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点1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2-06-30 
考点1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读我国某地区乡村地区空间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2题。

1.[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下列表述和图示对应正确的是(  )
A.两年份相比,乡村聚落个数增多的区域也就是面积增大的区域
B.图示乡村聚落面积与个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
C.乡村聚落面积最大区域2013年与1995年相比聚落个数变化不明显
D.乡村聚落个数最多的区域2013年与1995年相比聚落面积没有变化
答案 B
解析 乡村聚落个数增多的区域主要在海拔400米到800米之间,而乡村聚落面积增多的区域主要在海拔200米到600米之间,A项错误;乡村的聚落个数和面积都是随着海拔的增高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大体呈正态分布,B项正确;乡村聚落面积最大的区域在大致海拔250米,此处乡村聚落个数减少较明显,C项错误;乡村聚落个数最多的区域在海拔350米左右,此时对应的乡村聚落面积2013年比1995年有所增加,变化明显,D项错误。
2.[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对图示区域聚落的描述,最可能的是(  )
A.该区域聚落民居屋顶多平顶
B.该区域聚落民居受地形影响较大,注重散热通风
C.该区域聚落分布受地形影响不大,最典型的民居是四合院
D.该区域聚落最典型的民居是窑洞
答案 B
解析 从聚落分布的海拔看,该区域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区域聚落民居受地形影响较大,注重通风散热。平顶民居、四合院、窑洞多分布于北方。
读我国某边防检查站(45.2°N,82.6°E)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3~4题。

3.[考向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该区域(  )
A.围湖造田使艾比湖面积减小            B.山谷线与国界线重合
C.春末夏初可能发生洪涝灾害            D.边防检查站风力相对较小
答案 C
解析 据经纬度可知,该边防检查站位于新疆。该地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再加上用水量大,使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A项错误;山谷线与国界线不重合,B项错误;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春末夏初积雪融化,可能发生洪涝,C项正确;边防检查站位于山地隘口,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较大,D项错误。
4.[考向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图中交通线的建设(  )
A.占用了大量优良耕地             B.加强了该区域乡村联系
C.临近湖泊,用水方便             D.地形相对平坦,工程量小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交通线沿线地形相对平坦,工程量小,D项正确;该地优良耕地少,咸水湖的水一般很少直接使用,图中铁路线对该区域乡村联系作用不大,A、B、C三项错误。
(2022·甘肃靖远高三开学考试)早在青铜时代,青藏高原内部及对外均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古人类交流路线。下图示意利用GIS制作的青藏高原青铜时代人类交流路线分布。据此完成5~7题。

5.[考向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青铜时代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人类交流路线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水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青铜时代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人类交流路线走向多与河谷走向一致,河谷地区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有利于相互交流,虽然多数交流路线与河谷走向一致,但也存在跨越山脉的交流路线,地形应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不是水系的影响,A项正确,D项错误;区域整体气候差异不大,交流路线走向与气候关系不大,B项错误;区域景观多为高寒草甸或高寒荒漠,植被对人类交流路线走向的影响不大,C项错误。
6.[考向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西北部人类交流路线稀疏,主要是由于(  )
①地势起伏大 ②降水少 ③海拔高 ④红壤贫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高(阿里高原,俗称高原中的高原),深居内陆,地理位置十分偏僻,降水少,自然环境恶劣,使得人类交流很少,人类交流线路稀疏,②③正确。高原地形地势起伏相对较小,①错误。该区域为高寒气候,土壤欠发育,而红壤多分布在气候湿热的地区,④错误。故选B项。
7.[考向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推测青铜时代人类交流路线的重构主要参考(  )
A.化石数量     B.地层状况     C.遗址分布     D.现代人口分布
答案 C
解析 青铜时代距今时间较远,其人类交流路线的重构应主要参考相关的遗址分布,C项正确;与化石数量以及地层状况无关,A、B两项错误;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增强等因素,现代人口分布无法反映青铜时代的人类交流,D项错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21·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黄脊竹蝗是中国产竹区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毛竹,也危害水稻、玉米等。2020年6月底,黄脊竹蝗从邻国迁飞入境我国云南省江城县和勐腊县。下图示意云南省局部图及黄脊竹蝗迁飞路径。据此完成8~9题。

