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主要指标。
2.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1)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总特点:不平衡。
(2)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3)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模式 | 特点 |
原始型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 |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由人口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使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进而人口出生率也逐渐下降,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3.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整体处于传统型,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2)发达国家:处于现代型。
(3)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传统型。
(4)中国:处于现代型。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时期 | 19世纪以前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特点 |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迁出 地区 |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
迁入 地区 |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
原因 |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 |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石油资源的开发 |
意义 |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和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迁出国的人才流失 |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阶段 | 迁移方向 | 原因 | 特点 |
古代 |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 大批迁移 |
续表
阶段 | 迁移方向 | 原因 | 特点 |
新中国 成立到 20世纪 80年代 中期 |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 |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
20世纪 80年代 中期 至今 |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 |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3.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2)对迁出地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影响因素 | 实例 |
气候 | 美国东北部的人口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
水 | 早期人类“逐水草而居” |
土地 | 农村地区人口因为土地不足而迁移 |
矿产资源 | 人口迁往大庆、攀枝花等城市 |
2.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 影响 |
经济 因素 |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
续表
因素 | 影响 |
交通 通信 |
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
文化 教育 |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
婚姻 家庭 |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 |
3.其他因素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的空间分布
(一)人口分布规律
1.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
2.人口分布的规律
(1)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20°N~60°N之间的地区。
(2)海陆分布: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
(3)垂直分布:近80%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人口分布不平衡。
东西 差异 |
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最显著的特点) |
地形 差异 |
沿海、沿河、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
经济 差异 |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
民族 差异 |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少 |
(2)人口分布线
“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因素 | 表现 |
地形 | 平原和盆地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
气候 | 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 |
续表
因素 | 表现 |
水资源 | 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稠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人口稀少 |
土壤 |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
矿产 资源 |
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矿业城市,人口稠密 |
2.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因素 | 人口分布 | 原因 |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活动方式 |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 以农业经济为主 |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 |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的进步 |
交通运
输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交通对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政治、
文化,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
四、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 | 人口合理容量 | |
指标 |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消费水平 |
实质 | 最大人口数量 | 最适宜人口数量 |
意义 | 生存 | 发展 |
大小 |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 |
共同点 |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
3.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4.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的观点。
(三)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1)影响人口战略。
(2)影响人口政策。
(3)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 相关性 | 影响 |
资源 | 正相关 | 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
科技发 展水平 |
正相关 |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
消费水平 | 负相关 |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反之越大 |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 正相关 |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
经济发 达程度 |
正相关 |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
人口受教 育水平 |
正相关 | 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