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广西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站在D地东西两侧山顶位置,能否看到D处的物体(不考虑距离远近)?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视问题的认识。分析图例可知,图中D地东侧山坡为凸形坡,西侧山坡为凹形坡;凹形坡可通视,而凸形坡则可不通视,故东侧山顶不能看到D处的物体,西侧山顶能看到D处的物体。
【参考答案】东侧山顶不能,西侧山顶能。因为D地东侧山坡为凸形坡,西侧山坡为凹形坡。
【核心素养解读】
近年来,地理高考中经常出现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中两点是否可视的问题,即通视问题。通视问题是否有规律可循?答案是肯定的。通视问题的考查通常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把握了这两个方面,就把握住了通视问题的真谛。
第一:两点之间如果有山脊、山峰的阻挡,则两点之间不可见;
【例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1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点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故看不到山脊以东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①~②段从西南流向东北;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故D项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D
【例2】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若站在大青山顶可否能看到李村?简述理由。

【解析】仔细分析图例可知,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无法实现通视。
【参考答案】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
【例3】下面等高线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不能看到丙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仔细观察图中等高线分布状况,依次将①、②、③、④四地分别与丙村进行直线相连,仔细观察每条线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可以发现④地与丙村之间山脊阻挡,故不能看到丙村。
【参考答案】D
第二,要关注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是:密陡疏缓。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是均匀坡;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形坡;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
在形态上,凹坡是下部坡度缓,上部坡度陡;凸坡则下陡上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凹坡等高线外疏里密;而凸坡则外密里疏。如下图所示:

在地形剖面图上的差别如下图所示:

在凸坡上的A点不能观测到B点,因视线会被凸坡阻挡。如下图所示:


而在凹坡上的A′点则能观测到B′点。如上图所示:
同学们可以这样来记忆:
凸坡:等高线里疏外密,所以上缓下陡,看不见山脚。
凹坡:等高线里密外疏,所以上陡下缓,能看见山脚。
第三,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

【创新对点演练】
下图是我国某地(24°N,106°E)附近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貌在该区域分布较集中,该地貌及其成因是( )
A.陨石坑 陨石撞击形成 B.火山口 火山活动形成
C.断块山 岩层断裂错动形成 D.喀斯特天坑 流水溶蚀塌陷形成
2.能全程拍摄并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影机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3~4题。

3.图中陡崖M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
A.50米 B.90米 C.155米 D.220米
4.在N点 ( )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的海拔数值可能为( )
A.155 B.185 C.205 D.310
6.站在乙处,最有可能看到全貌的聚落是( )
A.a B.b C.c D.d
7.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在甲、乙、丙、丁四处观察,正确的判断是( )

A.甲处能看到乙处 B.乙处能看到丙处
C.丁处能看到丙处 D.甲处能看到丁处
8.读“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

9.读下图,判断在M、N、L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哪一处?理由?

微专题02:通视问题解读
参考答案
【创新对点演练】
1.D 图中显示等高线数值由外向里减小,并且向内出现陡崖,由此可见该地貌为天坑;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可能是塌陷而成的。
2.D在陡崖底部,由下向上拍摄即可,图中丁位置较合适。甲、乙与A处之间有脊线阻挡视线而不合适;丙位于天坑底部,且丙右侧为一“凸坡”而不能全程拍摄A处绳降过程。
3.C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陡崖M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设陡崖M的相对高度为h,则(3-1)×50≤h<(3+1)×50,100(米)≤h<200(米)。
4.C 第4题,山峰、山脊或凸出的山坡往往会阻挡视线。N点与甲村之间有一山脊阻挡,在N点无法看到甲村;N点与乙村之间无障碍物阻挡,在N点能够看到乙村。
5.C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甲地外围的等高线数值可能为180 m或200 m,图中等高距是20 m,所以甲地的高度范围是200~220 m或者160~180 m,符合条件的是205 m。
6.A站在乙处能否看到图中聚落的全部,需要看乙处与图中聚落的直线连线是否有凸起的地形阻挡视线。乙与a聚落连线没有凸起地形阻挡视线,A正确;乙与b聚落连线有凸起的甲山峰阻挡视线,B错误;乙与c聚落连线有乙处凸起的山脊阻挡,C错误;乙与d聚落连线有凸起的山脊阻挡,D错误。
7.B乙处西侧为山脊,甲、乙两处之间有山脊,甲处不能看到乙处,A错误;从乙处看丙处,海拔逐渐降低,且坡度由陡到缓,再到陡,且乙、丙之间为一谷地,乙处能看到丙处,B正确;丁处看丙处,地势先高后低,无法看到,C错误;甲处位于山谷中,与丁处之间有山脊阻挡,因此甲处看不到丁处,D错误。
8.看不到丁村。朝阳峰与丁村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朝阳峰看不到丁村。
9.L L处等高线先密后疏且海拔高;
【易错分析】从三点向铁路做连线,M、N与H连线可看出,线中间有山脊阻挡视线,而L与H的连线,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坡,且L处海拔高,中间没有阻挡视线的障碍,所以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L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