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中的大气、水、地表形态,人文地理中的产业活动,仍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不过,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命题形式更加新颖,地理核心知识更多的以新材料呈现来考察,可以说是“无情境、不高考”。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用好材料和情境,成为当前高考的重要突破方向。
备考时应特别注意以时事热点材料为背景的新情景问题,此类试题蕴含浓厚的地理气息,将地理知识时事政治等融为一体,能有效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迁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3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6题乡村振兴;9~10题厄尔尼诺与拉尼娜;11~12题世界遗产的保护。
2023年12月5日,湖北武汉钢铁集团与河南平顶山煤炭集团联手,将满载2150吨丹江水(用高品质尼龙液袋灌装)的100个集装箱通过浩吉铁路,从河南平顶山站运往内蒙古鄂尔多斯。浩吉铁路(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终到江西省吉安市)是国家“北煤南运”的运煤专线铁路,此趟列车将丹江水“捎脚运输”至陕西、山西、内蒙古沿线缺水城市,为晋、陕、蒙地区1500万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瓶装饮用水。完成1-3题。
1.使用铁路集装箱进行“丹水北运”的直接原因是( )
A.巨大的陆运闲置返空运力 B.广大的西北水源需求市场
C.高品质的尼龙液袋灌装 D.先进的铁路站点装卸技术
2.与传统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比,铁路集装箱运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A.水量较大 B.水质较好 C.水价较高 D.连续性好
3.下列关于“丹水北运”铁路运输实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西北水量不足的现状 B.提高了西北居民用水的水价
C.降低了单位煤炭的运输成本 D.增大了铁路交通的运输压力
【答案】1.A 2.B 3. C
【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浩吉铁路是“北煤南运”大通道,用铁路运水主要是利用巨大陆运闲置返空运力,A正确;西北缺水现象由来已久,主要解决方案是“南水北调”的水渠输水,B错误;高品质的尼龙液袋灌装和先进的铁路站点装卸技术促进丹水北运,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D。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和传统的水渠运水东线工程相比,密封的集装箱,优质的尼龙液袋运输可以保证水质,从而为西北地区提供优质的饮用水,B正确;集装箱运水水量较小,连续性较差,排除BD;水价较高不属于优势,排除C。故选B。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丹水北运”铁路运输是利用“北煤南运”的返空运力,不会增加运输压力,充分利用铁路运力可以降低单位煤炭的运输成本,但不能解决西北缺水现状,C正确,排除AD;并没有增加西北居民用水价格,排除B。故选C。
【点睛】交通运输区位及其变化是新课改的新增考点,同时要熟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野酸枣树(见图)为落叶灌木,枝、茎上均布满托叶刺,其果实药(酸枣仁)、食两用价值突出。邢台市地处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境内西部干旱的低山丘陵区是全国最大的野酸枣适生区。近年来,随着酸枣仁价格不断上涨,邢台市因势利导将酸枣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完成4-6题。
4. 野酸枣树枝、茎布满托叶刺利于( )
①减少蒸腾②保护叶片花果③抗风防寒④减少养分消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从原料供应的角度,推测导致酸枣仁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地 B. 交通 C. 人力 D. 肥料
6. 近年来,酸枣产业成为邢台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条件是( )
A. 资源禀赋 B. 历史文化 C. 加工能力 D. 市场需求
【答案】4.A 5. C 6. D
【解析】4.野生酸枣树的托叶刺,是野生酸枣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刺可以保护自己的叶片、花、果实(酸枣)不被动物掠食,②对;利刺没有气孔,可以减少水分蒸腾,从而适应干旱环境,维护物种自身的生长和繁衍,①对;没有抗风防寒和减少养分消耗的功能,③④错。综上,A对,BCD错。故选A。
5.野酸枣树多刺,且分布区为山区,地形复杂,主要依靠人工采摘,采摘难度大,用工量大,劳动力成本高,C对;野酸枣树非人工作物,生长区域对土地和肥料要求不高,AD错;交通不属于原料供应角度,B错。故选C。
6.因酸枣仁药食两用价值高,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导致价格上涨,产业收益增加,这是酸枣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核心产业的关键条件,D对。酸枣产业成为邢台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这只是近年来的转化,而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是转变前就一直存在的条件,不是促成变化的关键,AB错,而加工能力是转变后才会显著变化,C错。故选D。
【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
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7-8题。
7.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相对干旱 B. 河流带来盐分较多
C. 沿岸流影响大 D. 湖海水量交换较大
8. 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A. 由海向湖 B. 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 由湖向海 D. 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答案】7.A 8.A
【解析】7.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D错误。故选A。
8.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A正确。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泊应为淡水湖,湖水盐度不会太高,B、C、D错误。故选A。
【点睛】湖泊只有注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一般为咸水湖;湖泊既有流入的河流,又有流出的河流,一般为淡水湖。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数值为正,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我国长江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PDO趋势的逐年演变。完成9-10题。
9.图中1966~1991年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我国出现暖冬现象年份较多 B.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
C.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火山频发
10.当后期PDO转为正值后,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然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来自海洋水汽减弱 B.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缩短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长江下游地区大气湿度下降
