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耳其的棉花堡
【必备知识推介】
棉花堡位于土耳其代尼兹利(Denizli)市的北部,是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此地不仅有上千年的天然温泉,更有钙化形成的好似棉花一样的山丘。土耳其文Pamuk表示棉花,Kale表示城堡,所以Pamukkale就叫棉花堡。
【核心素养解读】
棉花堡的形成,正是由于地下温泉水不断从地底涌出,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棉花堡的形成是由于泉水从平原之上200米高的岩石中流出,所到之处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形成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白色阶梯,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土耳其人称它为帕姆卡莱(意为“棉花宫殿”),也就是棉花堡。这个位于丘陵地带的城市,地下石灰质温泉丰沛,温泉水从地底深处涌出,再从丘陵上沿边缘泻下,产生侵蚀和沉淀作用。经过悠久而古老的岁月,白石灰垩机聚在表面被侵蚀成棉花状的梯形岩石上,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白棉球层层相叠,远望好像一堆堆的棉絮阶梯,白色如下雪,有如棉花城堡。
【创新对点演练】
棉花堡位于土耳其的西南部,是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它是由富含矿物质的泉水不断从地下涌出,经长期聚结而形成的棉花状石灰质岩石。据此回答1~2题。
1.构成棉花堡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上图中的( )
A.b ① B.a ② C.e ③ D.d ④
2.为了更好地保护棉花堡景观,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规定游客必须赤脚参观
B.用水泥砌成人工阶梯边缘
C.实行区域控制放水
D.对天然石阶地形进行改造
图2是我国某石灰岩分布广泛地区的等高线图,图2中A河流被称为“白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呈乳白色;而B河流被称为“黑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沉积了大量黑色的淤泥。图1是图2中M处天然形成的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的水池,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多和长大,科学术语被称为“钙化池”,钙化池光滑平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M处钙化池形成的碳酸钙来源于( )
A.A河流 B.B河流 C.C山脊 D.D河流
4.从钙化池的形成中,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池的外边缘流速较池内小 ②池的外边缘较池内流速大
③池内沉积作用快于池的边缘 ④池的边缘沉积作用快于池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科学家们将钙化池的边缘切开研究发现,其边缘呈层状结构,层状结构呈白色与黄色相间分布,厚薄不一。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白色的是碳酸钙,而黄色的则是泥土。据此推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区域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②碳酸钙沉积层越厚,说明该时期降水越少
③泥土颗粒的大小可以反映当地降水强度大小 ④上述现象在西欧发现的可能性较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在蒙古语里,阿尔泰山意为“金山”,历来以富金藏宝而闻名,有着丰富的黄金、铁矿、稀有金属及玉石;而这里的另一种“宝藏”——奇景迭出的花岗岩地貌,还不为很多人所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吉木乃“神石城”,一片造型奇异、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如下图)。读图回答6~7题。
6.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
B.该处先后经历地壳上升—岩浆喷发—风化剥蚀
C.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遍布石臼和石穴
D.“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化学风化形成
7.该地额尔齐斯河峡谷长约30公里,峡谷两岸绝壁对峙、石峰兀立。在绝壁上有时还会看到犹如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俨然“石瀑布”奔流而下。有关“石瀑布”的主要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冰川刨蚀 B.冰川刨蚀、重力崩塌 C.流水冲刷、冰水冻融 D.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二、澳大利亚的“十二使徒岩”
【必备知识推介】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大洋路边的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由几亿块小石头聚积而渐渐形成,继而埋藏在海底,直至后来,强烈的海潮和风力终令这些岩石暴露水面,成为现时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因为它们的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这或许是澳大利亚最为传奇的海岸,南极圈吹来的季候风,卷起惊涛巨浪,拍打着这片石灰岩的礁岸,塑造出鬼斧神工的“海岸雕塑”。这里有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有精巧的拱门,还有被悬崖包围的神秘沙滩。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海洋带给陆地的别样震撼。由于“十二使徒”石柱群其数量及形态酷似耶稣的十二门徒(除去犹大),故澳洲政府在1950年将其命名为12使徒岩。当初澳洲政府为十二门徒岩命名时,也许有12块,但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最初也就只见过9座巨岩,附近还有三个在低潮时略微露出海面的岩墩,大概就是先前不知何时坍塌了的另外三个“使徒”。
