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峡水库(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距兰州市约75千米,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大型水电水利枢纽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等综合效益。水库地处高原峡谷,有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注入,其中洮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水位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时泥沙含量大。图1为刘家峡水库及周围水系简图,图2为刘家峡水库黄河干流纵剖面图。
(1)简析大坝建成后刘家峡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区地形地势的主要变化。
(2)指出水库T处地物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分析T处地物对水库、水电站造成的负面影响。
【答案】(1)大坝建成后,河流泥沙不断沉积,库区下游地势升高幅度大,上下游高差减小,地势起伏总体趋于和缓,大部分地区地形趋于平坦。
(2)形态特征:垄状地形。(或沙坝;或中部高两侧低的长条形隆起地形)。形成过程:洮河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水库,流速减缓,部分泥沙沉积;受大坝阻挡流速再降且水流回流,导致大量泥沙在坝前一定区域范围沉积,局地地势不断升高;水库泄水时带走(近)坝前泥沙,(近)坝前地势进一步降低,最终形成垄状地形(或沙坝)。
(3)当水库高水位时,T处地形地物阻挡泥沙在库区的输送,使水库中泥沙沉积增多;当水库低水位时,T处地形地物拦蓄了上游来水,使水电站不能正常引水发电。
【解析】本题以刘家峡水库及周围水系简图和刘家峡水库黄河干流纵剖面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河流纵剖面变化的原因、坝前沙垄的形成及其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由刘家峡水库黄河干流纵剖面图可知,未修建大坝前的河床坡度较大,库区上下游高差明显;大坝建成后,现河床较之前明显抬高;泥沙淤积严重,库区上下游高差减小,河床坡度减小,地势趋于和缓。
(2)由图2可知,T处地物在纵剖面上呈凸起形状,实际形态应呈长条形隆起。其形成过程是,洮河汛期泥沙含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入库,水面变开阔,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上游;当水流在库区下游遇到大坝时,受到大坝阻挡,流速再降,并且出现水流回流现象,泥沙在坝前一定范围内大量沉积,使坝前河床不断抬高;当水库泄水时,坝前泥沙被部分带走,残留下的沉积泥沙形成长条形沙坝。
(3)由图2可知,大坝建成后,泥沙淤积严重,在坝前T处形成长条形隆起的沙坝,T处上游来的泥沙受其阻挡,无法在库区输送,使库区泥沙沉积增多,库容减小;T处地物在库区低水位时,水流受其拦截,影响水电站的正常发电。
2.(2022·天津河东·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从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国际社会纷纷点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这里曾经河水清澈,水草肥美,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地形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近千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不合理开垦和战乱等,该地地面植被丧失殆尽,逐渐扩展成我国第四大沙漠。1959年以来,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控沙,引洪淤地,如今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已达80%。
2011年,某种业公司在榆林市流转土地22000亩,陆续建成四个大型农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优质牧草等农作物。种植中,作物秸秆冬季往往不收割,次年播种前再收割。2018年9月卫星遥感图像显示,沙漠中喷灌圈的土地已成为大片良田。
材料二: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和最大的遗鸥繁殖栖息地。(淖,蒙古语中意为湖泊)。
材料三:红碱淖面积变化与湖水PH值变化相关数据
年份 | 1965 | 1975 | 1988 | 1998 | 2009 | 2015 | 2020 |
面积(km2) | 52.4 | 55.05 | 53.4 | 50,5 | 37.5 | 31.2 | 38.4 |
PH值 | 7.0 | 7.0 | 7.2 | 8.2 | 8.8 | 9.6 | 9.2 |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分析改良毛乌素沙地,发展种植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
(4)说明湖泊面积的变化对湖水PH值影响。2018年2月,红碱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了国家生态保护体系的总体布局,说明红碱淖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答案】(1)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
(2)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原因:植被覆盖率高,截留降水多,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缓,下渗增多;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
(3)空气湿度增大,改善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多,增加土壤粘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恢复地表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涵养水源,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秸秆冬季不收割,有利于削减风力,减轻风沙侵蚀;喷灌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4)盐分增高,PH值变大。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改善环境。
