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2-04-23 

2022年2月4日正值中国二十四节气(图1)的立春,北京时间20时在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中,迎来了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图2)将张北新能源基地、丰宁储能电源与北京负荷中心相连,全面满足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的用电需求,历史性的首次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据测算,从2019年6月第一笔绿电交易开始,到2022年冬残奥会结束,三个赛区的场馆绿电使用量可达4亿千瓦时,可以减少燃烧12.8万吨的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对服务清洁低碳奥远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北京冬奥会开幕时( )

A.伦敦旭日东升

B.东非高原的斑马向赤道以北迁徙

C.康保的日出时间比延庆早

D.全球此时都处于2月4日

2.与北京冬奥会开幕日正午影长几乎相同的节气是( )

A.小寒

B.立冬

C.立夏

D.惊蛰

3.丰宁抽水蓄能电站( )

A.可改变风能供应来源的不稳定性

B.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变为水能

C.白天抽水蓄能,夜晚放水发电

D.是主要的发电端,可持续向北京输送能源

【答案】1.D2.B3.C

【解析】

1.北京冬奥会开幕时为2月4日20时,伦敦(中时区)为12时,A错误;此时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为夏季,东非高原的斑马在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还没有开始迁徙,B错误;康保在延庆西北方向,此时越往北白昼越短,因此康保的日出时间比延庆晚,C错误;此时180°经线为2月4日24时,全球此时都处于2月4日,D正确。故选D。

2.与北京冬奥会开幕日为立春,正午影长与其几乎相同的节气关于冬至日对称,即为立冬,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与风能和太阳能无关,AB错误;白天利用太阳能较多,因此丰宁白天抽水蓄能;夜晚太阳能发电量少,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夜晚放水发电,来补充太阳能供电不足,C正确;只是满足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的用电需求,不是整个北京的主要发电端,不能持续向北京输送能源,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路径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罗斯环流与罗斯冰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罗斯环流中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补偿流

B.罗斯冰架刚开始分离入海后形成的冰筏向西运动

C.洋流在罗斯海西岸受盛行风影响发生偏转向北流动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冰筏运动动力机制的根本原因

5.与降雪形式相比,南极地区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其原因可能是( )

海冰补给来源变少

下垫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

大气逆辐射增强

降水会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

A.

B.

C.

D.

【答案】4.B5.D

【解析】

4.罗斯环流中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是极地东风(东南风)作用形成的,A错误;罗斯冰架刚开始分离入海后形成的冰筏受洋流作用向西运动,B正确;洋流在罗斯海西岸受陆地形状影响发生偏转向北流动,C错误;洋流是冰筏运动动力机制的根本原因,D错误。所以选B。

5.与降雪形式相比,南极地区以降雨形式出现,使得海冰补给来源减少了,正确,降雨使下垫面反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错误;大气逆辐射变化不大,错误;雨水的温度更高,使海水温度升高,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洋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等。

阶地作为水系变迁保留下来的阶梯状地貌,保存了区域古水文、古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的诸多演化信息。因此,对阶地沉积物开展粒度、形态、岩性等定量研究以及埋藏年龄测定,一直是探讨区域水系发展、气候变化、地貌演化的重要手段。在贵州,保存较好的河流阶地多见于规模不等的山间盆地中,黔中乌当盆地是贵州省山间盆地的典型代表,四级河流阶地清晰地记录了断构造运动中区域地壳运动和盆地演化。下图示意乌当盆地大洼——渔洞峡阶段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洼一渔洞峡阶地( )

A.形成过程中山区河流流水动力弱,流速稳定

B.在T4和T3阶段,强烈的冲刷剥蚀作用塑造了盆地的雏形

C.在T3阶段河流沉积作用相对较强

D.T1阶地形成代表黔中地区最早一次构造运动

7.LK—T2阶地形成时期( )

