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回顾】
【例1】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解析】第(1)题,据图中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
第(2)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1)A (2)D
【例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4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6分)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地势的变化。
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参考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理由: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①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
②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③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必备知识推介】
常年稳定湖水位与湖岸的毗邻地带称为湖岸线。反映历史上湖面某一相对稳定时期的湖岸线即为古湖岸线。湖泊是一个处于变化状态的陆域水体,在其生命过程中,有扩张时期和收缩时期,各时期延续的时间并不一样,一个湖泊的古湖岸线往往不止一条(如下图所示)。
【核心素养解读】
导致湖面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有构造运动、河流改道、气候变化等,根据其变化可以推断河流(湖泊)的变化历史。
①构造运动。湖区周围地壳上升,湖面降低,岸线下移;反之,地壳下沉,岸线上移;
②气候变化。气候变湿,入湖水量大于湖水蒸发量,湖面扩大,岸线上移;反之,气候变干,岸线下移。可根据一些湖滨地貌形态,如湖滨沙堤、湖蚀平台、湖蚀穴等作为确定古湖岸线的标志,并根据沉积物样品测年数据,确定古湖岸线形成的年代,以推断湖泊的变化历史。
【创新对点演练】
湖岸是指湖盆边缘与四周陆地相邻的地区,湖岸线是湖水面与湖岸的交线。读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和湖岸线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湖岸坡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位于分水岭 B.甲处能欣赏到瀑布景观
C.夏季湖水补给河水 D.图中最高处海拔为550~600米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呈南北向断裂作用形成的湖泊,历史上其湖岸线发生明显变迁。下图是滇池湖岸线变迁示意图,其中10米、100米古湖岸线分别指高于现代湖岸线10、100米的古湖岸线。据此完成3~4题。
3.通过湖岸线的对比可以推断100米古湖岸线以内( )
A.东岸坡度大于西岸 B.古城海拔高于呈贡
C.湖西岸径流速度较快 D.湖西岸降水量较小
4.造成图中滇池古湖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信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地质运动和地貌变化
C.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 D.降水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
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是吉兰泰盐湖古湖堤示意图,古湖堤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实测宽度在5~100米不等。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据此完成5~7题。
5.推测古河流最可能经过( )
A.甲地附近 B.乙地附近 C.丙地附近 D.丁地附近
6.推测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 )
A.气候总体温暖湿润 B.地壳抬升运动强烈 C.湖泊盐度增加快速 D.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7.推测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 )
A.砾石磨圆度都很差 B.岩性都坚硬致密 C.都有淡水生物化石 D.都具有层理构造
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下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 )
A.1900—197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B.1971—1982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C.1982—1987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D.1987—199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
9.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 )
A.尼罗河上游侵蚀作用增强 B.尼罗河上游堆积作用减弱
C.尼罗河河口海浪侵蚀加剧 D.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增加
下图为某区域图,纬度跨度不超过10度。图中右侧分别表示乙河谷剖面图和Q湖不同季节的蓄水面积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该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地区位于南半球 B.图中河谷地质构造为向斜
C.该地区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该地区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11.下列对图中Q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Q湖对甲河的源头起到补给作用 B.Q湖湖水的盐度最高季节出现在一月
C.Q湖最大湖面b出现在七月 D.Q湖北部水面深度变化大于南部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 12~13 题。
12.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12 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18 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8-19 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 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气候的冷暖变化可以影响海岸的变迁。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下图为全新世以来福建省局部地区海岸线变迁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由图文信息可知,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 )
A.逐渐变暖 B.逐渐变冷 C.先变暖后变冷 D.先变冷后变暖
15.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海拔最高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读图,比较唐代和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完成16~17题。