【解析】本题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等材料为背景、以区位图为载体,设置4道小题,涉及森林的环境效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位因素分析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表述能力。
(1)从材料中看: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处于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地表较湿润、植被易成活;材料中有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说明区域地势较低、有淡水湖泊、地下水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植被容易成活。
(2)森林的生态效益中有涵养水源作用,能减低地表水的流速,截流降水,延缓地表径流汇聚,使调蓄地表水能力增强;森林覆盖率增加,地下根系发达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水能更多的转化成地下水,涵养水源能力强。所以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后地表径流会减少,也使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
(3)发展种植业会使植被覆盖增加,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改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植物根系改造土壤,使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多,增加土壤粘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地表植被增多,防风固沙能力增强,减少沙尘天气;调蓄了水源,使河流径流量更稳定;植物的秸秆冬季不收割,有利于削减风力,减轻风沙侵蚀;秸秆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农业灌溉时使用的喷灌技术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4)由图可知,总体上,湖泊面积越大,PH值越小,湖泊面积越小,PH值越大。图中趋势是盐分增高,PH值变大。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珍稀物种提高生存环境;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有利于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自然环境维持稳定等。红碱淖建立自然保护区也有类似的意义,同时,此区域气候较干旱,还能起到防风固沙作用。
3.(2022·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工业遗产,也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内唯一的大规模工业区改造项目。该综合服务区以原首钢冷却塔为背景改造了2022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赛道,该赛道将作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场地;同时依托高炉、厂房等工业资源改建成为文化设施、酒店、网球场馆。下图示意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五区两带”布局。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内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依托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以公共交通枢纽或站点为中心,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为一体。该综合服务区内规划多层次的专用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包括铁轨绿道、步行优先的特色街道、空中步道等,步行、自行车专用通道密度可达20公里/平方公里,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
(1)指出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对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有利影响。
(2)分析图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区位优势。
(3)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内工业遗产“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以公共交通枢纽为中心进行土地综合利用、集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低碳出行,减少当地环境污染;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交通布局合理,方便人们出行。
(2)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众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依托首钢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且独特;西临永定河生态廊道,环境优美;国家大规模工业区改造项目,政府政策支持。
(3)传承首钢企业文化,保护工业遗产;对原有厂房设施等工业遗存改造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旅游、康养服务业、冰雪产业。
【解析】本大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五区两带”布局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区位优势、首钢工业遗产“再利用”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该模式依托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以公共交通枢纽或站点为中心,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为一体,进行土地综合利用、集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该综合服务区内规划多层次的专用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包括铁轨绿道、步行优先的特色街道、空中步道等,低碳出行,有利于减少当地环境污染;该模式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交通布局合理,有利于人们出行。