A.地壳间歇性下降

B.沉积时间短于其他区域

C.气候寒冷干燥

D.鱼梁河水面宽阔,沉积稳定

【答案】6.B7.D

【解析】

6.阶地是河流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山区河流流速快,流水动力强,A错误。在T4和T3阶段,阶地高差较大,应该是强烈的冲刷剥蚀作用塑造了盆地的雏形,B正确。在T3阶段阶地没有砂泥层,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河流沉积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T1阶地形成代表黔中地区最晚一次构造运动,T4阶地形成代表黔中地区最早一次构造运动,D错误。故选B。

7.LK—T2阶地形成时期有面积较大、较厚的砂泥层,说明LK—T2阶地形成时期鱼梁河水面宽阔,沉积稳定,沉积时间较长,D正确,B错误。LK—T2阶地形成时期地壳是稳定的,A错误。LK—T2阶地形成时期鱼梁河水面宽阔,气候是湿润的,C错误。故选D。

【点睛】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承载地。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按照流动范围分为县内、省内县际和省际三类,探讨城市群流入人口的流动范围。下图示意2000、2010年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及其变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各城市群省内县际流动增速均高于省际流动

珠三角城市群远距离流动占比最高

京津冀城市群县内流动占比降幅最大

内陆城市群新增流入人口以省际增长为主

A.

B.

C.

D.

9.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的变动说明( )

A.各城市群县内人口流动范围有所减小

B.沿海城市群的人口吸引范围小于内陆城市群

C.内陆城市群省内中心城市的崛起带动了人口吸引范围的拓展

D.空间邻近是沿海城市群流动人口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

【答案】8.B9.C

【解析】

8.结合2000、2010年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及其变动图,可以较为明显看出2000-2010年珠三角省内县际流动比例和省际流动比例基本没变,因此2者增速相当。2000-2010年长三角省内县际人口流动比例变化不大,增速接近0,但其省际人口流动比例增大,增速大于0,所以长三角省内县际流动增速小于省际流动,错误;由图可知,珠三角城市群中省际人口流动比例占比最高,接近70%,正确。京津冀城市群县内流动占比从2000年的50%左右降到2010年30%左右,降幅达20%,县内流动长三角降幅大概17%、珠三角降幅0%、长江中游降幅约10%、成渝降幅约18%,所以京津冀城市群县内流动占比降幅最大,正确。图中内陆城市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两者新增人口主要以省内县际为主,错误。故选B。

9.图示意2000、2010年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流动范围结构及其变动,不能体现各城市群县内人口流动范围的变化,A错;2000-2010年沿海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省际人口流动占比增大、珠三角的省际人口流动占比最大,而内陆城市群长江中游、成渝省际人口流动占比小,所以沿海城市群的人口吸引范围大于内陆城市群,B错误;2000-2010年内陆城市群长江中游、成渝的省内县际人口流动比例增大,说明省内中心城市的崛起带动吸引了省内县际人口流入,C正确;经济和就业机会是沿海城市群流动人口目的地的选择的重要因素,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西南部,是一个纯苗族村,全村坐落于云贵高原的莲台山山脉南坡的一个台地上,平均海拔700m,森林覆盖率78%,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2013年前,十八洞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乡村发展水平低。2013年在各项精准扶贫举措的强力推动下,十八洞村加速乡村重构。在短短7年多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空间的全面重构,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下图示意十八洞村乡村空.间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十八洞村进行乡村重构的基础是( )

A.生态优势

B.政策支持

C.资源禀赋

D.市场潜力

11.十八洞村实行全面重构( )

A.壮大了第二产业综合实力

B.促进了生产与生活空间分离

C.推进了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D.拓展和提升了乡村功能

【答案】10.C11.D

【解析】

10.读图可知,十八洞村进行乡村重构,利用传统农业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农业资源发展苗绣加工特色种养区;利用高名山区与梨子寨等传统村寨和生态环境,发展了农旅产业区;利用梨子寨,竹子寨等传统农业区的农业特色资源发展了农家乐旅游核心区;利用莲台山的优良生态环境,发展了生态休闲区。由此可见进行乡村重构的基础是资源禀赋,C正确;生态优势、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是条件,不是基础,ABD错误。故选C。

