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数据图表可以分为地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表,统计图可以分为非坐标系统计图和坐标系统计图。而统计表由于数据繁多,确实是咱们很多文科生比较害怕的信息载体。我们接下来用一道题目来学习一下,如何在高考解题过程当中读取和运用地理统计表,最后我们会进行一个问题解决模型的建构,大家以后再碰到类似的统计表格的题目时,就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处理。
【例题】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表格数据的读取〗
读表步骤1:读表名。确定表格所示的中心地理事象是“植被的变化值”;判定相关数据的属性为“比值”,表中的植被的变化值=2010至2013年植被数/2009年植被数;确定相关数据的用法,当比值>1说明当年相关数据比2009年多(变多),当比值<1说明当年相关数据比2009年少(变少),当比值=1说明当年相关数据与2009年持平(不变)。
读表步骤2:读表格横行纵列所代表的地理事象及其涉及的数据类型(量?、比(结构比、因果比)?、差?)。从材料题干(文字)、横行纵列的单位确定确定横行地理事象为“年份”,数据类型为“量”,确定纵列地理事象分别为“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次一层级再分为“灌木”“草本”。
读表步骤3:通过横行纵列读取单个地理事象对应的数据及代表的地理事象。第一先看数据大小,发现表格中数据大多数比1大;第二看整体趋势,发现表格中除植株数量的灌木植物相关数据保持不变、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的相关数据在减少外,其余的趋势都在上升;第三看极端值(最大?最小?),发现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地下生物量草本植物中、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的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中;第四看变化速度,发现地下生物量变化速度比地表生物量变化速度快。若表格中数据涉及多个地理事象的,要读取多个地理事象的相互关系。通过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的变化对比,发现草本植物的变化(数据增加)更明显。
在充分读取表格数据后,解题的依据大幅度增加,提升了解题的准度和速度。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表格数据的运用〗
读取设问的中心词是“植被变化”,时间限定词是“实验期间”,要考察中心地理事象的变化的特征——“表现为……”。通过找原词或近义词建立选项与表格的关系,发现设问中心词“植被变化”即表格的数据变化。
读选项①②发现,“生物量”一词在表格的纵列中有原词,直接读取原词所在的表格3至6行,发现除第5行外,其余3行数据全部在递增,判断总量在递增,判断①对②错;读选项③发现,“植株”一词在表格的第一大行出现,确定运用的数据为第一大行,读取后发现第1行数据不变,但第2行数据变大,确定植株数量总体增加,通过植株密度与植株数量的概念转换建立选项与表格的联系(植株密度=植株数量/实验地面积),植株数量增加,实验地面积不变,则植株密度增加,判断③对,最终确定选A。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表格数据的运用〗
读取设问的中心词是“灌木、草本两类植物”,时间限定词是“实验期间”,条件是“大气氮沉降导致”,特征是“此消彼长”(反比),要考察哪种数据具备这些特征(反比)。
读选项发现,除了B答案之外,其余选项在表格中都有对应的横行数据,逐一读取A、C、D三个选项的地理事象在表格当中对应横行数据(灌木、草本),发现第5行,地下生物量的灌木相应数据在下降,而草本相应数据在上升,判断二者呈“此消彼长”(反比)关系,最终确定选D。
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设问在问什么。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表格数据的运用〗
读取设问的中心词是“植物”,条件是“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时间背景是“未来”,要考察中心事象的“变化特征”,判断依据是“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最终确定题目考察的实质是利用“过去”“现在”的数据变化规律,迁移到“未来”的数据变化规律中。
由于表格中,“草本植物”的数据都在递增,可以排除B、C两个选项。
带来困扰的是A、D选项间的取舍。读选项发现,各选项的地理事象是“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无具体指向“地上”或“地下”,判断读取表格数据时,使用的是总数据。处理总数据就必须理清楚各子数据(子地理事象)之间的关系。以“灌木植物”为例,就要处理植株数量、地表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表格第1行的读取得知,“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地表生物量略增、地下生物量萎缩,判断“过去”到“现在”,虽然灌木在地表的干、枝、叶生长略增,地下的根系却在萎缩,“未来”根系的萎缩也会导致地表的干、枝、叶的萎缩,最终导致“灌木植物”总量萎缩。最终判断选D。
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目考察的是表格各项数据的综合应用,因而要建立各行数据的数量联系,更要建立各行事象间的地理联系,要避免因孤立使用数据而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问题解决模型】
1.统计表读取过程
1.1步骤1:读表名
确定表格所示的地理事象(是什么?),判定相关数据的属性(量、比、(结构比、因果比)差?)(属什么?),确定相关数据的用法(怎么用?)
1.2步骤2:读横行纵列
读表格横行纵列所代表的地理事象——从材料题干(文字)、横行纵列的单位确定其代表的地理事象
对横行纵列数据进行“量、比(结构比、因果比)、差”的归类,对“比(比值)”要列简单的公式
1.3步骤3:读内容
1.3.1读取单个地理事象特征:①数据大小②增减趋势③极值(最大、最小)④变化速度(增长幅度=增幅=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 )
通过数据特征推理背后隐含的地理特征
1.3.2读取多个地理事象关系:数理关系——地理关系
通过数理关系推理背后隐含的地理联系
2.统计表运用过程
2.1步骤1:读题干文字
分析每句话的中心地理事象及其概念、特征、背景、条件、影响等;
综合全部题干文字确定题干信息的核心内容;
2.2步骤2:读题干表格
详见“统计表读取过程” ;
2.3步骤3:读设问
分解设问中心词(事象)、限定词(特征、背景、条件、影响等);
综合所有设问信息,确定设问意图;
2.4步骤4:读选项
基于设问意图分解读取选项
确定选项中心事象(概念)
通过找原词(近义词)、概念转换等方法建立选项与题干文字、表格的联系
利用表格的数据信息判断选项的地理现象是否正确或符合设问要求最终判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