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中的大气、水、地表形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工业、交通,仍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不过,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命题形式更加新颖,地理核心知识更多的以新材料呈现来考察。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用好材料和情境,成为当前高考的重要突破方向。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我们要了解一些天气现象,学会从现有新材料提取信息,分析出形成条件。例如1题考察的“冷流降雪”现象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例如16题考察的交通布局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山东半岛部分地区出现“冷流降雪”,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超过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同时,山东烟台的蓬莱海面出现了罕见的“海滋”奇观。“海滋”是一种类似海市蜃楼的光学现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从而使岛屿等变形,形成奇异而变幻的画面。完成下面小题。
1.“冷流降雪”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的( )
A.偏北沿岸 B.偏南沿岸 C.偏东沿岸 D.各沿岸均可发生
2.本次“海滋”现象的发生条件是( )
A.较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 B.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
C.冷锋过境后,水温高于气温 D.暖锋过境后,暖湿气流冷却凝结
3.大风吹来时“海滋”消失是因为大风( )
A.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 B.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C.降低了表层海水的温度 D.加剧大气垂直方向的对流
【答案】1.A 2.C 3.C
【解析】1.“冷流降雪”是从极高纬度喷发出来的冷气团遇到相对温暖的水域产生的强降雪现象,就山东半岛而言,冷气团来自北方的高纬地区,山东半岛北侧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北侧多降雪,所以“冷流降雪”主要发生在其偏北沿岸,其他方向不是冬季风的迎风坡,BCD错误。故选A。
2.本次“海滋”现象发生在冬季,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海面,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海面上的空气层产生强逆温,低空海面密度差异较大,阳光折射形成“海滋”,C正确;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或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都可能形成逆温,但强度有限,不利于“海滋”的形成,AB错误;暖锋过境后海面被暖空气占据,海气温差较小,也不利于形成“海滋”,D错误,故选C。
3.大风加剧空气的扰动,导致热量散失,并未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A错误;大风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海滋”的出现主要与垂直方向上的空气密度、气压变化有关,大风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C正确;大风会扰乱原垂直对流,但对流活动强弱及厚度主要取决于近地面气温高低和气温垂直递减率,D错误。故选C。
黄河上游两岸常有海拔不同的多级平坦面分布。这些平坦面是在区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河流下切侵蚀而形成的。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盆地,在出口处仅形成了一级平坦面。下图示意该河段的单侧断面及典型沉积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反映了这些物质在形成时期( )
A..经过长时间的冰川磨蚀 B.受到的物理风化作用弱
C.经过长距离的流水搬运 D.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强
5.根据典型沉积剖面特征,可推知与距今5000~4250年相比,距今4250~4000年该地可能出现的情形有( )
①区域地壳抬升 ②区域地壳下沉 ③区域气候变湿 ④区域气候变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该平坦面形成后( )
A.黄河下切侵蚀减弱 B.区域地壳相对抬升
C.黄河水位基本稳定 D.区域气候干湿交替
【答案】4.C 5.B 6.A
【解析】4.该沉积层中存在卵石层,说明该层的沉积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冰川磨蚀、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BD三项错误;在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反映了这些物质在形成时期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流水搬运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受流水作用的冲刷与底部泥沙的磨蚀作用导致,C正确。故选C。
5.根据典型沉积剖面特征看,距今5000~4250年的沉积层为河漫滩相泥沙层,说明当时地势较低,气候较为湿润;而距今4250~4000年时,沉积层却是风沙层,说明了该地从距今5000~4250年到距今4250~4000年出现了区域气候变干,地壳抬升不易接受流水堆积而能接受风力堆积。①④正确,故选B。
6.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该平坦面形成后黄河下切侵蚀减弱,在河流的下切侵蚀过程中,河水不断冲刷河床,使河床逐渐降低,会形成了多级平坦面,然而,当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减弱时,河床降低的速度减慢,平坦面的形成也会随之减缓,因此,此处仅形成一级平坦面,反映了黄河下切侵蚀减弱,A正确;如果地壳抬升,那么河流就会进行下切侵蚀,以适应地壳的抬升,但是题目中说只形成了一级平坦面,说明地壳没有再进行明显的抬升,因此,B项错误;如果黄河水位稳定,那么就不会形成相应的平坦面,C错误;依据材料,气候变化无法推测,D错误。故选A。
客滚船是一种具备交通和运输双重功能的船舶,以装满集装箱或货物的车辆为运输单元,同时兼顾客运实现“客货同运”。其船体甲板层数较多,货舱内不设横舱壁,舱内支柱也较少。2023年12月由中国公司为意大利建造的客滚船“莫比·雷格斯号”轮正式交付。该船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客滚船,共13层甲板。该船主要采用模块化生产后组装,已先后攻克了重量重心控制、振动噪声控制等核心技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根据材料信息,关于客滚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装卸过程中效率较低 B.装卸过程中易出现货损、差错