16.古沙洲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地壳运动
17.图中现象与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相关的是( )
A.海岸线向东移动 B.崇明岛面积扩大
C.北岸海岸线变化大 D.南通适宜发展大型港口
河流汇入湖泊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位置和泥沙沉积受湖泊水位的影响。下图为某三角洲不同时期的位置情况(1~5表示由先到后)。据此完成18~19题。
18.湖水水位最低的时期是( )
A.1时期 B.A时期 C.5时期 D.B时期
19.甲地进行地质钻探,发现剖面沉积物特点为( )
A.粒度均匀,沙和粉沙为主 B.水平分层,上层细下层粗
C.粒度不均,砾石和细沙混合 D.水平分层,上层粗下层细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二: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明确地说:“上海未来20年海平面将上升10至16厘米。”陈吉余表示,“10至16厘米”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海岸线变迁的综合结果。
(1)简析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点及原因。(8分)
(2)简述影响近年上海海岸线变迁的因素。(6分)
微专题35:湖(海)岸线的变迁
参考答案
1.D 2.A 第1题,图示④处丰水期湖岸线与枯水期湖岸线距离最近,则坡度最大。
第2题,由图可知,乙处等高线向数值低处凸出,说明乙处为山脊位置,则该处是两侧河流的分水岭,A正确。
3.C 【解析】通过湖岸线的对比可以推断100米古湖岸线以内东岸的湖岸线稀疏,说明坡度小,西岸的湖岸线密集,说明坡度大,东岸坡度小于西岸,A错。古城、呈贡同在10米古湖岸线上,海拔相同,B错。湖西岸坡度大,径流速度较快,C对。不能判断湖西岸降水量较小,D错。
4.B 根据材料,滇池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呈南北向断裂作用形成的湖泊,造成图中滇池古湖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信的是地质运动和地貌变化,B对。全球气候变暖与古湖岸线变化无关,A错。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与湖岸线变化无关,C错。降水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水位的季节变化,不是古今变化,D错。
5.A 6.A 7.D【解析】第5题,由材料“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推测出有河流经过的地区古湖堤相对较宽,图中甲地推测古湖堤与实测古湖堤相距较远,说明有古河流经过,A正确。
第6题,由材料“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可推测出,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地壳相对稳定;湖泊是淡水湖;流水堆积作用显著,风力堆积作用无法判断,A正确。
第7题,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都是沉积岩,可能有化石,但不一定都有化石,都具有层理构造,D正确;砾石磨圆度都很好,岩性不一定坚硬致密。
8.B【解析】读图,1900年海岸线到1971年海岸线只有部分向陆地推移,两侧海岸线1900年和1971年重叠,说明没有变化,故A错误;1982—1987年以及1987—1991年海岸线也有重叠位置,故C、D错误;1971—1982年海岸线无相交,且向陆地推移,故B正确。
9.C【解析】近百年来,尼罗河海岸线整体向陆地推进,说明尼罗河下游泥沙堆积物减少或者海水侵蚀增强;泥沙堆积物的减少则是因为上游修建大坝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减少。故选C。
10.A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乙河自西向东流,而河床剖面图中西岸有沉积物,判断河流受到向左的地砖偏向力,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
11.A Q湖对湖泊以下河段起到补给和调节的作用,不能对源头补给。
12.C 13.C解析:第12题,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甲、乙、丁三处公元4 世纪以后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水侵蚀,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直在向海洋深处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13题,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地海岸线4-12世纪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14.C 15.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根据海岸线图例,全新世以来该地海岸线先向陆地退缩,后向海洋推进,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先变暖后变冷,故选C。
根据中全新世时期的海岸线分布,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仍未被海水淹没的地点是乙地,海拔最高的地点是乙地;甲地、丙地、丁地被海水淹没,海拔较低。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A 17.C【解析】古沙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是典型的三角洲,以沉积作用为主,A对。河流中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B错。搬运作用和地壳运动不会形成沙洲,CD错。
海岸线向东移动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增强,A错;长江并不是直流,曲流主要受离心力作用,B错;长江入海口,由于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水偏向南岸,北岸堆积,海岸线位置变化大,C对;南通位于北岸以堆积为主,水浅,不适于修建港口,D错。故选C。
18.A 19.B解析:第18题,湖水水位最低的时期,三角洲面积最大,对应图示1时期,A对。A时期是始湖岸线,B时期是末湖岸线,不表示三角洲范围,B、D错。5时期三角洲面积最小,水位最高,C错。
第19题,流水沉积层水平分层明显,颗粒大的沉积早,颗粒小的沉积晚。根据三角洲面积,可以判断距入湖口处位置远近。甲地进行地质钻探,发现剖面沉积物特点为水平分层,上层细下层粗,B对。A、C、D错。
20.【解析】(1)读图,与距今2000-3000年的海岸线相比,现代海岸线逐渐向海洋推进,北岸推进速度比南岸快。主要原因是长江携带的泥沙的沉积作用大于海浪的侵蚀作用,三角洲逐渐生长。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北岸是堆积岸,泥沙沉积多。南岸是侵蚀岸,泥沙沉积少。故北岸三角洲的生长速度比南岸快。
(2)“10至16厘米”是多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海岸线变迁的综合结果。海平面上升的自然因素是全球变暖。这个数据是海平面上升,长江泥沙的沉积因素共同影响。人为因素有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为防止地面沉降,进入地下水回灌,人类在海岸边的工程建设等,都是影响这个上升数值的因素。
【参考答案】
(1)海岸线逐渐向海洋推进,北岸推进速度比南岸快。长江携带的泥沙的沉积作用大于海浪的侵蚀作用,三角洲逐渐生长;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北岸是堆积岸,南岸是侵蚀岸,故北岸三角洲的生长速度比南岸快。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长江泥沙的沉积,地面沉降或地下水回灌,海岸边的工程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