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点15 城市化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2-06-30 
考点15 城市化

(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下表示意江苏省南京市1980~201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注:表中3.2表示1980~2012年有3.2%林地转变为耕地),读表完成1~3题。
  2012年
耕地 林地 绿地 水面 建设用地 合计
1980年 耕地 39.5 0.9 5.6 5.5 15.8 67.3
林地 3.2 14.1 0.4 0.8 1.6 20.1
绿地 0 0.1 0.2 0.1 0.6 1.0
水面 2.2 0.1 0.3 1.8 1.2 5.6
建设用地 2.7 0.1 0.6 0.6 2.0 6.0
合计 47.6 15.3 7.1 8.8 21.2 100
1.[考向 城市化的表现]1980~2012年南京市下列土地利用类型比重明显减少的有(  )
①耕地   ②林地   ③绿地   ④水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读表可知,1980年耕地所占比重为67.3%,林地为20.1%;2012年耕地所占比重为47.6%,林地为15.3%,耕地所占比重下降19.7%,林地所占比重下降4.8%;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重均增加。故选A项。
2.[考向 城市化的表现]1980~2012年南京市绿地主要转化来源为(  )
A.水面        B.建设用地        C.林地        D.耕地
答案 D
解析 读表可知,2012年绿地比重为7.1%,其中有5.6%由耕地转化而来,所以南京市绿地主要转化来源是耕地,D项正确。
3.[考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980~2012年南京市建设用地占比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气温升高 ②降水减少 ③下渗减少 ④径流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1980~2012年南京市建设用地占比由6.0%提高到21.2%,建设用地增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温升高;建设用地增加,造成地面硬化面积增大,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①③正确,故选B项。
(2021·河北鸡泽一中月考)根据新型城市化内涵将城市化细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其中土地城市化是以城市建成区面积为载体,人口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表征。下图为我国湖北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指数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考向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2010年后湖北省因土地、人口城市化影响可能出现(  )
A.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B.市民通勤成本下降
C.城乡均衡发展缩小        D.“城中村”现象加剧
答案 D
解析 2010年以后湖北土地城市化比人口城市化指数高且有拉大的趋势,反映出城市扩张速度快,造成“城中村”现象加剧。
5.[考向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为了避免湖北省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协调发展,该省应该(  )
A.调控城市规模                B.加速经济增长
C.控制人口流动                D.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 A
解析 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协调,湖北省应调整和控制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展,使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A项正确。
(2022·浙江杭州高三模拟)下图表示美国、印度、中国和阿根廷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完成6~7题。

6.[考向 城市化的表现]表示虚假城市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四个国家相比而言,印度的城市化水平最低,丁为印度。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010年城市化水平接近50%,丙为中国。美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城市化发展起步较早,1950年前后,其城市化水平在4个国家中是最高的,所以甲表示美国,乙表示阿根廷。阿根廷的城市化水平高,但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出现了虚假城市化,B项符合题意。
7.[考向 城市化的表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国经济水平最高
B.乙国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C.丙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丁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国为美国,其经济水平最高,A项正确。乙国为阿根廷,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其经济发展并非高效益,B项错误。丙国为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并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项错误。丁国为印度,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老龄化不突出,D项错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21·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城市人口密度的一般曲线和住宅分布情况示意图,完成8~9题。

8.[考向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当前部分城市增加多层公寓建筑区之间的距离,这一措施有利于(  )
A.提高郊区新小区的入住率        B.降低市中心附近房屋租金
C.减小市中心附近人口密度        D.减轻市区交通压力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多层公寓是城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增加多层公寓建筑区之间的距离会使建筑密度降低,从而使人口密度降低,故C项正确。多层公寓位于市中心,跟郊区之间距离远,两者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市中心多层公寓减少,会导致房屋租金上涨,故B项错误。多层公寓建筑区之间的距离调整在小区内部,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9.[考向 城市化的表现]逆城市化会导致图中(  )
①中央商务区服务职能减少 ②多层公寓向郊区发展 ③高级住宅的重心外移 ④郊区商业活动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产业向外迁移,高级住宅的重心会外移,郊区商业活动也会增加,③④正确。逆城市化会使中心城区出现衰落,但中心商务区的服务职能不会改变,①错误。多层公寓适宜布局在地价高、土地紧张处,多层公寓向郊区发展的可能性不大,②错误。故D项正确。
(2021·百校联盟质量监测)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化的质量。致力于通过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的城市化”。下图示意珠三角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转变过程中各要素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据此完成10~11题。

10.[考向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图中甲因素最可能是(  )
A.政策        B.人口        C.科技        D.文化
答案 C
解析 科技进步利于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必需的技术。
11.[考向 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珠三角新型城市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B.减轻热岛效应
C.控制土地粗放利用                D.扩大土地供给
答案 C
解析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土地粗放和低效利用等问题,利于提升城市化质量。
(2021·湖南永州一模)位于北京北郊的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曾经多次因其职住不平衡、交通拥堵、上学难等问题被媒体争相报道,并因白天空荡荡,晚上静悄悄,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睡城”。从2018年起,北京市对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进行提质改造。如今,曾经的“睡城”渐渐苏醒,逐渐焕发勃勃生机。上图为回龙观至上地骑行路。据此完成12~13题。