C.货舱内不设横舱壁主要是为了减轻船体重量 D.客滚船成为迅速发展的新船型
8.该船采用模块化生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供应商的投资风险 B.增加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成本
C.促进生产网络跨区重构 D.促进零部件供应商空间集聚
9.客滚船的研发生产能够( )
A.有效调整产业布局 B.带动高端制造业发展
C.扩大总体经济规模 D.拓展进出口贸易渠道
【答案】7.D 8.C 9.B
【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客滚船装载时汽车及由牵引车辆拖带的挂车通过跳板开进舱内,到达目的港后,车辆可直接开往收货单位。船与岸都不需起重设备,客滚船的装卸效率很高,而且实现了从发货单位到收货单位的“门一门”直接运输,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货损和差错。因此客滚船成为迅速发展的新船型,故A、B错误,D正确;由于货舱内不设横舱壁,舱内支柱也较少是为了使车辆在舱内通行无阻,而不是减轻船体重量,C错误。故选D。
8.模块化生产方式为模块化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其生产质量更有保障,投资风险更小,有了整船厂的知识和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成本会降低,A、B错误;模块化生产时零部件厂家的区位布局更灵活,不约束于本地,故不会促进零部件供应商的空间集聚,而是促进了生产网络跨区重构,D错误,C正确。故选C。
9.根据材料可知,客滚船的技术含量较高,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复杂产品制造企业,需要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其研发生产能够带动和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B正确;其研发和生产对于产业布局影响较小,A错误;客滚船的研发生产多集中在工业设计和制造等行业,对于总体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渠道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B。
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知名的梧州六堡茶。但茶产业属于轻资产行业,缺乏抵押物,融资困难等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瓶颈。某金融机构为其制订了“碳汇抵质押+碳汇价值保险”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有效盘活了茶园丰富的碳汇资产。下图为六堡茶农业碳汇保险机制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茶园拥有丰富的碳汇资产,其碳汇价值取决于( )
A.土地利用方式 B.植被覆盖度 C.地带性植被类型 D.枯落物数量
11.金融机构在为茶产业做碳汇保险时,主要评估茶园的( )
A.经济价值 B.基础设施 C.生态价值 D.文化价值
12.碳汇保险的开展,将会( )
①助力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降低产业经营风险
②反向推动“新农民”素质提升,提高乡村人力资源质量
③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收益
④提升茶叶品质,优化园区生物结构和茶园生态系统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10.B 11.C 12.D
【解析】10.茶园拥有丰富的碳汇资产,主要是其植被覆盖率较高,植物的固碳能力强决定的,B正确。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会影响某地的固碳能力,但也是通过植被覆盖度直接影响固碳能力,A、C错误。枯落物数量由植被覆盖度所决定,且其没有固碳作用,D错误。故选B。
11.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体现的是植被等对固碳的“生态价值”,金融机构以其“生态价值”作为保险标的衡量其相应的经济价值,C正确。碳汇保险跟经济价值、基础设施和文化价值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2.碳汇保险可以通过对茶园的“生态价值”抵质押,为茶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助力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降低产业经营风险;碳汇保险的实施,要求农民对保险、碳汇等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反向推动“新农民”素质提升,提高乡村人力资源质量;通过碳汇保险的资金支持,茶产业可以提升茶叶品质,优化园区生物结构和茶园生态系统;碳汇保险只针对茶园的生态价值,对于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延长产业链条等没有影响,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点睛】碳达峰: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植被物候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季节性变化形成的生长发育节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对植被物候影响显著。△SOS为实际植被生长开始日期与多年平均植被生长开始日期的差值,△EOS为植被实际生长结束日期与多年平均植被生长结束日期的差值(此两指标,正值表示推后,负值表示提前)。下图示意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城市群各区域距城市中心距离与△SOS、△EOS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由图可知,下列城市植被物候对城市热岛效应响应最显著的是( )
A.甲城市群 B.丙城市群 C.乙城市群 D.三城市群无差别
14.研究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城市群植被△SOS和△EOS小于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降水 C.海陆位置 D.热量
15.研究城市植被物候对城市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有利于预测或干预城市( )
①居民花粉过敏②内涝防控③环卫工作④鸟类居住迁徙⑤地租调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13.A 14.D 15.B