(2)析图中文化创意产业园依附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聚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智力型人才众多,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依托首钢高炉、厂房等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且独特;由图片可知,文化创意产业园西临永定河滨河综合体休闲带,生态环境优美;属于国家大规模工业区改造项目,有政府政策支持。
(3)传承首钢企业文化,保护工业遗产;原首钢冷却塔为背景改造了2022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赛道,依托高炉、厂房等工业资源改建成为文化设施、酒店、网球场馆,对原有厂房设施等工业遗存改造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空间主体单一,没有拆迁问题的困扰,能做到成片统一规划,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旅游、康养服务业、冰雪产业。
4.(2022·辽宁丹东·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色东普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属于雅鲁藏布江的左侧支流。全域冰川发育极为强烈。流域内支沟发育,中下游主沟道狭窄。自2014年以来,色东普沟流域发生过多次碎屑流堵江事件。2018年10月17日,色东普沟主沟发生崩塌滑坡—碎屑流,大量松散物质冲入雅鲁藏布江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图甲为2018年10月31日色东谱沟流域遥感影像,图乙为色东普沟2018年10月12~17日降水量变化。图丙为色东普沟纵剖面示意。
(1)说明该地多发碎屑流的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色东普沟10月12~17日的降水对崩塌滑坡—碎屑流形成的影响。
(3)简述色东普沟不同沟段地形对形成碎屑流堵江事件的作用。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化物多;冰川发育,冰川侵蚀和消融形成的冰碛物多。
(2)前期几次降水冲刷侵蚀,在沟谷积累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同时导致松散物质和土壤的含水量大增,重力增大,发生崩塌滑坡—碎屑流的可能性增大;17日小降水诱发崩塌滑坡—碎屑流形成。
(3)上部(A段)陡峭易引发岩体和冰雪的崩塌,使碎屑物不断崩落;中部(B段)地势平缓有利于崩塌物质堆积;下部(C段)较陡峭使碎屑流流速较快,为高速下滑冲江提供条件;中下游沟道狭窄利于碎屑物集中。
【解析】本大题以色东普沟泥石流事件、色东普沟降水量和纵剖面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由材料“全域冰川发育极为强烈”可知,该地多冰川发育,冰川侵蚀和消融形成的冰碛物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石破碎,松散堆积物较多;从图中看,该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风化物多。
(2)从图中看,1012~17日之间共有4次较大的降水,在13日和14日的降水强度大,冲刷侵蚀作用强,因此沟谷积累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受降水影响松散物质和土壤的含水量大增,重力增大,发生崩塌滑坡—碎屑流的可能性增大;17日降水强度不大,但有诱发作用,诱发了崩塌滑坡—碎屑流形成。
(3)读“色东普沟纵剖面示意图”,横坐标表示距江面距离,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从图中看,A段坡度陡峭,以冰川为主,易引发岩体和冰雪崩塌,使碎屑物不断崩落;B段地势较A段平缓,有利于崩塌物质堆积,形成大量的表碛物。C段坡度较陡,碎屑流流速较快,高速下滑冲入江中。从色东普沟流域遥感影像图中可看出,色东普沟中下游沟道狭窄,中上游的碎屑物多堆积于此。
5.(2022·湖南怀化·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洪水调蓄湖泊之一,其入湖泥沙主要来自赣江等周边河流,出湖泥沙由湖口输入长江。2000年后,由于长江主河道全面禁止采砂,大量采砂船转移到鄱阳湖采砂。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影响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某科研团队调查1955-1970年以来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如下图所示。
(1)简述上右图所示鄱阳湖1955~1970年出湖沙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2)分别说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和湖区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泥沙吞吐的影响。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湖区泥沙淤积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鄱阳湖出湖沙量的季节变化大;出湖输沙量3月左右较大;7一9月出湖沙量小于0。
(2)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湖口处长江干流水位降低,对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作用削弱,倒灌携沙降低,出湖泥沙增多;受湖区采砂影响,湖水浑浊度提高,出湖泥沙增加。
(3)湖区泥沙淤积降低汛期湖泊蓄洪能力,洪水威胁增大,受灾面积扩大;枯水期易形成滨湖沙丘,出现风沙危害;枯水期湖区面积缩小,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湖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育受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解析】本大题以鄱阳湖出湖泥沙变化的图文介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出湖沙量的季节变化特征、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1)由右图1955~1970年鄱阳湖出湖泥沙时间变化曲线可以发现,鄱阳湖出湖泥沙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总体来说,冬春季节多,夏秋季节少;其中3月份出湖泥沙量最大,7-9月份,出湖泥沙量为0。