12.[考向 逆城市化]对回天地区“睡城”“亚洲最大社区”的形成,影响最小的是(  )
A.不同区域的房价                  B.不同区域的就业机会
C.不同区域的住宅质量              D.不同区域的交通通达度
答案 C
解析 “睡城”“亚洲最大社区”的形成是由于不同区域房价、就业机会不同,大量的年轻上班族选择居住在郊区,工作在市区,故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大,为了节省资金,获得更多的收入,住宅质量的影响小。
13.[考向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改善“睡城”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是(  )
A.增加城区学位,将教育资源向市区倾斜
B.减少卫生服务网站分级,实行医疗服务均衡化
C.提高购房门槛,限制外来人口
D.拓展绿色空间,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答案 D
解析 改善“睡城”问题,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健全分层级卫生服务网站、完善养老体系、加快完善交通路网、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故D项正确。
(2022·安徽六校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近年来,中国超大城市凸显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是指就业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在空间上的过度分离现象。不同行业的常住外来人口和常住户籍人口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上图示意不同户籍属性就业人口和就业岗位随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分布情况,图中使用的是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数据的汇总。据此完成14~16题。

14.[考向 城市化问题]结合材料,判断图中的甲、乙、丙线分别表示(  )
A.就业份额、常住户籍人口所占份额、常住外来人口所占份额
B.就业份额、常住外来人口所占份额、常住户籍人口所占份额
C.常住户籍人口所占份额、就业份额、常住外来人口所占份额
D.常住外来人口所占份额、就业份额、常住户籍人口所占份额
答案 B
解析 总体上,中国超大城市就业机会相比于人口分布更加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甲线应表示就业份额;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更集中于经济活动聚集的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一方面是因为常住外来人口进入大城市更希望接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则由于城市中心区经济集聚导致地区住房价格过高,超出大多数常住外来人口的承受范围,所以乙为常住外来人口所占份额;相比之下,常住户籍人口的居住分布则相对分散,整体分布更加均衡,丙为常住户籍人口所占份额。故选B项。
15.[考向 城市化问题]总体上,中国超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现象严重,相比于常住外来人口(  )
A.常住户籍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要更高
B.常住户籍人口的居住更加集中在城市近郊区
C.常住户籍人口居住更分散,往往在远郊区过度集聚
D.常住户籍人口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进入门槛
答案 C
解析 相比于常住外来人口,常住户籍人口的居住—就业空间错位较低,A项错误;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更加集中在城市近郊区,B项错误;常住外来人口劳动力市场进入门槛更高,D项错误;相比于常住外来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居住更分散,形成远郊居住的过度集聚,故选C项。
16.[考向 城市化问题]推测下列行业中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程度较高的行业有(  )
①教育 ②制造业 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④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⑤金融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制造业就业分散程度较高,导致该行业居住—就业的空间匹配,教育随人口相对均匀分布,所以空间匹配度也较高,排除①②,故选D项。
“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如下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考向 城市土地利用]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
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
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
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
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项错误;“中国绿心”位于第三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B项错误;“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C项正确;“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D项错误。
18.[考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
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
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
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
答案 C
解析 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该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周边是城市群,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项正确;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项错误;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项错误;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项错误。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22·广东四校高三联考)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大量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基于此,我国多地行政部门规划提出“合村并居”的理念。下表示意我国不同阶段合村并居的主要模式。据此完成19~20题。
合村并居类型 主要模式 农村居民点变化
行政村合并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主要形式,延续至今 迁移式合并 统一进行村庄建设规划,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固定式合并 行政区划合并调整。一般不涉及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通过长期引导促使居民点集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2005年至今的主要形式
 
农民带地进城模式 拆迁农村居民点复基为农地,农民用宅基地换房,进城居住
中心村和社区建设模式 拆迁农村居民点复基为农地,农民安置在中心村或社区居住
19.[考向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实施“迁移式合并”有助于(  )
A.控制乡村用地规模                B.降低乡村人口密度
C.降低乡村服务等级                D.加剧乡村之间竞争
答案 A
解析 “迁移式合并”是统一进行村庄建设规划,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将闲散的村居集中安置,建设高密度村居,限制了乡村的建设用地规模。将几个临近的乡村整合成一个乡村,所辖人口变多,增加了人口密度,加上基础设施的完善,新乡村的服务种类增多,服务等级提升。减少了乡村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乡村之间的竞争。综上,A项正确。
20.[考向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四种“合村并居”模式中,缓解乡村“空心化”见效最慢的是(  )
A.迁移式合并                    B.固定式合并
C.农民带地进城模式              D.中心村和社区建设模式
答案 B
解析 固定式合并是行政区划合并调整。一般不涉及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通过长期引导促使居民点集中,耗时长,所以缓解乡村“空心化”见效最慢,B项正确。迁移式合并统一进行村庄建设规划,促进农民集中居住,见效较快;农民带地进城模式与中心村和社区建设模式是2005年至今的主要形式,见效较快,A、C、D三项错误。