11.十八洞村实行全面重构,壮大了第一产和第三产业,原来的第二产业几乎没有,只是适当 发展了第二产业,A错误;生产与生活空间没有分离,B错误;依据各自特色形成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产业并没有集群发展,C错误;拓展和提升了乡村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居住功能,增加了休闲旅游,和公共空间以及农产品加工功能等,D正确。故选D。

【点睛】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由于工业产业升级和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也成为低碳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下图分别示意广东省地理区位划分和2001年-2017年广东省四大分区工业碳排放总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2001-2017年广东省四大分区工业碳排放总量( )

A.呈现由中部向周边扩散的空间特征

B.粤东增幅总体大于粤西

C.各地增速逐渐加快,排放格局稳中有变

D.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

13.广东省四大分区工业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说明( )

A.2001年后珠三角和粤北城市的产业分工有紧密关系

B.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粤西地区低能耗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C.粤东地区的高、中能耗产业的份额有所增加,增加份额变化非常明显

D.2017年珠三角地区高能耗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12.A13.A

【解析】

12.读2001年-2017年广东省四大分区工业碳排放总量图可知,粤东从2001年到2017年,工业碳排放总量增加了约5000万t,粤西工业碳排放总量增加了约10000万t,粤东增幅小于粤西,B错误;粤东在2009年到2017年增长量下降,C错误;2005年以来粤东和粤西地区工业碳排放总量差异显著增大,D错误;呈现出由珠三角中部向粤西和粤北扩散,即由中部向周边扩散的空间特征,A正确。故选A。

13.由材料“由于工业产业升级和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并读图可知,珠三角和粤北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紧密联系,2001年以来,粤北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增速加快,而珠三角工业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说明地区产业分工,促进了能耗产业由珠三角产业向粤北地区转移,A正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粤西地区工业碳排放总量增加迅速,说明高能耗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错误;粤东地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呈减小趋势,说明高、中能耗产业的份额有所减少,C错误;2013年到2017年珠三角的工业碳排放量变化很小,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碳减排,因此高能耗产业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D错误。故选A。

【点睛】产业转移原因:

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开拓市场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愈来愈显现出产业柔性化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融合、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新型工业化时代背景下,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规律;有助于解释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和内在机理,同时也为推动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下图示意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布局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较为单一

B.制造业属于“紧凑型-郊区化”模式

C.二者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定的空间临近性

D.二者区位选择的动力因素相同

15.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加看重( )

A.企业集聚效益

B.基础配套设施

C.商业基准地价

D.地方化经济

【答案】14.C15.A

【解析】

14.读图可知,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于中心城区、城区的商业中心,郊区国家级新区,远郊卫星城,近郊区的产业园,新城核心发展区,可见空间分布比较复杂多样,A错误;制造业属于“离散型—郊区化”模式,B错误;二都在空间布局上都靠近产业发展集聚区,分布在城市的北郊,东南的都较多,具有一定的空间临近性,C正确;二者的区位选择的动力因素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动力因素是市场因素,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动力因素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D错误。故选C。

15.读图可知,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多靠近在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制造业集聚区,因此更加看重企业集聚效益,A正确;在中心区,远郊区都有分布,因此基础配套设施、商业基准地价、地方化经济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

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地价:大型综合购物中信一般布局在地价高的地方,零售业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一般布局在地价低的地方。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下图)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其实质是隆起地块内部基面海拔比周围低地高而引起的热力效应。使山体内部气温比外国高。

研究表明山体效应改变了山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水平梯度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梯度,使得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的现象。山体效应通过山体内外同海拔高度上气温差以及山体内外同类型垂直带界线高度差来定量化。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