【解析】13.由图可知,△EOS减去△SOS,体现生长季长度变化。其中,甲城市群生长季长度变化最大,植物生长开始期提前,结束期延迟,生长季延长最多,说明甲城市群植物物候对城市热岛效应响应最显著,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4.结合所学知识,天山北坡城市群(44-46°N)纬度相对较低,位于山麓地带,居于盆地内,一方面地形聚热,另一方面受冷空气影响相对小,热量相对充足,城市热岛对植被物候影响更显著。我国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纬度较高,位于平原地带,地形开阔,受冬季风影响大,植被获得热量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对植被物候影响相对小,生长季延长天数相对少。因此,城市群植被△SOS和△EOS小于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此外,一般植被物候与热量关联较大,D正确;海陆位置方面,东北地区海洋性更强,正常情况生长季延长天数应相对大,C错误;人类活动和降水对其影响较小,排除AB。故选D。
15.结合所学知识,城市植物物候,尤其是城市热岛导致城市植被生长季延长,将影响植物花期(过敏)、植物落叶(环卫),由此影响城市鸟类迁徙,①③④正确;对内涝、地租影响小,排除②⑤。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昆万铁路是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的一条电气化铁路,其中老挝境内的磨万段,北起中老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14公里。该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和技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为客货混运铁路。图示意磨万铁路及周边区域。
(1)简述我国在援建磨万铁路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条件。(6分)
(2)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磨万铁路建设应考虑的问题。(6分)
(3)说明昆万铁路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1)铁路建设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资金支持力度大;“一带一路”政策的扶持。(每点2分,共6分)
(2)尽量保持天然水域原貌;避免水土流失;避开生态保护核心区;预留动物迁徙通道;减少噪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等。(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提升客流和物流的流通效率;带动沿线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中老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每点2分,共6分)
【分析】本题以昆万铁路为材料,涉及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以及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技术优势: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管理优势:中国的铁路建设企业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资金优势:中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政策优势: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
(2)环境影响评价:在铁路建设前,应对沿线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预测铁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生态保护措施: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如建设野生动物通道、保护植被等。污染防治措施: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如控制施工扬尘、废水处理等。生态恢复措施:在铁路建设完成后,应对沿线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如植被恢复、生态修复等。
(3)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昆万铁路的建设将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提高运输效率:昆万铁路的建设将提高沿线地区的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沿线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加强区域联系:昆万铁路的建设将加强沿线地区与中国、老挝等国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昆万铁路的建设将带动沿线地区的建筑、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高粱、可可生产国。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对降水的依赖性极强。尼日利亚中部及北部地区种植业和游牧业在历史时期曾经保持着和谐互补的关系。牧民季节性向南迁徙至种植区,牲畜从耕地获得饲料,农民欢迎牧民的到来,因为牛群在农田中觅食能改善种植条件,同时牧民以肉、奶交换农民的谷物。现在随着土地利用的变化,尼日利亚牧民与农民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图a为尼日利亚局部地区牧民游牧线路图,图b示意游牧线路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1)试推测牧民迁移至种植区的季节(干季/湿季),并分析牧牛如何改善种植条件。(6分)
(2)根据图b分析牧民和农民冲突日益严重的原因。(4分)
(3)有人提出保护传统畜牧业,控制种植业规模,以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你是否赞同这一做法,请说明理由。(7分)
(1)干季。(2分)牛群的粪便为农田提供了肥料,增加了土壤肥力;牛群吃掉秸秆和杂草,踩平田垄,便于来年农耕。(每点2分,共4分)
(2)草地减少,牲畜难以获得充足的食物;耕地等面积扩大,侵占牧场和游牧线路,牧民在农田放牧破坏农田。(每点2分,共6分)
(3)赞同。(1分)控制种植业规模,保护草地,能够减少牲畜破坏农田,减少农牧冲突;控制种植业规模,有利于恢复植被,(为牲畜提供充足草料),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荒漠化)。(每点3分,共6分)
不赞同。(1分)控制种植业规模不利于粮食增产,难以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种植业是国家重要产业,(经济效益高),控制种植业规模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每点3分,共6分)
【分析】本题以尼日利亚游牧业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域因素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牧民季节性向南迁徙至种植区,从耕地获得饲料。说明迁徙的季节,天然草场牧草较少,牧草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干季草木枯黄。因此,迁徙时间为干季,此时降水少,牧草较少。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牛群在农田中觅食能改善种植条件,牛群的粪便可以为农田提供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牛群可以吃掉农田中剩余的秸秆和杂草,利用牛群踩平田垄,有利于来年继续农业耕作。
