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2-06-29 

  【高考真题回顾】
  【例1】(2014·全国卷Ⅰ,36,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1)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2)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解析】第(1)题,铁路路基较高,阻挡风沙前进,导致风沙在铁路线及附近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强劲的风力侵蚀路基和路肩。风沙可能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甚至影响运行列车安全,危害乘客和物资的安全。
第(2)题,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参考答案】①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②侵蚀路基和路肩;③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④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例2】(2016·上海地理,31~35,18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界带延伸?(2分)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6分)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4分)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6分)
(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6分)
【解析】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
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第(3)题,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造成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第(4)题,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早;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即要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且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第(5)题,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参考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
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任答一点即可)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例3】(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故①正确。深层土壤含水量高,故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③正确,④错误。故C①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①错。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D正确,ACD错误。故选D。
【参考答案】(1)C(2)B(3)D
【必备知识解读】
(一)石漠化(以云贵高原为例)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石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石漠化的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
(二)次生盐碱化(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为例)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
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
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
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
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三)红漠化(江南丘陵地区)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
措施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工程
措施
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
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土地荒漠化类型的判断】
土地沙漠化 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如温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土地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因地下水位高,或不合理灌溉的地区,如中亚、西亚、北非及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
石质荒漠化 湿润的山地丘陵区,如我国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因植被破坏会产生石质荒漠化。高寒地区也会发生石质荒漠化
【创新对点演练】
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右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1.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  )
A.固定根系 B.保水保肥 C.保热保气 D.团粒结构
2.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  )
A.稳定沙丘 B.减弱蒸发 C.提供有机质 D.滋生微生物
机械防沙措施(包括尼龙网方格沙障固沙等)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压埋尼龙网方格沙障会导致沙障防护功能基本丧失。如图为划分成6个地貌部位的某一流动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231DL113.TIF
4.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A.固沙速度快 B.对环境适应性强 C.需要劳动量小 D.治理成本低
5.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
A.增加降水 B.削减风力 C.提高地下水水位 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6.该沙丘中最容易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Ⅴ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11 m/s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7~9题。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7.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风速(  )
A.最大 B.平稳 C.下降 D.提高
8.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9.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6分)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4分)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4分)
(4)简述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6分)
11.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4分)
高三地理微专题--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10分)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8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
沙嘴是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其分布格局能指示湖面的升降过程。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季风区边缘,研究人员在其腹地发现存在贺日木西尼沙嘴。该沙嘴从古湖岸边向湖心方向延伸,主要由磨圆度较好的砂砾石组成,层理明显,底层中保存有蓝蚬和萝卜螺壳体碎屑。右图示意贺日木西尼沙嘴位置及形成。

(1)描述乌兰布和沙漠的地理位置。(6分)
(2)简述乌兰布和沙漠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8分)
(3)分析贺日木西尼沙嘴形成的条件。(10分)
(4)推测贺日木西尼沙嘴形成过程中古地理环境的变化。(8分)
微专题52: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碱化
参考答案
1.B解析:与土壤相比,沙地保水保肥性能差,故B项正确。
2.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②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推广该技术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且可以防止沙漠向东蔓延,故B项正确。
3.A解析: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面层的沙化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项正确。
4.B解析:生物措施的使用需要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特别是水分条件)才可行,而机械防沙措施“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不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故B项正确。
5.B解析:机械防沙措施是通过沙障的形式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削减风力,减轻风沙危害;不会增加降水和提高地下水水位,也不会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6.B解析: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因此图中Ⅰ、Ⅱ、Ⅲ部位处于沙丘的迎风坡,而Ⅴ处于该沙丘的背风坡,故该沙丘中最容易发生尼龙网方格沙障被压埋的是Ⅴ部位,D项正确。
7.C解析:读图可知,根据风速等值线,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
8.B解析:读图可知,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
9.D解析:林木生长要求有良好的水热条件;石方格沙障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防治荒漠化效果显著,故D项正确。
10.解析:第(1)问,图中甲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乙地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两地都多为低山丘陵地形,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再加上土层浅薄,极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第(2)问,甲地位于西南地区,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主要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丙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主要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第(3)问,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后果主要是土壤肥力降低,侵蚀作用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第(4)问,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从减少植被破坏,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措施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
(2)甲地:流水侵蚀作用;
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
生态环境恶化。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11.【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
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该区域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参考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①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
②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
③同时还影响航运。
(3)①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②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
④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4点即可)
12.【解析】第(1)题,区域的地理位置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
第(2)题,读乌兰布和沙漠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判断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3)题,审图可知,沙嘴的存在及砂砾石底层中的贝类壳体碎屑意味着该地区在地质时期存在大面积的古湖泊。沙嘴的延伸方向,表明古湖泊不断萎缩的方向。图中信息示意了沙嘴形成过程中,古湖沿岸流及盛行风的作用。沙嘴连续不间断地延伸,说明古湖湖盆开阔平坦,起伏较小。
第(4)题,由上一题分析可知,在沙嘴形成过程中该地古地理环境的变化。
【参考答案】(1)纬度位置:北半球中纬度,地处北温带;海陆位置: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相对位置:西北起巴音乌拉山和狼山,东至黄河干流,南抵贺兰山。
(2)气候干旱;荒漠广布;生态脆弱;西南部湖泊密布。
(3)大面积的古湖泊环境;古湖不断萎缩,水位持续下降;古湖沿岸流的相向汇合,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并向湖心方向推移;西北季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古湖湖盆平坦开阔。
(4)气候变干;湖泊萎缩;植被退化;荒漠化不断加剧。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三地理 微专题 石漠化 红漠化
  • 上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水土流失
  • 下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河流袭夺条件分析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