(2)由材料可知,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影响了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水库蓄水以后,湖口处长江干流的水位降低,对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作用削弱,倒灌携沙减少,入湖泥沙减少,净出湖泥沙变多;同时,受湖区采砂活动影响,湖底受扰动,湖水的浑浊度提高,出湖泥沙增加。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去分析湖区泥沙淤积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对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等方面的影响来解答。首先,湖区泥沙淤积降低了汛期湖泊的调蓄能力,使得洪涝灾害的威胁加重;其次,枯水期湖区泥沙裸露容易形成滨湖沙丘,使得风沙天气变多;与此同时,枯水期湖区面积缩小,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减弱;最后,影响湖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6.(2022·陕西宝鸡·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克里特岛(图1)是希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西欧和北欧地区是其重要客源地。岛上游客数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导致岛内电力需求量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克里特岛是希腊最大的自主供电岛屿,电网尚未与希腊大陆联网,岛上电力供应主要来自进口石油发电。2019年11月,我国企业与希腊签署协议,将利用我国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技术建设太阳能电站,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相当于当地电力需求10%的稳定清洁电力。同时,中国国家电网将投资建设连接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的海底电缆项目,并逐步构建南欧电力输送通道。
(1)从气候角度推测西欧和北欧的人去希腊旅游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说出克里特岛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
(3)简述建设塔式熔岩储能光热电站对克里特岛的综合效益。
(4)分析海底电缆项目对希腊能源安全的有利作用
【答案】(1)夏季。希腊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德国、英国等国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地中海地区高温少雨,碧海、蓝天和沙滩对北欧、中欧游客具有吸引力。
(2)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或波浪能)、地热能。
(3)能够将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转化为连续稳定的、可调峰的电力资源,满足电力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降低岛内对石油发电的依赖,提高当地清洁能源比例,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供就业机会。
(4)确保克里特岛的能源供应安全;促进克里特岛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于该岛为本国其他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促进区域发展。
【解析】本大题以克里特岛位置及能源开发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自然环境、可开发能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西欧和北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阴天较多,光照不足。克里特岛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晴天多,温度高、光照充足,冬季则和西欧相差不大,故西欧和北欧的人去希腊旅游的季节应为夏季,而且此时碧海、蓝天和沙滩等景观都是西欧、北欧缺乏的。
(2)克里特岛夏季降水少、太阳高度大可开发太阳能;冬季盛行西风强劲,可开发风能;处于非洲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可开发地热能;潮汐、波浪等可开发潮汐能、波浪能。
(3)熔岩储能光热电站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储存下来,在电力供给不足时释放出来,可比较稳定的满足电力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中说:岛上电力供应主要来自进口石油发电,熔岩储能光热电站可以增加能源供给,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甚至可以降低用电成本;电力属于清洁能源,储能光热电站有利于改善环境;建设和维护过程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4)海底电缆减少了对外石油的依赖,同时可以保证本国的用电稳定;海底电缆项目可以构建南欧电力输送通道,确保克里特岛的能源供应安全;促进克里特岛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该岛清洁能源供给给希腊,稳定希腊能源供应;允许岛上丰富的电力为该国其他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促进区域发展。
7.(2022·山东滨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乡村聚落内部形态呈团聚形。1995年以前区域内粮食以自给为主,农户耕作半径影响了土地开发强度,形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环形土地利用带。下图为1995年前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分布及发展阶段模式示意图。
(1)从开发强度的角度,说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化的原因。
(2)说明图中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
(3)有学者推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会逐步合并,形成以少数较大聚落为核心的乡村聚落体系。请说明这种推测的合理性。
【答案】(1)初期,关中平原人口较少,聚落少,密度低,生产技术较落后,耕作半径有限(小),聚落位于耕作半径中心。随着距聚落距离增大,土地开发成本增大(交通时间延长、交通费用和管理难度提升),开发强度减小,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半径之外,形成非耕地利用及荒地。
(2)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技术提高,人们将原中低产田和荒地改造为高产田;农业耕作半径有限(小),为了就近耕作,部分人口迁入到聚落之间的原荒地之上,将之改造为聚落用地。
