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城市市区与郊区气温差异形成的原因有()
①市区云雨天气多②郊区空气流通,散失热量快③市区面积大于郊区④市区排放的生产生活废热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该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的时段是()
A.白天上午 B.白天午后 C.日落至午夜前 D.午夜至日出前
3.强降雪后该城市的热岛强度更大,可能的原因是郊区()
A.降雪量大于市区 B.积雪覆盖率较高
C.人为处理积雪的强度小 D.气温较低导致融雪缓慢
【答案】1.B 2.D 3.C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人为排放的生产和生活废热多,是产生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④正确;城区建筑物高大密集,空气流通慢,散失热量慢,而郊区空气易流通,散失热量快,②正确;市区云雨天气多会导致市区气温较低,①错误;一般情况下,市区面积小于周围郊区,③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午夜至日出前这一时段热岛强度数值最大。故选D。
3.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说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温差变大。城市中交通需求多,迫于出行的需要,因此要及时清理地面积雪,道路裸露,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升温快,而郊区的人为处理积雪的强度小,积雪反射的太阳辐射多,此时城郊之间的温差会变大,导致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C正确;受热岛效应影响,城区上升更旺盛,降雪量可能大于郊区,A错误;城区和郊区积雪覆盖率相差不大,C错误;图示为24小时的热岛强度变化,强降雪过后如果仅受气温影响,24小时内城区和郊区融雪速度差别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
昆明准静止锋的位置会随季节及冷暖气团的强弱而不同。读“昆明准静止锋沿北纬26°分布位置频次图”,完成下面小题。
4.锋面频次出现最高区域的海拔约为()
A.500~1000米 B.1000~1500米 C.1500~2500米 D.3000米以上
5.昆明准静止锋最强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夏 B.冬春 C.夏秋 D.秋冬
6.昆明准静止锋一般呈西北—东南走向,其西侧的天气特征一般呈现()
A.一雨即冬 B.阴雨绵绵 C.夜雨较多 D.天无三日晴
【答案】4.C 5.B 6.A
【解析】4.读图可知,锋面频次出现最高值接近180 ,经度为104°E附近,此区域的海拔约为1500~2500米,故选C。
5.由所学知识可知,昆明准静止锋是由北方来的冷气团与由南方来的暖气团相遇,加上地形阻挡形成的锋面,该季节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至云贵高原,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冷气团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应为北半球冬春季,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昆明准静止锋一般呈西北—东南走向,西侧为昆明,东侧为贵阳,当冷气团势力强盛时,锋面位于昆明以西时,云南东部地区均处在静止锋面以下,气温骤降,天气变阴或有小雨,故云南会出现一雨即冬的天气,A正确;阴雨绵绵、天无三日晴说的是贵阳一侧,BD错误;夜雨较多并不是当地的天气特征,C错误;故选A。
【点睛】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是一个在云贵高原的大气现象,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续阴雨天气。
南松花江干流中下游河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左右,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6—9月,该时段是松花江干流中下游河段的洪水多发期,洪峰一般出现在每年的8月。该河段流经松嫩平原、山前过渡带和三江平原,河流地貌特征多样。下图示意松花江干流中下游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废弃河道的主要成因是()
A.雨季河岸低洼地积水成河 B.河流凹岸不断被侵蚀,河流发生改道
C.河流凸岸不断被堆积,形成地上河道 D.旱季河水下降低洼地出露
8.复杂辫状河道沙坝分汊主要发育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7.B 8.B
【解析】7.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废弃河道是曲流发育之后,河流凹岸不断被侵蚀,随着河曲弯曲加剧,河流发生截弯取直,河流发生改道,原有弯曲河段被废弃掉,形成废弃河道,B正确;雨季河岸积水、河流凸岸堆积、旱季河水下降都不是废弃河道产生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由简单辫状河道发育为复杂辫状河道,河流沙坝增多,说明河流沉积作用增强,该地位于松花江中下游,地势较为平坦,容易发生堆积作用,夏季降水量增多,导致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流流速较慢的河道沉积,形成沙坝,河流形成复杂辫状河道,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河流含沙量较小,不利于复杂辫状河道形成,ACD错误。故选B。
【点睛】辫状河道是一种平原河流地貌,其主要成因为分叉型河床导致,河床因心滩、沙洲造成河床分叉,宽窄相同,形似发辫,所以称为辫状河道。辫状河道河床宽而浅,河道反复分岔合并,受不稳定水流作用,河道易废弃改道,所以其沉积主要发育河床和河漫滩,与曲流河相比,不发育堤岸和牛轭湖。
南大洋贯通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部,具有独特的海洋动力环境。图为南大洋水文环境及动力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10.西风带对南大洋海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减少海—气热量交换 B.加剧南极大陆冰盖融化
