村早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技术水平低,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技术较落后,最先要解决技术困难,B正确;完善交通网、扩大市场范围不是发展有机农业最先要解决的问题,A、D错误;由于发展有机农业需要高素质劳动力,故该村缺的不是劳动力数量,而是需要引进高素质劳动力,C错误。故选B。
3.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发展,该村村民收入不断增多,且有机产业的发展,利于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②正确;该村整合大小农田,有机农业生产使用有机肥,有助于提升农田地块质量,③正确;乡村振兴主要是改善乡村经济发展,可吸引人口回流,但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仍是由农村流向城市,故乡村振兴在短期内并不能促进城镇化进入逆城镇化阶段,①错误;该村工业化水平低,没有农机制造产业基础,无法推动农机制造业发展,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组合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中国人口增长率已经明显放缓,预计总人口将于未来几年内达到峰值。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迅速老龄化。下图示意中国各年龄阶段人口数量。读图,完成4-5小题。
4.未来,中国“人口负债”之忧正在隐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已于2013年前后触及峰值
B.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下降
C.短期内青年人口可能明显增长
D.青年(15-24岁)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机器换人速度减缓
5.要使劳动力规模从目前至2030年保持大体稳定,亟需( )
A.取消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项限制 B.农业劳动力向更高效的非农部门转移
C.提高高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D.劳动力素质持续提升
【答案】4.A 5.D
【解析】4.由材料可知,中国人口增长率已经明显放缓,预计总人口将于未来几年内达到峰值,读图可知,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已于2013年前后触及峰值,随后人口数量下降,A正确;因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上升,B错误;短期内青年人口不会有明显增长,C错误;青年(15-24岁)人口数量减少导致机器换人速度加快,D错误;故选A。
5.由上题已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在减少,取消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项限制,对劳动力规模保持大体稳定作用较小,A错误;农业劳动力向更高效的非农部门转移,劳动人口还是在减少,劳动力规模还是在下降,B错误;提高高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的措施不可行,C错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要使劳动力规模从目前至2030年保持大体稳定,亟需劳动力供给素质持续提升,D正确,故选D。
赤道附近印度洋表层环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怀特基急流仅在部分季节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能改变怀特基急流的强度,进而影响东印度洋表层海水盐度。在厄尔尼诺期间,索马里附近降水增加,水温上升,拉尼娜期间反之。图示意不同季节赤道附近印度洋表层环流。完成6-8小题。
6.北半球冬季赤道附近印度洋表层的洋流模式图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与北半球冬季相比,北半球夏季赤道附近( )
A.西印度洋渔产更丰 B.西印度洋表层海水密度更低
C.东印度洋水温更低 D.东印度洋表层海水盐度更高
8.在拉尼娜期间,怀特基急流( )
A.增强,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下降 B.增强,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上升
C.减弱,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下降 D.减弱,导致东印度洋盐度上升
【答案】6.D 7.A 8.B
【解析】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在西南季风影响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形成典型的顺时针环流,对应图乙,B不符合题意;北半球冬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怀特基急流难以出现,在赤道以北的印度洋形成自东向西的洋流,对应图丁,D正确。AC错误。故选D。
7.北半球夏季,赤道附近西印度洋受索马里寒流控制,在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下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渔产更丰,A正确;北半球夏季,西印度洋受上升流控制(提示:底层海水密度比表层海水密度大),底层海水上泛补充表层海水,使得表层海水密度高于北半球冬季,B错误;东印度洋没有明显的离岸流,在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冬季与夏季水温差别不大,C错误;北半球夏季入海径流量更大,海水盐度更低,D错误。故选A。
8.由材料可知,在拉尼娜期间,索马里附近降水减少,水温下降,气压上升,气压差驱动赤道附近气流自西向东运动,会加强怀特基急流,CD错误;怀特基急流位于赤道附近,为暖流,其增强可向东印度洋输送更多高温、高盐(注意:海水温度越高,蒸发越旺盛,未蒸发海水中含盐量越高,海水盐度越高)的海水,A错误,B正确。故选B。
塔里木东风急流是不同高度环流配合下形成的天气系统,易给南疆地区带来降水天气。下图示意塔里木东风急流出现时的典型环流形势。据此完成9-11题。
9.塔里木东风急流出现时,在70°E研究区域附近( )
①低空辐散、高空辐合 ②低空辐合、高空辐散
③高空等压面向上弯曲 ④低空等压面向上弯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塔里木东风急流带来降水的关键条件是( )
A.伊朗高压使气流下沉 B.气流相遇并辐合抬升
C.低涡阻隔冷空气流入 D.偏西气流绕低涡外移
11.塔里木东风急流带来的降水最可能表现为( )
A.强度大、历时短 B.强度小、历时长
C.强度大、历时长 D.强度小、历时短
【答案】9.C 10.B 11.A
【解析】9.由图可知,塔里木东风急流出现时,70°E研究区域附近近地面气压较低,气流辐合,等压面应向下(气压较高的近地面)弯曲;高空气压较高,气流辐散,等压面应向上(气压较低的高空)弯曲。综上,所述①④说法错误,②③说法正确,C选项的②③组合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伊朗高压影响下气流下沉,其并不能形成降水,A错误;东风急流与偏西气流相遇,在低涡影响下辐合抬升,易形成降水,B正确;低涡气压低,有利于吸引冷空气流入,C错误;偏西气流仅绕低涡外移,不能带来降水,D错误。综上,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1.南疆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汽总量有限,降水总量有限。塔里木东风急流出现时,气流辐合抬升强度大,因此带来的降水强度大,BD错误;但受水汽总量限制,历时较短C错误。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环南海区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区域。如图为1990~2018年环南海16个城市空间扩张主要模式与扩张速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2-14小题。
12.环南海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变化特征表明该区域( )
A.城市污染日益严重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资源禀赋逐渐丧失 D.人口流动持续加快