(3)生产力水平提升,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半径增大,粮食可跨区域流通供给,乡村聚落受农业生产半径限制减小;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乡村聚落合并,可以整合土地,节约土地资源。
【解析】本大题以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分布及发展阶段模式示意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聚落的形成、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从图中看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分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等几种类型,产生这种分化的的原因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早期,此区域人口较少,生产能力、生产技术较落后,交通落后,耕作范围有限,聚落主要位于耕作半径中心,距聚落越来越远,开发能力越来越低,开发强度不断减小,并从聚落中心向四周由强到弱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区域之外,分布着非耕地及荒地。
(2)从图中看,从开发初期到现在,园地、高产土地所占范围增大,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减少甚至消失。这种变化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开发能力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范围扩大,开发强度较低的土地变少;改造土地能力增强,难利用土地也被开发利用起来;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变多,粮食需求增强,客观上也需要增强土地开发强度,增大耕地面积,使土地资源利用发生了变化。
(3)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农业生产不是必须紧邻居住地,使乡村聚落对耕地位置的依赖降低,有利于合并;同时聚落合并可以减少建筑物对优良土地的占用,释放更多耕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状况。
8.(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阶地是流域地貌演化与河谷发育历史最直接的记录者。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金沙江某段河谷横断面阶地(T1-T3)发育情况,受堰塞体堵江事件的扰动,河流下切速率一度放缓。
(1)从板块运动角度解释图示地区多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河段河流下切侵蚀强烈的原因。
(3)简析受堰塞体堵江影响,图示剖面处河流下切速率一度减缓的原因。
(4)指出引发堰塞体堵江的地质灾害及其所处阶地发育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构造活动活跃;强烈的板块内力挤压,导致岩石破碎断裂发育。
(2)断裂发育带受流水侵蚀,发育成河流(谷);河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或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界处/过渡带);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或比降大),下切侵蚀强。
(3)堰塞体堵江,坝体上游落差减小,流速减缓;以堆积为主,抑制了河流下切。
(4)滑坡。T5-T4阶段。理由:T5基座为基岩,T1-T4基座为堰塞体沉积,说明滑坡引发堰塞体堵江,且发生在T5之后,T4之前:T5与堰塞体沉积之间有坡积物。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影响、河流侵蚀地貌、河流阶地发育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一是要注意板块名称和边界类型,二是要注意为什么多断裂发育。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的影响明显。在板块挤压的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之所以出现断裂,是因为板块挤压的内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所以区域多断裂发育。
(2)河流下切侵蚀强烈与河流流速以及岩石性质等相关。结合上题分析,区域多断裂构造,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发育成河谷。其次,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处我国地势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河流的落差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所以河谷深切,河流下切侵蚀强烈。
(3)堰塞体涌入河道,造成江水堵塞,堰塞体上游形成堰塞湖,河流落差减小,流速减慢,侵蚀能力减弱。同时,堰塞湖内流速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堆积作用明显,抑制了河流的下切侵蚀,所以河流下切速率一度减缓。
(4)堰塞体之所以滑入江中,主要受滑坡的影响,滑坡形成的滑坡体涌入江中,形成堰塞体,堵塞河流。图示信息显示,T5阶段阶地的基座是基岩,此时尚未滑坡形成大规模堰塞体,而T1-T4阶段的基座是堰塞沉积物,表明此时已经有了堰塞体,而T1到T4,距离河流越来越远,所以T1-T4阶地中,T4的形成时间较早,所以滑坡形成于T5之后,T4之前,且读图可知,T5与T4之间存在坡积物,也直接反映了滑坡形成的时间介于T5之后,T4之前。
9.(2022·山东潍坊·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有"阳光之州"的美誉。当地燃气发电厂为了满足高峰时间段用电,会有计划地集中并网发电。2012年当地燃气发电厂的电网净负荷日变化曲线看起来就像驼峰(有两个高峰)。随着当地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日变化曲线从过去的"驼峰曲线"变为了"鸭子曲线"(下图)。
(1)指出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大小的因素。
(2)分析加利福尼亚州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日变化曲线从"驼峰曲线"变为"鸭子曲线"的原因。
(3)说明2012~2020年加利福尼亚州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曲线的变化对燃气发电厂产生的影响。
【答案】(1)电力需求量;太阳能发电量。