【答案】9.B 10.A
【分析】9.据材料可知,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图中1966~1991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数值为负,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降水减少;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加,降水偏多,故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B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我国出现冷冬现象年份较多,A错误;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减少,降水量较往年减少,易出现干旱,C错误;拉尼娜与澳大利亚东部火山频发无关,火山与板块运动有关,D错误。故选B。
10.PDO从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高势力减弱,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减弱,使得来自海洋的水汽减弱,长江梅雨减少趋势增大,A正确;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高势力减弱,北移速度减慢,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可能更长,B错误;副热带高压脊北移有利于推动暖湿空气北上,也可能会导致长江梅雨增多,C错误;长江梅雨减少,使长江下游地区大气湿度下降,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2020~2023年是连续出现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因此是考察的重点。要明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表笑,重视教材中出现的基础知识。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西南,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以市楼为轴心,南大街为中轴线。城墙北、西、东三面均较平直,唯南墙随城外古河道走势蜿蜒而建。图为平遥古城布局平面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 平遥古城最繁华的闹市位于( )
A. 北大街 B. 南大街 C. 西大街 D. 东大街
12. 平遥古城南面古城墙建设体现了( )
A. 城区缺水的环境 B. 因地制宜的理念 C. 御外凝内的精神 D. 节省土地的目的
【答案】11.B 12.B
【解析】11.南大街地处古城中轴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流量最大,商业最繁荣,故平遥古城最繁华的闹市位于南大街,B正确。由图可知其他大街商铺数量都没有南大街多,ACD错误。故选B。
12.南墙随城外古河道的走势蜿蜒而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理念,B正确;南墙随城外古河道走势蜿蜒而建,不能体现城区缺水的环境、御外凝内的精神、节省土地,ACD错误。故选B。
【点睛】“因地制宜”的理念,就是充分地利用大自然,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自然的生活方式。
10月3日,山东青岛距岸百米处17米高的海蚀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故称“石老人”)(下左图)上半部分突然坍塌,近年来,石老人成为游客观日出的网红打卡地。下右图示意海蚀柱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完成13-14题。
13.图示海蚀柱的演变过程可能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14. 导致“石老人”坍塌的长期主要自然原因有( )
A. 风化作用 B. 河流侵蚀 C. 游客攀爬 D. 海底工程
【答案】13.D 14.A
【解析】13.海蚀柱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故为④①②③,故D正确,ABC错误。
14..石老人坍塌主要是长期风化,岩石破碎造成的,故A正确;B.石老人在海上,不会受到河流侵蚀,故B错误;C.游客攀爬属于人为因素,故C错误;D.海底工程属于人为因素,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海蚀柱指由于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 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海浪的继续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
左图中曲线L为我国某地冬至日棒影,曲线L'与曲线L关于O点对称。右图为甲建筑(与棒等高)和曲线L'的位置关系(图中时间为地方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完成15-16题。
15. 北京时间该日12时16分测得棒影最短,该地可能位于( )
A 上海 B. 北京 C. 乌鲁木齐 D. 重庆
16. 受楼影阻挡的影响,该日O点正午前后的光照时长约为( )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答案】15.B 16.A
【解析】15.棒影最短为当地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点,此时北京时间为12:16,所以当地经度为116°E,应为北京,B正确,上海经度为120°E,乌鲁木齐经度为86°E,重庆经度为106°E,ACD错。故选B。
16.依据材料信息,甲建筑与棒等高,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较低,受O点南侧建筑遮挡的影响,O点无法受阳光照射,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较高,O点受阳光照射产生日影,该时间段产生的日影L关于O对称为L′,在右图中形成L′时间于当地地方时10:00开始,至14:00结束,即O点于地方时10点开始接受阳光照射,14点后阳光无法照射O点,正午前后的光照时长约为4小时,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雷暴是由旺盛的积雨云所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的局地强对流性天气,其形成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当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并由于降水的拖曳作用而产生快速下沉气流。我国青藏高原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强烈的雷暴甚至会带来冰雹、龙卷等严重灾害,雷暴等强对流性天气预报是世界性技术难题。
材料二图为一次典型雷暴天气垂直截面图。
(1)描述该次雷暴过境前到过境时气象要素的变化。(8分)
(2)判断青藏高原雷暴多发的季节,并解释青藏高原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的这一地理现象。(6分)
(3)简析雷暴天气难以预报的原因。(4分)
【答案】(1)风向由偏南风转换为偏北风,风速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降雨强度大且持续时间短。
(2)夏季。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地形复杂多变,地表受热不均;与同纬度相比,夏季地表加热效应明显,对流运动活跃;靠近季风(靠近东亚、南亚)气候区,水汽供给充足。
(3)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历时短、形成原因复杂。
【分析】本题以雷暴天气为材料,涉及雷暴天气的影响、成因以及难以预报原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雷暴过境前该地为偏南风,雷暴过境时风向转变为偏北风;雷暴过境前风力较小,雷暴过境时风力较大;雷暴过境时,受下沉气流控制,近地面气压较大,雷暴过境前气压较小;雷暴过境时,该地出现降水,降水强度较大,降水的持续时间较短。