13.深圳城市空间扩张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缓慢 B.经济增长放缓
C.城市用地紧张 D.政策红利减弱
14.研究该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规律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 )
A.我国因地制宜对外投资建设,降低风险
B.缓解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C.促进该区域对外开放,提升其国际地位
D.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12.B 13.C 14.A
【解析】12.读图可知,环南海城市空间扩张速率整体有下降趋势,主要因素是该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吸纳劳动力速度下降有关,B正确;城市污染严重,会导致城市中心人口外流,中心发展缓慢,不一定扩张变慢;资源禀赋丧失太绝对,C错误;人口流动速度减慢,D错误。故选B。
13.1990年以后,深圳空间扩张速度快,以特区内和特区外两部分组成,呈现飞地式,2000年以后,深圳进入全面城市化极端,城市西进东拓,呈现填充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城市扩张快,用地紧张,C正确;这过程中,人口增长快,排除A;经济增长迅速,排除B;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很大,排除D。故选C。
14.环南海区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区域,研究该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规律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我国与之合作时因地制宜对外投资,降低风险,A正确;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对外开放无太大影响,排除B、C;我国城市化和该区域不同,不能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排除D。故选A。
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地貌,由于冰川作用方式不同,其迎冰面和背冰面特征不同。图为羊背石形成示意图,完成15-16小题。
15.下列关于羊背石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羊背石是由冰川沉积作用而成 B.背冰面因冰川作用而多有擦痕
C.迎冰面因冰川作用形成磨光面 D.据坡度差异可判断冰川厚度
16.野外考察时,最容易观察到羊背石的地方是( )
A.天山 B.雪峰山 C.秦岭 D.大兴安岭
【答案】15.C 16.A
【解析】15.根据图片可知,冰川在羊背石上方运动,对其产生磨蚀作用,故其应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A错误;图示羊背石背冰面受到冰川挖蚀作用而破碎,而不是产生擦痕,B错误;图示羊背石的迎冰面因冰川在其上方运动,产生磨蚀作用,使其表面形成磨光面,C正确;图中的坡度差异主要是由于迎冰和背冰导致的,不能判断冰川厚度,D错误。故选C。
16.由于羊背石是冰川运动形成地貌,故其应发育在有冰川分布的地区,天山海拔较高,有现代冰川存在,故可以观察到羊背石,A正确;而雪峰山、秦岭和大兴安岭没有现代冰川发育,故不容易观察到羊背石,BCD错误。故选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邛海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周边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下图示意夏季邛海水生植物的分布。冬季,该湖水生植物分布范围比夏季小,且多集中于河口处。1998年流域暴雨导致邛海水生植物减少,分布水深变浅、范围缩小,沉水植物分布范围缩小尤为明显。为此,当地着力改善水生植物生境,维护邛海环境安全。
说明1998年流域暴雨对邛海沉水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10分)
【答案】暴雨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邛海淤积加重,水深变浅,沉水植物生存空间大幅缩小;邛海含沙量增大,水体变混浊,水下光照条件变差,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淤泥及生物残骸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沉水植物生存;富营养化加剧,藻类快逮繁殖并死亡,分解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不利于沉水植物呼吸作用;沉水植物在与挺水植物的种问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渐被挺水植物取代。
【解析】可从水深、水质等角度展开分析。1998年流域暴雨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大量泥沙进入邛海,邛海淤积加重,湖泊水位变浅,沉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邛海,导致邛海水体含沙量增加,水体变得浑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水下光照条件变差,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不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增强,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死亡之后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减少,利于沉水植物的呼吸作用,导致沉水植物死亡;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等种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沉水植物大幅减少,生存空间被挺水植物取代。
18.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广西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是典型的大石山区,石山丛错、道路崎岖,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马山县通过推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开展攀岩、夏令营、骑行、山地马拉松、壮族民歌、研学旅行等活动,立足马山生态、文化和山地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体育+”“文旅+”模式。全县每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的60%以上,特色小镇在助力脱贫增收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下图为马山县部分交通网络图(左)和攀岩景观图(右)。
(1)简述马山县发展“体育+”“文旅+”产业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马山县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4分)
(3)马山县通过“体育+”“文旅+”发展带来巨大红利,本地居民从中直接获益的途径可能有哪些?(4分)
(4)简述马山县的发展对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6分)
【答案】(1)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可全年进行户外系列活动开展;石山面积大,石山丛错,为攀岩等活动提供充足开发资源和空间;交通便捷;拥有壮族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可开发多种文化体育旅游主题产品;政策大力支持;吸引力强,人们参与度高,市场广阔;马山县地价、劳动力价格较低,开发成本较低。
(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夏季气温高带来高温天气;冬季降水少,地表水下渗多,引起旱灾;山区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