(2)该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发电发展迅速;太阳能发电量在日出后逐渐增多,中午左右达到高峰,导致燃气发电净负荷逐渐降低,到中午前后最低;电力需求在日落后迅速增多,燃气发电净负荷迅速增加,到晚上8、9点最高,形成“鸭子曲线”。
(3)随着太阳能并网发电,燃气发电量减少,效益降低;燃气发电厂白天需要关闭部分发电机组,运行效率降低;日落后用电量迅速上升,电厂调峰面临困难。
【解析】本题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电力供应的相关图文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太阳能发电对该地电力供应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的解读及信息提取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
(1)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当地存在上午和傍晚存在两个用电高峰;随着当地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日变化曲线从过去的“驼峰曲线”变为了“鸭子曲线”,因此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电力需求量和太阳能发电量的多少。
(2)加州的燃气发电厂在太阳能加入电网之前,燃气发电厂为了满足高峰时间段的用电,会有计划地集中并网发电,由于当地有上午和晚上两个用电高峰,加州的燃气发电厂电网基本负荷曲线看起来就像驼峰;由于“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促进了“当地太阳能发电的快速发展”,在太阳能发电并网后,太阳能发电量在日出后逐渐增多,并且太阳能发电在中午达到高峰,所以白天燃气电厂供电压力较低,且燃气发电净负荷在中午前后最低;日落后太阳能发电消失,而到傍晚时分随着用电高峰到来,燃气发电厂就需要迅速增加发电量,燃气发电净负荷迅速增加,这就形成了一个“鸭子”形基本负荷曲线。
(3)由图可知,在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入电网之前,加州的燃气发电厂需要全天候运转。在太阳能并网发电以后,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总体上有所下降,燃气发电量总体减少,效益降低;由于太阳能发电的强度在中午时分达到高峰,这意味着燃气发电厂部分发电机组在白天则基本较空闲,运行效率降低;而到傍晚时分随着用电高峰到来,就必须迅速增加发电量,电厂调峰面临困难,燃气发电厂电网净负荷过大。
10.(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梵净山是我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米,其主体是不易被溶蚀的变质岩。年降水量1100~2600毫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孑遗有多种古老珍稀物种,生态学家称其为“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下图为梵净山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1)说明梵净山成为“生态孤岛”的自然原因。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为落叶乔木,是1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第四纪冰川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目前梵净山海拔1300~1400米处集中分布着天然珙桐林。
(2)推测梵净山大面积存在天然珙桐林的原因。
2018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独特的森林景观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3)简述梵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1)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降水丰富;变质岩山体难以溶蚀,地表水丰富;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土层深厚,发育较好。因此生物多样性优于周边喀斯特地区。
(2)当第四纪冰川时期来临,温度大幅下降,梵净山珙桐林生长区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珙桐生长区往凉爽的高处回迁,古老物种得以延续。
(3)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国内外客源,提高梵净山的经济价值;促进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该题以梵净山植物生长情况和等高线地形图等相关信息为材料,涉及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旅游地理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读图析图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梵净山的经纬度可知,梵净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受季风影响,加之山地地形,多地形雨,降水较为丰富;变质岩山体较为坚硬,难以溶蚀,地表径流下渗较少,地表水较丰富;且山区的相对高度较大,水热组合状况多样,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层深厚,发育较好,为生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使其成为了“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
(2)根据材料信息“珙桐为落叶乔木,是1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第四纪冰川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目前梵净山海拔1300~1400米处集中分布着天然珙桐林”,说明由于梵净山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当第四纪冰川时期来临,温度下降,珙桐可以向热量条件更好的温暖的低地迁移;而后,当冰期结束,进入温暖的间冰期,气温回升,珙桐往凉爽的高处回迁,使得珙桐在梵净山区得以保存下来。
(3)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可以扩大梵净山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外的客源,增加门票收入,提高经济收益;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大该地居民经济收入,加快脱贫步伐;获得专项保护资金,可以提高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更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