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阶段检测3-考点12~17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2-06-30 
阶段检测() 考点1217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广西钦州一中摸底)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完成1~3题。

1.[考向 人口分布]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是(  )
A.总体均衡,南北差异大         B.分布不均,南部最高
C.分布不均,空间差异大         D.总体均衡,东部最低
答案 C
解析 图中显示,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分布不均,空间差异大,A、D两项错误,C项正确;图中显示,德国西部密度较大的区域较广,北部有狭小区域密度较大,南部密度大多不高,B项错误。
2.[考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下列与该国65岁及以上人口分布密度关联最强的是(  )
A.人均预期寿命               B.地形起伏
C.城市化水平                 D.降水总量
答案 C
解析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大小取决于德国人口分布密度,密度大的区域主要是德国城市密集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相应较大,老年人数量也较多,分布密度相应较高,因此与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关联最强的是城市化水平,C项符合题意;预期寿命会一定程度影响当地老年人口比重,且德国各地预期寿命差异不大,对老年人口密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A项;降水、地形等自然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但直接影响较小,关联度不强,排除B、D两项。
3.[考向 人口问题]下列措施对缓解德国人口老龄化意义不大的是(  )
A.调整国际移民政策               B.鼓励国内人口迁移
C.提高育龄妇女待遇               D.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答案 B
解析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标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国内人口迁移只会改变老年人口分布区域,不会改变国内老年人口比重,因此鼓励国内人口迁移对缓解德国人口老龄化意义不大,B项符合题意;调整国际移民政策,能吸引更多的国外年轻人迁入,从而降低德国老龄人口比重,A项不符合题意;提高育龄妇女待遇、降低家庭育儿成本能有效提高人口出生率,增加年轻人口比重,从而降低德国老龄人口比重,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022·河南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居住迁移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常为同一城市内)居住地点的变换,也是住房的再选择过程。目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呈现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但不同人口也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完成4~6题。
4.[考向 人口迁移]上海市居民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最多的是(  )
A.退休的老年人                 B.中小学的学生
C.年轻的上班族                 D.已经结婚的人
答案 C
解析 上海市居民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最多的应该是以租房为主的年轻的上班族,因工作和房租等原因选择了居住迁移,C项正确。其他三类人群较稳定,不会轻易变换居住地点,A、B、D三项错误。
5.[考向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与目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职住距离     B.私家车普及     C.休闲时间     D.性别结构
答案 A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上海市居民进行居住迁移的主要人群是以租房为主的年轻的上班族。年轻的上班族考虑居住迁移的因素主要在于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以及相应的房租,A项正确。上海市交通便利,私家车的普及对年轻上班族的居住迁移影响较小,大部分上班族的出行工具应该是公共交通,B项错误。年轻上班族大部分时间在工作,休闲时间有限,并且年轻人休闲时会选择市中心,故休闲时间不是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最密切的因素,C项错误。性别结构对居住迁移影响较小,D项错误。
6.[考向 人口迁移的影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趋势会(  )
A.导致上海市中心空心化          B.加重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
C.改变人口就业空间分布          D.提升上海市的城市等级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与目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职住距离,所以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趋势应该是随着工作场所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会改变人口就业的空间分布,C项正确。就目前看来,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趋势并不完全是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因职住距离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会选择靠近市中心,故不会导致上海市中心空心化,A项错误。居住迁移是指在城市内部居住地的改变,对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较小,对上海市的城市等级影响也较小,B、D两项错误。
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下图示意北京某胡同空间布局,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据此完成7~8题。