(2)根据图中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可知,该地区草地面积减小,而耕地密集增多,牲畜难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同时,耕地面积侵占了牧场和游牧路线,使得放牧过程中会破坏农田,导致牧民和农民冲突日益严重。
(3)本题为开放题,回答合理即可得分。如果赞同,主要从有利区位和有利影响的角度分析。控制种植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草地面积,草地得到自然恢复,给牲畜提供食物来源,从而能够减少牲畜破坏农田,减少农牧冲突的发生,同时控制种植业规模有利于恢复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不赞同,主要从不利区位和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控制种植业的规模不利于粮食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产量受限,威胁当地粮食安全;相较传统畜牧业,种植业生产经济效益较高,是国家的重要产业,控制种植业的规模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帕龙藏布流域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流域面积约为2.86万km²,年平均径流量约300亿m³。该流域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海洋性冰川广布。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龙藏布流域气温和降水发生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改变了沟谷乃至该流域地貌。该流域上游落差大,中游河道中有大量松散冰碛物或坡积物。左图为帕龙藏布流域典型泥石流沟沟口位置图,右图示意该流域1960-2020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
(1)据图说明帕龙藏布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2分)
(2)分析帕龙藏布流域海洋性冰川广布的原因。(4分)
(3)说明帕龙藏布流域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地形条件。(6分)
(4)从上、中、下游角度简述泥石流改变沟谷乃至流域地貌的过程。(8分)
(1)1960-2020年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气候变化呈暖湿化趋势。(2分)
(2)地处西南季风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水汽通道上,流域内降水丰沛;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在雪线以上形成冰川。(每点2分,共4分)
(3)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岩层较为破碎,气候变暖,流域内冰川积雪消融,大量被冰雪覆盖的冰碛物外露,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帕龙藏布流域沟道众多,地势坡度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每点3分,共6分)
(4)上游地区: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水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显著,沟谷加深加长。(2分)中游地区:中游为泥石流通过区,中游河道存在大量松散冰碛物或坡积物,为泥石流提供物源补给,促使泥石流规模增大,沟谷切深展宽。(3分)下游地区:泥石流从上部河段搬运大量固体物质到出口堆积,整个过程历时短但强度大,冲积扇显著淤积抬升。(3分)
【分析】本大题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的帕龙藏布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化、冰川地貌、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本小题直接读取图中信息。气候的两大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变化表现为冷暖干湿变化。读图可知,帕龙藏布流域的气温和降水量都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故该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化。
(2)冰川广布可从降雪量、积雪保存两方面进行分析,即降水和气温。帕龙藏布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该区域主要受夏季西南季风影响,帕龙藏布流域地处西南季风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水汽通道上,区域内地形起伏较大,水汽顺地形爬升,流域内降水丰沛;当地海拔高,气温低,降水主要是以降雪的形式,且因气温低,积雪消融慢,大量积雪常年保存,在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以上形成冰川。
(3)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有大量松散的物质,短时间内大量的降水或冰雪融水,地势起伏较大,即物质条件、地形条件、动力条件等。该地海拔较高,风化、冻融作用较强,该地的松散堆积物为破碎岩石、冰碛物;且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被冰雪覆盖的冰碛物裸露;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破碎岩石、冰碛物、裸露地表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帕龙藏布流域坡度大,沟道众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通道,即提供了地形条件。
(4)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有大量松散的物质,短时间内大量的降水或冰雪融水,地势起伏较大;其运动过程中对流域地貌的改变可从侵蚀、堆积等外力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上游地区,地势崎岖,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外力作用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下切侵蚀导致沟谷加深,溯源侵蚀导致沟谷加长。中游地区是泥石流的通过区,有大量松散堆积物或坡积物(破碎岩石及其风化物、冰碛物等), 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补给,泥石流流量增加,会促使泥石流规模变大,泥石流的侵蚀(主要为侧蚀)作用增强,导致沟谷切深展宽。 因泥石流携带物质较多,到了下游地区,地势变缓,流速减慢,其搬运能力迅速减弱,泥石流携带的大量固体物质在沟谷出口处堆积,且整个堆积过程历时短但强度大,导致冲积扇淤积抬升,规模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