(共3题,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纵观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率超过50%,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地位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普及快,城市辐射力强。与此同时,城市化率50%也是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进而达到激化失衡状态的关键点,2011年年底,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这标志着中国正处于城市社会来临的节点。下图示意部分国家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下表示意世界三次城市化浪潮的比较(含预测)。

 
  第一次城市化浪潮 第二次城市化浪潮 第三次城市化浪潮
人口规模 2.0亿人 2.5亿人 10.0亿人
持续时间 180~200年 100年 40~50年
移民数量 0.2亿~0.5亿人 0.5亿人 0.6亿~1.2亿人
动力背景 工业化 工业化 工业化
全球化
信息化

 

 
(1)概括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变化特点。(4分)
(2)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据图说出中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3)简述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6分)
答案 (1)人口规模增大;持续时间缩短;移民数量增加;城市化动力多元化。
(2)城市化起步晚;在城市化率30%~50%期间,城市化速度明显较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快;在城市化率50%~70%期间,城市化速度放缓但较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快。
(3)土地供应紧张,房价高,住房紧张;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受压力较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不科学等。
解析 第(1)题,据表格信息从人口规模、持续时间、移民数量、城市化动力等方面描述。第(2)题,据图从起步时间、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比较。第(3)题,城市化问题主要从城市土地供应、城市交通、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等方面分析。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济南市位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山东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和科技中心,也是京沪高铁沿线上的重要枢纽城市。济南省会城市群是以省会济南为核心,与泰安、淄博、德州、聊城、滨州、东营周边6市组成的“1+6”都市圈区域,2020年总人口达到3 300多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日益突出。

(1)根据济南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推断济南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并说明理由。(6分)
(2)济南快速城市化带动了周边城市,形成济南省会城市群。分析济南省会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
(3)近年济南城市热岛效应有明显缓解,简述其针对性的治理措施。(6分)
答案 (1)快速发展阶段为1992~2002年。理由:1992~2002年期间,建设用地大幅增加,侵占了大量的农田和林地,使农田和林地锐减。
(2)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周边有一定数量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有良好的城市体系;所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集;济南有京沪高铁和高速公路通过,众多城际铁路沟通周边城市,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3)采用集中供暖,提高节能技术,减少热量排放;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采用废气回收等,减少废气的排放;增加城市绿化和水域面积,增加地表的透水性,降低地表温度;加强城市布局的科学规划,建设城市风道。
解析 第(1)题,读“济南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可知,1992~2002年,济南建筑占地68.347%,相比上一阶段有大幅增加,而林地、农田大幅度减少,说明城市化侵占了大量的农田和林地,使农田和林地锐减。因此济南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为1992~2002年。第(2)题,社会经济条件从城市体系、经济发展、交通等方面归纳。第(3)题,要缓解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必须从城市“废热”的来源入手,加工业生产、路面交通、居民日常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废气;还可以从增加绿地、水体以及城市通风布局上考虑。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历史上,嘉兴城市形态规整封闭,发展缓慢,自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城市沿铁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铁路西北一侧发展。21世纪初,嘉兴市政府从沪杭铁路的西北侧老城区迁往铁路东南侧,把原先地块置换为商业用地,嘉兴市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图为嘉兴市不同时期城区范围示意图。

(1)简述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4分)
(2)试从城市化的角度,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6分)
(3)嘉兴市通过种植大片林木保证楔形绿地内森林覆盖率,说明楔形绿地的功能有哪些?(6分)
答案 (1)嘉兴市城区范围总体呈扩大趋势;城区范围呈扇形向外扩展,向东南和偏西方向扩展范围较大;1909年到2000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较慢,2000年至2015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2)分散老城区的职能,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居住拥挤等状况;老城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城区跨越沪杭铁路,向东南方向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3)楔形绿地中的林木具有吸烟滞尘的功能,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可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楔形绿地可以把郊区的冷湿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区,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城市空气流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在降雨时具有吸水、滞水的功能,利于缓解城市雨涝;楔形绿地通过水分的持续蒸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噪声;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解析 第(1)题,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主要结合城区范围示意图进行描述,从总体趋势、扩展方向及区域差异方面考虑。第(2)题,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从城市化产生的问题角度考虑,随着城区发展,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同时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了城市更好发展,所以政府搬迁。第(3)题,楔形绿地的功能主要从生态效益角度考虑。绿地具有吸烟滞尘、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扩散、缓解城市雨涝、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噪声、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休憩娱乐场所等功能。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城市化 高考总复习 地理首选用卷
  • 上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
  • 下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