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青岛十九中4月份阶段性诊断高二地理试题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4-06-28 
1. 耕排盐是我国东北平原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深耕是指用犁铧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表层的土壤覆下去的一种耕作方式。下列关于东北地区深耕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碱化程度                                B. 增加水分的蒸发,降低表土含盐量
C. 为促进有机质积累,秋季适宜深耕                                D. 增大地表径流量,加速盐分的溶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翻耕既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又能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故是通过降低蒸发减轻盐碱化,AB错误;深耕土壤的最佳时间是秋天收获果实和冬至之前的一到两个月,土地深翻的最佳季节在秋季,因为此时地上部分生长基本停止或趋于缓慢,这时耕地可以及时将地面的残茬和杂草翻入土中,促其腐烂成肥,增加有机质积累,C正确;深耕利于水分下渗,不会增大地表径流量,D错误。故选C。
每年洪水季,亚马孙河流域的河流水面上涨,延展的河面将两侧的雨林淹没,可达200天之久,形成“洪泛森林”生态系统。河水与雨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平衡,当地原住民也享用着洪水带来的馈赠。左图示意亚马孙河流域水系及洪泛森林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2. 亚马孙河流域干流的洪泛森林面积最小的时期(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1月
3. 亚马孙雨林洪水期对原住民的影响可能有(   )
①渔业资源增多,食物丰富②堆积肥沃土壤,利于农耕③洪水冲毁房屋,带来灾难④密林探险增多,需要向导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亚马孙河流域洪泛森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且亚马孙流域支流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南岸流域面积比北岸广。赤道低气压带存在随太阳直射点而发生季节性移动的特点,每年7月份赤道低气压带主要影响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地区,此时洪泛森林区降水较少,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洪水退去,故此时洪泛森林面积最小,因此亚马孙河流域干流的洪泛森林面积最小的时期是7月,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亚马逊雨林洪水期会使更多鱼类到该地觅食,为当地原著居民提供食物,①正确。虽然洪水带来的洪积物和水下腐烂的枯枝落叶,为当地土壤提供丰富的养料,土壤有机质增多,但热带雨林为密林,垂直结构复杂,密林不便于农耕,加之洪水期长,不适合发展农耕生产,②错误。由于该地洪水期高达200天之久,当地原住民房屋一般不会建在洪水容易影响到的低洼地方,因此洪水来临时,对房屋破坏作用有限,③错误。由于密林交通不便,洪水期有乘船进入雨林的探险者,他们需要寻找当地原住民做向导,④正确。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洪泛森林:每年洪水季,亚马孙河流域的河流水面上涨延展的河面将两侧的雨林淹没,形成洪泛森林系统。而远离河道、不受洪水影响的雨林可视为“陆地雨林”。洪水带来的沉积物以及水下腐烂的植物叶片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营养,雨林的动植物也对漫长的洪水期产生了响应:雨林中很多乔木和灌木会以洪水为信号,进入结果期,果实借助以之为食的鱼类传播。
4. 海底勘探表明,非洲西北部冈比亚河和热已河入海口的大陆架上分布有较大规模的古三角洲。随着地理环境变迁,这些古三角洲上逐渐发育出多条河道,同时大量泥沙被输送至大陆坡沉积形成一系列扇形沉积体,之后海平面发生变动导致这些扇形沉积体成为深水扇。常年保持18℃,洞口常有“白烟”,图为“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三角洲与深水扇形成的外力作用相似                       B. 古三角洲构成的泥沙粒径大于深水扇
C. 多条古河道发育期间海平面高度相对上升                  D. 单个深水扇规模与古河道数量为正相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古三角洲和深水扇形成的外力作用均为流水沉积作用,A正确;所形成深水扇的河道不断发育,落差增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泥沙粒径略大于古三角洲,B错误;海平面发生变动导致这些扇形沉积体成为深水扇,海平面高度相对上升发生在多条古河道形成之后,C错误;古河道数量和深水扇规模没有相关关系,D错误。故选A。
5. 广西白洞天坑与相距不到500米的冒气洞地下相互连通,天坑内空气与外界连通,温度变化大,冒气洞气温(   )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A. 天坑的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溶蚀—重力坍塌
B. “白烟”最明显的时候为夏季正午后
C. 若地下河消失,洞内冬季气温升高
D. 白洞天坑主要构成的岩石为花岗岩
【答案】A
【解析】
【详解】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石灰岩经地壳抬升成陆地,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巨大地下溶洞;重力坍塌成天坑。推测形成天坑的地质作用顺序是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流水溶蚀一重力坍塌,A正确;“白烟”最明显的时候为洞内温度较高洞外温度较低的冬季日出前后,B错误;若地下河消失,保温作用减弱,洞内冬季气温降低,C错误;白洞天坑主要构成的岩石为石灰岩,D错误。故选A。
第四纪冰期,斯堪的纳维亚冰盖面积达到660万平方千米,向南覆盖广大欧洲地区。目前冰盖消失,海岸线退缩。下图示意波罗的海及沿岸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边缘排水方向。研究表明图示T沉积物形成于冰下隧道的环境中,流水挟带物质沿冰下隧道排入大西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消融,该地(   )
A. 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面上升幅度                                     B. 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面上升幅度
C. 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面下降幅度                                     D. 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面下降幅度
7. 斯堪的纳维亚冰盖的存在与消融,导致(   )
A. 消融时地表吸热减少                                                            B. 消融时北大西洋暖流增强
C. 消融后地表趋于平坦                                                            D. 消融后海岸形态趋于曲折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消融,冰碛物堆积,陆面会上升,但是冰盖融水入海,海水水量增加且水温上升,会导致海面上升,CD错误。由于目前冰盖消失,海岸线退缩,说明从第四纪冰期到现在,海岸线是向陆地方向发展的,说明海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A正确,B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冰盖消融时不断有地面裸露,降低了太阳反射率,吸热增多,A错误。冰川融化,南下的冷水增多,北大西洋暖流减弱,B错误。冰川消融后,留下众多冰碛地貌,地表起伏不平,C错误。冰川侵蚀作用加上消融后海平面上涨,海岸线趋于曲折,如峡湾海岸,D正确。故选D。
【点睛】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是一种缓发性的自然灾害。海平面的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 使风暴潮强度加剧频次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未来100至200年内海平面已无法避免上升至少1米。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冬冷夏热,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沙丘底部植被相对较多,这些植物中有一类是当地特有的短生长期草本植物,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