8.[考向 生物灾害]江城县成为境外有害生物入侵我国天然走廊,其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河谷地形,河谷走向多与迁飞路径一致
B.当地人口稀少,生态环境受人类影响小
C.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利于生物进入
D.东南亚地区物种资源丰富,生物生长快速
答案 B
解析 江城位于云贵高原南缘,地形多南北向山地河谷,A项不符合题意;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因海拔差异大,水热资源丰富,物种繁多,D项不符合题意;当地人口数量的影响不是天然条件,B项符合题意。
9.[考向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从6月底开始,江城、勐腊县就开始了灭蝗阻击战,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  )
①在接壤县区建“农地阻截带”,超前预防 ②积极与相关邻国开展信息交流、技术援助等国际合作 ③储备高效毒性强的灭杀药剂,大面积消杀 ④无人机喷洒药剂高效快捷,应广泛投入使用 ⑤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参与排查隐患,及时发布预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 D
解析 灭蝗应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尽量减轻对环境的危害,排除③;地形对无人机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应多种方式配合,排除④;因竹蝗迁飞移动,应与相关地区展开合作,做好当地和相邻区的排查,及时预警阻隔,①②⑤正确。故D项正确。
(2021·辽宁高三测评)下图为云贵高原地区高速公路的一段景观图,在高速公路上方人为建造了一座横跨高速公路,布满绿色植物的天桥,主要是为野生动物留出通道。读图完成10~11题。

10.[考向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云贵高原地区建设的高速公路(  )
A.与东部平原区的一样平直       B.双向车道均分开相距较远
C.在山区均呈“之”字形走向       D.需建设较多高架桥和隧道
答案 D
解析 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而高速公路走向较为平直,因此在修建时需要建设较多的高架桥和隧道,但难以达到与东部平原区一样平直,D项正确,A、C两项错误;由图可知,双向车道中间隔有绿化带,间距并不大,B项错误。
11.[考向 植被]图中绿色天桥的两侧种植高大密集的乔本植物,其主要作用是(  )
A.防止过往动物坠下天桥        B.防御公路两侧山体滑坡
C.削弱汽车灯光及噪声影响      D.绿化公路,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天桥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留的通道,可有效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通道下是高速公路,过往车辆较多,噪声及晚上的灯光对过往的动物干扰较大,高大密集的乔本植物可极大地削弱汽车灯光及噪声对动物的影响,C项正确;而防止过往动物坠下天桥不是其主要作用,A项错误;无法防御公路两侧山体滑坡,B项错误;虽能起到绿化公路,减轻大气污染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D项错误。
下图是天山牧民营地位置及其迁移路线季节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考向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天山牧民春季营地和冬季营地的位置分别对应(  )
A.②④        B.②①         C.④①         D.④②
答案 A
解析 不同海拔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差异较大,导致草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较大。转场放牧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的草场资源。图中③处海拔最高,应为夏季牧场,根据箭头可推知其他季节的营地。春季,②处草场资源最好,因此天山牧民春季营地应位于②处。冬季,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相对较高,所以牧民在山麓或河谷地势低的地区放牧,因此,天山牧民冬季营地位于④处,故A项正确。
13.[考向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天山牧民迁徙路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山牧场主要是山地牧场。由于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也不同,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高度适合不同季节放牧,所以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故A项正确。
(2021·成都摸底)藏区碉房,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主体多为石木结构,高有三至四层,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近一米,墙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因外观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大致有平地碉房和山地碉房两类,山地碉房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下图为山地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考向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碉房墙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主要目的可能是(  )
A.遮挡阳光      B.防御野兽      C.稳固墙体      D.防风避寒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碉房位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大风日数多,碉房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可以防风避寒,D项正确;屋内需要采光,目的不可能是为了遮挡阳光,A项错误;防御野兽不是主要目的,B项错误;碉房为石木结构,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体本身较为稳固,所以不是为了稳固墙体,C项错误。
15.[考向 自然条件与聚落的关系]山地碉房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多向空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气温            D.风向
答案 A
解析 山地碉房多建设在险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导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积较小,多向空中发展,A项正确。
16.[考向 自然条件与聚落的关系]受藏区气候影响,山地碉房一般选址在(  )
A.迎风阳坡      B.迎风阴坡      C.背风阳坡      D.背风阴坡
答案 C
解析 藏区气候高寒,气温低,风力强劲,山地碉房应建设在背风(风力较小)阳坡(气温相对较高)处,C项正确。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料,回答17~18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7.[考向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与1936年相比,2015年冰川面积大幅度减少,即冰川大量融化,这说明气温升高,因而年蒸发量变大,A项错误;受冰川融化量增大的影响,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的减少,冰川融水量会减少,因而河湖水量会减少,B项错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该地生态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发生变化,C项错误;据图可知,冰川消融殆尽,随着蒸发的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项正确。
18.[考向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答案 D
解析 海平面上升与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关系不大,故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推断的依据,D项符合题意。
(2020·全国卷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9~20题。

