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消费空间”是一种小微商业形式的城市实体消费空间。其隐藏在城市楼宇之中,在城市公共空间(街道或商场)没有门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体育休闲等到店体验型消费为主要内容。下表为N市老城区"隐形消费空间"的数量比重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隐形消费空间”隐藏在城市楼宇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居民数量
B.租金成本
C.消费环境
D.水电条件
2.影响N市老城区“隐形消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消费市场
B.交通通达度
C.距市中心距离
D.功能区类型
3.N市老城区“隐形消费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呈( )
A.放射状
B.面状
C.线状
D.点状
【答案】1.B2.A3.D
【解析】
1.由材料“其隐藏在城市楼宇之中,在城市公共空间(街道或商场)没有门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体育休闲等到店体验型消费为主要内容”可知,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租金成本,B正确;由于采用线上线下,居民数量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环境一般较差,C错误;水电条件是基本条件,不是决定条件,D错误,故选B。
2.由表格的数据可知,N市老城区“隐形消费空间”主要集中在距离市中心600-1200米较多,说明其主要是利用接近消费市场,获得更多消费者为目的,A正确;由于位于城市楼宇之中,交通通达度一般较差,B错误;市中心占比为0,且中心地租高,C错误;无法判断与功能区的关系,D错误,故选A。
3.由表格数据可知,“隐形消费空间”空间上比较分散,呈现点状分布的空间格局,D正确;由于是分散分布,不可能形成放射状、面状和线状分布,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促进了新的消费空间产生,包括依靠网络平台运营的隐形消费空间,这种空间实现了旧城空间的自主调整,是城市内生更新的新形式。隐形消费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是旧城更新趋向多元的表现,是互联网环境下自下而上旧城更新的重要路径,同时也对城市更新与规划提出了挑战。
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土层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是该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图1示意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图2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土壤水分
B.植被类型
C.地势起伏
D.水热状况
5.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 )
A.地下水位上升
B.生态效益明显
C.土壤湿度降低
D.经济效益显著
6.该退耕还林试验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4.A5.C6.B
【解析】
4.结合材料“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可知,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而该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降水为土壤的主要补给水源,由于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蒸发较强,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进而限制该地区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因此A正确;而非植被类型、地势起伏、水热状况,因此BCD错误, 故选A。
5.根据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对比耕地撂荒后的荒草地与种植刺槐后土壤的干燥度,种植刺槐后的干燥度小于耕地撂荒荒草地的干燥度,且干燥度小于1(土壤出现干燥化),说明种植刺槐后使得土壤的水分减少,湿度降低,则使得地下水位下降,该地区生态效益较差,C正确,AB错误,经济效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故选C。
6.刺槐生长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刺槐生长最快季节应是土壤中水分下降最快的时段,即土壤中干燥度最低的时刻,对比图2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进行判断,该地区夏季土壤的干燥度最低,说明此时土壤中水分最少,故判断夏季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故选B。
【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研究表明,农田灌溉水中仅有1%~2%被作物吸收,其余大多被蒸腾和蒸发。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助于作物产量提高。隔沟交替灌溉技术是农业灌溉的重大突破,它不是对所有土壤进行灌溉,而是频繁交替灌溉一半左右的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隔沟交替灌溉更加关注( )
A.水资源利用率
B.土地生产力
C.劳动生产效率
D.农作物产量
8.隔沟交替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 )
A.蒸腾量
B.环境适应性
C.种植面积
D.熟制
9.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技术的地区一般( )
A.农业技术先进
B.人均耕地少
C.蒸发大于降水
D.石漠化严重
【答案】7.A8.B9.C
【解析】
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农田灌溉水中仅有1%~2%被作物吸收,其余大多被蒸腾和蒸发。相对于传统灌溉方式而言,隔沟交替灌溉不是对所有土壤进行灌溉,而是频繁交替灌溉一半左右的土壤,所以该灌溉方式更加关注水资源的利用率,A正确。虽然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这种灌溉方式更加注重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减小水分的蒸发和蒸腾,而不是更加关注土地生产力或农作物产量,排除BD。这种灌溉只是灌溉方式的改进,对劳动生产效率影响不大,C错。故选A。
8.隔沟交替灌溉频繁交替灌溉一半左右的土壤,土地中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B正确。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农作物的蒸腾量并不会提高,A错。对种植面积影响不大,C错。熟制主要与区域热量条件有关,对熟制的影响也不大,D错。故选B。
