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水比(SLR)是指某地新增积雪深度与融化后等量液体深度(降水量)的比值,是表征积雪深度与降水量关系的重要参数。冰晶从生成到降落地面经历了云内、云下及地表压实过程,这些过程共同影响并最终决定了SLR的大小。2020年2月13日至14日,华北地区中部经历了明显的雨雪过程,14日14-20时天津南部和沿海地区SLR有增大趋势。下图示意2月14日此次降水过程中不同观测时间降水相态的变化精况(围中虚线表示300米等高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本次降水过程中5时降水相态的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②植被覆盖③地形地势④海陆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引起本次降水的天气系统及其移动方向是( )
A.暖锋向东南 B.暖锋向西北
C.冷锋向东南 D.冷锋向西北
3.本次降水过程中天津南部和沿海地区SLR变大是因为( )
A.气温降低与冰晶密度减小 B.气温降低与冰晶密度增大
C.气温升高与冰晶密度减小 D.气温升高与冰晶密度增大
【答案】1.B 2.C 3.A
【解析】1.由图可知,5时的降水相态差异明显,降雪出现在北部,降雨出现在南部,中部为雨夹雪。降雪与降雨的差异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而影响该地气温的因素主要为纬度和地形,即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地形为山地,气温低,降水相态以降雪为主,南部则相反,①③正确;植被对气温影响不大,②错误;图中雨雪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沿海与内陆的区别,④错误。故选B。
2.由两幅图中降雪的分布可知,与5时相比,8时的降雪分布范围向东南方向扩展,降雪应由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入侵所致,对应的天气系统应为冷锋,故本次降水的天气系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故选C。
3.由图可知,天津南部开始为降雨,没有降雪,雪水比为0。后来,冷空气到来,气温降低,转为降雪,导致雪水比增大,由0变为正值,CD错误;随着降雪的持续,冰晶湿度降低,密度变小,导致新雪蓬松,积雪深度变大,雪水比增大,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雪水比(SLR)是指某地新增积雪深度与融化后等量液体深度(降水量)的比值,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雪的特点。降雪与降雨会直接影响积雪厚度;地表压实过程与降雪累积后的挤压程度有关;大气湿度会影响降雪量,进而影响积雪厚度,最终影响雪水比。
犹他湖湖面海拔1400米,平均水深2.7米,为史前邦纳维尔湖的残存部分。尽管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大湖萎缩,但犹他湖仍然为淡水湖。春季犹他湖面积扩大,夏季缩小,秋季略有扩大。下图示意犹他湖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犹他湖成为淡水湖、关键取决于(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下渗
5.春季犹他湖的主要补给方式( )
A.受气温影响大 B.水量稳定 C.输沙能力强 D.水温较高
【答案】4.C 5.A
【解析】4.虽然犹他湖地处干旱的美国西部大盆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但由于有普罗沃河的淡水注入和约旦河排水,地表径流可以将犹他湖的盐分带到大盐湖,所以犹他湖保持淡水状态,其关键取决于径流,C正确;而降水、蒸发和下渗都不是影响其成为淡水湖的关键因素,ABD错误。故选C。
5.根据材料“春季犹他湖面积扩大,夏季缩小,秋季略有扩大”可知,犹他湖流域地处山区,春季多季节性积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水量受气温影响大,日变化大;由于每年积雪量和气温具有差异,所以其水量补给不稳定,A正确,B错误﹔通常情况下,与雨洪相比,冰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地表径流汇集速度较慢,输沙能力较弱,C错误﹔由于是积雪融水,水温总体偏低,D错误。故选A。
【点睛】常见的河流补给类型如下:大气降水补给、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研究河流补给有助于了解河流水情及其变化规律,也是河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的综合体现,图2为“某河流阶地分布及剖面图”,图中阶地未被明显侵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阶地相比,影响河漫滩植被疏密状况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分 D.土壤
7.利用14C元素可以测定地质年龄,据图可知( )
①T2-T1阶段河流下切速率较快 ②三级阶地形成期间,河流下切速率先慢后快
③T3-T2阶段河流下切速率较快 ④三级阶地形成期间,河流下切速率先快后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不同气候条件会影响河流的下切速率,由此可以判断( )
①暖湿条件下河流的下切速率更大 ②干冷条件下河流的下切速率更大
③三级阶地形成期间,气候由暖转冷 ④三级阶地形成期间,气候由冷转暖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6.C 7.A 8.B
