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7 中国地理

栏目:地理试题解析 2022-08-08 
(2022年全国甲卷)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农业熟制、区域差异)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
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
5.(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
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
6.(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D    5.C    6.A
【解析】4.由材料“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可知,吉林秸秆产量小于河南。吉林和河南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故年降水量不是导致两省秸秆差异原因,A错误。两省均属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业发展以旱作谷物为主,作物结构相差不大,B错误。吉林有黑土分布,土壤肥力充足,条件更好,C错误。吉林主要位于的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而河南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热量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喜温作物两年三熟的要求,导致河南比吉林秸秆产量更多,D正确。故选D。
5.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可知,“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调整了农牧结构,创造更多经济收益,C正确。根据题意秸秆最终也是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与秸秆种类关系不大,B错误。对于种植的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本身就是饲料作物,与秸秆产量联系不大,A错误。种植饲料作物并没有投入很多科技技术,对于推动种植技术进步来说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C。
6.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可知,“粮改饲”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促进了作物轮作,将种植的饲料和秸秆一起喂养牲畜,发展畜牧业,促进了圈舍养殖的发展,使该区以种植业为主变为种植业结合畜牧业发展的混合农业发展,在耕作时间上形成互补,肥料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及回收,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良好的生态意义,①③正确,A正确。土壤深翻不利于土壤保持肥力,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错误。土地平整是指对凸凹不平的土地削高填低,使其成为具有适宜坡度的田面或水平田面,以改善田间灌排条件和耕作条件,而“粮改饲”则提倡因地制宜,④错误,故BC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东部季风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即有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藏族小伙丁真是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格聂镇下则通村的一名村民,因为一名摄影师拍摄的一段短视频而在网络上走红。2020年11月25日,丁真为家乡拍摄的宣传片《丁真的世界》正式上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丁真家乡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亚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
B.位于我国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
C.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
D.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
2.下列关于丁真走红后对当地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了甘孜州的知名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使政府扶贫工作从台前转到幕后
D.吸引大量游客进入,当地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1.B  2.A
【解析】1.丁真的家乡位于亚热带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A选项错误;川西高原位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B选项正确;甘孜州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并不发达,C选项错误;虽然位于亚热带地区,但是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D选项错误,所以选择B选项。
2.丁真走红后通过网络、电视等宣传能提高甘孜州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A选项正确;川西高原交通不便,环境承载力低,不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B选项错误;当地政府通过丁真宣传、引导,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扶贫工作从幕后转到台前,C选项错误;大量游客进入不一定会破坏当地环境,D选项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
【点睛】
川西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
川西高原受到冷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日照充足,遇到暖湿气团经过形成降水。由于海拔较高位于亚热带地区形成了立体气候,主要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三个经济发展气候带。川西高原分布着高原沼泽,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夏季粮食总产量145282万吨,比2020年增长2.1%,单产稳步提高喜获“十八连丰收”。图为2020年我国夏粮主产区产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我国夏粮主产区的主要粮食种类最可能是(     )