9.结合前面分析可知,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技术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表明该地气候相对干旱,水资源不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正确。这种技术并不能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先进、人均耕地少、石漠化严重,ABD错。故选C。
【点睛】隔沟交替灌溉就是从作物外沿投影处沿作物两侧各挖1条深约15~20厘米、宽约20~30厘米的排灌沟,灌水时沿树干一侧的沟灌水,在下一次灌水时,只灌上次没有灌过的另一侧沟,实行交替灌溉,使两次灌水之间对作物根系实行干湿交替的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灌溉措施。
沙丘运移速度受风力、风向、植被、沙丘形态(形状、高度、宽度、体积)、排列密度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某区域部分沙丘2003~2013年的运移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沙丘高度最低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导致甲沙丘移动速度慢于其他沙丘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力
B.人类活动
C.植被
D.排列密度
【答案】10.C11.D
【解析】
10.由图可知,从甲乙丙丁四处沙丘不同时期移动情况来看,丙沙丘移动的距离最大,说明丙沙丘的高度较低,对风力的阻挡和削弱作用弱,风力搬运能力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同一区域,风力差异不大,A错误;由图可知,甲的沙丘虽然移动慢,但还是发生了较大移动,人类活动对其影响不明显,B错误;该区域为荒漠,植被稀少,C错误;甲相对其他三地,沙丘排列更密集,对风的阻挡作用较强,移动较慢,D正确,故选D。
【点睛】沙丘移动的速度受风向频率、风速、水分、植被、沙丘形态、沙丘高度、排列密度和沙粒粒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表现为:沙丘移动速度与风向频率及风速的平方成正比,与其本身高度成反比;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间距成正比;含水量小的与裸露的沙丘移动较快;地面平坦地区,沙丘移动较快。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徐州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采矿业、冶炼业发达,工程机械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目前,包括世界500强的美国、德国机械企业在内的1200多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徐州集聚,形成了覆盖所有工程机械门类的产业链。2008年以来,徐州装备制造业升级扩容,从工程机械"一枝独秀",发展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机械、风电设备、节能燃烧设备"五朵金花"并放,成为全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中心之一。淮海经济区地处苏皖豫鲁四省交界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徐州制造"将成为其崛起的动力之源。下图示意淮海经济区的位置和范围。
(1)从矿产资源角度,说明徐州工程机械兴起和发展的条件。
(2)分析美国、德国的工程机械企业落户徐州的原因。
(3)分析徐州装备制造业由“一枝独秀”到“五朵金花”并放的主要优势条件。
(4)说明“徐州制造”将成为准海经济区崛起动力之源的原因。
【答案】
(1)徐州及周边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采矿业规模较大;矿产资源的开采、装卸、运量大,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大(采矿业采销两旺带动机械设备的生产和创新);采矿、冶金的发展为机械工业(工程机械制造)提供原材料(资源和产业相互促进,机械工业持续发展)。
(2)徐州装各制造业基础好∶利用产业集群。共享供应商资源。降低生产、营销成本∶方便供应中国市场。
(3)装备制造业扩容升级,政府政策的支持;机械工业基础雄厚,技术领先;装备制造业的协作条件较好;位于京杭运河、陇海铁路、京沪铁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大宗货物的运输能力强)。
(4)徐州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淮海经济区的核心;淮海经济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徐州装备制造业发达,辐射作用强;带动经济区内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徐州的装备制造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产业集聚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掌握地理知识的核心素养。
(1)题干要求从矿产资源角度来分析徐州工程机械兴起和发展的条件,由图可知徐州及周边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且从材料中可知徐州自古以来采矿业发达,可看出其开采历史悠久,采矿业发展规模较大;采矿业的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大,促进了工程机械的兴起和发展;发达的采矿业、冶炼业又为工程机械制造提供了原材料。
(2)材料可知徐州的工程机械发展历史较长,且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产业基础好;多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徐州集聚,可以共享供应商资源,降低生产、营销成本;中国市场潜力大,方便供应中国市场。
(3)装备制造业扩容升级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徐州的工程机械发展历史较长,基础雄厚,技术领先;有多家产业集聚且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产业协作条件较好;由图可知徐州位于京杭运河、陇海铁路、京沪铁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大宗货物的运输。
(4)从淮海经济区的位置和范围图可知徐州位于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地理位置优越;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徐州装备制造业发达,对淮海经济区内的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准海经济区经济发展。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凌灾是指因冰块堵塞河道导致河水泛滥所造成的灾害。宁蒙河段(宁夏、内蒙古境内)是黄河防凌的重点河段之一。该河段一般于12月上中旬开始冻结封河,第二年3月中下旬解冻开河。封河期,冰下过流能力通常与封河流量(河段出现封冻前几天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左图示意黄河宁蒙河段地理位置,右图示意头道拐水文站封河流量与封河时水位、凌汛期最高水位壅高(因水流受阻而产生水位升高的高度)的关系。