(2)根据材料信息“其形成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可知,夏季时青藏高原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上升气流显著,出现雷暴的频率较高,其它季节出现雷暴的频次较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多样,地表受热不均,冷热差异显著,容易发生雷暴天气;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地表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更显著,对流运动旺盛;青藏高原地区距离东亚、南亚等季风气候区较近,受夏季风水汽补给量大,水汽充足,为雷暴天气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雷暴天气的范围较小,空间尺度较小;雷暴天气的突发性较强,历时时间较短;雷暴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综上所述可知,雷暴天气预报难度较大。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数字经济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深入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后产生的结果,主要包括信息通信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经济联系的不断深入,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受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表为“一带一路”8个区域数字经济聚集发展状况。
区域名称 | 东北亚 | 东南亚 | 西亚 | 地中海 | 南亚 | 中亚 | 独联体 | 中东欧 |
信息通信产业 | 低→高 | 低 | 高→不稳定 | 低 | 高 | 低 | 低 | 低→高 |
高科技产业 | 高 | 高 | 低 | 低 | 低 | 低 | 低 | 低 |
(1)归纳“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产业聚集状态加以说明。(4分)
(2)简析西亚信息通信产业聚集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6分)
(3)请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 (1)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极不平衡。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产业总体处于低聚集状态,不同区域间的聚集程度差异较大。
(2)区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地区宗教、地缘政治矛盾突出,饱受战乱、恐怖主义影响,市场极不稳定,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基础设施易遭到破坏、资金投入少。
(3)完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强经贸合作,建设跨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区,构建高科技产业经济圈,培育市场,不断提升市场规模;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提升国民素养,打好数字经济的市场和人才基础,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
【分析】本大题以数字经济为材料设置试题,考察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同时结合区域地理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从表格材料可归纳沿线区域和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聚集状态进行说明。
(2)从表格材料可知西亚信息通信产业聚集变化是由高聚集态向不稳定态变化。根据材料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受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合西亚的区域现状,从经济水平、产业基础、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3)发展建议重点围绕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结合数字经济属高科技产业的特点.同时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大,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等角度提出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南岸荒野广布,是“世界上持续风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分布着非洲最大的风电场。超重、超长的风电设备需分多次从1200km外的港口运送到风电场。风电通过长途输电线路输往城市,途经东非大裂谷带及野生动物园。2018年2月开始承建该输电线路的中国公司仅用7个月时间就顺利竣工,并在施工过程中培训并聘用大量当地人员,通过当地企业获取材料和服务。下图示意肯尼亚图尔卡纳风电项目分布。
(1)分析图尔卡纳湖沿岸地区成为“世界上持续风力最大地区”的主要原因。(6分)
(2)推测中国公司在输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6分)
(3)说明中国公司承建输电工程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1)图尔卡纳湖沿岸盛行东南风,持续时间长;途径洋面与地形较平坦地区,阻力小风力大;湖泊沿岸地处西北-东南向谷地,狭管效应显著。
(2)建设期间正值雨季,不利施工;风力较大,不利高空作业;地处赤道附近,多高温天气,蚊虫多;途经东非大裂谷,地形起伏大;经过野生动物园,动物袭扰增加施工难度。
(3)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提升职业技术水平;保障当地居民清洁能源供应。
【分析】本大题以肯尼亚图尔卡纳风电项目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工业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根据图示盛行风向信息可知,区域盛行东南风,持续时间长。结合图中陆高信息可知,东南风途经印度洋和地形相对平坦地区,摩擦力较小,阻力小,风力较大,而湖泊沿岸地处西北东南走向的谷地,受地形的挟持,风力加速,狭管效应显著,所以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持续风力最大的地区。
(2)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2月开始承建输电线路,用时7个月,施工的时间介于2月至9月,该时间段区域正值雨季,降水多,不利于施工。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是世界上持续风力最大的地区,风力强劲,不利于高空作业,危险系数高。结合图中纬度信息可知,该区域地处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强,多高温天气,加上湿度大,蚊虫多,干扰施工。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输电线路途经东非大裂谷带以及野生动物园,途经东非大裂谷,地势起伏大,而途经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的侵袭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3)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培训和聘用大量当地人员,并且通过当地企业获取材料和服务。所以中国公司承建输电工程的过程中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培训当地职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职业技术水平。输电工程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能源,保障了当地居民清洁能源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