A.水稻                      B.玉米                      C.春小麦                  D.冬小麦
4.对我国夏粮主产区“望三月(阴历)雨,怕四月(阴历)风”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春季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B.夏季生长旺盛,需水量大
C.农历三月作物灌浆,耗水多                      D.农历四月收割季,风大易倒伏
【答案】3.D  4.A
【解析】
3.从图中可以看到夏粮产量较多的省份为河南、山东,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位于南方,近几年东北也有增长态势,排除A选项。玉米与春小麦主要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为春季种植,秋季收获,并非夏粮,B、C选项错误。我国华北地区为两年三熟制,冬小麦秋末冬初种植,夏初收获,属于夏粮,且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也与图示华北夏粮产量高相符合,D选项正确。故选D。
4.我国夏粮主产区主要位于华北地区,从题干来看夏粮主产区,希望三月增加降水,惧怕四月的风,农历三、四月主要为春季,此时正是冬小麦快速生长阶段,而华北地区此时易出现春旱,主要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加剧,且此时雨带位置偏南,降雨较少,华北地区春季多大风,风能加剧蒸发使得地表水分更加稀少, 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灌浆期是指小麦在授粉后,籽粒开始形成的阶段,一般出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前后,即农历的4月中下旬左右,此时正值小麦籽粒逐渐饱满时期,对水需求较大,春季的大风能加剧地表的蒸发,不利于小麦的灌浆,C、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
小麦从灌浆期到完全成熟一般需要30天,前20天是小麦胚乳形成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一旦叶片和茎秆受损,直接影响籽粒灌浆。后10天以籽粒内部物质转化为主,对小麦产量影响非常小。此时温度高,降雨量少,容易受到干热风的危害,造成小麦植株提前枯死,从而造成减产。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酒是游客特别喜爱的旅游产品。下图是我国西藏自治区不同播种时间的青稞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A、B、C分别代表的青稞是(     )
A.冬青稞、春冬青稞、春青稞                     B.春青稞、春冬青稞、冬青稞
C.冬青稞、春青稞、春冬青稞                      D.春青稞、冬青稞、春冬青稞
6.影响西藏自治区青稞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7.外地游客在西藏自治区购买青稞酒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5.A 6.B  7.B
【解析】
5.由图可知图中A分布在西藏热量相对丰富的地区,为了更好地利用热量条件,争取一年多,,可种植冬青稞。图中C分布在热量相对贫乏的地区,冬季气温低,作物不能过冬,只能种植春青稞;中间地域是过渡地带,可以种植过渡种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据图可知图中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农作物类型差异,与热量相关,B正确。该地降水虽然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但对青稞种类分布影响小,A错误。光照从东南向西北递增,但不影响青稞种类,C错误。土壤对青稞地域分布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7.由材料可知到西藏的游客特别喜爱以青稞为原料制作的青稞酒。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夏季气候凉爽,是西藏旅游的旺季,游客多。所以外地游客在西藏自治区购买青稞酒最多的季节是夏季,B符合题意。春季、秋季、冬季三季气温低,不适合西藏旅游,西藏游客少,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积很大,高原气候的特点更为突出。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有:1、由于青藏高原上大气厚度小,水气等含量少,故辐射强度大,紫外辐射强度增加多;2、青藏高原气温日变化显著,气温日变化约比中国东部地区高1到2倍,且气温比较低;3、青藏高原面向海洋气流的边缘是多雨带,而其内部与背向海洋气流边缘则雨量少。比如:青藏高原南麓的乞拉朋齐平均年降水量达11429毫米,而青藏高原腹地、西部、北部降水量不到100毫米。
《盛世滋生图》是清中期宫廷画家徐扬凭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记述,创作的长度超过12米的家乡市井风情画卷(下图示意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画家徐扬的家乡最可能在(     )
A.四川盆地               B.珠江三角洲            C.江汉平原               D.太湖平原
9.关于其家乡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温暖湿润、地势低平                                B.冬暖夏凉、水乡泽国
C.秋雨连绵、绿树成荫                                D.四季分明、土壤贫瘠
【答案】8.D  9.A
【解析】
8.观察图中信息可知,画家徐扬家乡有石拱桥、大量船只,说明该地区水网密集,且图中左上有山,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是典型江南水乡风光,因此最可能是太湖平原,故D正确;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水网不如太湖平原水网密集,故AC错误;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平原,山地很少,故B错误。答案选D。
9.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1结论画家徐扬家乡最可能在太湖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低平,故A正确;该地冬季温和、夏季高温,故B错误;该地6月有梅雨天气,阴雨连绵,秋雨不是阴雨连绵,故C错误;太湖平原土壤肥沃,是水稻土,故D错误。答案选择A。
【点睛】
《盛世滋生图》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何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阎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