(1)与宁夏河段相比,分析内蒙古河段封河较早的原因。
(2)分析宁蒙河段大流量封河时凌灾减轻的原因。
(3)指出在宁蒙河段封河前应如何调节刘家峡水库的出库流量,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
(1)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地势平坦,河道展宽,水流速度较慢。
(2)凌汛灾害的发生受冰下过流能力、封河水位、凌汛期水位雍高等因素的影响。封河流量与冰下过流能力呈正相关,封河流量增大,冰下过流能力提高;封河流量与封河时水位呈正相关,封河流量大,封河时水位高,流速快,凌汛期有利于冰凌下泄;封河流量与凌汛期水位雍高呈负相关,封河流量大,水位壅高较小,防凌压力小;因而大流量封河有利于防凌减灾。
(3)在封河前增加水库下泄量。大流量封河。大流量封河有利于防凌减宾。水库下泄量增大,腾出库容,为后期防凌调度水量争取主动;水库下泄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发电效益;满足兰州等城市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防凌与发电、供水之间的矛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本题可从气温、流速等角度进行分析。与宁夏河段相比,内蒙古河段所处纬度更高,气温更低,水温更低,河段封冻较早。同时,内蒙古河段流经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河道展宽,河流水速更慢,河段更容易结冰。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河期,冰下过流能力通常与封河流量(河段出现封冻前几天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大流量封河时,河段出现封冻前几天的流量大,则冰下过流能力强,有利于凌灾减轻;结合右图信息可知,封河流量与河流水位呈正相关,封河流量大,则河流水位高(注意该水位不是因水流受阻而抬高的水位),河流水位高,水流动力增强,有利于加速冰凌下泄,减轻凌灾;根据右图信息可知,封河流量与凌汛期最高水位壅高呈负相关,所以封河流量大,凌汛期最高水位壅高相对较小,即因水流受阻而产生水位升高的高度小,防凌的压力小。由此可知,凌汛灾害的发生受冰下过流能力、封河水位、凌汛期水位雍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大流量封河时有利于防凌减灾。
(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大流量封河时可以有效减轻凌汛灾害,而刘家峡水库位于宁蒙河段上游,所以可以在宁蒙河段封河前加大刘家峡水库的下泄量,增大宁蒙河段封河前流量,从而在该河段封河期间减轻其凌汛灾害,同时,随着刘家峡水库的水体下泄,水库腾出了更多的库容,可以在后期防凌调度水量等方面争取主动。随着水库下泄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发电的效益,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刘家峡位于兰州上游,水库泄水可以满足兰州市的城市用水,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在防凌、发电、供水之间寻找平衡,缓解彼此矛盾,取得最大效益。
1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卫河(海河水系南运河支流)东岸的道口古镇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其建筑布局反映了该镇兴于运河、衰于运河的历史轨迹,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与晋派建筑特点。道口古镇不仅拥有船运、传统手工艺、饮食等特色生产文化,还有"火神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周边地区中小学生理想的研学基地之一。目前古镇"空心化"现象严重,老人与儿童的比重大。
列举道口古镇的研学资源,并说明开展古镇研学对当地发展的意义。
【答案】
研学资源;古镇兴衰的历史文化;古镇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建筑文化;特色生产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意义∶利于古镇资源的保护与古镇文化的延续;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口重回故乡,促进古镇经济发展;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卫河古镇为背景,涉及研学资源的了解、研学对当地发展的影响等,考查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阐释能力。
【详解】
由材料可知主要的研学资源有:古镇兴衰与运河的关系;古镇的民俗风情和地方手工艺;独特的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特色生产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意义∶利于古镇资源的保护与古镇文化的延续;大量中小学生到古镇研学,会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把古镇作为周边地区中小学生理想的研学基地之一,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口重回故乡,减轻古镇的“空心化”,促进古镇经济发展;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使传统手工技艺能永续相传,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拼接技术的发展,木材可以拼装得紧密无缝,加之自动洒水系统,及防火材料的升级,以及木材冬暖夏凉的特质,使得木材跃身成为对抗气候变暖的良好建材。当今,木制建筑热潮正在兴起。2015年以来,瑞士30米高的木制建筑越来越多,最高的木制建筑物达60米,位于楚格州。下图示意瑞士地形。
说出瑞士兴起木制建筑热潮的主要条件,并说明与钢筋混凝土相比,木制建筑的环保效益。
【答案】
条件∶丰富的木材资源;发达的科技和工艺水平;较强的节能减排等环保理念。效益∶材料的生产、运输和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较少;木制建筑冬暖夏凉,可减少(取暖、制冷的)能源消费量。
【解析】【分析】本题以瑞士兴起木制建筑热潮为背景,综合考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以及使用木制建筑材料的环保效益
【详解】瑞士兴起木制建筑热潮的主要条件有:瑞士境内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为木制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读材料可知,科技的进步、拼接技术的发展及自动洒水水系统、防火材料的升级,为木质建筑的兴起提供了技术保障;瑞士属于发达国家,居民的综合素质较高,拥有较强的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与钢筋混凝土相比,木制建筑的环保效益包括: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环保效益,其生产、运输和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较少;木材冬暖夏凉的特质,使得木材跃身成为对抗气候变暖的良好建材,能够减少居民因取暖或消暑产生的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