【解析】6.河漫滩是河谷底部在洪水期周期性泛滥形成的,河流阶地位置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河漫滩在河流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水分差异大,植被的生存环境变化强烈,所以植被生长较河流阶地稀疏,C正确;气候、地形、土壤均不是影响该处植被疏密程度的主导因子,ABD错误。故选C。
7.河流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代越老,故题中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是T3→T2→T1。图中阶地未被明显侵蚀,可以根据碳14年代以及时间来判定下切速率,T3→T2阶段下切速率为(2272-2264)&pide;(27.75-12.20)≈0.51;T2→T1阶段下切速率为(2264-2257)&pide;(12.20-6.65)≈1.26。相比较,T2→T1阶段下切速率较快;三级阶地形成阶段下切速率是先慢后快。故选A。
8.寒冷气候下植被覆盖率较低,冻融作用加强,进入河流的沉积物大大增加,当河流搬运能力小于沉积物的增加量时,较为容易发生堆积;当气候转暖时,植被覆盖度增加沉积物相对减少,径流量加大,河流下切加速,即气候寒冷下更易发生堆积,而气候转暖时更易发生强烈的河流下切,①正确,②错误。三级阶地形成阶段下切速率是先慢后快,气候是先干冷后暖湿。③错误,④正确。选B。
【点睛】阶地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博斯坦”是欧洲某城市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小菜园。该传统小菜园的面积通常为1万平方米左右,农民每年会在不同的时间种植15~20种不同类型的蔬菜,而且每年选择种植的蔬菜都会不同。图示意该城市某传统小菜园。完成下面小题。
9.该城市可能位于( )
A.英国北部 B.东欧平原中部 C.地中海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10.长期以来,该传统小菜园的农产品主要( )
A.供周边居民欣赏游玩 B.满足经营者食物偏好
C.为家畜提供越冬饲料 D.为城市提供新鲜蔬菜
11.该传统小菜园每年在不同时间种植多种蔬菜,可以( )
①降低恶劣天气影响②加强菜园通风换气
③减少土壤水分流失④维持土壤养分平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9.C 10.D 11.B
【解析】9.由图可知,该小菜园适合种植无花果和桑树,无花果和桑树是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图中有旱季作物苗圃,可知该地有明显的旱季,综合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区,C正确;ABD三地冬季气温较低,不适合桑树和无花果种植,故选C。
10.图中有洗菜池,说明蔬菜是供应周边的城市,D正确;蔬菜的观赏价值低,A错误;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大,经营者需求有限,B错误;家畜一般有其他饲料,不需要蔬菜为饲料,C错误;故选D。
11.不同时间种植多种蔬菜,能适应天气的变化,降低恶劣天气影响,①正确;菜园是开放式的,不需要加强通风换气,且种植多种蔬菜与通风换气关系不大,②错误;不同的蔬菜对于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影响小,③错误;可以为土壤补充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土壤养分平衡,④正确。①④组合正确,故选B。
【点睛】城市郊区的农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受城区大市场的影响,要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区位条件:邻近城市,拥有庞大的市场;交通便捷,有利于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如鲜花、畜牧等。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资料,按要求作答。
阿拉伯海是全球海一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下图示意某年10月28日~11月3日阿拉伯海西部海域某热带气旋的移动轨迹和强度变化。研究发现:该热带气旋过境使甲、乙、丙海域表层水温显著下降,甲海域表层浮游植物数量明显增加。
(1)分析该热带气旋的形成过程。
(2)指出该热带气旋过境期间阿拉伯海表层水温下降最显著的海域,并说明理由。
(3)解释热带气旋过境后,甲海域表层浮游植物数量明显增加的原因。
【答案】(1)阿拉伯海纬度低,海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热低压;外围空气补充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旋转运动;上升气流逐渐降温,其中水汽凝结成水滴,释放热量,加剧上升气流,使得海面气压下降更低,空气旋转更加猛烈。
(2)乙海域。热带气旋在乙海域时风力大,强烈涡旋(使表层海水抽吸作用明 显)引起底层冷海水上泛;热带气旋在乙海域时强度大,云层厚、降水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热带气旋在乙海域时移动速度慢,作用于该海域的时间更长,降温更显著。
(3)热带气旋引起的扰动和上升流作用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生物量增加;热带气旋登陆后,降水量大,径流带来陆地上大量营养盐,导致浮游植物爆发式生长;热带气旋过境后,天空晴朗,光照充足,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本题以阿拉伯海热带气旋为背景,涉及热带气旋的形成过程、热带气旋对经过海域水温的影响及对海域生物量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该热带气旋的形成过程是由于热带洋面水温高,蒸发旺盛,水汽充足,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吸引周围冷空气流入,补充的空气又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中心,气流强烈辐合上升,水汽大量凝结释放潜热,加强空气上升运动,使得海面气压下降更低,形成热带气旋。