【核心素养解读】
“十二使徒”石柱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石头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大洋的风暴和大风不断的腐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变大,以致发展成拱门,并最终倒塌。结果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形状各异的,最高达到45米的岩石从海岸分离了出去。
由于波浪缓慢的侵蚀着它们的根基,其中的一些石头倒塌了。2005年7月3日1块石头碎裂,2009年9月25日又再有1条倒塌,因此仅剩7块石头。
海浪对这些石灰石的侵蚀的速度大约是每年2厘米。随着侵蚀作用的进行,旧的“使徒”不断倒下,而新的“使徒”不断形成。
这十二使徒岩实际是海蚀地型,受海水长期冲浊后,各以不同造型风姿卓越地屹立海上,大自然之美展现无疑。不过东算西算,也只见十来个使徒,到底海上风浪太大,还是眼花,只有等您亲自去看去数才会知道。难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蜂拥而至争看这一奇景。
【创新对点演练】
自然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神奇的力量。回答1~2题。
1.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有一处被称作“十二门徒石”的神奇崖壁可谓鬼斧神工,以其中漂亮的鸡形礁石最为著名,如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关于“十二门徒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类似我国桂林山水的峰丛、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
B.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中的海蚀柱,鸡形礁石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而坍塌
C.是由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而形成的岛弧链
D.是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而鸡形礁石是因为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坍塌
2.经研究发现,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靠近赤道的一些区域里,由于洋流在这里形成漩涡,使营养物质无法在此停留,出现了生命绝迹的现象,从而形成海洋“沙漠”地带。海洋“沙漠”地带一般不会出现在赤道上,这是由于赤道上( )
A.水温偏高,生物光合作用强
B.多对流雨,海水富含营养盐类
C.寒暖流相遇,吸引大量海洋生物
D.地转偏向力为零,洋流无法形成漩涡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使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6分)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2)与图a比较,指出图b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6分)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6分)
微专题68:棉花堡•十二使徒岩
土耳其的“棉花堡”
1.C 2.D
3.A 4.B 5.D【解析】第3题,黑水河的河床多属岩浆岩类的玄武岩,呈青黑色,白水河的河床、台地都由沉积岩类的石灰石碎块组成,呈灰白色,清泉从石上流过,也呈现出白色,于是被人们称作“白水河”,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此图中M处钙化池形成的碳酸钙来源于A河。
第4题,池的外边缘为凸起部分层,流水流速加快,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降解并逸出,在凸起处发生碳酸钙沉积,形成边坝,所以池的边缘比池内流速大,沉积快。
第5题,依据题意,黄色的泥土主要来自于流水所经的山地,降水越多,流水所带来的黄色泥土越多,黄色沉积就厚,白色碳酸钙沉积就薄;黄土的颗粒越大,说明降水强度越大,白色与黄色相间分布,厚薄不一,说明这里降水不均匀,而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出现厚薄不一现象可能性小。
6.A 7.C【解析】第6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成因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而成,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故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多花岗岩有关,A项正确;该处先后经历岩浆喷发—地壳上升—风化剥蚀,故B项错误;该地为花岗岩地貌发育,故C项错误;“像丰满圆润的肥羊”的石蛋,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故D项错误。
第7题,据图分析,凝固的瀑布一样的竖直沟槽与流水作用有关,故排除风力侵蚀,A、D项错误;由该地的地理位置与海拔高度可知,该地区无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作用,故B项错误;该地昼夜温差较大,冰水冻融作用明显,夏季温度高冰雪融水较多,以流水冲刷为主,故C项正确。
澳大利亚的“十二使徒岩”
1.B 2.D【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十二门徒石”位于海洋中,应属于海浪侵蚀而成,故为B。
第2题,材料中已明确指出赤道地区不能形成漩涡,营养物质能够在此停留,就是因为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3.【解析】第(1)题,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
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
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
【参考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