7.[考向 城市布局]与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相比,胡同社区(  )
A.土地利用率较低          B.基础设施更完善
C.绿地面积比重大          D.公共活动空间小
答案 A
解析 由图示可知,胡同社区内各等级道路较多,且贯穿其中,活动空间分散在各片区,土地利用率较低,A项正确;与现代新型居住社区比,胡同社区基础设施较差,B项错误;图中没有专门的绿地布局,绿地比重比现代社区小,C项错误;公共活动空间较大,D项错误。
8.[考向 城市空间布局]目前我国正倡导社区开放。胡同街区启示我国兴建开放型住宅小区时应注重(  )
A.增加绿地面积                 B.增加步行道路
C.构建私密空间                 D.完善安保设施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胡同社区既有大型公共活动空间,穿插在各房屋聚落之间,也有小型公共活动空间,且机动车道不能直接进入小型活动空间,给小区居民一个安静的私密活动及居住空间,所以在布局开放性住宅区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私密空间,C项正确;图中胡同街区没有专门的绿化用地和安保措施,A、D两项错误;开放型住宅小区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增加步行道路不利于城市合理布局,B项错误。
(2022·山东高三学业质量检测)城市用地密度指不同半径内城市用地占可建设面积的比例。将不同规模城市用地密度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扩张和形态差异。下图为“一带一路”沿线3个不同规模城市用地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9~10题。

9.[考向 城市土地利用]三类城市中(  )
A.小城市用地密度曲线呈反“S”型衰减趋势
B.大城市用地密度曲线呈“S”型衰减趋势
C.小城市形态较为分散
D.中等城市扩张相对较快
答案 C
解析 大城市用地密度曲线最接近反“S”型,城市用地密度较高,在靠近城市中心的地方曲线斜率逐渐减小,呈反“S”型衰减趋势,B项错误;小城市城市用地密度曲线反“S”型并不明显,呈线性下降趋势,直至达到稳定的城市用地密度,A项错误;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用地密度低,说明相同半径内小城市的城市用地占可建设面积比例较小,城市形态较为分散,C项正确;大城市的城市用地密度曲线间隔较大,表明大城市扩张相对较快,D项错误。
10.[考向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针对不同规模城市扩张速度的差异,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制定低碳城市化策略            B.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
C.控制中小城市规模              D.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答案 B
解析 大城市扩张速度较快,中小城市发展较慢,所以应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城市的扩张速度快慢,都应制定低碳城市化策略。B项正确。
(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一次素质测试)城市空地是指城市范围内未用作任何目的或未开展任何建设的空闲地或闲置土地。2016年广州市空地地块格局中,面积为0.15~1.75 hm2的空地地块数占空地总地块数的64.03%,面积仅占空地总面积的40.24%。据此完成11~12题。
11.[考向 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城市空地产生的原因有(  )
①地块分割过于破碎 ②地块形状不规则 ③居住人口增多及“去工业化” ④环境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城市居住人口增多,会导致对城市土地需求增大,空地地块数量和面积都会减少,③错误。故D项正确。
12.[考向 城市空间结构]为提高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城市空地宜(  )
A.建设社区公园                 B.发展城市农业
C.布局商业网点                 D.加强绿化美化
答案 B
解析 建设社区公园属于社会效益,A项错误。发展兼具观光、体验等功能的高附加值城市农业,能提高经济效益,B项正确。商业网点宜选择交通通达度高、客流量大的区位,城市空地地块位置多偏僻,交通不便,不宜布局商业网点,C项错误。加强绿化美化属于生态效益,D项错误。
(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 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13~15题。

13.[考向 城市等级]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  )
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
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
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
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2015年该区域人口大于1 000万的城市只有一个,符合“一极”;而人口为500万~1 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项正确,A、D两项错误。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C项错误。
14.[考向 城市等级体系]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                  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
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                  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
答案 A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表现为双核型,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A项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排除B项;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也高,C项错误;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
15.[考向 城市建设]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 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 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 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属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并不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排除①;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问题,②正确;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可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技能,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③正确;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可以为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发展提供发展空间,⑤正确;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排除④。故C项正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考向 农业区位]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
①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 ②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 ③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 ④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不高,①错误;广西位于亚热带,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②正确;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资源不多,③错误;广西土地面积大,地形多样,桑树适合种植区域大,④正确。故选D项。
17.[考向 农业区位]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
①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 ②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 ③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 ④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桑下种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没有延长生产链,①错误;桑枝育菇,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利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正确;薯加工成淀粉、粉丝,丝加工成丝绸,延长了生产链,增加了附加值,③正确;菌基回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④错误。故选B项。
读世界著名梯田分布图,完成18~20题。