19.[考向 地下水补给]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参照图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
20.[考向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 D
解析 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地下淡水区较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故D项正确。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受海水影响,地下咸水区水质较差,地下淡水区水质较好。

(共3题,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黄土高原西倚青藏高原,东邻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行走在沟壑纵横、梁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近年来,窑洞民宿旅游发展迅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图一为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图二为黄土高原窑洞景观图。

(1)分析黄土高原适宜修建窑洞的自然地理条件。(6分)
(2)窑洞作为传统民居,现在仍备受青睐,与现代建筑相比,分析窑洞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6分)
(3)分析窑洞民宿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6分)
答案 (1)高原地形,可以依地势开挖窑洞;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黄土高原降雨少,可减少窑洞因长期浸泡出现沉陷。
(2)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建设用地;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3)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方向,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观念;过度的民俗旅游,过多的外地游客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冲击,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解析 第(1)题,影响窑洞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地形、土质、气候三方面分析。第(2)题,窑洞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工程量小,施工方便,节约成本;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保护耕地。第(3)题,从有利(如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和不利(如破坏居住环境)两方面分析影响。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2.(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一次素质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沿江滨湖、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田,在长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构成了长江中下游最主要的农业景观。历史时期,圩垸无序扩张,加剧洪灾。下图为复合结构型圩田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的原因。(4分)
(2)说明圩垸建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4分)
(3)指出内河和沟渠的主要经济功能。(4分)
(4)简析圩垸扩张导致洪灾加剧的原因。(4分)
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变率大;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径流变率大,洪灾多发;人多地少,耕地和粮食紧张,为获得更多的耕地和粮食,广筑圩垸。
(2)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推动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洪灾的威胁。
(3)生活供水;农田排灌;航运;淡水养殖。
(4)圩垸扩张侵占河湖,导致河流泄洪能力减弱,湖泊蓄洪能力下降;随着圩垸扩张,圩垸地区人口增多,经济总量增大,洪灾损失加重。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圩垸是沿江滨湖、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田。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原面积广,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变率大,河流径流变率大,洪灾多发,故在农田四周设置圩堤、内设排灌系统,以保护农田。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广筑圩垸可获得更多的耕地和粮食。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第(2)题,通过四周的圩堤、内部的排灌系统,农田得到较好的保护,这很好地改造了该地区不利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水土资源。通过圩堤和排灌系统的建设,将推动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圩垸中的农田可用于种植,内河则可用于淡水养殖,实现该地区种养结合,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圩堤和内河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防洪的作用,减轻该地洪灾威胁。第(3)题,结合图可知,圩垸中的内河可为当地农民提供生活饮水,开通航运,发展淡水养殖等;沟渠则可为农田提供排灌等。第(4)题,从自然因素考虑,由于圩垸扩张,河湖被大量侵占,导致河流泄洪能力减弱,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导致洪灾更为频繁。从社会经济因素考虑,由于圩垸扩张,该地区人口增多,经济总量随之增长,洪灾的发生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中东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主要大河均为国际性河流,导致该地区长时间存在水资源冲突问题。各国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图一为中东及其附近地区示意图,图二示意一些村庄利用太阳能驱动水泵,开采地下水。

(1)根据图一中A地降水资料,描述A地降水特点,并分析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4分)
(2)分析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6分)
(3)与修建大坝相比,你是否赞同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开采地下水的方式?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特点:降水总量大,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4~10月。原因:夏季,受低气压影响,气流上升,加之地形抬升作用显著,降水丰富。
(2)自然原因:降水少且不稳定;河流、湖泊数量少;全球变暖,蒸发增强,加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各国竞相建坝,加剧水资源短缺。
(3)赞同。理由:充分利用中东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开发利用和维护成本低廉;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不赞同。理由:利于太阳能开采地下水,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可能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地位于尼罗河上游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造成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两方面分析。第(2)题,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河流两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水资源需求量、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第(3)题,开放性试题,赞同、不赞同均可,所述理由支持观点即可。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高考总复习 地理首选用卷
  • 上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
  • 下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