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4 唐山地震市区几乎倒平的照片之一(Ⅺ度区)
图2-5 唐山地震时,北京市崇文门附近一座教堂顶部的两个十字架歪斜(左)与坠落(右)的情景(Ⅵ度区)
图2-6 唐山地震时,北京百货大楼的破坏情况(Ⅵ度区)
M=0.66Io+0.98
按此统计关系,也可给出以下大致的对应表(表2-2)。
表2-2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对应关系
M | 5 | 5.7 | 6.3 | 7 | 7.7 |
Io | Ⅵ | Ⅶ | Ⅷ | Ⅸ | Ⅹ |
上述统计关系只适用于浅震,因为统计时只选用了震源深度在15~45千米范围内的152次地震资料,且在这个深度范围里忽略了震源深度的影响。但是,震源深度差异明显时,对于地震烈度分布会有显著影响,例如,1999年4月8日吉林珲春-汪清一带发生7.2级深震,震源深度为540千米。震中区没有任何破坏,震中烈度仅Ⅳ度,而有感范围达45万平方千米。震中烈度如此之低,有感范围又是那样的大,与浅震有明显差别。
2.3 震源机制及其他震源参数
前面讲的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震源位置(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与震级是最基本的震源参数,也是一旦发生强震,人们首先关心的地震参数。但是,细心的读者接下来就会问,这次地震的断层是怎样的产状?如何错动?又有什么力学特征?这就必须引出震源机制及描述震源破裂过程的其他参数。因为以前的地震仪以模拟记录为主,测定这些参数比较困难,在公众中介绍和讨论比较少。近年我国大规模实施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将来提供的地震目录将包括这些新参数。因此,这里也想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这里只能比较简要地介绍一些有关震源机制及某些容易讲清楚的震源参数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