通天河位于长江上游,在青海省境内由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布曲、当曲汇合而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径流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观测发现,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通天河支流沱沱河的径流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呈增加趋势,但通天河径流量却呈下降趋势。下图为通天河流域示意图,下表为位于通天河流域的直门达水文站各月径流量级别(丰水年、偏丰年、正常年、偏枯年、枯水年)出现频率(%)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径流量级别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丰水年 2 2 0 2 13 13 20 13 22 4 2 2
偏丰年 9 7 2 11 11 11 4 16 4 13 17 11
正常年 71 78 89 76 38 38 38 40 38 47 66 76
偏枯年 18 13 9 11 25 20 18 20 18 17 15 11
枯水年 0 0 0 0 13 18 20 11 18 19 0 0
10.春季,通天河径流量正常年出现频率较高,说明该时段河流(     )
A.进入降水丰富的季节                                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地下冻土层大量融化                                D.河流水集中汇入湖泊
11.在气候变暖趋势下,通天河径流量却在减少,合理的解释是(     )
A.长江河源区降水量趋于减少                     B.通天河流域冰川基本消失
C.水利工程设施改变水文特性                      D.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
12.通天河年平均径流量与同期6~9月径流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反映出通天河的水主要来自(     )
A.地下水                  B.湖沼水                   C.冰雪融水               D.大气降雨
【答案】10.B  11.A  12.D
【解析】10.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通天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处于半干旱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由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补给河流使河流径流量增大,且补给比较稳定,径流量正常年出现频率较高,B正确;春季降水少,此时段河流未进入降水丰富的季节,A错误;通天河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此时段地下冻土层未大量融化,C错误;河流水集中汇入湖泊会使河流径流量减少,D错误;故选B。
11.近年来,因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通天河支流沱沱河的径流量虽呈增加趋势,但由于长江河源区降水量减少的速度大于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增加的速度,所以通天河的径流量呈减少趋势,A正确;通天河流域海拔高,冰川并未消失,B错误;结合材料可知,通天河径流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排除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C错误;随着气候变暖,通天河流域热量条件变好,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增强,D错误;故选A。
12.通天河年平均径流量与同期6~9月径流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6~9月的径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天河年平均径流量,结合青藏高原降水特征,可知6~9月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说明大气降雨为通天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D正确;地下水补给常年存在,且补给量小,A错误;湖沼水补给相对稳定,且图中看不出通天河与湖沼连通,B错误;该地纬度较低,冰雪融水春季较多,6~9月径流量中冰雪融水占比较小,C错误;故选D。
【点睛】
河流补给类型主要有五种:雨水补给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受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影响,补给季节为多雨季节,尤其以我国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受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影响,补给季节主要出现在春季,以我国东北地区最为典型;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受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影响,补给季节主要在夏季,以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湖泊水补给或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取决与它们和河流水位的高低,补给季节为全年,分布普遍。
一般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中,草原区开垦地中的细尘很容易被带到空中,称为热力扬尘,热力扬尘是造成草原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图示意我国某草原地区5~6月开垦地和草地地表温度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草原区可能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C.黑龙江省                                                  D.西藏自治区
14.该草原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中的热力扬尘一般多出现在(     )
A.7:00-9:00               B.11:00-13:00            C.16:00-18:00            D.19:00-21:00
15.扬尘一般到达到草地上以后迅速衰减和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草地上空湿度大                                       B.草地细尘含量小   
C.草地地面温度低                                       D.草地地面风速小
【答案】13.A  14.B  15.C
【解析】13.读图可知该草原于北京时间12-13时地面温度达到最大值,而当地地面温度最大值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说明该草原经度上接近120°E且位于北京稍偏西位置,内蒙古自治区符合,A正确;新疆和西藏自治区位置相对于北京过于偏西,不符合地方时的数值,排除BD;黑龙江省位置相对北京偏东,也不符合位于北京稍偏西位置的特点,排除C;故选A。
