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高三地理微专题--阳伞效应·城市的五岛效应·山体效应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2-06-29 

【规律知识总结】
一、阳伞效应
阳伞效应又称微粒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阳光,减少阳光的入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辐射到大气中的热量,起着保温作用。两者相比,前者大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气温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
【例1】“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和底层大气温度降低,据此完成1~2题。
1.“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年太阳辐射总量逐渐减少            B.大气的保温作用强烈
C.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                D.大气中的烟尘遮挡阳光
2.“阳伞效应”可能会造成(   )
①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 ②降水量增多 ③影响城市交通 ④沙尘暴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和底层大气温度降低。“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故选C。
第2题,根据材料,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会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大气中的烟尘增多,凝结核增多,使降雨量增加,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使能见度减低,会影响城市交通,降雨量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沙尘暴,①②③正确,故选A。
【参考答案】1.C  2.A
二、城市的五岛效应
(1)混浊岛效应——城区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也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混浊度显著大于郊区,形成城市的“混浊岛”效应。
(2)热岛效应——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例2】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图1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图2为“天津市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1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夏季,天津海风会使热岛效应强度(    )
A.增强          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解析】第1题,由图1信息知,天津市昼夜热岛效应表现差异明显,夜间强度大于白天。冬季昼短夜长,夜间高强度热岛效应持续时间长。
第2题,陆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④处陆风风向和城市风风向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陆风势力。
第3题,夏季海风使城区温度降低,减弱了城市热岛效应。
【参考答案】1.A  2.D  3.B
(3)干岛效应——城市由于建筑物密集和高低不一,下垫面的粗糙度大,加上热岛环流,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要强于郊区,通过湍流垂直交换向上层输送的水汽量比郊区多。两种效应的叠加导致城区近地面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4)湿岛效应——到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更快,使饱和水汽压减低,大量水汽在地表凝成露水,使存留于低层空气的水汽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而城区因受热岛效应影响,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也减弱,与上层空气的水汽交换量减少,使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要高于郊区,从绝对湿度的角度又形成了“城市湿岛”现象。
(5)雨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了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等)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的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例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到雨季,我国东部许多城市纷纷上演城市雨涝大剧,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
www.ziyuanku.com
材料二:地面状况与降雨损失量关系图。
../../../../微专题60讲正文/QL159.TIF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汛期,容易使城区出现强度大的降水,造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8分)
 
 
 
 
(2)根据材料二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凝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并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题,从降水的形成条件分析:上升气流、凝结核、降水系统的停滞时间等。
第(2)题,从两方面分析城市雨涝的成因:一是由材料二反映出的城市地面硬化导致降雨损失量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二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排水不畅。
【参考答案】(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和地表的硬化,使城市成为“热岛”,促使空气对流上升;城市上空多降水所需的凝结核;城市增加地表空气运动摩擦力,使降水系统停留时间延长等。
(2)7或8倍。城市建筑使绿地(裸地)减少,造成降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集聚而形成雨涝;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泄下渗的地下水,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城市雨涝的形成。
 
三、山体效应
【含义】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巨大山体(山系或高原)创造其周围的气候,在任给定的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块的表面积越大,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太阳辐射被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
【影响体现】一般来说,较大山体的气候效应类似于大陆度增加,其温度变幅比小山体大。山体越大,植物生长的上限越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越高。山体效应在山体内部比边缘地区明显,如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森林上限自边缘向内部递升(相同纬度比较),作物种植上限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
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
【例4】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回答(1)~(2)题。
www.ziyuanku.comwww.ziyuanku.com 
(1)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
A.T>T乙     B.T<T乙       C.T=T    D.无法判断
(2)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强           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解析】第(1)题,读图a可知,10 ℃等温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位于落基山内部、乙位于山脉外部,则甲气温要高于乙。
第(2)题,图示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乙距离山体较远,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故甲地吸收的地面辐射多于乙地,从而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参考答案】(1)A (2)B
 
 
【创新对点演练】
下图是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段38°N、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textimage11.jpeg
1.图中最热月10℃等温线最可能是植被带(  )
A.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的分界线      B.针叶林与高山荒漠的分界线
C.针叶林与高山草甸的分界线        D.高山草甸与高寒荒漠的分界线
2.图中落基山脉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差异显著,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洋流    D.海陆位置
3.落基山脉中段内部气温高于外部,会导致山脉内部(   )
A.垂直带谱多于外部              B.同海拔植物的枯黄期早于外部
C.冰川发育多于外部              D.森林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外部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凉爽的小气候。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4~5题。