(2)该热带气旋过境期间,阿拉伯海表层水温下降最显著的海城是乙海城。这是因为热带气旋在乙海域风力最强,强烈的涡旋使海水被抽吸的作用增强,深层海水上泛,降低水温;热带气旋在乙海域时强度大,云层厚、降水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海水温度低;由图可知,热带气旋在乙海域时移动速度慢,作用于该海域的时间长,海水降温明显。
(3)热带气旋过境后,甲海城表层浮游植物数量明显增加的原因有三个。首先,热带气旋登陆后,降水量大,径流带来陆地上大量营养盐,导致浮游植物爆发式生长。其次,热带气旋过境后,天空晴朗,光照充足,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最后,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风搅动海水,使营养物质上浮,为浮游植物提供了更多的养分。因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甲海城表层浮游植物数量明显增加。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行“牧光互补”发展模式,即在草原牧场建设光伏电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光伏发电,在电池板下种植牧草、饲养羊群的生产模式。内蒙古人口东西少、中部多,能源以煤电为主。下图示意内蒙古“牧光互补”模式开发适宜性分区。
(1)指出内蒙古“牧光互补”非常适宜区的分布特点。
(2)分析呼伦贝尔市东部成为“牧光互补”较不适宜区的原因。
(3)简述内蒙古大力发展“牧光互补”的环境效益。
(4)说明在光伏电站牧羊对光伏电站的经济意义。
【答案】(1)内蒙古“牧光互补”非常适宜区的分布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集中连片性和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
(2)区域人口密度低,市场需求不足;地势起伏大,不利于光伏电站的建设;降水较多,多阴雨天气,光照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光伏发电;草场以森林草原为主,不适合大规模养殖羊群,限制了“牧光互补”模式的实施。
(3)有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实现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减少煤电的使用,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减少荒漠化现象,通过植被覆盖和水分保持,防止土地退化;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4)羊群能有效控制电站杂草生长,减少除草成本,节约维护费用;有助于羊群生长,提高羊肉和羊毛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收入;可以吸引游客参观,增加旅游收入。
【分析】本题以内蒙古“牧光互补”为材料,涉及太阳能开发的分布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详解】(1)内蒙古“牧光互补”非常适宜区的分布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集中连片性和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光照充足,有利于光伏电站的建设和发电;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内蒙古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拥有大量的草场和牧群,适合开展“牧光互补”的生产模式。因此,这些地区成为内蒙古“牧光互补”非常适宜的主要分布区域。
(2)可从太阳能光热资源、发展牧业的区位条件等角度展开分析。首先,该区域人口密度低,能源需求相对较小,使得“牧光互补”模式的市场需求不足;其次,该区域地势起伏大,不利于光伏电站的建设;再次,该区域降水丰富,多阴雨天气,光照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光伏发电;最后,该区域草场以森林草原为主,不适合大规模养殖羊群,也限制了“牧光互补”模式的实施。
(3)环境效益包括生态、生物多样性、环境问题的缓解等多方面。内蒙古大力发展“牧光互补”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模式有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实现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减少了煤电的使用,从而降低了碳排放,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此外,光伏电站的建设还可以减少荒漠化现象,通过植被覆盖和水分保持,防止土地退化;最后,这种发展模式也推动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4)经济意义包括降本增效,即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在光伏电站牧羊对光伏电站的经济意义在于,羊群能有效控制电站杂草生长,减少除草成本,节约维护费用。