8. 图中梭梭等植被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A. 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                                                   B.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 增加土壤湿度,稳定沙丘面                                              D. 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9. 沙丘1-2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   )
A. 坡顶>坡中>坡脚                                                                 B. 坡顶>坡脚>坡中
C. 坡脚>坡中>坡顶                                                                 D. 坡中>坡脚>坡顶
【答案】8. C    9. C
【解析】
【8题详解】
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梭梭分布在平地,不会发生水土流失,A错;该地位于沙漠中,没有农田分布,B错误;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对涵养水源有一定作用,C正确;尽管丘间平地有梭梭等植被分布,但植被稀疏,调节气候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据图可知,坡顶为流沙,坡中为一年生草本,坡脚为梭梭,故从坡顶到坡脚水分越来越丰富,土壤水分含量坡脚>坡中>坡顶,C正确。故选C。
【点睛】森林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消除污染。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横断山脉中段,主峰海拔5430m,高出附近的河谷约3500m。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口有7.3万,其中80%为藏族。保护区内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形成河谷干热和山地严寒的特点。山坡上大致在2300m以下、2300~3200m、3200~4000m三个高度区域分布着明显不同的自然带。下图示意白马雪山某山谷不同坡向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0. 保护区内河谷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低,地形封闭,冷空气不易进入                           B. 山高谷深,暖湿气流越过山脉下沉增温
C. 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高温少雨                           D.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引起热岛效应
11. 下列关于白马雪山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坡降水量随海拔升高一直增加                                     B. 西坡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
C. 东坡上部降水量垂直变化大于西坡                                D. 西坡底部降水量垂直变化小于东坡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干热河谷的形成原因是,山高谷深,背风坡谷地暖湿气流越过山脉下沉增温,B正确;由图可知,当地海拔高,A错误;横断山脉中段并非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C错误;山高谷深,人口少,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东坡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由图可知,西坡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B错误;由图可知,东坡上部降水量垂直变化小于西坡,C错误;由图可知,西坡底部降水量垂直变化小于东坡,D最强。故选D。
【点睛】干热河谷成因是由于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干热河谷气候是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一种奇特的气候。它的形成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渡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
多年冻土分为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地表土层塌陷,积水后形成的湖塘称为热喀斯特湖(图左)。图右示意长江源北麓河盆地某热喀斯特湖6月份水深与降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2. 6月6日开始降水导致湖塘水位迅速升高,但6月20日的降水并未引起湖塘水位增加是因为(   )
A. 降水持续时间较长                                                                 B. 湖塘蓄满产流外泄
C. 暖季升温蒸发旺盛                                                                 D. 植被生长耗水增多
13. 热喀斯特湖季节性扩张与退缩过程对湖岸带环境的影响是(   )
A. 增加地表比热容,减慢冻土融化                                     B. 空气湿度增加,昼夜温差减小
C. 水分周期性补给,植被更加繁茂                                     D. 改变土壤特性,加剧土地沙化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6月6日开始,降水湖塘水位迅速升高,湖塘水深加深,6月13日之后,湖塘水深变化较小,此时,降水量仍然较多,原因在于湖塘水深达到最大值,因此,6月20日降水量较大,但是湖塘蓄满产流外泄,湖塘水位不再增加,B正确;理论上,降水持续时间越长,水量越大,水位增加,排除A;暖季时升温蒸发旺盛,但本地区蒸发量小于补给量,排除C;本地区属于青藏高原,植被多以草类植物为主,需水量较少,排除D。故选B。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热喀斯特湖是由于冻土融化,地面塌陷,水量淤积于地表形成。热喀斯特湖水量淤积,比热容较大,储存热量,加快冻土融化,排除A;热喀斯特湖季节性扩张时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昼夜温差减小,热喀斯特湖收缩时,水量减少,空气湿度减少,昼夜温差变大,排除B;热喀斯特湖季节性扩张与退缩,使湖岸地区水分季节变化明显,植被生长条件变化较大,植被覆盖率降低,排除C;季节性扩张与退缩使湖岸地区湖床裸露季节变化明显,改变土壤特性,加剧本地区土地沙化现象,D正确。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为全球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包括:人类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土层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是该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下面左图示意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右图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4. 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   )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生态效益提升③土壤湿度降低④经济效益增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该退耕还林试验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土壤干燥化指数整体减小,土壤湿度降低,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植被覆盖提高,保持水土能力增强,生态效益提升;同时,速生丰产,经济效益增加。故选D。
【15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夏季,表层土壤的土壤干燥化指数较高,表明表层土壤湿度较大,表明夏季降水较多。夏季深层土壤的湿度相对较小,表明刺槐吸收水分量大以维持其旺盛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加之夏季气温高,所以夏季刺槐生长最快,故选B。
【点睛】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二地理试题
  • 上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8(福建
  • 下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1(广东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