(2)据图推测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的异同。

(3)比较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的强弱并分析原因。

【答案】

(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

(2)同: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外围)低,内部高)。异: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原因: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

【解析】【分析】本题以山体效应示意图和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林线分布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海拔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根据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的气温T1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T2较低;根据材料,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山体外部云量较多,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少。所以山体内部气温比同高度的山体外部气温高,形成山体效应。

(2)林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高大的山体有山体效应,造成山体内部比山体外部气温更高,降水更多。因此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低,内部高)。根据第3题的分析,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所以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根据材料,山体效应的本质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的同海拔山体内部气温比外部高的气温空间格局。影响山体效应的基本因素有纬度,山体的高度、面积、体积等。由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气候极端干旱,春秋季多大风天气,植被覆盖稀少。当地雅丹地貌分布广泛且形态多样。罗布泊地区雅丹理想演化模式经历初成期、青年期、成鹤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由于存在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控制固素影响,造就了类型复杂、变化多样的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现状。下图为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理想模式。

(1)在下图适当位置画出罗布泊地区的盛行风向。

(2)据图说明罗布泊雅丹从初成期到衰亡期的演化过程。

【答案】

(1)绘图如下:

(2)初成期:由于地表风化作用,较为平坦的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持续侵蚀,使之不断展宽和加深,形成风蚀沟槽雏形,地面开始起伏不平。

青年期:随着风蚀下切的进行,雅丹间沟槽持续加深展宽,多数初成雅丹形态经过消失重组逐步转变为个体流线状雅丹。

成熟期:当风蚀作用切穿雅丹间风蚀沟槽或风蚀洼地后,风蚀快速发展,雅丹形态不断拉长,由流线状转变为长垄状。

衰亡期:由于存在持续的磨蚀,雅丹头部不断坍塌后退,雅丹两翼和尾部逐步被侵蚀崩塌,雅丹整体形态发生破碎。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风蚀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风力侵蚀地貌,形成的风蚀残丘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一致,且雅丹地貌风蚀残丘坡度陡的一侧为迎风坡一侧,据此并结合图,即可画出盛行风的风向。具体如下图所示:

(2)考查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根据材料“由于存在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控制固素影响,造就了类型复杂、变化多样的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现状”,可知,雅丹是一种典型风力侵蚀地貌,由材料这里气候极端干早,植被覆盖稀少,以及上题分析,该地春秋季东北风且风力强劲:罗布泊早期在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风天气多条件下,罗布泊干涸。并在大风条件下,干燥的湖底地面出现裂隙;在强劲的风力持续吹蚀作用下,盛行风沿裂隙侵蚀偏软岩层,形成风蚀沟槽,并在槽间出现圆丘状地貌;在持续风力侵蚀作用下,青年期时期随着风蚀作用增强,沟槽持续加深展宽,槽间形成流线状垄地;在成熟期:风蚀作用持续增强,上部软岩层被大幅度风力侵蚀,流线状转变为长垄状,形成典型雅丹地貌。最后在风力侵蚀作用继续存在,雅丹地貌因为受到强烈的侵蚀而不断向后坍塌后退,两侧和尾部不断被侵蚀倒塌,最后雅丹整体形态变成破碎,最后消失。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老铁路(下图)全长1000多千米,北起云南昆明,一路向南跨越国境线到达老挝万象。中老铁路2016年正式动工,2020年11月采用自动化施工技术指挥作业车架设电气化接触网,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不仅结束了我国西南边陲民族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也使老挝由“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中老铁路全线七成以上都是桥梁、隧道,被称为“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

(1)结合沿线地理条件,分析中老铁路“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原因,

(2)简述中老铁路采用自动化施工技术架设电气化接触网的优点。

(3)简述中老铁路的开通对推动中老两国开展国际贸易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

(1)铁路沿线山高谷深、水系众多、地质结构复杂,修建桥梁和隧道可以缩短线路距离,提高运行效率;铁路沿线动植物资源丰富,经过大量自然保护区和少数民族原始村落,修建桥隧可有效绕避各类自然保护区、动物通道和环境敏感点,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施工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植被的影响。