同时,光伏电站为羊群提供遮阴场所,有助于羊群生长,提高羊肉和羊毛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养殖收入。此外,这种结合模式还能吸引游客参观,增加旅游收入,为光伏电站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因此,光伏电站牧羊不仅有助于提升电站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当地畜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毛里求斯位于非洲东部,干湿季分明。每年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登岛观赏毛里求斯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优美的热带滨海风光以及如期而至的北迁越冬鲸鱼群。据统计,我国游客前往毛里求斯旅游的时间集中在7、8月份。下图示意毛里求斯的位置及地形分布。
说明我国游客前往毛里求斯旅游的时间集中在7、8月份的原因。
【答案】7、8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季,正值暑假,游客有充足的游玩时间;位于南半球,7、8月份是其冬季,气候凉爽,少雨,适合避暑;7、8月份是其鲸鱼群北迁越冬的观赏期。
【分析】本题以“毛里求斯岛”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旅游地理、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可从人们的空闲时间、旅游景观的季节差异等角度展开分析。对于我国来说,每年的7、8月份,学生和部分上班族会有假期,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国内温度较高,是出国度假较为理想的时间。依据图文材料可知,毛里求斯位于南半球,此时正好是冬季(干季),凉爽,少雨,气候适宜,既可以避开我国的炎热夏季,又可以欣赏到毛里求斯的热带风光。毛里求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优美的热带滨海风光以及7、8月份如期而至的北迁越冬鲸鱼群,对我国游客具有很高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国的出境游政策逐渐放宽,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升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暑期这样的时间段出境旅游。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位于洞庭湖的黑泥洲,系多年泥沙淤积形成。洲滩呈长条形,总面积约20km²。1980年以前,黑泥洲年平均淹没时长达183天,受湖区整体淤积和三峡水库建成的影响,年平均淹没时长变化。2023年6月,以整体降低沙洲高度、营造生态湖为重点的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正式启动,将形成整片生态浅洲和3处生态湖。下表为黑泥洲修复前平均逐月淹没天数和修复后淹没情况。每年11月~次年3月,有大批候鸟在此越冬。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2003-2020年平均淹没天数 |
0 |
0 |
0 |
0 |
6 |
10 |
18 |
9 |
5 |
1 |
0 |
0 |
修复后预计淹没状态 |
完全出露 |
完全出露 |
基本出露 |
部分出露 |
完全淹没 |
完全淹没 |
完全淹没 |
完全淹没 |
完全淹没 |
部分出露 |
基本出露 |
完全出露 |
简析三峡水库修建对黑泥洲年平均淹没时长变化的影响,并说明黑泥洲整体降洲、营造生态湖对越冬候鸟的作用。
【答案】影响:三峡水库建成后,受长江干流下切侵蚀和水库蓄水影响,洞庭湖出口长江干流水位降低,湖水下泄加快,枯水期历时增长,黑泥洲年均淹没时长减少。 黑泥洲整体降低沙洲高度、营造生态湖,使黑泥洲淹没时间延长,出露时间推迟。作用:增加秋冬季黑泥洲浅水湿地面积、水生生态环境;为候鸟越冬扩大栖息范围和提供丰富食物。
【分析】本题以黑泥洲湿地生态恢复为背景,在“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大概念统领下,考查流水侵蚀、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候鸟的迁徙等跨章节的知识和原理,并应用于黑泥洲湿地的衰退和恢复的新情景,体现考查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根据资料,通过三峡水库、长江和洞庭湖的空间关系,分析长江和洞庭湖水位变化变化及其带来的冲淤变化,从而造成黑泥洲湿地的衰退。通过“降洲”等创造性措施恢复湿地,要求学生应用材料分析其对候鸟越冬的作用,体现考查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详解】第一问“简析葛洲坝、三峡水库修建对黑泥洲年平均淹没时长的影响”。首先要通过三峡水库和长江、洞庭湖的空间位置判断,库区水补给长江水,长江水和和洞庭湖水有相互补给的关系。其次,根据相关地理原理分析,库区蓄水会使库区下游长江水位季节性下降,含沙量明显降低,江水的侵蚀能力增强,使长江河道加深,进一步降低长江水位,加快洞庭湖水外泄,进而使洞庭湖水位下降,黑泥洲出露面积增大,出露时间增长。第二问“说明黑泥洲整体降洲、营造生态湖对越冬候鸟的作用”。读表可知,降洲后,洲滩每年可在 10 月开始部分出露,11 月基本出露。从而可为每年11 月份到达洞庭湖越冬候鸟提供最适宜的新鲜水生植物以及大片的栖息地。在洲滩中部营造生态湖,目的是保证最低水位时,洲滩部分区域仍有一定的生态水面,保证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同时营造浅水区、深水区、浅湿交替的湿地环境,为不同鸟类提供适宜觅食和栖息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