C.减缓表层海水的流速 D.促进深层海域海水上泛
11.南大洋上升流对该海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表层海水温度下降 B.渔场渔获量减少
C.海水水质下降 D.海水交换减弱
【答案】9.D 10.D 11.A
【解析】9.图示中:甲地纬度高,水温最低,密度最高,A错误;丁地纬度最低,水温最高,盐度最高,B错误;甲地水温低于丁地,所以甲地盐度小于丁地,C错误;乙地水温低于丙地,所以乙地海水密度高于丙地,D正确。故答案选D。
10.受西风带的影响,南大洋表层海水大量流出,可加快表层海水的流速,促进底层海水上泛补充表层海水;底层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降温,会减缓南极大陆冰盖的融化速度,但会增加表层海水吸收的热量,增加海—气热量交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1.南大洋上升流使底层海水上泛,底层海水温度较表层海水温度低,会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同时上升流扰动底层海水,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增多,渔场渔获量增加;上升流将底层海水带至表层会加剧海水交换,对海水水质影响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上升流通常发生在沿岸地区,是一种垂直向上逆向运动的洋流。由于受风力吹送,将表层海水推离海岸,致使海面略有下降,为达到水压的均衡,深层海水就在这里补偿上升,形成上升流。上升流把深水区大量的海水营养盐(磷酸盐、硝酸盐等)带到表层,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因此,上升流显著的海区多是著名的渔场。
为了解土壤养分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某研究小组在雾灵山选取5种代表性的纯林林分,将5种林地土壤分别按0—10cm、10—20cm、20—40cm三层机械取样并处理后做了测定。下图为不同林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统计。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土壤有机质()
①在三种不同土层内的含量,均为白桦纯林最大,油松纯林最小
②在20—40cm土层内的含量,核桃楸纯林最大,油松纯林最小
③在所有纯林林分中的含量,均表现为表层高于下层
④在0—40cm土层内含量的均值,白桦纯林最大,落叶松纯林最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白桦林、核桃楸林等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普遍大于油松林、落叶松林等针叶林,原因是()
A.阔叶林生长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水分充足
B.针叶林林内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大于阔叶林
C.针叶林生长地区雨热同季,空气湿度大且多雾
D.阔叶树种根系多于针叶树种、凋落物量相对较多
【答案】12.B 13.D
【解析】12.据图可知,土壤有机质在20-40cm的土壤中并不是白桦纯林最大,而油松纯林在三种不同土层内有机质含量最低,①错误;据图可知,在20—40cm土层内的含量,核桃楸纯林最大,油松纯林最小,②正确;在0-10cm处,所有纯林的土壤有机质都是高于10-20、20-40cm处,所以土壤有机质在所有纯林林分中的含量,均表现为表层高于下层,③正确;在0-40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的均值中,白桦林最大,但含量最小的应是油松纯林,④错误。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桦林、核桃楸林等阔叶林在秋季会落叶,落叶等掉落物对土壤有机质补充较多,而油松林、落叶松林等针叶林不落叶或者是落叶量较少,对土壤有机质补充量较少,所以白桦林、核桃楸林等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多,D正确;由于这些植被都位于雾灵山,该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整体上气候特点都表现为雨热同期,由于该区域范围相对不大,降水量等气候差异不大,阔叶林生长地区不一定气候更湿润,降水更多,针叶林生长处也不一定空气湿度更大且多雾,AC错误;针叶林林内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一定大于阔叶林,而且太阳辐射量不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主要的因素,B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包括:热量、光照、降水、地形、水源、土壤、风力、人类活动。
某地(36°N,115°E)的一个地理老师某月连续一周环湖晨跑期间,于北京时间6:00经过同一地点时,均看到太阳位于接近正前方的方向。图1示意该老师跑步线路,图2示意该老师所见的太阳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4.该月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5.该地理老师观日时的位置可能为图1中()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4.B 15.A
【解析】14.北京时间为120°E时间,该地位于115°E,比北京时间晚20分钟,北京时间6:00,当地时间应为5:40,此时接近日出,排除1月,A错误;根据图2可知,这一周在同一时刻太阳高度不断升高,应该为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可能是4月,B正确CD错误。故选B。
15.根据上题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由图2可知地理老师均看到太阳位于正前方,故此时应该面向东北方向,最可能在甲地,A正确;乙丙丁三地前进方向中太阳均位于老师的侧面,而不是正前方,BCD错误。故选A。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