14.读我国某草原地区5~6月开垦地和草地地表温度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开垦地地表裸露,白天温度较高,对应实线;草地对应虚线。开垦地与草地之间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该草原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中,开垦地与草地之间扬尘最大的时段对应热力环流最强的时段,图中数据显示12-13时,开垦地与草地之间温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热力环流最显著,故排除ACD;选B。
15.由于地面性质不同,草地地面温度低,开垦地地面温度高,开垦地与草地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草地近地面空气以下沉为主,利于扬尘沉降,因此扬尘一般到达到草地上以后迅速衰减和消失,C正确;草地由于气温低空气以下沉为主,与植物蒸腾无关且与植物蒸腾方向相反,A错误;细尘来自开垦地,草地细尘含量取决于两地的温差,B错误;开垦地与草地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草地近地层空气以下沉为主,利于扬尘沉降,因此扬尘迅速衰减的原因与水平方向的风速大小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C。
【点睛】
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产生于大气在垂直方向的上升及下沉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即风)是其结果。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变化情况及典型河段植被类型,该河流域海拔5200米以上常年覆盖冰雪,基本上没有植被发育。海拔4000-5000米发育的高山垫状植被呈密集团块状,主要由低矮的草本植物和苔藓组成,根系发达。中游河谷宽阔,发育由强阳生物种组成的干旱河谷植被。下游峡谷陡峭,分布有亚热带植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推测该河流是(     )
A.雅鲁藏布江           B.长江                      C.塔里木河               D.珠江
17.高山垫状植被呈密集团块状反映出该海拔高度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     )
A.冻土发育                                                 B.暴雨频发
C.风力强劲                                                  D.光照强烈
【答案】16.A  17.C
【解析】
16.从材料可知该流域下游分布有亚热带植被,塔里木河位于温带地区,C选项排除。珠江流域发源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海拔位于2000~4000米左右,而图示流域海拔5200米以上,排除D选项。由于该流域上游位于5200米以上,可推测出其上游应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长江流域其下游应以平原为主,不会出现峡谷陡峭,排除B选项。雅鲁藏布江下游处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其谷地地区峡谷陡峭,与图示流域相吻合,A选项正确。故选A。
17.垫状植物是指能在林线以上的高山带生长的植物,一团团垫状体就好像一个个运动器械中的铁饼,散落在高山的坡地之上,它那流线的外表和贴地生长,能抵御大风的吹刮和冷风的侵袭, C选项正确。冻土发育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展,而材料提及垫状植物其根系发达, A选项错误。垫状植物叶子较为细小,是适应高山地区相对缺水的环境, B选项错误。高山坡地光照强烈,整坡均为强烈,这与植被成团簇状生长并无关联,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垫状植物是地表植物地一种。枝条具有背地性,向上方伸展,形成密集地团块状,在生活条件不良时芽可在其中受到保护。因为呈团块状,蒸腾作用小,水分保持良好,所以有利于在干旱地方生活,也是对低温和强风抵抗性强的植物。因此,多见于干旱地上。
2022年5月4日12时46分左右,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科考队员成功架设一台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并成功传回实时数据。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也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架设的最后一个气象站。此次珠峰科考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在珠峰科考最后一个气象站建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A.通讯网络不畅        B.冻土固定艰难        C.紫外线辐射强        D.安装时间限制
19."巅峰使命2022"科考队登顶后主要任务除了架设自动气象站外,还包括(     )
①建立5G基站②采集冰雪样品③测量冰雪厚度④测量珠峰高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5月4日位于28°N的温州夜长为10时42分,该日珠峰顶部(28°N,87°E)日出时刻在北京时间(     )
A.7∶33以前            B.7∶33-7∶52          C.7∶53~8∶00        D.8∶00以后
【答案】18.D  19.B  20.A
【解析】18.据材料,科考队员是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架设一台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该地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科考队员需要克服低温和缺氧的环境,而且由于海拔高,需要靠登山队员运送设备,这个过程耗时很长,故气象站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安装时间限制,D项正确;通讯网络不畅、冻土固定艰难以及紫外线辐射强在珠峰地区普遍存在,并不是遇到的最大困难,ABC项错误,本题选D。
19.据材料“此次珠峰科考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可以推测科考队员需要携带冰川测厚雷达,在测量峰顶区域冰雪厚度的同时,使用手工钻钻取冰芯样品,进而分析极高海拔区气候环境变化特征;故②③说法正确;①建立5G基站,主要是我国三大通讯公司的工作,不是科考队的任务,①错误;④测量珠峰高度,是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合作测量的,且有专门的登山测量团队,材料中的科考队主要是研究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的,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ACD项错误,本题选B。
