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能在震中区造成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鼓包、喷水冒砂等地表破坏现象。
4.3.1地裂缝
地震在地球表面造成的各种裂缝都是地震地裂缝。当地震烈度达Ⅳ度,在河岸和松软土上就可能出现细小裂缝,地震越大,可能造成的地裂缝规模越大。在第一讲曾给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巨大地裂缝的照片,介绍过这次大地震的地裂缝从东到西长达420千米。还提到,2004年印度洋9.0级特大地震在海底造成的地裂缝长1200千米。1970年通海7.7级地震和1973年炉霍7.6级地震的地裂缝分别长60和90千米。图4-1是1981年1月24日四川道孚6.9级地震在沟普附近的地裂缝照片,道孚地震的地裂缝带沿鲜水河断裂全长约44千米。某些5级 左右地震在地面上造成的地裂缝很细小,只有几米到几十米长,几毫米到几厘米宽。不过,地震地裂缝的规模不只与地震大小有关,还与地表情况、错动特征等因素 有关。一般来说,在我国西部高原山区,断层出露较好,发生强震造成的地裂缝也往往规模较大,清晰可见。而在华北平原地区,地表土壤覆盖很厚,断层常常被掩 盖,发生强震的地裂缝也常常不如西部的发育。唐山7.8级大地震的地裂缝只有8千米长,30米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图4-1 1981年道孚6.9级地震沟普附近的地裂缝
从上述几张照片,读者可能已经看到,地震地裂缝不是像刀切的那样,笔直的一条缝,而往往有一定宽度,由若干方向略有不同,破裂性状也有所不同的地裂缝组成的,总体上有一定走向,表现出统一的力学性质的巨型破裂带。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总体上走向北西西具有左旋走滑为主的运动特征。它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北西西压剪性裂缝、北东45º~50º的张性裂缝、北东60º~75º的张剪性裂缝、北西向鼓包和裂陷坑等斜列组合而成,最宽处宽达600米。如果把一些次生破裂都计算在内,这条破裂带影响宽达2~6千米。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浏览中国地震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图集》,该图集收集有大量实拍地裂缝照片和简要说明,本讲有关这次8.1级地震的资料均取自该图集。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说到的地裂缝都是构造地裂缝,它们是这些强震的地震断层在地表的反映,不受地形的影响。有时还可看到另一类受地形、土质等局部因素影响的非构造裂缝。它们大多沿山坡边缘、河岸边坡、或古河道展布。图4-2是2003年8月18日西藏波密南5.7级地震时,在公路边沿的山坡出现的地裂缝。该地裂缝距震中30千米,在Ⅵ度区,是地震时出现的,但它受地形控制,由地震与重力共同作用形成。
图4-2 2003年8月18日西藏波密南5.7级地震时出现的非构造地裂缝
4.3.2 崩塌、滑坡与泥石流
崩塌 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叫做崩塌。高峻的陡坡往往会有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地下水浸入,加深风化,削弱联结力,处于危险状态。不仅强烈的地震会造 成崩塌,而且,暴雨、融雪、爆破或其他人为不当截坡都可能造成崩塌。发生在山地的大规模崩塌也称山崩,有的地方,老乡也叫“山剥皮”。大地震刚发生不久, 在震中附近的高山峻岭,特别是缺少植被、风化严重的陡崖上,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山剥皮”的情景。图4-3给出了一张地震崩塌的实际照片。这种情况发生在冰雪中,也称冰崩或雪崩。