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一模)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2020年冬至前后,福建南平、龙岩、宁德、三明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出现了雾凇景观。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美景煞是好看,吸引了不少游人和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打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雾凇的形成是因为( )。
A.①较弱 B.②较强 C.③较弱 D.④较强
2.游人和摄影爱好者“打卡”的最佳时间是( )。
A.晴朗微风的清晨 B.晴朗温暖的午后
C.风雨交加的子夜 D.细雨蒙蒙的傍晚
3.若游客欲畅游、欣赏福建南平的雾凇景观,你建议游客最需要准备( )。
A.雨具 B.遮阳伞
C.保暖服装 D.雪地鞋
答案 1.C 2.A 3.C
解析 第1题,图示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读图可知,图中①是被大气反射回去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这样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雾凇,即③大气逆辐射较弱与雾凇形成有关。故选C。第2题,雾凇是水汽遇冷凝结在物体上的冰晶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低且水汽充足等条件。晴朗微风的清晨,昼夜温差大,地面气温低,微风天气利于水汽凝结在物体上。晴朗温暖的午后不利于水汽的凝结。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利于水汽凝结在物体上。细雨蒙蒙的傍晚,昼夜温差较小,气温条件不利于雾凇形成。故选A。第3题,雾凇并不是降雨导致的,所以一般不需要用到雨具;雾凇主要出现于早晨,不需要遮阳伞;地面积雪不多,不需要准备雪地鞋;雾凇主要是气温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导致的,所以游客要注意保暖。故选C。
(2023年内蒙古通辽一模)太阳能屋顶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太阳辐射能量转化为电能。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装置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能丰富,利用难度小
B.科技含量低,安装方便
C.太阳能稳定,成本低
D.太阳能清洁,可再生
5.我国拉萨市被称为“日光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海拔 B.纬度 C.植被 D.坡向
答案 4.D 5.A
解析 第4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但太阳能并不是很丰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常规能源不足,发展太阳能主要是为了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发电,太阳能发电科技含量高;太阳辐射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大且不稳定;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故选D。第5题,拉萨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的尘埃含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故拉萨市被称为“日光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高值和低值中心都分布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植被的多少成反比,植被越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反之越多。拉萨位于拉萨河谷,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生长的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拉萨虽然位于拉萨河谷北侧,但坡向不是拉萨市被称为“日光城”的主要影响因素。故选A。
(2023年全国高三练习)下图是我国某城市月均热岛强度和气象用电量强度季节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该城市热岛强度和人均用电强度季节变化的趋势和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8月天气炎热,用电量攀升;降水较少,热岛强度较低
B.10—11月气温适宜,用电量适中;云量少,热岛效应显著
C.12月—次年2月燃煤供暖加强了热岛效应;能源紧张降低了用电量
D.3—4月农作物返青,增大了城郊温差,城市热岛强度增加
7.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广州 B.北京 C.昆明 D.哈尔滨
答案 6.B 7.A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5—8月气温升高,天气炎热,气象用电量强度较大;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增多,热岛强度显著上升。10—11月气温适宜,用电量适中;天气以晴天为主,云量少,热岛强度较强,热岛效应显著。12月—次年2月进入冬季,气温降低,热岛效应减弱;气温适宜,降低了用电量。3—4月,气温回升,降水较少,缩小了城郊温差,城市热岛强度较低。故选B。第7题,该城市5—9月气象用电量强度最高,说明该时间段气温较高,空调等制冷设备耗电量大,而其他季节气象用电量强度小,说明该地冬季气温较高,应该是纬度较低的广州;北京、哈尔滨纬度较高,夏季高温时间集中在7、8月份;昆明由于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5—9月气象用电量强度较小。故选A。
(2023年湖南岳阳一模)地表反照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下图为我国辽宁省某地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一天中,同一下垫面反照率不变
B.一般来说,清晨和傍晚反照率高
C.一天中,太阳高度越大,反照率越低
D.反照率越高,地面吸收的热量越多
9.关于该地12月份反照率与8月份反照率差异的成因,描述合理的是( )。
A.12月份地表有积雪,反照率低
B.12月份昼短夜长,反照率高
C.8月份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反照率低
D.8月份降水多,土壤湿度较高,反照率高
答案 8.B 9.C
解析 第8题,结合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图可知,一天中,同一下垫面反照率在清晨和傍晚高;由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图可知,下垫面反照率在清晨和傍晚高,因而反照率不是随太阳高度的增大而降低;结合地表反照率的概念可知,反照率越高,地面吸收的热量越少。故选B。第9题,读图可知,12月份反照率高;12月份地表有积雪,反照率高,而不是因为昼短夜长;植被的反射率低,因而8月份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反照率低。故选C。
10.(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高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通常指66°34'N以北区域)近地表快速升温,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图Ⅰ为北极地区2013年和2019年各季节平均海冰面积统计图。图Ⅱ示意2013年和2019年海冰覆盖率最低值的边缘线和计划中的北极航线。
图Ⅰ
图Ⅱ
(2)指出与2013年相比2019年北极地区海冰面积的变化特征。
(3)分析亚洲东北部、北美洲东北部海冰面积变化对北极航道的不同影响。
答案 (1)海冰面积减少,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海洋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开阔的海面长波辐射量大,加热大气,海洋大气中水汽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2)海冰覆盖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夏秋季减少幅度最大,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
(3)亚洲东北部沿海海冰面积明显减小,利于东北航线的通航;开阔水域增多,风浪、浮冰等航运安全隐患增大;北美洲东北部海冰面积变化不明显,沿海岛屿众多,冰情复杂,是否利于西北航线的开通,尚不能确定。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北极放大”现象是指北极地区近地表快速升温,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北极地区原本由海冰覆盖,随着全球变暖,海冰面积减少。海冰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大,所以海冰面积减少后洋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会导致海水的温度升高,使开阔的海面长波辐射量增加,加热大气,并且会使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导致“北极放大”现象的出现。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北极地区原本由海冰覆盖,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覆盖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夏秋季节由于气温较高,海冰融化速度较快,所以夏秋季节海冰减少幅度最大。亚欧大陆西北部海冰面积增大,北美大陆东北部群岛附近海冰面积变化不明显,故面积的变化存在着空间差异。第(3)题,北极地区不同海域海冰面积变化对北极航道的影响主要从海冰面积与航行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从海冰面积的角度来说,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亚洲东北部沿海海冰面积明显减小,利于东北航线的通航,而北美洲东北部海冰面积变化不明显,对西北航线的开通影响较小。从航行安全的角度来说,亚洲东北部沿海由于海冰面积明显减小,所以开阔水域增多,风浪、浮冰等航运安全隐患增大;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岛屿众多,冰情复杂,不能确定是否利于西北航线的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