20.据题干5月4日,温州夜长为10时42分可以得知该日昼长为13小时18分钟,可计算温州该日,日出的地方时为12-(13:18/2)=5:21,根据温州(87°E)和北京(120°E)的经度差33度,可以计算出两地时间差2小时12分钟,根据“东加西减”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温州日出时的北京时间为7:33,又因为珠峰海拔比较高,日出时间比7:33要早,A项正确,BCD项错误,本题选A。
【点睛】
1.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2.日出日落时间关于中午12点对称(注意这里的日出日落时间是地方时),所以昼长=2x(12-日出时间)或昼长=2x(日落时间-12)
自祁连县到吉隆县可以连接一条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祁吉线,以该线为界,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人口悬殊。2000~2010年祁吉线西北大多数县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以大于2%和介于1%~2%为主,祁吉线东南大部分县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处于1%~2%之间,部分县市呈现人口负增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为(     )
A.东北密,西南疏    B.西北疏,东南密    
C.北密南疏               D.中部密,四周疏
22.造成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是(     )
①海拔②纬度③土壤④地势起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3.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人口增长状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人口增速较快,得益于经济快速增长
B.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人口增长率高
C.由于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南部人口增长较慢
D.部分县市由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造成人口负增长
【答案】21.B22.C23.C
【解析】21.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南部河谷较多,水源和热量等充足,人口和城市较密集,西北部气候高寒,植被稀疏,人口稀疏,因此青藏高原人口具有具有“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排除C,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青藏高原的人口分界线使得地区人口分布呈现东南与西北的差异,因此排除AD;故选B。
22.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土壤肥沃,因此人口密度更大,①③正确,选C;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对比不是纬度的对比,②错误,排除AB;西北部地势起伏更小,东南部地势起伏大,但地势起伏对青藏高原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大,④错误,排除D;故选C。
23.得益于少数民族地区优厚的计划生育政策,青藏高原大多数县市均呈现人口正增长,AD错误;西北部人口以从事本地畜牧产业为主,人口迁出不活跃,人口年均增长率多超过2%,B错误;东南部人口增速相对较低,一方面东南部毗邻内地,人口迁出更为活跃,;另一方面在拉萨、西宁周边以及毗邻内地的青藏高原县市,受城镇化推动,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集聚影响,人口增长放缓,C正确。
【点睛】
人口的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移动)。
吉林省西部气候较干旱,却呈现出了湖沼众多、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如下图)。在地质时期,松辽平原最初是巨大的强烈沉降带,形成古松辽盆地。众多河流注入松辽盆地,形成了古松辽大湖(包括现在的松辽分水岭),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吉林省西部气候较干旱,湖泊数量却比东部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冻土发育               B.地势低洼               C.土质黏重               D.蒸发较弱
25.导致地质时期的古松辽大湖演变为松辽平原的关键因素是(     )
A.气候变化               B.河流改道               C.湖泊沉积               D.地势抬升
26.有关松花江松原市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量变化小           B.结冰期短               C.有凌汛现象           D.流速较快
【答案】24.B25.D26.C
【解析】2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吉林省西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距离海洋较远一些,松辽平原最初是巨大的强烈沉降带,形成古松辽盆地。众多河流注入松辽盆地,形成了古松辽大湖;湖泊数量众多,是由于地势低洼导致的,故B正确;吉林省西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冻土发育差、土质疏松,故AC不选;蒸发较弱对湖泊的形成影响较小,故D不选。答案选择B。
25.根据题意,阅读材料可知,古松辽大湖是由于地面沉降形成的,但之后演变成为松辽平原是由于地势抬升,湖水流出形成的,故D正确;气候的变化对地形的影响很小,故A不选;河流改道,会导致大湖的湖水减少,最多形成盆地地形,不会形成平原,故B不选;东北地区的河流水土流失不严重,因此湖泊沉积不是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故C不选。答案选择D。
26.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东北地区的河流位于季风气候区,流量较大,故A错误;由于区域内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因此结冰期长,故B错误;该河段流程从低纬流向高纬,因此会出现凌汛现象,故C正确;由于该河段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小,因此流速较慢,故D错误。答案选择C。
【点睛】
河流水文特征:①水位、②径流量、③含沙量、④结冰期、⑤汛期、⑥水能、⑦凌汛、⑧径流量变化、⑨流速、补给类型。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中国地理
  • 上一篇: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
  • 下一篇: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