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学习意识的引导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的改革,教师不再是单一把课本的知识和现成题目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只有学生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享受终身。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模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即我们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把地理的认知与引导有机结合起来。(2)地理教学主动训练模式,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训练。其主要内容有:首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的内容,运用自己最佳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主动学习的效果。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自我反思。教师则指导学生对当天或某一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如课堂笔记、社会调查、地理野外考察进行总结。通过回顾和反思,使学生对知识重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学生主动交流学习的经验,互相启发,互相借鉴。
二、目标式引导法
目标式引导法是指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给自己制订“个人学习契约”,并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出现。如我想要求达到什么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如何来一步一步地分解总目标?如何来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即定的目标?目标式自我引导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方面:(1)确立目标体系。体系是分层次的,有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宏观目标是广泛的、长远的。微观目标是在时间上相对比较短、内容上也比较单一,即学生在本学期或本星期,对某一章或者某一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学科应该达到的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2)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利用反馈的信息调节下一步学习。如果发现知识预备不足,就要及时查漏补缺;如果目标过高,就要适当的调整。这样学生的主动学习体系才能逐步完善。(3)善于总结。当某一目标达到以后,学生就应该总结一下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原因。特别注意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与成功的思维过程,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建立起最合适自己的高效学习与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以上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达到相互统一与和谐,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最优化的境界。
三、启发式主动提问
启发式主动提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向老师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包括自己给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启发自己的思维方式,使问题寻求得以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出问题,来提高其自我学习的思维能力。具体引导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理解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向自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美国”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美国的重要经济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北部?它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方面有哪些优势?(2)拟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联系在一起,如果不能直接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联系,那么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辅助性材料。如“我国的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首先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出下列解决的措施:“江河径流季节变化→蓄水→兴建水库”;“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调水→开挖水渠”。(3)执行计划。当问题解答计划确定以后,就要付诸于行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你认为自己的解答问题方法是否正确?你如何证明等。(4)回顾。这是完成问题解答之后,学生对自己的结果推论过程的评价。学生可以自己向自己提问:我能检验自己所得的结查正确性吗?能否检验每一步的推论过程吗?
实行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主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2)内化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将其内化,同时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运用。(3)反馈性原则。学生主动地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重点引导的目标,也是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及时、适当地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作出评价,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过程和结果做出自我的反馈和评价,并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