18.[考向 农作物分布]亚洲著名梯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橡胶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亚洲著名梯田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水稻。
19.[考向 自然条件的改造利用]欧洲著名梯田以种植葡萄和橄榄树为主的原因是(  )
A.种植历史         B.市场         C.气候         D.地形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欧洲著名梯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橄榄、葡萄等作物的生长。
20.[考向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修建水平梯田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  )
A.有效治理滑坡                 B.增加粮食产量
C.便于村寨修建                 D.蓄水保土保肥
答案 D
解析 修建水平梯田可以降低田地的坡度,使流水侵蚀作用减弱,起到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的作用。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1.(2021·江西南昌摸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乡村人口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图示意我国H省2011年和2035年乡村人口分年龄段的数量(含预测)。预计2035年我国城市化将步入成熟期。

(1)概括H省2011年至2035年乡村人口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评价图示人口变化过程对H省乡村发展的影响。(6分)
(3)专家预测2035年后H省乡村劳动力人口比重将会上升。请为专家的预测提供理由。(6分)
答案 (1)人口总数减少,因为乡村人口进入城市;青壮年(劳动力)占比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因为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
(2)利:生态压力减轻(人均耕地增加),机械化水平提高(经营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与城市联系加强。弊:土地撂荒(劳动力短缺),出现空巢老人(老龄化加重)。
(3)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减少,部分青壮年农民返乡,(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解析 第(1)题,H省2011年至2035年乡村人口的变化应根据图中信息从总数、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归纳。H省2011年至2035年乡村人口的变化的原因应从人口迁移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图示人口变化过程对H省乡村发展的影响应从有利(如当地生态、农业生产)和不利(如劳动力、耕地撂荒、老龄化)两方面进行说明。第(3)题,专家预测2035年后H省乡村劳动力人口比重将会上升,其预测的理由应从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预计2035年我国城市化将步入成熟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乡差别减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的动力减弱,进城劳动力人口减少,甚至有部分青壮年农民返乡,从而使得乡村劳动力人口比重有可能上升,同时老龄化严重使得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间接导致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
22.读某城市群发展过程示意图和该城市群中甲城市用地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该地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4分)
(2)该区域大、中、小城市分别以汽车、棉纺、钢铁工业为主,简要评价该区域的城市等级结构、工业结构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6分)
(3)试分析甲城市用地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 (1)原有城市等级提升、城市规模扩大;大、中、小城市出现,城市等级结构形成等。
(2)城市等级结构较为合理;工业结构不合理。对策: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布局在大城市;将棉纺工业分散到各城市,只作为各城市的辅助工业部门。
(3)不合理。根据风向标可知,该城市的主导风为东北风,东侧工业区可能对南部居住区造成污染。
解析 第(1)题,根据城市群发展过程示意图,对比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可知,该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结构形成、城市交通完善等。第(2)题,该区域大、中、小城市的比例、分布较合理;工业结构可结合文字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轻重工业比例要适当,既要突出主体,又要协调发展。第(3)题,工业区往往会产生污染,一般情况下,工业区应布局在居住区的下风地带。
23.(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葡萄喜光,耐旱。右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5分)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5分)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6分)
答案 (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
解析 第(1)题,顺坡垄的走向与坡向一致,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结合材料,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应位于温暖湿润的西欧。第(2)题,由材料可知,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南坡)。该地位于52°N附近,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植株之间的阻挡少,可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利于葡萄的生长。第(3)题,顺坡垄耕作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顺坡垄加重了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水保土;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灌溉不便,故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考总复习 地理首选用卷 阶段检测
  • 上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阶段
  • 下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阶段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