(3)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通过就业的方式参与服务、旅游开发等项目获益;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售卖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获益;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直接获益。
(4)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将产业与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开发多样化产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扩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马山县地处广西中部,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可全年进行体育和文旅等户外系列活动开展;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山地面积广大,石山面积大,石山丛错,为攀岩等活动提供充足开发资源和空间;根据图片可知,该地区有高铁和多个高速公路出口,其交通便捷,适合发展体育和文旅产业;该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故该地区拥有壮族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可依托民族文化开发多种文化体育旅游主题产品;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具有政策大力支持;该地区提供了多种户外文旅休闲活动,其吸引力强,人们参与度高,市场广阔;马山县由于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地价、劳动力价格较低,开发成本较低。
(2)由于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当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会带来高温天气;当地冬季受冬季风控制,冬季降水少,并且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多,容易造成旱灾;当地山地面积广大,地势较为崎岖,并且夏季降水集中,山区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当地发展“体育+”“文旅+”等第三产业需要对交通、住宿和餐饮休闲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故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给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发展“体育+”“文旅+”等第三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故当地居民通过就业的方式参与服务、旅游开发等项目获益;当地发展第三产业吸引了较多外地游客来此参观游览,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售卖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获益;由于当地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会占用一部分本地居民的农田或宅基地,故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直接获益。
(4)由于该地区山地广布,是当地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是当地利用多山的地形发展攀岩、夏令营等体育活动,充分挖掘了当地优势资源,体现了当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由于当地是壮族聚居地,故当地将产业与当地壮族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开发多样化产品;当地政府对“体育+”“文旅+”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发展文旅等服务业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增强接待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应该扩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以增强竞争力。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国南部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我国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西部青藏高原隆起,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随后季风加强,古川江流向改变并经乙地向东流,长江各段最终连接在一起。下图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域周边地理事物的分布。
(1)与现代长江水系相比,描述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域水系特征。(8分)
(2)阐释新生代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并经乙地向东流的地理过程。(6分)
(3)甲地分布着长江流域唯一一处中生代前形成的钛磁铁矿,科研人员依据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来判断古长江东西贯通的情况,简析其判断的科学道理。(6分)
【答案】(1)各段水系未连接,流程短;流域面积较小,支流少;古川江向西南流与古金沙江交汇后向南流;在江汉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东段水系汇入苏北盆地。
(2)(受板块挤压)甲地地壳持续抬升隆起,阻挡古川江南流,古川江最终由向西南流改为向东北流;青藏高原隆起使东部季风环流加强,降水增多,乙地东、西两侧河流整体侵蚀作用加强;乙地以东地区地壳陷落,巫山与江汉盆地高差增大,河流溯源侵蚀、下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袭夺古川江,使得古川江东流。
(3)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一的钛磁铁矿,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只能来自甲地;该矿风化后经流水侵蚀;当古长江贯通后,钛磁铁矿碎屑才被古长江流水搬运至江汉盆地沉积。
【解析】(1)河流水系特征主要从流程长短、流域面积、流向、弯曲状况、支流数量及形状等方面进行描述。据图可知,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域,长江各段未连接,分成数段,因此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较小;受地形影响,支流少,在江汉盆地,地势中间低四周低,形成向心状水系;东段水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流汇入苏北盆地。
(2)读图,古川江的流向发生了两个变化,一由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北,二向东切穿巫山,进而向东流;根据题干知识,西南地区受板块挤压作用,地壳抬升,阻挡了古川江向南流淌,所以古川江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北;根据材料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新生代时期季风增强,所以降水量加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同时东部地区地壳陷落,使巫山与江汉盆地落差加大,河水的下切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最终将巫山切断,袭夺了古川江,使古川江向东流。
(3)甲地有长江流域中唯一一处钛磁铁矿,那么江汉盆地中的钛磁矿物沉积物只能从甲地来,其形成的过程应该是甲地地壳抬升,受外力侵蚀作用,含有钛磁铁矿的矿石出露地表;钛磁铁矿经风化、侵蚀形成碎屑物,碎屑物经流水侵蚀以后,被流水搬运带走,沿着川江向东北,后向东流入江汉平原,流速减慢,钛磁铁矿碎屑在江汉盆地沉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