(2)作业车自动架设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程(电气化设备精密度高,自动化施工更贴近标准,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人力成本,减少高空作业时长,提高施工安全性。

(3)完善了中国和老挝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运输网络,缩短了货运距离和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能力,该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可进一步拓展中老两国的对外贸易范围。

【解析】【分析】本题以中老铁路为材料,涉及交通线区位因素、交通建设技术以及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老铁路沿线地区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地质结构复杂,修建桥梁和隧道可以极大的缩短铁路的线路里程,缩短运行时间,提高运行效率;修建桥梁和隧道可以有效减小铁路的坡度,提高火车的运行速度,保障火车的运行安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沿途会经过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修建桥梁和隧道可以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当地少数民族聚集点较多,修建桥梁和隧道可以减少对传统少数民族聚集点的影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修建桥梁和隧道,能够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保护等。

(2)自动化施工可以自动化架设,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并且自动化施工技术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小,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减少高空作业时间,提高安全性;此外,自动架设设备精密度高,自动化施工有利于保障精度,贴近施工标准,提高工程质量。

(3)中老铁路的建成对中老两国开展国际贸易将从距离、时间、运力、范围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中老铁路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项目,完善了运输网络,缩短了货运距离和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能力;促进了中国和老挝之间、中老两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该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可进一步拓展中老两国的贸易范围,促进两国的贸易往来等。

1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地处东经112°18'31"~113°91'32",北纬29°10'18"~29°48'27"。北倚长江,南临洞庭湖。当地芥菜种植最早始于魏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华容芥菜一般是秋播、冬生、春收,夏季很少种植。芥菜保鲜期不长,华容新鲜芥菜大约30%销往福建、四川和广东等地,其余约70%主要加工成水萦梅梗菜、位料鱼酸菜、八宝盐酸菜和酸干盐菜等半成品或成品。据统计,在全国酸菜市场上,约85%的酸菜原料源自华容。华容现有蔬菜加工企业39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16家,90%的企业都从事芥菜加工。“华容芥菜”产业已成为华容县农业品牌支柱产业。

(1)分析华容县发展芥菜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2)分析华容县农民选择春季收获芥菜的原因。

(3)为实现华容芥菜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请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种植加工历史悠久,规模大,产业基础好;政策支持,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市场广阔,品牌建设出现雏形。

(2)与其他种类蔬菜铺开上市时间、价格高、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冬季为其生长期,气温较低,病虫害少;与其他作物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3)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广泛应用生态农业技术,规范标准化腌制池,配套建设相应废水处理车间。

【解析】【分析】本题目以华容县芥菜种植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社会经济区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当地芥菜种植最早始于魏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说明种植加工历史悠久;“规模加工企业16家,90%的企业都从事芥菜加工”,规模大,产业基础好;“华容芥菜”产业已成为华容县农业品牌支柱产业,当地政策支持,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全国酸菜市场上,约85%的酸菜原料源自华容”,说明市场广阔,“华容芥菜”产业已成为华容县农业品牌支柱产业,品牌建设出现雏形。

(2)华容芥菜一般是秋播、冬生、春收,夏季很少种植,其他种类蔬菜一般夏季大量上市,华容芥菜与其他种类蔬菜铺开上市时间、价格高、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收入高;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冬季气温高于0℃,冬季为其生长期,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少;夏季种植其它作物,可以与其他作物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3)华容芥菜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可以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污染,使用有机肥,广泛应用生态农业技术,规范标准化腌制池,利用技术改造生产工艺,配套建设相应废水处理车间。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一模地理试题 山东省 聊城市 高考
  • 上一篇:2022届贵州省铜仁市高考二模文综地
  • 下一篇:2022届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地理试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