4.对“冷岛效应”形成的原理解释合理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绿洲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   
B.在垂直方向上,沙漠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
C.在水平方向上,高空空气平流作用较弱    
D.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平流作用较强
5.“冷岛效应”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①不利于绿洲地区污染物的扩散 ②有利于抑制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 
③不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        ④有利于绿洲地区与沙漠地区热量的交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观测显示,山体内部气温(T1)远高于山体外部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T2)。结合如图,回答第6~7题。
id:2147490279;FounderCES
6.导致T1与T2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  )
A.吸收的太阳辐射多                                                         B.吸收的地面辐射多
C.大气逆辐射强                         D.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7.若如图所示现象出现在横断山区,会导致该山体内部比外围地区(  )
A.降水更多                                B.植被更茂密                        
C.自然带垂直带谱更完整              D.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更高
 
比湿是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通常用来表示空气的湿度。读青海湖湖岸8月15日正午、午夜空气比湿分布状况示意图,回答8~10题。
id:2147503487;FounderCES
8.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  )
A.白天呈现干岛特征,夜间呈现湿岛特征      B.白天和黑夜均呈现湿岛特征
C.白天的湿岛特征比夜间更为显著            D.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低于1000 m
9.湖泊上空等比湿线在午夜比正午弯曲度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流水平运动微弱                        B.地形封闭,外界气流难以进入
C.气流对流运动旺盛                        D.地势开阔,气流扩散能力强
10.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图中甲地(  )
A.正午吹东风           B.正午吹西风        C.午夜吹南风                    D.午夜吹北风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体效应指山体隆起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导致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id:2147490279;FounderCESid:2147490286;FounderCES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8分)
 
 
 
 
 
 
 
 
(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6分)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微专题62:其他效应
参考答案
1.C  设问与题干中提到的“最热月10℃等温线”,在地理学界定义的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森林分布上限,也就是高山林线,相当于针叶林的上界。所以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与最热月的平均气温10℃等温线非常吻合,是针叶林与高山草甸的分界线。
2.B  对于38°N左右的落基山脉来说,中部多为大盆地,此处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大陆性气候显著,这样对温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内部同等海拔高度气温更高,外部气温相对偏低。
3.D  落基山脉中段内部气温高于外部,会导致山脉内部蒸发旺盛,更加干旱,而且再加上四周高大山体,内部为盆地,所以其相对高度低,垂直带谱不会多于外部;因为该处相同海拔的内部气温高,其生长期要长,所以叶落要晚,因此枯黄期会晚于外部;由于内部气温更高,加上海拔低于外部,冰川发育少于外部;由于该处山地内部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而一般而言,同一纬度中,降水越少,林线越高,加上气温高于外部,可以在更高地方分布森林。
4.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冷岛效应”分布区在水平方向上,高空空气平流作用较强,近地面空气平流作用较弱;在垂直方向上,沙漠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绿洲区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故B项正确。
5.A “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不利于绿洲地区污染物的扩散;“冷岛效应”形成一种凉爽的小气候,因此,有利于提高绿洲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还可以抑制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①②对,A项正确。
6.B  读图可知,导致T1与T2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
7.D  据图可知,山体内部气温远高于山体外部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并且横断山脉山体内陆气候湿润,故森林分布的面积广。
8.B依据图中信息,无论正午还是午夜,青海湖湖区上空等比湿线的数值均高于同海拔的周边地区,说明青海湖白天和黑夜均呈现湿岛特征;夜间湖泊上空比湿值更大,说明夜间的湿岛特征比白天更为显著;依据图示信息,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远高于1000 m。
9.A依据图中信息,青海湖上空正午等比湿线较为平直,可推测此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较为强烈,即气流水平运动显著;午夜等比湿线弯曲度较大,可推测此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微弱,大气垂直运动较为显著。夜间气温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要比正午弱。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稳定,对午夜、正午空气湿度的影响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而地形、地势不是等比湿线弯曲度不同的原因。
10.B 图中甲地位于湖泊东部近地面,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正午湖泊增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高压,甲地受湖风影响,吹西风;午夜湖泊降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低压,甲地受陆风影响,吹东风。
11.【解析】第(1)题,首先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a的解读,总结并得出答案。
figure
第(2)题,图中反映了曲线整体分布的高度,曲线的变化,曲线分段对比等不同。
第(3)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山体为北美洲西部山地。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由“山体效应”可知,山体内部温度高于山体外部。依据题干提示“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可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 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 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3)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2021-11-27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三地理 城市 微专题 山体效应
  • 上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热岛效应·冷岛效
  • 下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冰泡湖·贝壳堤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